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艺术之乡(甲骨文的故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甲骨文艺术之乡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甲骨文艺术之乡的知识,包括甲骨文的故乡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j甲骨文的发现者
  2. 甲骨文是什么
  3. 甲骨文的来历

一、j甲骨文的发现者

关于甲骨文的更先发现者与最早发现时间,主要有两种说法:

之一种说法是光绪二十五年( *** 9)为王懿荣最早发现、考订、购藏,这是百多年来绝大多数人的意见;

甲骨文艺术之乡(甲骨文的故乡)-第1张图片-

第二种说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 8),王襄、孟定生为最早发现者,这是少数人的主张。�

之一种说法,在甲骨发现百多年以来可以是定论,很长时间内学界也无异说。我国之一个著录甲骨文的刘鄂,他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在其著录的《铁云藏龟》自序中说:“己亥岁( *** 9)出土于河南汤阴(实为安阳)县属之古片庸里城……福山王文敏公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罗振玉在为《铁云藏龟》所作的序中称:“至光绪己亥(光绪廿五年, *** 9)而古龟古骨乃出焉。”7年之后,即宣统二年(1910),他在《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中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汤阴(安阳)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这段话既表明王懿荣于光绪廿五年( *** 9)购藏甲骨文的情况,也表达自己急于见到王氏这批收藏的迫切心情。他后来在《殷虚书契前编》、《殷虚书契后编》等论著中又多次提及,甲骨文发现是在光绪廿五年( *** 9),而王懿荣是首得者。既于他说过甲骨出自庚子(1900),是因为王氏大批购得是在这一年,而上一年只买了12块。1917年,王国维在《晋戈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序中再次提到:光绪戊戌己亥( *** 8、 *** 9),当地人得龟甲牛骨,古董商带到京师,“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1 *** 0年,他又在《隋庵殷虚文字跋中又明确地说:“甲骨文出土于安阳小屯,福山王文敏公首得之。”可见,刘鄂、罗振玉、王国维等早期研究甲骨文的 *** ,他们都是王懿荣的同时代人,都认为王懿荣是更先发现并收藏甲骨文的,并认为虽早些时候已见到少量甲骨,但光绪己亥( *** 9)为出甲骨之年。也许正是根据这几位前辈的结论,王懿荣四子王崇焕在于1 *** 0年为其父编著的《清王文敏公懿荣年谱》中认定:光绪二十五年( *** 9)年秋,王懿荣审定甲骨为殷商故物,是为吾 *** 殷墟甲骨文字之始。

不过,王懿荣、刘鄂、罗振玉等均没有准确地确认甲骨文出土的确切地点,或者说是殷墟的所在。王懿荣说河南汤阴、安阳,不甚具体;刘鄂认为是出土于“河南汤阴县属之牖里城”;罗振玉说是“闻河南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他还相信过甲骨出土于河南卫辉县(今河南汲县);王崇焕则将小屯村误作“小商屯”。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是因学者们上了古董商们的当,他们在看到甲骨的文物价值后为防止别人染指而故意隐瞒甲骨文真实的出土地点。�

此后,关心、研究甲骨文的多数学者仍然相信王懿荣是确认甲骨文并认定它为商代文字的之一人,也是大量收集、珍藏甲骨文的之一人。如郭沫若于1 *** 9年在其《卜辞出土之历史》序文中说:“(甲骨)这件至可珍贵的大物的发现,完全是出于偶然;在其前或已屡有发现而不为人所注意了;注意到的是山东潍县一位姓范的古董商人。……这位商人视以为奇贷,便运往北京。起初似亦不甚引起注意,后来为当时的显贵福山王懿荣所购买。”郭沫若先生所言之意为,在王懿荣以前,龟甲已被发现。罗振玉在1912年所撰《恒洛访古游记》收录其弟罗振常当年到小屯村调查的一份记录说:“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也。”也就是说小屯村农民早在光绪二十五年( *** 9)前就发现了甲骨。但甲骨为人注意,尤其是注意到它的文物价值而不是 *** 用价值,那是从王懿荣开始的。

