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乡固阳?长城的修筑时间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3

大家好,关于长城之乡固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长城的修筑时间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我的家乡在固阳作文400字
  2. 在固阳县的长城遗址有什么特点
  3. 固阳秦长城遗址的建筑
  4. 固阳秦长城遗址的介绍

一、我的家乡在固阳作文400字

1、也许,在全国县区中固阳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县,但如果你踏上这片土地或生长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你就会由衷的热爱它,眷恋它.继而更深刻感悟它。

2、它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做底蕴,寻古溯源,追忆往昔,面对今朝,固阳是一部沉甸甸的史书,固阳是一曲震撼的长歌。更是一轮正在冉冉升腾的朝阳。

3、固阳以其独特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产,滋养一代代各民族人民。

4、历史总是在一时一地有瞬间的闪光,但固阳在历史的长河中,却象耀眼的彗星,一次次划破夜空,闪现它夺目的光芒。

5、3000年前,这里水草丰美,树木茂盛,水域广阔,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是西周王朝和猃狁(xianyun)部落会盟之地。

6、2230年前,这里是秦始皇大秦直道的终点。

7、2220年前,这里是蒙恬北筑长城之地。

8、1900年前,这里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古 *** 。

长城之乡固阳?长城的修筑时间-第1张图片-

9、1950年前,西风古道的石门河畔,千古传唱胡汉和亲使者王昭君从这里走向漠北。

10、1500年前,骑马擅射的怀朔人,率先从这里燃起沃野六镇 *** 大火。

1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除了苏杭就数固阳。一方水土,一方人。固阳以其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上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碰撞融合中,从春秋战国至今,先后有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掌管一方 *** 的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明清时期,这里是晋陕冀等中原汉族屯垦之地。不失中原大地的大度,也有北方游牧者的彪焊豪侠。有高欢、高洋的王者之道,有蒙恬、霍去病的大将之风,有和亲修好的容人之量,更有揭竿而起的豪侠之气。

12、历史会被忘却,但总会流下痕迹,总会有人记录它。

13、《史记》《汉书》《水经注》《内蒙访古》司马迁、班固、郦道元、翦伯赞。史书和写史者如实的记录他的存在。

14、古长城穿越 *** 历史时空,依然屹立于阴山深处。见证着战争硝烟的历史沧桑。

15、古岩画也经历无数次风雨洗刷,依然斑驳记录着游牧民族曾经的春秋冬夏。

16、初冬雪后,暮色苍茫中, *** 阴山,天苍苍,野茫茫,穿过历史,仰望苍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游牧者指点着成群 *** ,一遍遍看日落又日升。一次次登边墙遥望漠北牧羊的苏武,长鸣的大雁一年又一年北来南飞,却从未传书苏武何时归。天地悠悠浩月当空,无法形容也无法言喻的悲壮在胸中回荡!

17、这就是固阳, *** 阴山大漠丛中充满神韵的固阳;

18、这就是固阳人,曾经穿越历史饱经风霜包容古今的固阳人!

二、在固阳县的长城遗址有什么特点

在固阳县银号乡见到的秦始皇长城,用大型方整的石块砌里外两壁,中间填以小块石头,墙面平整坚固,这里的长城用黑褐色的石片砌筑,外侧残高约三五米,内侧一两米,顶宽两米左右。

此外,在固阳县境内,还有一处横穿固阳3个乡镇,长达120千米的 *** 长城遗址。这段长城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是固阳县九分子乡那一段,长约12千米,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侧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

