各应之乡 应知故乡事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各应之乡的问题,以及和应知故乡事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应姓的迁徙分布
  2. 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 出自哪里
  3. 南赣乡约原文译文

一、应姓的迁徙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各应之乡 应知故乡事-第1张图片-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 *** 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6,峡阳应氏。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 *** 、 *** ,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 *** 等国。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之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之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之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 *** 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 *** 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二、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 出自哪里

1、齐鲁大地(山东):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2、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沂源猿人化石证明,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就是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摇篮。山东境内考古发现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证明,距今7000年至4000年之间,生活在这里的东夷族就实现了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乃至阶级社会的转变,有了比较发达的农 *** 和手工业。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朝时期,东夷各部族就活跃在山东地域。商朝(约公元前半17—11世纪)早朝的活动中心就在今山东西南部。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著名的齐、鲁两国是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256年)在今山东境内两个更大的封国。由于齐、鲁两国发达的经济、 *** 、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所以山东又称“齐鲁之邦”,并以“鲁”为山东省的简称。

4、山东作为地理名称始于战国时期,当时,泛指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1234年)。元朝(公元1206~1368年)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1 *** 4年)设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与今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治所在济南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

5、齐鲁大地名人辈出,人杰地灵。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史上出现过一大批至今仍然对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的历史名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在世界上发挥着重大影响。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思想家孟子、墨子、书法家王羲之、发明和手工艺家鲁班、神医扁鹊、军事家诸葛亮以及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和小说家蒲松龄等,都以其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卓越贡献而载入史册。