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越剧之乡全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越剧全场剧大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越剧的历史
越剧是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称“小歌班”、“的笃板”、“绍兴文戏”。发源于绍兴地区嵊州、新昌一带。流传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为主的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以绍兴为古越都城,因而1938年改名为“越剧”。
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落地唱书是嵊州一带的曲艺形式。早期的曲调与佛徒的宣卷调关系密切。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后经不断发展,演变为“吟嘎调”,一直延续使用到越剧形成之后。落地唱书向越剧发展分六个阶段。
一、小歌班(又称“的笃板”阶段)光绪三十年(1906)清明节,嵊县东王村艺人高炳火、李世泉、钱景松,在村中香火堂前用门板搭成临时戏台,穿上从农民家借来的大布衫、竹布花裙,演出《十件头》、《双金花》等。这是唱书艺人之一次在嵊县本地登台演出,称“小歌文书班”,后简称“小歌班”,以区别于绍兴大班(绍剧)。从此,唱书艺人纷纷登上舞台。次年,已有十三副小歌班在各地演出。光绪二十三年(1908),小歌班分三路走向外地:一是从新昌、余姚到宁波,向东北方向发展。二是从东阳、诸暨到金华向西南方向发展。三是从上虞、绍兴向西北方向流动到杭嘉湖地区。宣统二年(1901),钱景松等的小歌班进入杭州。
二、男班绍兴文戏阶段 1961年后,小歌班数度进入上海,1 *** 0年,小歌班艺人四十余人集中在一起,在上海演出《琵琶记》、《梁祝哀史》、《碧玉簪》、《孟丽君》等反映妇女命运的新剧目,受到观众欢迎。从此小歌班在上海站住脚跟。1 *** 3年,马潮水、王永春、叶琴芳、梅月楼等三十多名演员升平歌舞台分出另行组班,在大世界游乐场演出,之一次挂出了“绍兴文戏”牌子。“绍兴文戏”阶段的最突出的一点是音乐和表演上的 *** 。艺人魏梅朵等彩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1、5,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小歌班在上海打响后,组成之一专职乐队,试验用丝弦乐器拉“引子”和“过门”,以后又用丝弦托腔。唱腔方面则吸收了绍兴大班中的导板、流水、二凡等曲调融化进“吟嘎调”之中使原来散唱的唱腔中慢中板、中板、快板等板式,初步形成了板腔体的音乐体制。伴奏的丝弦乐器初为板胡,以后改为音乐较柔和的平胡、胡琴定弦为“1-5”,称为“正调”,因此男班绍兴文戏时期也称为“男班丝弦正调”时期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程式技巧等艺术特长,并在剧目、化装等方面也有所改进。从演生活小戏走上古装大戏的路子。从此男班进入黄金时期。
三、女子绍兴文戏阶段 1 *** 3年,在上海京剧“髦儿戏”的影响下,升平歌舞台老板王金水委托艺人金荣水办起了之一副女子科班。短期训练后即以“绍兴文戏”、“文开女班”名义进入上海演出,1 *** 8年后,女子文戏科班大量涌现。因女声音域与男声相差四五度,琴师王春荣根据女赏的嗓音条件,吸取京剧西皮的特点,将丝弦正调以胡琴“6-3”定弦,创造出适合女声的“四工调”女子绍兴文戏阶段因此也称作“四工调阶段”。之一副女班在流动演出中,曾与男班艺人同台。这就是越剧史上的“男女混演”(在上海、以小白玉梅为 *** 的女赏进行过“男女混演”)。通过学习男班艺人的技艺和吸收绍兴大班等剧种的长处,之一批女赏在唱腔、表演上都有很大进步。其中以施银花最为有名,后被称为越剧“花衫鼻祖”。1 *** 9年,在嵊县黄泽办起第二副女班锦新舞台;从1930年起,嵊县女班如雨后春笋,比较重要的有群英舞台。1937年 *** 前夕,女班有近二百副。从1938年1月起,女子绍兴文戏陆续涌往上海。据1939年9月统计,上海有十三个演女子绍兴文戏的剧场。1938年秋,已用“越剧”名称代替“女子文戏”的中心,几乎所有的著名演员全集中在这里这里。这时期,女班已完全取代男班。女演员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演员,如: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屠杏花、姚水娟、筱丹桂等。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1942年,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首倡 *** ,聘请吕仲、韩义、郑传鉴等为编导;以剧本 *** 代替幕表制;建立导演 *** ; *** 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并与琴师合作创造定弦5、2的尺调腔,成为新越剧的声腔基调。演员在表演上也吸收昆曲和话剧表演艺术之长,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