再如胡厚宣先生,也是著名考古学家,参加殷墟甲骨收藏甲骨文研究卓有成就者,国际学坛誉其为“甲骨学研究之一人”,他也是一再声言王懿荣是甲骨文的首先发现者.他曾于1944在《甲骨文发现之历史及材料之统计》(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一文中提出与王懿荣“同时搜求甲骨者,尚有王襄及孟定生,此事前人多未知”,对王襄、孟定生在甲骨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但他从未曾怀疑而是向来明确地认为王懿荣是甲骨文的首先发现者。1952年,他在《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中华书局1952)一书自序中说:“ *** 9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在北京,因为害怕虐疾吃才发现了那 *** 中‘龙骨’上所刻,乃是古代的文字。从此以后,慢慢地才有了所谓甲骨之学。”“王懿荣是之一个认识甲骨文字的人”1987年,他在《释王懿荣早期所获半龟腹甲卜辞》一文中说:“河南安阳殷墟甲骨文字被认识,是在 *** 9年。早期搜集研究甲骨的学者,像刘鄂、罗振玉、王国维及亲往小屯搜集并向范估探问的中外学人,像罗振常、明义士等,都认为王懿荣(1845—1900)是开始认识并最早搜集甲骨的之一人。”1990年,他为王懿荣纪念馆题词:“庆祝九十多年以来甲骨科学研究的辉煌成就,深切怀念开山的祖师王懿荣先生。”1997年在《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作为附录收入吕伟达主编的《王懿荣集》)一文中,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次提出:“在甲骨学发展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可以说:殷墟甲骨文是在一 *** 九年,也就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由山东福山人,名叫王懿荣的,首先认识并加以搜购的。”他还针对自己曾为王襄、孟定生说话,指出:“乃近年忽然由于对王襄文章的曲解,把王懿荣首先认识和搜集甲骨文的学说想予以 *** ,另外以为孟定生、王襄提出首先认识和搜集甲骨文字之人。这事倒出乎我早年为孟王鸣不平的意料之外,真所谓矫枉过正了,使我不能不为此再进一言。”�

胡厚宣先生提到早年搜集、研究甲骨文的中外人均认为“王懿荣(1845—1900)是开始认识并最早搜集甲骨文的之一人”。前面所举的是中国学者,我们不妨再看一下早期搜购甲骨的外国学人的看法。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1933年出版的《甲骨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重印)一书序中说:“一 *** 九年(己亥光绪二十五),有学者王懿荣,到北京某 *** 店买龙骨,得了一块有字的龟板,见字和金文相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了有字的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二两。回家研究,颇有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文的之一人。”�

