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古乐之乡 随州古迹简介 - 之乡 -

随州市古乐之乡 随州古迹简介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其实随州市古乐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随州古迹简介,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随州市古乐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随州出名的地方
  2. 随州哪个乡镇最发达
  3. 随州的文化

一、随州出名的地方

1、随州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而闻名海内外,有着大量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2、随州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诞生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城西墩擂鼓出土的战国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誉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3、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被誉为“楚北天空之一峰”的大洪山集各类风景名胜之精华,峰峻、山秀、林幽、泉醇、湖美,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封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胜名;平靖黄土、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吴山鸡鸣山,相传得名于张三丰,道家发源地;高贵三潭风景区等。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4、随州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上古有炎帝神农;春秋有季梁、随侯;战国有曾侯乙;唐时有胡 *** ,李白与胡 *** 交往频繁,写下了大量诗文,流传至今的有《题随州 *** 先生壁》、《冬夜于随州 *** 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今随州拟重建餐霞楼,保护现光寺等文物古迹,扩建成现光山旅游名胜区;唐代诗人刘长卿曾在随州任刺史,有《刘随州集》传世;宋代有欧阳修,他4岁随母亲来随州投靠叔叔,24岁才离开随州北上求学,留有五眼桥、八角楼等遗迹;元朝有明玉珍,农民 *** 军领袖,大夏国建立者。原名旻玉珍,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柳林古城畈人。元末农民 *** 攻重庆,陷成都,定四川,自称陇蜀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即帝位于重庆,国号大夏(史称“明夏”),建元天统。明军大举入川,明升降附,到南京后被封为归义侯。第二年朱元璋怀疑明升有异心,将其全家送往 *** 。

二、随州哪个乡镇最发达

三里岗镇地处鄂南,随州京山交界处,著名的国家级旅游胜地大洪山脚下。。周围群山环抱,自然环境一流。自 *** *** 以来,三里岗镇人民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现已经发展成为中南首屈一指的香菇集散地!全镇人民生活也领先于其他乡镇。人均收入排在随州市前列

三里岗镇位于炎帝神龙故里、编钟古乐之乡曾都区西南部,地处国家级风景区大洪山旅游区境内,距离随州市城区65公里。其北部与本区均川镇、环潭镇、洪山镇毗连,东与柳林带镇交界,西面与大洪山风景管理区交界,南面与京山县三阳镇接壤

处于北纬31°22′至31°56′,东经112°57′至113°13′,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长约15公里,地势随大洪山山脉,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处在鄂东北低山丘陵带上。

辖1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三里岗、马家畈、尚家店、粟树嘴、八一桥、刘店、吉祥店、伏岭、三星、常安店、新集、何家店、尚家桥、黄家河、古庙、车佛、贾家湾、杨家棚、许家河

全镇总版土面积319.3平方公里,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美丽山镇。

全镇共有人口4.6万人,其中城镇居民1.1万人。

地处大洪山怀抱,地形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全镇海拔约在500米—800米之间。我镇山脉都为大洪山余脉,由南向北山势逐渐降低,山的相对高度200—500米之间,山谷成V字形,坡较陡。山体以石灰岩为主,土壤深厚,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繁茂。我镇河流可分为两大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涢水(均水)流域,河流由西南向东北流动,另有刘店河由西向东流入郑家河,进入安陆市境内,为漳河流域。

香菇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 引资到位资金2397万元,比上年增长45.7%;外贸出口达32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00元,比上年增长7%。我镇工业方面特色鲜明,现已形成以建材业、采矿业、建筑业、加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资源型产业稳中有升,加工工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工业经济结构正日趋合理。其中香菇加工业在全国乃至 *** 享有名气。

三里岗香菇产业独具特色。我镇气候适宜,栎木资源丰富,是人工栽培香菇的理想场所,是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单位。从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时间里,全镇香菇出口创汇共达1.8亿美元,被省 *** 列为全省的五个特色产业镇之一。目前,香菇生产加工企业达到40家,其中,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企业5家,全镇从事香菇产业的人员1万余人。香菇年产量4000吨,年市场交易量6000吨,年交易额4亿多元,年出口香菇40000吨,创汇3000万美元,并拥有“三岗”、“山林”、“大洪山”等著名品牌。