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全世界的人将会通过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而了解山东,可以说孔子及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山东的一张具有国际影响的名片,有着无可替代的品牌价值。但今天我省除了孔府、孔林、孔庙外,并没有与儒家思想发展相适应、体现儒家思想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文化载体,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因此,打"孔子牌"应作为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借助儒家思想扩大国际影响,吸引国际资本应成为山东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大课题。

三、南赣乡约原文译文

1、咨尔民,昔人有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民俗之善恶,岂不由于积习使然哉!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 *** 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尔父老子弟所以训诲戒饬于家庭者不早,薰陶渐染于里者无素,诱掖奖劝之不行,连属叶和之无具,又或愤怨相激,狡伪相残,故遂使之靡然日流于恶,则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呜呼!往者不可及,来者犹可追。故今特为乡约,以协和尔民,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呜呼!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尔等父老子弟毋念新民之旧恶而不与其善,彼一念而善,即善人矣;毋自恃为良民而不修其身,尔一念而恶,即恶人矣;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尔等慎思吾言,毋忽!一: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二人为约副,又推公直果断者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者四人为约史,精健廉干者四人为知约,礼仪习熟者二人为约赞。置文簿三扇:其一扇备写同约姓名,及日逐出入所为,知约司之;其二扇一书彰善,一书纠过,约长司之。一:同约之人每一会,人出银三分,送知约,具饮食,毋大奢,取免 *** 而已。一:会期以月之望,若有疾病事故不及赴者,许先期遣人告知约;无故不赴者,以过恶书,仍罚银一两公用。一:立约所于道里均平之处,择寺观宽大者为之。一:彰善者,其辞显而决,纠过者,其辞隐而婉;亦忠厚之道也。如有人不弟,毋直曰不弟,但云闻某于事兄敬长之礼,颇有未尽;某未敢以为信,姑案之以俟;凡纠过恶皆例此。若有难改之恶,且勿纠,使无所容,或激而遂肆其恶矣。约长副等,须先期阴与之言,使当自首,众共诱掖奖劝之,以兴其善念,姑使书之,使其可改;若不能改,然后纠而书之;又不能改,然后白之官;又不能改,同约之人执送之官,明正其罪;势不能执,戮力协谋官府请兵灭之。一:通约之人,凡有危疑难处之事,皆须约长会同约之人与之裁处区画,必当于理济于事而后已;不得坐视推托,陷入于恶,罪坐约长约正诸人。一:寄庄人户,多于纳粮当差之时躲回原籍,往往负累同甲;今后约长等劝令及期完纳应承,如蹈前弊,告官惩治,削去寄庄。一:本地大户,异境客商,放债收息,合依常例,毋得磊算;或有贫难不能偿者,亦宜以理量宽;有等不仁之徒,辄便捉锁磊取,挟写田地,致令穷民无告,去而为之盗。今后有此告,诸约长等与之明白,偿不及数者,劝令宽舍;取已过数者,力与追还;如或恃强不听,率同约之人鸣之官司。一:亲族乡邻,往往有因小忿投贼复雠,残害良善,酿成大患;今后一应斗殴不平之事,鸣之约长等公论是非;或约长闻之,即与晓谕解释;敢有仍前妄为者,率诸同约呈官诛殄。一:军民人等若有阳为良善,阴通贼情,贩买牛马,走传消息,归利一己,殃及万民者,约长等率同约诸人指实劝戒,不悛,呈官究治。一:吏书、义民、总甲、里老、百长、弓兵、机快人等若揽差下乡,索求赍发者,约长率同呈官追究。一:各寨居民,昔被新民之害,诚不忍言;但今既许其自新,所占田产,已令退还,毋得再怀前雠,致扰地方,约长等常宜晓谕,令各守本分,有不听者,呈官治罪。一:投招新民,因尔一念之善,贷尔之罪;当痛自克责,改过自新,勤耕勤织,平买平卖,思同良民,无以前日名目,甘心 *** ,自取灭绝;约长等各宜时时提撕晓谕,如踵前非者,呈官征治。一: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一:父母丧葬,衣衾棺椁,但尽诚孝,称家有无而行;此外或大作佛事,或盛设宴乐,倾家费财,俱于死者无益;约长等其各省谕约内之人,一遵礼制;有仍蹈前非者,即与纠恶簿内书以不孝。