至于第二种说法,即王襄、孟定生于光绪二十四年( *** 8)更先发现了甲骨文之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起因是《历史教学》 *** 1982年第9期发表了王襄写于1955年的遗著《盙室殷契》一文,文中指出:“世人知有殷契,自公元 *** 8年始。”“余也宝此殷契近六十年”。与此同时,王翁如先生写的《盙室殷契·跋》也在同期发表,称:自光绪二十四年( *** 8)作者购藏殷契起至乙未(1955)写本文时止近60年了。他还在1983年4月3日的《天津日报》上发表了题为《甲骨文是天津人发现的》,更把天津人“发现”甲骨文的时间提早到光绪二十三年( *** 7)。此后,天津的《天津日报》、《天津文史丛刊》、《今晚报》等报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以王襄遗文中的一句话为依据,有的并上溯到1935年王襄在《题易禾鲁国殷契拓册》中提到“范估售古器物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戍冬十日也”一句,提出甲骨发现应提早到 *** 8年且是天津孟、王二人首先发现。这一说法在80年代中期渲闹了一阵后并未引起共鸣。1996年,又有人以“英夫”为名在《中国文物报》40、41期上发表《甲骨文发现旧说之疑》,抓住王懿荣吃 *** 发现甲骨一事不放,试图否定王懿荣于 *** 9年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旧说”。�王襄等于光绪二十四年( *** 8)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新说”出现后,学界发表了一些文章如胡厚宣的《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王宇信的《关于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吕伟达的《甲骨文发现“旧说”钩沉》,徐义华的《也谈甲骨文发现的“旧说”》(以上文章均作为附录收入《王懿荣集》)和秦文生的《王懿荣更先发现甲骨考》(收入《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百年 *** 集》,齐鲁书社1999)等文:维护“旧说”而驳斥了所谓“新说”。他们指出,早期收集、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均公认王懿荣是发现、研究甲骨文的之一人。王襄作为较早收集研究甲骨的学者,在早先时候公开发表的论著中也认为甲骨文发现在 *** 9年。他在1 *** 5年出版的《盙室殷契徵文》序文中说:“前清光绪己亥下迄 *** 纪年,此十四年间所出甲骨颇有收获。”1933年出版的《题所录贞卜文字》中,王襄又说:“前清光绪己亥( *** 9)年,河南安阳出土贞卜文。”1935年出版的《盙室题跋》中,他也是说:“范估售古器物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戊戌( *** 8)冬十月也。翌年( *** 9)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版,世人知有殷契自此知。”后一段话的意思是,孟定生在光绪二十四年( *** 8)就疑心这些东西是古简,但等第二年才看见这些东西并名之曰“龟版”。但这时王懿荣已认出,王襄在《盙室殷契》中的说法与王襄以前所持的观点是有矛盾的。既然王襄晚年的说法与早年的说法有矛盾,一般应以当事人早年的说法为准,因一般说来当事人早年对事情发生记述要比晚年要确切些。而且把甲骨文发现时间和更先发现者确定为 *** 8年和王襄等人,是仅凭王襄两篇文章中的几句话,没有其他证据。而王懿荣作为“研究甲骨的之一人”,是得到公认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准确看出,以上两说中的前一说法即有关甲骨文发现于光绪二十五( *** 9)和之一个发现者为王懿荣的“旧说”,是完全可信的。王懿荣被海内外学者誉为甲骨文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甲骨文被王懿荣确认并从而建立起甲骨学,在文化学术界引起了连锁反应。它为回溯华厦文明的历史源头,为殷商考古学的发展,为古文字学、古代科技史、古文献整理、甲骨文书法艺术等其他领域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开辟了中国学术的新 *** ,并且促进了国际学术事业的发展。

二、甲骨文是什么

1、 *** 9年,一场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大 *** ”,使得全球文化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中国的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成堆的龟壳和牛肩胛骨上刻着一行行古怪的文字。无言讲述着消亡太久的历史故事……

2、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又叫“卜辞文字”,“契文”或“殷墟文字”。内容多为占卜的记录,为公元前十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即商代后半盘庚迁殷到帝辛灭亡时期八世十二王273年间的文字。清末年被河南安阳小屯村农民在耕田挖沟时掘出。光绪二十五年时由古董商人携至京城,由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判定为殷商遗物。并审定为最早的古文字。甲骨文自从 *** 9年开始发现,迄今已达百年有余的历史,到底是什么人首先认识和搜集的,学术界公认是来自山东福山人王懿荣。山东烟台王懿荣纪念馆馆长吕伟达在其主编的《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一文中,对殷墟卜辞出土,发现及王懿荣殉难后,甲骨文被后来者继承等一系列问题作过详实的交代。著名甲骨学宗师胡厚宣生前在其《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论著中引用大量的事实依据和详细材料,实事求是对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作了盖棺定论 *** 总结:“在甲骨文发展近百年的今天,我们仍可以说:殷墟甲骨文是在 *** 9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二十五年已亥,由山东福山人,名叫王懿荣的,首先认识并加以搜购的。与王懿荣同时辩别搜集甲骨的,还有天津的孟定生和王襄”。