全镇先后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占地40亩的香菇交易大市场和占地30亩的香菇加工一条街,香菇加工分级达到20多种。在销售上一手抓老主户巩固,一手抓新客户发展。不仅吸引了河南、陕西、四川、甘肃、安徽和湖北省其他县市的菇农来三里岗 *** 香菇,而且还招来了新加坡、 *** 、 *** 、广州、深圳、福建、浙江等地客商来三里岗进行香菇贸易。产品除占据了 *** 市场70%的份额以外,还远销 *** 、日本、韩国、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镇常年从事香菇贸易的加工户近200家,其中4000人常年在外面进行技术输出和香菇购销,三里岗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农业方面,我镇主产水稻、小麦、油菜,是随州的农业大镇,养殖业大镇。全镇共有耕地面积505 2.87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193.58公顷,一般农田859.29公顷。地少人多是我镇特点, *** 一面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一面鼓励农 *** 行多种经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通村公路建设,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探索食用菌发展新路子,改造菇耳林、板栗带、茶园等,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民忙时种田,闲时种菇或外出务工,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农业耕作大部分实现机械化,摩托车、 *** 等高档消费品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因地处山区,以前交通非常落后,2000年以后,我镇交通事来发展尤为迅速,随岳高速公路,两条水泥省道(小应线和周新线)穿境而过,通村公路建设四通八达,客运班车直达随州、襄樊、武汉,家家户户都拥有摩托车成为我镇一大特色。全镇共有中小学校7所,在校 *** 5000余人,在职教工300余人,学龄儿童人人有书读,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全镇共有医护人员120余人,床位100余张,卫生防疫事业日益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已建成现代化大型福利院2座。基础设施逐渐完善,邮电通信、程控 *** 、移动 *** 、用户传真直拨海内外。金融机构与全国联网,汇路畅通,取存自便。娱乐设施不断更新,吃的舒服,玩的尽兴。电力 *** 覆盖全镇,供电容量达6000千伏安。自来水昼夜供应,供水能力达2000吨每日。小集镇建设也颇具特色,已形成元宝街、平桥街、洪山街、新街等几条主要街道。

位于曾都区三里岗镇吉祥寺村的大型交易大市场,吸引着周边县市菇农前来进行香菇、木耳等食用菌贸易,每天其交易量达数百吨。

在相隔1里的三里岗镇 *** 对面,有一条“香菇街”。此处是三里岗最早的香菇交易场所,修建于19 *** 年,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

随着交易量的增多,这条香菇街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香菇产业需要。2005年4月,三里岗便有了第二个香菇市场,位于集镇西端,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这个市场很快又小了。三里岗镇全年有4000余人活跃在香菇市场,全国12个省市的香菇在此交易。因该市场紧邻公路,面积小,菇农人来人往,安全隐患大,极大 *** 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2007年,三里岗镇吉祥寺村被确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不久,一个占地面积40亩,办公场所、仓库、加工房等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香菇市场蓝图清晰明了。

“香菇市场开在我的香菇加工厂门口了。”产品出口到 *** 的市金荣菇品公司负责人易光斌刚从市场上采购回来。他说,之前把加工厂设在自家,规模受到 *** 。现在,他在新的香菇市场租了6间门面,“采购、加工、存储于一体,可以好好把公司做大了。”易光斌兴冲冲的。

国家级风景名胜大洪山位于三里岗西南3公里,距正中心十几分钟的路程。

1988年被 *** 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是观光旅游、休闲避暑、健身疗养、科学考察理想场地;是世界著名古乐之乡和炎帝神农诞辰地。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第四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洪山风光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景区内动植物与非生物形成的生态美,落叶树和常绿林融为一体,形成四季常青的异色风光。素有“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的美誉,有“不倒翁”之称的 *** 古银杏,是大洪山镇山之宝,是“华中之一树”。

大洪山气候优。这时气候温和,冬暖夏凉,空气中富含氧离子,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是一处天然氧吧,是旅游避暑的绝好胜地。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环境,是全国著名的长寿之乡。

大洪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的三个始祖都与大洪山地区直接相关。区域分布多处历史文化名城、世界遗产和世界著名的考古发现。大洪山是中国 *** 的重点丛林。洪山寺历来为 *** 文化的祖师道场,历代帝王多赐名,其佛法远播日本、东南亚,在 *** 界享有盛誉。大洪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绿林 *** 、明朝明玉珍 *** 、清末赵邦壁 *** 都在大洪山立寨。大洪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近百个 *** 遗址,反映了 *** 、陶铸、陈少敏等 *** 家的生涯。