一:当会前一日,知约预于约所洒扫张具于堂,设告谕牌及香案南向。当会日,同约毕至,约赞鸣鼓三,众皆诣香案前序立,北面跪听约正读告谕毕;约长合众扬言曰:“自今以后,凡我同约之人,祗奉戒谕,齐心合德,同归于善;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众皆曰:“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皆再拜,兴,以次出会所,分东西立,约正读乡约毕,大声曰:“凡我同盟,务遵乡约。”众皆曰:“是。”乃东西交拜。兴,各以次就位,少者各酌酒于长者三行,知约起,设彰善位于堂上,南向置笔砚,陈彰善簿;约赞鸣鼓三,众皆起,约赞唱:“请举善!”众曰:“是在约史。”约史出就彰善位,扬言曰:“某有某善,某能改某过,请书之,以为同约劝。”约正遍质于众曰:“如何?”众曰:“约史举甚当!”约正乃揖善者进彰善位,东西立,约史复谓众曰:“某所举止是,请各举所知!”众有所知即举,无则曰:“约史所举是矣!”约长副正皆出就彰善位,约史书簿毕,约长举杯扬言曰:“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使人人若此,风俗焉有不厚?凡我同约,当取以为法!”遂属于其善者;善者亦酌酒酬约长曰:“此岂足为善,乃劳长者过奖,某诚惶怍,敢不益加砥砺,期无负长者之教。”皆饮毕,再拜会约长,约长答拜,兴,各就位,知约撤彰善之席。酒复三行,知约起,设纠过位于阶下,北向置笔砚,陈纠过簿;约赞鸣鼓三,众皆起,约赞唱:“请纠过!”众曰:“是在约史。”约史就纠过位,扬言曰:“闻某有某过,未敢以为然,姑书之,以俟后图,如何?”约正遍质于众曰:“如何?”众皆曰:“约史必有见。”约正乃揖过者出就纠过位,北向立,约史复遍谓众曰:“某所闻止是,请各言所闻!”众有闻即言,无则曰:“约史所闻是矣!”于是约长副正皆出纠过位,东西立,约史书簿毕,约长谓过者曰:“虽然姑无行罚,惟速改!”过者跪请曰:“某敢不服罪!”自起酌酒跪而饮曰:“敢不速改,重为长者忧!”约正副史皆曰:“某等不能早劝谕,使子陷于此,亦安得无罪!”皆酌自罚。过者复跪而请曰:“某既知罪,长者又自以为罚,某敢不即就戮,若许其得以自改,则请长者无饮,某之幸也!”趍后酌酒自罚。约正副咸曰:“子能勇于受责如此,是能迁于善也,某等亦可免于罪矣!”乃释爵。过者再拜,约长揖之,兴,各就位,知约撤纠过席,酒复二行,遂饭。饭毕,约赞起,鸣鼓三,唱:“申戒!”众起,约正中堂立,扬言曰:“呜呼!凡我同约之人,明听申戒,人孰无善,亦孰无恶;为善虽人不知,积之既久,自然善积而不可掩;为恶若不知改,积之既久,必至恶积而不可赦。今有善而为人所彰,固可喜;苟遂以为善而自恃,将日入于恶矣!有恶而为人所纠,固可愧;苟能悔其恶而自改,将日进于善矣!然则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以为善;而今日之恶者,亦岂遂终于恶哉?凡我同约之人,盍共勉之!”众重曰:“敢不勉。”乃出席,以次东西序立,交拜,兴,遂退。

2、告诉你们这些老百姓,荀子说过:“蓬昔日长在 *** 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泥,不染而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民俗的善恶和环境关系很大,从前有些人不熟宗族规矩,祸害乡亲,到处惹是生非,轻者为流氓,重者为盗匪。这并非是他天生如此,罪过也不能全算到他的头上。官府有更大的责任,应反思“治之无道,教之无方”的原因。另外就是家教,这些人的家教中,家长和父母不能及时地教育和管束,没有有效地对其引导扶持、奖励、劝勉,甚至他们本 *** 没有做到和他人的持续和睦相处,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就形成了极 *** 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当遇到事儿时,就会学着家人的样子,愤怒以待,虚伪狡猾以应,逐渐地进入到恶的环境,却隳然不知,这件事上,我等父母官和父老都有责任啊!唉,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我们要把握当下。所以今天我立下这份乡约,希望你们以此乡约打造和谐社会。从今天起,你等都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教育子孙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互相劝勉,共同行善,摒弃恶念和恶行,少打官司,诚信待人,和睦相处,做个良善之民,共同打造仁厚淳朴的风俗。哎!纵然是最愚笨的人,教训起别人来也特别聪明;纵然是极顶聪明的人,反省起自己来也是愚笨异常啊。诸位父老乡亲们不要对那些有恶行的人置之不理,他们只要现在有一善念,就是善人了,你们不要自以为是就不修身修为,自以为是,良民就放肆起来,要知道有一恶念,就是恶人了。人是善是恶只有一念之间,你们用心考虑一下我的话,一定要加以重视。之一,参加乡约的人应推荐一德高望重的人为约长,再推荐两位为副约长,然后由三位约长主持推举公正果断的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的四人为约史,廉洁干练的四人为知约,熟悉礼仪的二人为约赞。