3、1910年罗振玉在其《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说:“光绪已亥(光绪二十五年, *** 9年),予闻河南之汤阳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为福山王文敏公所得,恨不得遽见也。

4、1917年王国维在他代替姬佛陀所作《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序说:“光绪戊戌己亥,洹曲厓岸,为水所池啮,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携至京师,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

5、1 *** 3年,有容庚《甲骨文字之发现及其考释》一文刊(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之一卷第四号)说:“甲骨文字发见於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之小屯中,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殆《史记?羽本记》所谓‘洹水南殷墟上’彰德府志所谓‘河亶甲城’者是也.……清光绪二十五年( *** *** 前十三年)始出见於世.

6、其文字刻於龟甲兽骨上,估客携至京师,售於王懿荣。”综上所述;王懿荣为首先发现甲骨文的之一人已举世公认。

7、王懿荣在《尚书?多士》篇中就读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但在春秋末期,孔子在谈到古代的礼制时,就发出了“殷礼不足征”,文献不足的感叹。那么殷代的典册是什么样?它们都到哪里去了?王懿荣带着这样疑问,对所搜集到的甲骨进行研究。很快就确定甲骨上所刻的确实是文字,是商代用来占卜的卜骨,是商代的档案,也就是殷商人的典册。王懿荣身后的甲骨文大部分转入了刘鹗之手。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曾以所著《老残游记》而闻名于世。刘鹗精算学,水利,善医术,曾在上海行医。后弃医经商,但尽蚀其本,乃投效于金石学家吴大澄门下。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在郑州决口。刘鹗以治河有功,而声誉大起。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时候,他正在北京候补知府。因为是吴大澄的 *** ,涉猎了金石学,所以与王懿荣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成为至交密友。王懿荣还没有来得及对所搜集的甲骨文资料进行总结,著书立说,便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为国殉难了。当时王家把王懿荣生前收藏的甲骨文,大部分 *** 给了刘鹗。

8、刘鹗自己也大量收集甲骨文。一是委托一位商人奔走在昔日的“齐鲁赵魏之乡”用了约一年的时间,收集到约三千片,加上其儿子到河南收购甲骨,共计五千片。甲骨文的确定,震惊了国内外学术界。它不仅给中国的历史学,古文字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而且在考古学,古代科学技术,金石书法艺术的研究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王懿荣不仅是确认甲骨文的之一人,也是开创我国甲骨文研究历史的先驱。王懿荣这个名字,永远值得纪念!是他慧眼识珠才有甲骨文重见天日。尽管王懿荣身前没有对所发现和收购甲骨卜辞留下理论言辞。但历史是忠实的裁判,会记录下这位功臣的足迹。

9、甲骨文的发现奠定了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的历史地位。

10、殷墟甲骨为刀笔文字,从出土的甲骨文字看来,那时已有毛笔和朱墨,有调和朱墨的石臼和砚盘。墨书的“祀”字,见於一块陶片,候家庄1001号大墓里还出过一个朱书的石碑。朱书的文字,还常见於卜骨的背面,甲骨文还有一些朱书未刻或书后只刻了一半的卜辞。说明殷代已有书写的毛笔和颜料。特别是有的龟甲上大字填朱,小字填墨,朱墨互衬,鲜艳夺目。这种迹象决不是偶然,可以窥见殷人书家纯朴的审美契刻技艺。在卜辞契刻中,有单刀、有双刀、有复刀,用刀和削契刻。有的刻后又复刮去,也有刮去又后重刻的卜辞。有的在一片甲骨之上,分别涂朱或涂墨。记事文字,有的还镶有松绿石,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宰牛骨”和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虎骨刻辞”,原来都镶有松绿石,现在已经残去了绝大部分。但著录在《殷契佚存》黄浚旧藏的那片“壬午获白兕”的残片,上所镶嵌的松绿石,就清楚可见。这些个文字,琳琅绚丽,殊为美观,真是一种极为精妙的艺术佳构。