大洪山居荆豫要冲,汉襄咽喉,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她集自然、人文、历史、艺术于一体,与世界第八大奇迹——擂鼓墩编钟和华夏文明始祖——炎帝神农故里构成一条黄金旅游线。大洪山经二十年来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现已成为华中地区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火山地质公园和湖北省旅游主题公园。先后接待海内外游客共800万人次,是湖北旅游 *** 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三、随州的文化

1、随州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作为炎帝神农故里,这里开启了华夏5000年的农耕文明;作为编钟古乐之乡,随州出土的24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随州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中国编钟之乡”光荣称号。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随州市随县厉山镇,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问祖,随州厉山因此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随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古文物——大型成套编钟震惊了世界,改写世界音乐史;被称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

2、1978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了一条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在城西两公里一个叫“擂鼓墩”的地方,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的大型木椁墓葬——曾侯乙墓,墓 *** 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其中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3、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鹤为原型。

4、随州曾侯乙编钟表演之一次奏响:1978年出土时,考古人员在随州一处修理厂内试敲响过编钟。1978年建军节,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在驻随炮兵师某部礼堂,被敲响。

5、第二次奏响: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 *** 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商》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6、第三次奏响: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 *** 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天·地·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7、2008年为北京 *** 健儿喝彩奏响音乐

8、 *** 世博音震世界20世纪80年代,编钟 *** 件在省博演奏厅每天多场次演奏,接待过新加坡前 *** 李光耀、英国前首相希思、德国前 *** 科尔等多个国家的首脑。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自1983年成立以来,编排了100多首古今中外名曲,每年演出1600余场,涉足20多个国家和地区,6亿多人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了编钟的神采,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在中国聆听了编钟演奏。

9、编钟敲响随州之音感受“世界第八大奇迹。

10、2012年7月17日下午,“中部支点新湖北”第四届全国 *** 媒体行全体记者来到了位于湖北省北部的随州市进行实地采访。随州是经 *** 批准设立的“全国最年轻的地级市”。

11、据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5000年至6000年前,已有一支远古人类在随州生息劳作。1957年6月,湖北省文管会文物调查组在距随州市区约5公里的山地采集到一件石英岩打制的石器。经专家鉴定,确认这件石器是旧石器。这是湖北乃至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物。

12、随州境内 *** 的遗址和文物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 *** 文化遗址50余处, *** 文物近几年来3000件。其中,较著名的有淅河西花园遗址和三里岗冷皮垭遗址。

13、淅河西花园遗址距随州城约20公里,遗址分上下二层。下层因潜入水面以下,未能大规模发掘,从出土少部分遗物来看,已证实其文化内涵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类似。上层为屈家岭文化层。在这一层中发掘房基5座,皆由红烧土块堆积而成,木骨泥墙,茅草盖顶。还发现大量稻谷壳、窖穴、 *** 墓葬、儿童瓮棺葬及当时人们使用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锛等生产工具和彩陶壶、杯、钵、豆、碗、罐、鼎、盆、锅、甑、空心陶器、玉珠等大量生活用具和工艺品。

14、三里岗冷皮垭遗址距随州城西南约40公里。遗址中不仅出土了磨制石斧、石刀、石镰、石箭镞等石器,而且出土了夹砂陶、泥质灰陶及泥质磨光黑陶等陶器,尤其以彩绘蛋壳黑陶最为典型,还发现了大量含稻谷壳的红绕土块。经专家分析鉴定,其文化内涵包括屈家岭文化和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这两种文化遗存。

15、随州历史悠久据《礼记》、《左传》等众多文献记载:随州上古为烈山氏,华夏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本起烈山。五 *** 前,炎帝神农氏在此“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开启史前农耕文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这里使封因为随。《左传》中有“汉东之国随为大”之说。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随州市都要举办隆重热烈的“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以纪念华夏始祖的生辰在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烈山宗亲会等海外华人组织,都要组团前来参加节庆替典活动。

16、据大量的文献记载分析,神农生于烈山。《国语·鲁语》说:“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也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礼记·祭法》的说法也基本相同:“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前文已充分论证烈山氏、列山氏、厉山氏实为一人,其子柱或农即神农。烈山,很可能就是神农之先辈也可说是之一代神农放火烧荒之地,或人以山名,或山以人名,总之神农起于烈山已无疑问。