四、全面艺术 *** 阶段 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大来剧场倡导越剧 *** 打出“新越剧”旗帜。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为首的雪声剧团正式成立。其他剧团,也相继进行 *** 。这些 *** 活动,促使越剧的风格、演出体制开成,面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参加了 *** 活动。从1942年秋袁雪芬倡寻 *** 时起,从事“新越剧”的各剧团建立了剧务部,聘请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设计。最早参加革新的一批知识分子从新文学、话剧、 *** 中吸收营养,为越剧引进了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在观剧文学方面,改幕表制为剧本制,上演的都是新编剧目和经改编的传统剧目在舞台艺术上废除了说戏制、建立了导演制。表演上吸收了话剧、 *** 的表现 *** ,注重刻画人物 *** 格和内心活动,同时又吸收融合昆剧等剧种的手段。在音乐方面设置作曲职务,之一出戏都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人物设计、创造唱腔与伴奏。舞台美术方面,记废除了衣箱制和“守旧制”,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采用油彩化装,使用灯光、效果、立体布景。
1946年5月,雪声剧团在上海演出了根据 *** 名著《祝福》改编的《祥林嫂》。这是越剧 *** 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越剧在这阶段的 *** 取得了明显成果。上海解放后,上海和四明山从事越剧 *** 的联合体会合。1950年4月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直属华东 *** 领导。1951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1954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团。在此期间,上海的三十几个浙江的七十几个专业越剧团,也先后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人、改戏、改制的工作。
在40年代越剧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被公认的艺术流派有六个:袁雪芬的“袁派”,她主要师承王杏花,唱腔纯朴委婉,情真意切,表演商端庄沉静,重视体现真情实感,塑的多为善良、温淑的女 *** 形象。傅全香的“傅派”,她主要师承施银花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唱腔跳跃跌宕,表演活泼多姿,塑的多是热情、痴情的女子形象。戚雅仙的“戚派”,从“袁派”深化而来,唱腔迂回沉郁,表演自然大方,塑的多是悲剧形象。尹桂芳的“尹派”,唱腔流畅深沉,表演潇洒儒雅,塑的多为 *** 倜傥的书生形象。范瑞娟的“范派”,唱腔富有男 *** 美,质村醇厚,表演富有生活气息,擅演耿直戆厚的男子。徐玉兰的“徐派”,唱腔华丽奔放,表演充满活力,以塑造深情的书生才子见长。除了这六个公认的流派之外,旦角中的王文娟、吕瑞英、金采凤、张云霞,小生中的陆锦花、毕春芳,老生中的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商芳臣,都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50年代,越剧编创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剧目并通过剧目加工带动了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的全面提高。在年之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和《西厢记》获得奖励。1955年成立上海越剧院。1956年重新改编排演了《祥林嫂》,恢复了 *** 原著的精神,1962年此剧再次作了较大加工修改成为思想 *** 与艺术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一出戏。1959年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生动地塑了贾宝玉、林黛玉的形象。尹桂芳主演的《屈原》、《何文秀》、《盘妻索妻》、徐玉兰主演的《北地王》、《十一郎》,王文娟主演的《春香传》、《追鱼》,范瑞娟、傅全香主演的《孔雀东南飞》、《李娃传》,姚水娟、金采风主演的《碧玉簪》,傅全香、陆锦花主演的《情控》,竺水招主演的《柳毅传书》,范瑞娟、吕瑞英主演的《打金枝》等,在艺术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50年代初全省文工团整编后,仍十分重视越剧男女合演的试验,如《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等剧目;1957年正式建立浙江省越剧二团,在男女合演方面进行了更全面的探索;尤其是表现代生活,通过《风雪摆渡》、《抢伞》、《金鹰》、《金沙江畔》、《战斗的青春》等较有影响的剧目, *** 了男调,积累了一套表现手段。