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歌舞之乡(锅庄舞的好处和坏处)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锅庄舞歌舞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锅庄舞的好处和坏处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锅庄舞歌舞之乡和锅庄舞的好处和坏处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2.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
  3. 家乡的锅庄舞作文

一、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 *** 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 *** ,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 *** ,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 *** 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 *** 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 *** 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 *** 百到上 *** 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 *** 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 *** 形态,带有祭祀 *** 质。 *** 界和老年 *** 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 *** 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 *** ,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 *** ,属于民间自发 *** 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

二、锅庄舞的风格特色

1、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

2、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3、锅庄分为用于大型 *** 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 *** 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

4、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 *** 质, *** 界和老 *** 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 *** 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5、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 *** 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6、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7、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意即玩艺)。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 *** 羊毛、喂 *** 、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吸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8、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 *** 形态,带有祭祀 *** 质。 *** 界和老年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 *** 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壁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地此》、《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 *** 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如檀香树与孔雀鸟配对,松柏与鹦哥配对,杨柳树与布谷鸟、雪山与马鹿、森林与獐子、草原与花、鱼与水配对等。

9、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七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天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 *** 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如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牧羊曲等。在擦尼舞中,它既是舞蹈名称,又是曲眚和歌词的词牌。若领舞者唱起“孔雀舞”的曲调,舞伴们也只能跳“孔雀舞”的舞蹈,唱“孔雀舞”的传统歌词。

10、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产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11、年轻人喜爱擦司,舞时一般男女分列,左手搭肩,成圆圈。人数不限,顺时针舞动。上身前俯,颤膝幅度较大,踏跺动作较多,脚跟击地或击靴。男子两胯向左右晃动,手只随身摆动,女舞者左臂夫腰或拉手,右臂随动作前后摆动。有顺圈走步、压脚跟、猴子对脚、三步一翻身、三踢一勾掖、孔雀吃水、山兔蹦跳等十多 *** 作。

12、锅庄边跳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在传统式的对歌比赛中,谁掌握的传统歌词全面,谁就能取胜。在即兴问答比赛时,谁想象丰富,思维敏锐,胜利就属于谁。

13、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又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豪放稳健,犹如雄鹰展翅。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14、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 *** 的历史。

15、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 *** *** 。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16、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 *** 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 *** 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 *** 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17、流行在藏东康巴人中间的昌都锅庄,舞姿潇洒,气势高昂,充分显示出康巴男 *** 的剽悍之美。而以巴塘弦子为 *** 的藏东“康谐”,则更为优美与抒情,充分展示康巴女子优美的体态和迷人的歌喉。

18、在 *** ,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 *** 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 *** 带头起唱,女 *** 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 *** 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 *** 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 *** 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19、锅庄舞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 *** 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骠悍豪爽的民族 *** 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很大。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 *** 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0、锅庄的节奏可以分为三段:先是序舞。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节奏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卓舞。快板卓舞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的热烈场面。这时,随着序舞,慢板卓舞后,舞蹈者的情绪达到一发不可收的艺术 *** 。于是,他们忘了周围一切,只顾尽心、尽力、尽情地去舞、去跳,从而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伟大。

21、从地域特点来看,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

锅庄舞歌舞之乡(锅庄舞的好处和坏处)-第1张图片-

22、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

23、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24、寺庙锅庄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其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 *** 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含蓄,表达厚诚之情。

25、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26、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 *** 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 *** 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 *** 较强的普通卓舞和 *** 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27、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 *** 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 *** 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 *** 。

28、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29、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 *** 、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 *** 、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 *** 、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

30、“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 *** 、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 *** ,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 *** 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

31、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 *** 活动时表演的舞蹈。

32、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

33、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 *** 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 *** 族对精神、 *** 、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

34、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

三、家乡的锅庄舞作文

1、我与锅庄舞对于从小生活在草原地区的我来说,锅庄舞已经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事物了。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和锅庄舞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我之一次接触锅庄舞,还是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看到藏族同胞们在草原围成一个一个的圈,跳着优美的舞蹈。那优雅的舞姿,那动听的音乐,还有洋溢在他们的幸福笑容深深地打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它,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它,然后融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那一年的六一,老师教我们跳了锅庄舞,伴着欢快的音乐,和小朋友们围着圈跳着欢快的舞蹈,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那时起,锅庄舞也就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考上大学之后,我想我可能不会再那么轻易地接触它了,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是当我听说兰大有民族体育舞蹈课时,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可是当我上了这门课时,才知道自己对锅庄舞的了解还很浅薄。对锅庄舞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2、锅庄舞的起源可上溯至公元七世纪之前,有着悠久的历史。

3、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

4、上有多少颗星,果桌就有多少调;山上有颗树,果桌就有多少词;牦

5、牛身上有多少毛,果桌就有多少舞姿”,这是人们对“果桌舞”的

6、赞誉。它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 *** ,分布于 *** 昌都、

7、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该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有模拟 *** 的动作,如模拟山鹰的各种

8、形态。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

9、“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10、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

11、。它是随着 *** 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

12、了打青稞、 *** 羊毛、喂 *** 、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关于本次锅庄舞歌舞之乡和锅庄舞的好处和坏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坏处 好处 庄舞 庄舞的 舞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