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黄背木耳之乡 *** 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有问题的黄背木耳瓶种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种10万袋黄背木耳要多少成本
种10万袋黄背木耳要750000成本。黄背木耳的 *** 为每千克10-20元人民币,那么10万袋黄背木耳大约需要多少成本取决于每袋的重量,每袋黄背木耳的重量为500克,那么10万袋黄背木耳的总重量为50000千克(500克x10万袋),每千克的 *** 为15元人民币,那么成本大致为15元/千克x50000千克=750000元人民币,因此,种10万袋黄背木耳要750000成本。黄背木耳是一种食用菌,属于多孔菌门,学名是A *** iculariaheimuer,也被称为金耳、 *** 、银耳等,黄背木耳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食材,被广泛用于烹饪和 *** 用。
二、黄背毛木耳培养基配方有哪些
配方之一:杂木屑79%,麦麸10%,菜籽饼2%,谷壳8%,石膏粉1%,料水比1∶1.2~1.3,pH灭菌前7~8(以下同)。
配方之二:杂木屑80%玉米芯8.5%,麦麸10%,石膏粉1%,过磷酸钙0.5%。
配方之三:杂木屑75%,葵籽壳10%,稻草粉5%,麦麸8%,玉米粉1%,石膏粉1%。
配方之一:棉籽壳94%,麦麸4%,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之二:棉籽壳68%,木屑25%,麦麸5%,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之三:棉籽壳60%,稻草粉28%,麦麸10%,石膏粉1%,过磷酸钙1%。
配方之一:蔗渣87%,麦麸12%,石膏粉1%。
配方之二:蔗渣83%,麦麸15%,玉米粉1%,石膏粉1%。
配方之三:蔗渣63%,杂木屑25%,麦麸10%,玉米粉1%,石膏粉1%。
配方之一:玉米芯79%,麦麸18%,玉米粉1.5%,石膏粉1%,过磷酸钙0.5%。
配方之二:玉米芯67%,杂木屑20%,麦麸10%,玉米粉1.5%,石膏粉1%,过磷酸钙0.5%。
配方之三:玉米芯 *** %,花生壳15%,麦麸18%,玉米粉2%,石膏粉1%。
三、什么是黄背木耳
1、黄背木耳耳片大、厚、质地柔软,色深,表面光滑。白背木耳耳片大、厚,柔软,干后表面黑色且有光泽,光滑,背面绒毛层浓密且长,为白色,是国内外市场的畅销产品。
2、黄背木耳菌种于1982年从日本引进到成都,经四川科技人员栽培出耳,并分离纯化出菌种。四川农科院食用菌开发研究中心科技人员对菌种分离、培养条件、生物学特 *** 以及栽培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进行推广应用。因其栽培原料来源广,栽培简便,产量高,质量好,抗逆 *** 强等优点,很快在全省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生产量逐年增加,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年生产量达到l亿余袋,产干耳1.2万余吨。以后生产量一直保持在此水平,成为四川仅次于平菇的第二大食用菌,其生产量居全国首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黄背木耳的生产巳推广到全国各地,如河南鲁山等地已大面积栽培,年生产量也达到上亿袋,成为全国第二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白背木耳耳片表面黑色且发亮,背面绒毛浓而密,为白色,是毛木耳中的优质产品,也是我国主要毛木耳出口产品。白背木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福建,其他地区很少栽培。白背木耳的生产除与品种有关外,主要是要人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如果条件不适宜,生产出来的木耳产品就不是白背木耳,而是黄背木耳或褐背木耳等。由于白背木耳对栽培管理的条件控制的要求较严格,有一定的难度,故在全国推广应用面积不大。但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产品,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3、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主要以干耳 *** ,不需要采收后马上销售,且干燥方便,可避开卖鲜耳难的问题。生产者可将每次采收下来的耳片晒干贮存,待价而沽,以期获得较好的效益。因此,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特别适宜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和边远山区生产。在四川的偏远农村,已把黄背木耳的生产作为一种主要创收的种植业,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基地县、镇和村等。一般每户的生产量,少则5 000~10 ooO袋,多则5~6万袋,有的年生产量甚至可达10万余袋。种植1万袋可收入0.6~0.8万元,效益显著,而且收入较稳定,因此,发展黄背木耳是农村致富的优势项目。白背木耳有着较好的外销市场,也是很有开发前景的产品,可大面积推广。