上海在50年代初也开始进行男女合演尝试。1952年浙江在十个地区文工团整编的基础上,集中优秀艺术骨干,成立了浙江越剧一团和二团。1958年以后,上海大批职业越剧团支援全国各地,越剧成为流传于全国的一大剧团,配备了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人员,实行了导演制;并建立了培养越剧赏的戏曲学校。1978年全省专业越剧团已有五十一个,1982年达到六十七个。1980年举行了全省青年演员会演,涌现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年举行全省“小百花”会演,又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越剧青年演员。
二、越剧之乡概况
1、嵊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2100多年的文化底蕴,早在秦汉时期便以“剡”之名立县。作为“越剧之乡”,嵊州的文化魅力独树一帜,其名声远播。这里,越剧的根脉深厚,从百年前的诞生至今,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剧种,以其温婉动人的旋律深入人心。
2、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嵊州见证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足迹。书圣王羲之晚年在此隐居,谢灵运、李白、杜甫、陆游等诗人的身影也在此留下佳作,如“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这样的千古名句,使得剡溪和嵊州的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3、而小黄山遗址的发掘,更揭示了嵊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万年历史的小黄山遗址,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 规模更大的聚落遗址,见证了嵊州古老文化的辉煌。这里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如经济学家马寅初、音乐家任光、画家郑午昌和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以及围棋国手马晓春,他们的成就使得嵊州的文化名人辈出。
4、浙江嵊州,不仅是越剧的摇篮,更是江南梦的起点。这里的山水滋养了越剧的婉转,使其在浅斟低唱中流转出醉人的韵律。嵊州,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让越剧的美与灵动得以生动展现。
5、即浙江嵊州,中国越剧的诞生地,以“百年越剧诞生地、 *** 剡溪唐诗路、万年文化小黄山”闻名于世。该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书圣王羲之晚年归隐于此;人才辈出,是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人口学家马寅初, *** 音乐家任光,山水画家郑午昌、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围棋国手马晓春等名人名家的故乡。1990年建成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越剧博物馆;修复了越剧发展史上的标志 *** 建筑,如城隍庙、东王村香火堂前、施家岙古戏台、四季春科班旧址及一批老艺术家、老艺人旧居等。
三、五女拜寿越剧全集剧情介绍
1、《五女拜寿》该剧讲述了户部侍郎杨继康做寿,五个女儿女婿前来祝寿,因养女三春及婿邹应龙贫贱,杨夫人将其赶出府去。后杨继康因得罪严嵩革职,诸女皆不能依靠,唯三春将其收留。后邹应龙中状元,扳倒严嵩,杨继康沉冤得雪的故事。
2、明代嘉靖年间,户部侍郎杨继康,因对严嵩专权不满,欲告老还乡。他六十寿诞之期,众女儿女婿奉厚礼进京拜寿,并争迎二老去安度晚年。贫寒的三女杨三春偕胸怀大志的女婿邹应龙前来拜寿却受到冷遇,二姐双桃恃宠欺凌,并挑唆杨夫人将三春夫妇赶出杨府。
3、杨继康的族弟杨继盛诛奸未成,反遭屈斩,株连杨继康削职抄家,逐出京都。顷刻之间,阖家逃散,骨肉分离。只有婢女翠云仗义相伴二老千里投亲,不料二女双桃,见二老落魄,拒绝奉养。同窗兼亲家陈松年惧怕严嵩 *** ,也不敢接纳。
4、大女婿,为图飞黄腾达,竟认严嵩为义父。杨继康夫妇和翠云流落街头,濒于绝境,巧逢三女杨三春,将二老接回家中,悉心侍奉,使二 *** 暖无比。三年后,三女婿邹应龙出仕朝堂,施计斗倒严嵩,杨家冤案昭雪。
5、适逢杨夫人六十寿期,众女婿又前来拜寿,杨老夫妇逐走寡廉鲜耻的大女婿。唯利是图的二女双桃,见二老已将患难相从的翠云收为义女,无地自容,羞愧离去。亲家陈松年也前来赔礼道歉,杨家经受了一场兴衰荣辱的变迁,寿堂上呈现出一派乐享天伦的动人景象。
越剧之乡全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越剧全场剧大全、越剧之乡全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