11、研究甲骨及书法,其甲骨文三次重大发现及三个重要地点值得关注和重视。

12、1936年殷墟考古发掘之YH127坑所藏17096片甲骨(它占近百年来发现的15万甲骨片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系由安阳出土后运至南京的 *** 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其三分之二是在南京室内剥离出土的。此次发现不仅数量惊人,而且整理的刻辞卜甲达三百版。其中有一块产自马来半岛的大龟长达四十四,宽三十五厘米,是迄今为止更大的一块卜甲。由董作宾、胡厚宣两先生率技工细心剥离、整理、著录。

13、1973年殷墟考古发掘之刻辞甲骨5335片,其中卜骨5260片,卜甲75片。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甲骨文发现最多的一次。此次发掘多出于殷代的窖穴与文化层中,并与陶器共存,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其出土刻辞甲骨,以卜骨占绝大多数,卜甲只占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一点四。在卜骨中,大块的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上百片,这是以前未有的发现。给甲骨学和商史研究及武丁时期甲骨书法特征研究提供了大量新颖的资料。

14、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发掘甲骨1583片,此坑甲骨,以大版的卜甲居多,其中完整的卜甲755版,特别珍贵的是上有刻辞的完整卜甲三百多版,占有字甲骨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是自1936年H127坑及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以后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花东H3甲骨卜辞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甲骨文断代研究,学术界都采用董作宾先生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①中列举五期分法,十项标准。一些学者在断定某片甲骨的时代,常依据字体进行分期,将其上的干支字与董作宾制定的甲骨文『干支五期演变』中的字体进行对照。由于甲骨出土不断有新的资料出现,对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一些标准进行分期甲骨时代,以不能解决新出土甲骨断代的需要。学者们认为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卜辞组对卜辞出土的地层、坑位、共出陶器等形态,为研究那些较早的卜辞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对卜辞的内容(称谓、贞人、事类、字体。文例等),进行综合 *** 分析,才能在董作宾先生〈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新问题,新资料作科学的判断。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尚有更新的出土资料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15、河南安阳因出土甲骨,北京因山东人王懿荣发现甲骨,南京因研究甲骨(特别是1936年YH127坑,17096片甲骨研究),成为甲骨文研究重要的圣地而举世闻名。甲骨文书法的创立要首推罗振玉和董作宾,是罗振玉的创立和董作宾的实践,使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和光大。现代甲骨文书法史从实际意义上讲是由二位宗师开局,才有今天这样百花齐放的书法创作格局。

16、103年的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在中国漫长的书法长河中是短暂的,但其意义承上启下。最早的中国文字体系的形成是甲骨文,而最晚露出“庐山真面目”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珍品也是甲骨文。这无疑给中国书法史增添了戏剧 *** 。

三、甲骨文的来历

1、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公代 *** 者迷信 *** 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 *** 者迷信 *** 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 ***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 *** 担”、“殷契”,是殷商时 ***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 ***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

3、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 。

4、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 *** 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 *** 者的占卜纪录。商代 *** 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 *** 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 *** 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 *** 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5、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 *** 、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 *** 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 *** ,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 *** 、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之一手资料。

6、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 *** 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7、(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8、(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9、(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10、(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11、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12、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13、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 *** 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14、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15、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16、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17、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18、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19、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20、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 *** 纵线两侧,自此 *** 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21、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22、清末光绪25年(公元 *** 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 *** 教育机构的更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 *** 店买回一剂中 *** ,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 *** 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 *** (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 *** 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23、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 *** 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24、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 *** 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 *** 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 *** 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 *** 店都是成块、成片 *** 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 *** 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 *** 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 *** 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 *** 都要去西鹤年堂 *** 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25、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做 *** 材到中 *** 铺去卖的之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 *** ,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 *** 铺。

26、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 *** 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 *** 的篇章。

好了,关于甲骨文艺术之乡和甲骨文的故乡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标签: 甲骨 甲骨文 故乡 文艺 术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