三、固阳秦长城遗址的建筑

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长达120公里,横穿固阳三个乡镇。它多半修筑在山峦的阴面半坡上,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就地取材。保存较为完好的秦长城是固阳县九分子乡那一段,长约12公里,城墙外侧有5米高,内侧有2米高;顶宽2.8米,底宽3.1米,墙体多以黑褐色厚石片交错叠压垒砌而成。如今人们还可以看得出来,当年筑长城的民工和驻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块块切割下来,磨平后干砌在城上,每块石片重的约有五、六十斤,轻的约有十余斤,这样干砌起来的长城,历 *** 而不塌。历经22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冲刷,长城石块原来所用的青色、半 *** 石料。站在高处,我们依然可见这段秦长城顺山势上下。在城墙内侧,每隔1000米设一座烽火台。固阳段内共有烽火台4座,也都以石块干砌而成,成为著名的烽隧遗址。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墙圈遗迹。这乃是驻兵的哨所。史料中记载的用木料泥土毡做的房顶早已不存,但看到这些供驻兵戍守用的房子遗迹,人们会很自然地和史书上长城“亭”的建制联系起来。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 *** 。在秦长城内外,常可觅得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在色尔腾山的高处,有一座高耸的汉代名将卫青的雕像,是今人为纪念他在此地打败入侵的匈奴而建造的。在这段秦长城约三公里的内侧,朝南凿刻着百余幅阴山岩画(已发现107幅),有北山羊、骆驼、驼鹿、舞者、 *** 等,还有突厥文形的符号,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这些岩画对于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古代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岩画多以简练流畅的线条勾画形象。有幅岩画画了一只山羊,长角弯曲,身体肥壮,短尾上翘,呈静立状态。另一幅岩画描绘了一个牧人放牧的情景,牧人策马前行,举臂向后,仿佛在呼唤身后的山羊,具有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据固阳县副县长钮贺佳向我介绍,这些作品可能是修长城的工匠和驻军在修筑长城时的业余时间创作的。在秦长城附近,还有蒙恬大将的点将台、匈奴万箭穿石处等历史遗迹,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我伫立在秦长城的在烽火台上,还看见许多黑色的石块上存有箭簇穿透后留下的四方小孔,这又是古 *** 留下的历史遗迹。我仿佛看见当年蒙恬将军在帐前点兵、列队出战匈奴,仿佛看见了这里烽火四起、狼烟滚滚、号角连天、杀声震天、 *** 陈遍野的情景,仿佛看见了数十万民工正在搬运石块,在山头垒建长城,又仿佛听见了孟姜女丧夫后的哀哀哭声,猛然间,又听见了一段长城轰然坍塌的巨大声响。

值得一提的是,据当地干部介绍,在固阳县秦长城红石板沟段有一处豁口,相传就是当年孟姜女千里寻夫不见、哭倒长城的地点,成为秦长城的一大历史遗迹。此传说是否可信,尚有待于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因为另有一说是,历史上孟姜女哭倒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其根据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它始见于《左传·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 *** 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中设祭吊唁。《孟子·告子下》又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后人便把“哭夫”的史事改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唐代《雕玉集》的《感应篇》记载了杞梁妻哭倒长城的完整故事:新婚之夜,秦兵将杞梁抓走,杞梁修长城而亡,葬于长城下。杞妻孟仲姿缝好寒衣送到筑长城处,得知丈夫早已去世,葬在长城下。她悲痛万分,向城号哭,一时城崩 *** 露出白骨,孟仲姿刺手指将自己的血滴在白骨上说:“若是杞梁的骨,血就流入。”血果然流入白骨,仲姿将丈夫的 *** 骨葬于燕山长城下。敦煌曲子《捣练子》就写道:“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但《左传》所记杞梁是交战而死事,比秦始皇筑长城早300多年,当时秦长城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长城之说,在时间上难以成立。关于孟姜女的民间传说,虽然说法种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故事再现了当时数十万劳工筑长城时餐风露宿,艰难地开山凿石的苦难和牺牲,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四、固阳秦长城遗址的介绍

位于 *** 自治区中部阴山山区,固阳县北部的大庙、银号、西斗铺一带,全长约120公里,石块垒筑,每隔数里设烽火台。战国后期,秦先后灭韩、赵、魏、燕、楚、齐六国,统一之后的秦朝为巩固国家的统一,防御北方匈奴、东胡的侵扰,大规模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固阳 长城 修筑 时间 城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