文件分为三份:一份写乡约的花名册以及记录日常行为,由知约负责;一份为好人好事录,一份为坏人坏事录,由约长负责。第二,参加乡约的人每次开会每人赞助费三分银两,知约用赞助费购置饮食,不必大摆宴席,只是为了开会时大家免于 *** 。第三,乡约的会议定在每月的阴历十五,天如果有人生病而无法到场,应事先请假,无事缺席的要列入坏人坏事录,再罚款白银一两以作公用。第四,乡约的办公室要设在交通方便之地,更好是村镇中心,乡民来往路途大致相近,办公环境尽量宽敞明亮。第五,好人好事录的文字要明目张胆,大肆渲染;坏人坏事录的文字要隐晦而委婉。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忠厚。我举例说明一下:比如有人对兄弟姐妹不悌,不要直接写他不悌,要这样写:听说某某对待兄弟姐妹不太好,因为只是听说,没有确凿证据,所以先放在这里,以待查证;有些人的恶很难改,不要直截了当地纠正,使其无地自容,如果触发了他的恶 *** ,他恼羞成怒,更有恶上变本加厉。遇到这种人,先有副约长出面和他谈心,谈心要委婉曲折,让他自己发动良知,知道错误,观察他的表现,如果感觉他意识到了错误,虽然口中不承认,也要把他记录到好人好事录中;如发现她仍不知悔改,就把他记入到坏人坏事录中;再不改,就要把他的恶行和简历传递到官府那里备案;尚若这个小子是 *** 吃秤砣,铁了心不改,那就要把他本人送进官府了,如果已经成了气候,没发 *** ,就要与官府共同谋划,请兵剿灭他了。第六,凡是遵守乡约之人,如果遇到难处,约长要和众人为他排忧解难,必须要解决他的问题,不能对于他的事坐视不理,让其在困难时陷入到恶的念头里,而做出恶的行为,如果有这样的人,约长等有义务把他告于官府。另外就是家教,这些人的家教中,家长和父母不能及时地教育和管束,没有有效地对其引导扶持、奖励、劝勉,甚至他们本 *** 没有做到和他人的持续和睦相处,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就形成了极 *** 的生活态度和作风。当遇到事儿时,就会学着家人的样子,愤怒以待,虚伪狡猾以应,逐渐地进入到恶的环境,却隳然不知,这件事上,我等父母官和父老都有责任的。唉,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我们要把握当下。所以今天我立下这份乡约,希望你们以此乡约打造和谐社会。从今天起,你等都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教育子孙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互相劝勉,共同行善,摒弃恶念和恶行,少打官司,诚信待人,和睦相处,做个良善之民,共同打造仁厚淳朴的风俗。哎!纵然是最愚笨的人,教训起别人来也特别聪明;纵然是极顶聪明的人,反省起自己来也是愚笨异常啊。诸位父老乡亲们不要对那些有恶行的人置之不理,他们只要现在有一善念,就是善人了,你们不要自以为是就不修身修为,自以为是,良民就放肆起来,要知道有一恶念,就是恶人了。人是善是恶只有一念之间,你们用心考虑一下我的话,一定要加以重视。之一,参加乡约的人应推荐一德高望重的人为约长,再推荐两位为副约长,然后由三位约长主持推举公正果断的四人为约正,通达明察的四人为约史,廉洁干练的四人为知约,熟悉礼仪的二人为约赞。文件分为三份:一份写乡约的花名册以及记录日常行为,由知约负责;一份为好人好事录,一份为坏人坏事录,由约长负责。第二,参加乡约的人每次开会每人赞助费三分银两,知约用赞助费购置饮食,不必大摆宴席,只是为了开会时大家免于 *** 。第三,乡约的会议定在每月的阴历十五,天如果有人生病而无法到场,应事先请假,无事缺席的要列入坏人坏事录,再罚款白银一两以作公用。第四,乡约的办公室要设在交通方便之地,更好是村镇中心,乡民来往路途大致相近,办公环境尽量宽敞明亮。第五,好人好事录的文字要明目张胆,大肆渲染;坏人坏事录的文字要隐晦而委婉。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忠厚。我举例说明一下:比如有人对兄弟姐妹不悌,不要直接写他不悌,要这样写:听说某某对待兄弟姐妹不太好,因为只是听说,没有确凿证据,所以先放在这里,以待查证;有些人的恶很难改,不要直截了当地纠正,使其无地自容,如果触发了他的恶 *** ,他恼羞成怒,更有恶上变本加厉。遇到这种人,先有副约长出面和他谈心,谈心要委婉曲折,让他自己发动良知,知道错误,观察他的表现,如果感觉他意识到了错误,虽然口中不承认,也要把他记录到好人好事录中;如发现她仍不知悔改,就把他记入到坏人坏事录中;再不改,就要把他的恶行和简历传递到官府那里备案;尚若这个小子是 *** 吃秤砣,铁了心不改,那就要把他本人送进官府了,如果已经成了气候,没发 *** ,就要与官府共同谋划,请兵剿灭他了。第六,凡是遵守乡约之人,如果遇到难处,约长要和众人为他排忧解难,必须要解决他的问题,不能对于他的事坐视不理,让其在困难时陷入到恶的念头里,而做出恶的行为,如果有这样的人,约长等 *** 是难辞其咎的。第七,很多寄庄人在本籍以外置备土地,常在官府征收粮赋和差役时,躲回原籍,往往给官府造成损失;今后,约长要劝这些人纳税完毕再回原籍,如果他还旧习难改,重蹈覆辙,那么就告官惩治,把他们的土地收回。第八,本地大户和外地客商,放 *** 收利息的,应按常规,不得算复利;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该让债主放宽还款期限;如果有人还要强行收款、霸占百姓田地,让百姓生不如死,去为盗贼,就应该和官府合作,将这种人绳之以法。