17、唐代萧德言所编《括地志》记载:“厉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生于厉乡,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唐代后期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志》记载:“随县,本汉旧县,属南阳郡。即随国城也,历代不改。……厉山,亦名烈山,在县北一百里。《礼记》曰: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故曰厉山氏。”北宋王存等主编的《元丰九域志》记载:“随州:神农庙,在厉乡村。”南宋罗泌《路史》记载:“神农井在赖山(即厉山),旧说汲一井则八井皆动,人不敢触。今惟一穴,大木旁荫,即其处立社。”清代章学诚主持编纂的《湖北通志·舆地志》记载:“厉乡,在州北,今名厉山店。……亦云赖乡,故赖国也。有神农社。”

18、上述记载无一例外地表明,神农生于厉山,厉山位于今随州北。神农生于随州厉山一说代代相因,众口一词,足证不谬。

19、虽说炎帝神农氏合一的史实形成于远古,但合一的观念至秦汉之际方才形成。

20、最早指出炎帝神农氏生地的学者,是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郑玄根据《国语·鲁语》中展禽和《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蔡墨关于烈山氏及其子柱的言论,参之以秦汉之际炎帝与神农合一的定说,在为《礼记·祭法》的类似记载作注时,将厉山氏或曰烈山氏同炎帝视为一人:“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既然郑玄以为烈山氏(神农氏)同炎帝为一人,其生地也自然在一处。时隔不久,三国时吴韦昭率先响应郑说。他在为《国语·鲁语》展禽的话作注时说:“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记)·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由于先秦典籍只有神农氏(烈山氏)生地的记载,未见炎帝生地的记载,以致郑玄、韦昭将炎帝神农合一后的生地定在烈山。

21、炎帝神农氏的遗迹,以长江支流的汉水中游最为多见,以随州的厉山最为集中。谷城县相传是因炎帝神农氏在那里尝五谷而得名的,神农架相传是因炎帝神农在那里尝百草而得名的。至于随州的厉山,则有神农洞、神农宅、神农井、神农社等遗迹。

22、随州的“随”最早出于西周“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时随国为一诸侯国,附庸在楚国之下,附近有陈国、蔡国、唐国等。自西周后,“随”这一古地名得以流传下来。

23、《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这里的“随州刺史”,就是现位于湖北北部、桐柏山脉以南的“随州市”。周武帝即位时,杨坚“迁左小宫伯。出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征还,遇皇妣寝疾三年,昼夜不离左右,代称纯孝。宇文护执政,尤忌高祖,屡将害焉,大将军侯伏、侯寿等匡护得免。其后袭爵隋国公。”这里的“袭爵”要特别说明一下,“爵”是北周封杨坚之父杨忠“随国公”的“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杨坚发迹就是在随州(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自秦后,各“王公”都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诸侯王国,杨坚的 *** 杨忠的封地在随州,他儿子在随州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取得武功是占了“人和”的因素),他的封号也是以封地“随州”为名的,这就解释了杨坚为何建“隋朝”的原因(杨坚夺位后立国号为“随”,他以自己曾受封于随,因以为国号,又忌恶“随”字带“走”旁,恐不祥遂改为“隋”。同年,随州改为“隋州”。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把州郡名的文字拆去偏旁而为国号,这是仅有的一次。)。

24、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

25、隋朝建立之初,即着手 *** 地方行政 *** ,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北朝的州、郡、县 *** 改为州、县二级,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随州改置为汉东郡,领随、土山、安贵、顺义、光化、平林、上明、唐城等8县。然而,隋王朝国祚短促,汉东郡在隋的地位和发展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26、欧阳修,祖籍庐陵(今江西永丰),其父欧阳观于景德四年任绵州(今四川绵阳)军事推官,这年6月21日,欧阳修在绵州出生。大中祥符三年,欧阳观病卒于泰州(今江苏泰州)军事判官任上,终年59岁。年方29岁的郑氏携年仅4岁的儿子欧阳修到随州投靠欧阳观的弟弟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审判官)长达25年,他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欧阳晔的为人给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理,她常用芦杆当笔,在地上写字以教其子,“荻画学书”的典故即出于此。