4、种植黄背木耳和白背木耳后的下脚料,还可用于生产双孢蘑菇、平菇、鸡腿菇等食用菌,使原料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四、黄背木耳的种植技术
黄背木耳是一种大众化食用菌,具有易栽培、抗病力强、经济产量高、生产周期短等特点。全国年栽培量一直稳定在5亿袋左右。随着栽培规模的扩大,不仅产量高低悬殊,而且质量的差异也大。笔者进行的实地考察发现,同样的菌种、同样的配方、等量的干料(约110克),有的每袋产干耳210克,有的则仅50克左右;另一方面同品种的黄背木耳即使是同一潮菇其 *** 也差异很大。凡是 *** 高的黄耳都具有色泽好、耳基相对较小的特点。笔者比较各地的栽培技术和木耳品质后,总结出了黄背木耳的无耳基高产栽培技术。在此分别就传统的栽培方式和这种栽培技术作一比较,突出其中的不同点和无耳基栽培的特点。
781、陵耳3号、陵耳5号、陵耳343、苏毛3号
①棉壳60%,玉米芯30%,杂木屑、米糠等10%,石膏或石灰2%—3%;
②棉籽壳30%—40%,玉米芯30%,杂木屑20%—30%,米糠10%,石灰2%—3%。拌种、装袋、灭菌、 *** 、接种、培养,皆按常规 *** 进行。
传统的促菇方式为卧式床架栽培或挂袋出耳。卧式床架栽培一般堆放3—4层,进行两头出耳。挂袋出耳则在栽培袋的四周均匀地开"v"或"/"形洞10—
15个,然后进行出耳管理。传统的卧式床架栽培,因出菇时通气 *** 不好,易积水烂耳,出菇点少,袋内养料不易充分转化,且产品的耳基特别大,于品 *** 低;挂袋出耳虽通气 *** 变好,出菇点多,袋内养分易充分转化,但"v"形开口易渍水烂袋,造成低产。"/"形方式,产量较高,品质较好。挂袋出耳的产品,耳基相对要小些,所以 *** 要偏高一些。
无耳基栽培技术和传统的栽培技术相比较只是出菇方式的不同。无耳基栽培的出菇方式有如下特点:
能保湿,通风好,远离污染源的大棚或室内均可。室内要消毒。
出耳可采用卧式床架出菇和吊袋出耳两种方式。卧式床架出菇一般为单层,每袋之间留一手掌宽距离,每层之间也留一手掌宽空隙,两架间留走道,栽培袋均匀地平卧在床面上。
将消过毒的无锈铁钉均匀地钉在一块光滑的木板上,让其锥部冒出木板约2毫米。出菇袋菌丝培养满袋后,在进入出菇房前,将菌袋在钉有铁钉的木板上滚压,使菌袋四周均匀地扎上大小约2毫米左右的点30—45个。
每天喷水2—3次,喷水时要轻喷勤喷,温度保持在24—30℃之间,当菇成熟时,将菇一次 *** 摘完,用手轻轻一抹即可。不要陆续进袋,断断续续出菇,否则湿度很难调节,容易造成烂袋、烂耳。
无耳基栽培技术和传统栽培方式相比较主要有以下特点:
传统栽培中的两头出菇 *** ,其黄背木耳耳基很大;"v"或"/"形开口虽然克服了耳基大的不足,但始终存在耳基,只是稍小一些。而用无耳基栽培技术生产的黄背木耳产品无耳基。
对于黄背木耳产品而言,有无耳基是其品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无耳基产品商品 *** 好, *** 高,每公斤无耳基产品比有耳基产品高出1—2元。
无耳基出菇方式解决了黄背木耳在出菇期间既要求保湿 *** 好,又要求透气 *** 好而得矛盾,因而产量高。
五、黄背毛木耳何时栽培为好
1、黄背毛木耳在目前栽培面积较广,产量占有量较大,目前国内有21个省、直辖市进行不同规模生产。集约化栽培方式多采用室内栽培或野外耳棚,内设多层架床卧式排袋,立体栽培,大量利用空间,增加生产面积的集约化规模生产。
2、黄背毛木耳属中温偏高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28℃,子实体发育温度18~32℃最适。安排生产时要考虑到出耳期能避过30℃以上的高温及18℃以下的低温。根据四川东部气候,以春、秋两季栽培,海拔在400米以下的低山地带,春栽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制袋接种为好。秋栽以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宜。如制袋过迟,采耳延至寒冬将影响产量。海拔在700米左右中山地带,春栽可延后到4月中旬至5月上旬,秋栽可提早到6月下旬。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1年只能栽培1次,即5月份制袋接种,9月份采收结束。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