今后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各位约长要向其说明道理,如数偿还的,劝其放宽期限;多收取的,要予以追索归还百姓;如果恃强凌弱不听劝告的,应率领同约百姓向官府告发,绳之以法。第九,乡里乡亲之间,因为一点儿小事儿而起 *** ,甚至弄出人命,酿成大祸,今后凡是与他人有矛盾在起冲突之前,必须请约长公论是非,如果不经约长公断就擅自好勇斗狠,约长有权利率领众人将其押送官府。第十, *** 、百姓等如果有人表面上善良,却暗地里有人私通盗匪,贩卖牛马,向盗匪通风报信而获取利益,殃及他人,约长有权(率同约之人)对其进行教诲,教而不改者,扭送官府处理。第十一,凡是官府人员下基层,有 *** ,以公谋私的,约长有权力将其扭送官府治罪。第十二,乡约之前,有人仗势欺人,霸占他人田产,今已退还,众人不可再怀前仇,如这些人还屡教不改,仍如从前,约长有权力将其扭送官府。第十三,改过自新的盗贼,能改过自新就是一善念,但这并不 *** 其从前的罪过就可以一笔勾销了,你应该痛下苦工,克己自责,加大改过自新的力度,用心尽力工作,万不可因自己从前做过盗贼,就破罐子破摔,约长等人要常常找这种人谈心,如果发现这些人有重走老路的年头,即刻报官惩治。第十四,无论男女,到了成婚年龄就该成婚,不要为了嫁妆和聘礼纠缠不清,约长等人应该晓谕已到成婚年龄的男女,无论家境如何,都该马上成婚。第十五,关于丧事,应量力而行,不应倾尽家财,大摆筵席,大作佛事,这些表面文章与死者有何益处?约长等人要晓谕众人,只需遵守基本的丧葬礼法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还把丧事大 *** 大办,就把他写进坏人坏事录中,批注为不孝。第十六,在乡约会前一天,知约应先布置会议室,提前在会场内打扫卫生,摆放桌椅等物,设置告谕牌,面南背北摆放香案。会议当天,乡约全体必须到会后,约赞击鼓三下,众人都有序站到香案前,面北背南跪听约正朗读告谕;约正朗读告谕完毕后,约长和众人高声说:从今往后,凡是我们同约的人,祗奉戒谕,齐心合德,同归于善;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众人要异口同声说:“若有二三其心,阳善阴恶者,神明诛殛。”然后大家再拜,按顺序走出会所,分东西站立,约正读完乡约,大声道:“凡我同盟,务遵乡约。”众人都要说:“是。”东西站立的人互拜后按次序就位,年轻人给年长者倒酒,知约此时拿出好人好事录,南向放置笔、砚,约赞敲鼓三下,众人都必须站起。约赞唱“独举善”,众人回答:“实在约史”。约史就走在好人好事录前,高喊道:“某有某善,某能改某过,请书之,以为同约劝。”约正要询问众人“怎么样”,大家回答,“约史做得对”。约正此时就请出好人好事录的主人公们,向他们行礼,让他们站在早准备好的彰善位,这些 *** 是分东西站立,再向众人道:“我只知道这几个人啊,你们可以再举出几件好人好事来,众人如果知道好人好事就举出”若没有则说:“约史所举是矣!”此时约长们都站到彰善位,约史书写完毕,约长举杯道:“某能为某善,某能改某过,是能修其身也;某能使某族人为某善,改某过,是能齐其家也;使人人若此,风俗焉有不厚?凡我同约,当取以为法!”然后,做了好人好事的也倒酒感谢约长:“此岂足为善,乃劳长者过奖,某诚惶怍,敢不益加砥砺,期无负长者之教。”双方喝完,做了好事的再拜约长,约长答拜,然后各就各位,知约彰善席撤掉。喝酒三巡以后,大家站起了,在阶下设置纠过的席位,北向放置笔、砚,摆放坏人坏事录。约赞敲鼓三声,大家都站起来,约赞说:“请纠过”,众人皆道“请约史”,约史走到纠过的位置,高声道:“闻某有某过,未敢以为然,姑书之,以俟后图,如何?”,约正询问众人:“如何?”众人皆曰:“约史所言极是”。约正把做了坏事的人请到纠过位,面北而立,约史再次询问大家:“某所闻止是,请各言所闻!”众人又知道的就说,没有就说:“约史所言甚是”。于是,约长们都走进纠过位,分东西站立,约史写完,约长对坏人讲:“虽然姑无行罚,惟速改!”坏人跪下道:“不敢不服罪”,自起倒酒跪饮道:“敢不速改,重为长者忧!”约正、约副、约史都说:“某等不能早劝谕,使子陷于此,亦安得无罪!”然后倒酒自罚,坏人再跪下说:“某既知罪,长者又自以为罚,某敢不即就戮,若许其得以自改,则请长者无饮,某之幸也!”,然后倒酒自罚。约正约副都说:“子能勇于受责如此,是能迁于善也,某等亦可免于罪矣!”于是坏人再拜,大家拉他起来,约长作揖,大家各就各位,知约把纠过席撤掉,酒过二巡,开饭。吃完饭,约赞起身,鸣鼓三下,拉长嗓音道:“申戒”。大家都站起来,约长站在 *** ,高声说道:“呜呼!凡我同约之人,明听申戒,人孰无善,亦孰无恶;为善虽人不知,积之既久,自然善积而不可掩;为恶若不知改,积之既久,必至恶积而不可赦。今有善而为人所彰,固可喜;苟遂以为善而自恃,将日入于恶矣!有恶而为人所纠,固可愧;苟能悔其恶而自改,将日进于善矣!然则今日之善者,未可自恃以为善;而今日之恶者,亦岂遂终于恶哉?凡我同约之人,盍共勉之!”众重曰:“敢不勉。”乃出席,以次东西序立,互拜,然后就散了。

好了,关于各应之乡和应知故乡事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故乡 应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