27、欧阳修在随州生活了18年,可以说随州是欧阳修成名成家的摇篮,他在这里吸取了智慧的乳汁。从4岁到22岁,这是人生成长的最难忘的时间段。对于欧阳修来说,使其终身难忘的就是随州城南的李氏东园。李氏乐园是其好友李晓辅的花园。欧阳修22岁离开随州,20年后到随州探望其叔父欧阳晔,故有机会再次到李氏东园故地重游。老友相逢,感慨万千,回返京师洛阳时,他便写了这流传千古的《李氏东园记》,以表达对随州的眷恋之情。他深情地说:“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随州地处鄂豫交界,为南北文化荟萃之地,其特点是南北兼收、诸艺并存。以戏剧为例,反映楚文化的汉剧、楚剧在随南拥有广大的观众,表现中原文化的曲剧、越调、豫剧在随北也有广泛市场。而别具一格的随州花鼓戏,更为随州人民喜闻乐见。最初的随州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身背一个圆形小鼓,边打、边舞、边唱的民间小调,后来发展到人唱,众人帮,打起锣鼓冬冬仓。至今神农庙,年年赛村鼓,又吸收了西路花鼓和北路花鼓的剧调,随州花鼓戏逐步形成了以蛮调、呔调、梁山调、彩调为主的声腔艺术,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反对封建礼教、鞭挞嫌贫爱富、歌颂公正廉明等,但也有一些低级荒诞的糟粕并存。摬怀龌实迹是随州花鼓戏的又一特点,如果需要时,人在后台答应即可,皇帝从不正面出场,反映了花鼓戏为底层劳动人民的小戏的特点。建国后,特别是1956年建立专业花鼓剧团后,上演剧目大大丰富,整理编演、移植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创作演出现代戏共40多台。1985年,新编历史剧《楚庄王》被 *** 新闻纪录 *** 制片厂之一次搬上银幕,将随州花鼓戏推向全国。

28、以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为主体的随州民间文艺集南北之精华,绚丽多姿、独具一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宗极珍贵的文化财富。一般常见的民间文艺形式有龙灯、板凳龙、狮子、旱船、高跷、鼓书、道情、唢呐、山歌、号子等数十种,尤为突出的是以随州(独人轿、独龙杠、独角兽)为 *** 的民间文艺形式,更是显示了地方艺术特色的魅力。

29、独人轿是随州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表演形式。表演者背上一根长竹片,上扎一顶轿盖,坐轿人在轿顶下表演。以两人表演为宜,男女皆可。表演者踩着鼓点或音乐节奏,加上爱情、幽默滑稽的嘻闹情节,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独龙杠,是用长短杉杆交叉成撌当字形扎紧,两人抬杆,一人掌杆后部,前杆表演者多扮成赃官,胸前用篾片系着一个便壶,随着杆的闪动,赃官的乌纱帽翅上下摆动,便壶也不时摆动到赃官胸前,模样滑稽可笑,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封建 *** 者的嘲弄。此种表演一组或多组进行均可。

随州市古乐之乡 随州古迹简介-第1张图片-

30、民间称其:杆子当轿,好看好笑,不是真轿,而是嘻闹。独角兽指表演者两手向上伸直合并头部,形成摱澜菙,在肚皮上画出人或兽的脸谱,以 *** 为眼,以肚脐为嘴,中间胃部画上鼻,腰部围上一个黑裙子(意为胡子),与一群小孩嘻玩,体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艺术境地。1993年的开幕式上,成功表演令数万名中外来宾大饱眼福。

31、炎帝神农传说(湖北省随州市、神农架林区)及花鼓戏(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宣城市;湖北省随州市、麻城市;湖南省岳阳县、邵阳市、常德市)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鹿鹤

32、在大大小小一万五千件文物众中,还有一件随着编钟出土的后来被专家定名为“鹿鹤”的青铜器,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出土文物中绝无仅有的,“鹿鹤”还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

33、因出土大型系列编钟、编磬被誉为“古乐之都”的湖北省随州市,理所当然应拥有自己的地理标志。于是,“乐都旋风”应运而生。该雕塑占地近1万平方米,主体雕塑高16米,以青铜为主要材料,通过对古编钟、编磬的抽象变形,塑造出一个以编钟、编磬为基调、螺旋式升腾的“彩色音符”,以展示随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暗喻随楚古乐随着旋转升腾的乐曲旋风般地席卷宇宙,同时蕴含随州传承历史文化、迅速崛起之意;雕塑表面饰以随楚文化艺术图形和符号;基座采用花岗岩制成,其上辅以编磬等图案。

关于随州市古乐之乡和随州古迹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随州市 随州 古乐 古迹 简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