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陕西诗经之乡,诗 *** 化发源地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西周文化发祥地是陕西哪里
1、“西周文化发源地,青铜器之乡”指的是陕西宝鸡市。
2、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出土了诸多青铜器,而陕西宝鸡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何尊、大克鼎、铜浮屠、墙盘、逨盘、折觥、胡簋、卫鼎等诸多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此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其出土的文物在故宫、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文物重地均有所藏。
3、宝鸡市成为“青铜器之乡”的原因:
4、宝鸡作为西周王朝的发祥地,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时期。自汉代以来,宝鸡境内就不断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全国之首。可以说,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是西周文明的重要标志,其 *** 技艺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更高水平。
5、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宝鸡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窖藏多、出土地点密集、周原地区出土多、西周时代多、有铭铜器多等;从器物本身来看,宝鸡青铜器的特点有数量多、重器多、精品多、铭文多、标准器多。
6、于是,宝鸡出土的大量带有纪年铭文的青铜器就成了研究重点之一。在眉县杨家村窖藏未发现前,国内有纪年的青铜器只有60多件,标准器有38件,其中宝鸡出土的15件,占40%。杨家村窖藏出土的27件青铜器件件有铭文。
7、其中,逨鼎、逨盘均为标准器,逨鼎共有12件,而逨盘中的铭文几乎完整地记录了西周诸王世系,印证了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关于西周王系记载的真实 *** ,为西周晚期青铜器谱系研究、断代提供了证据,可谓“青铜史书”。
二、诗经关于汉中诗句
1.关于汉中的诗词
1、玉辇将迎入汉中唐李益《汉宫词 [一作韩翃诗]》
1、玉辇将迎入汉中唐李益《汉宫词 [一作韩翃诗]》
2、汉中开汉业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3、汉中太守醉起舞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4、流名大汉中唐郑世翼《过严君平古井》
5、千岩云汉中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6、汉中二良将唐岑参《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7、宛彼汉中郡唐杜甫《八哀诗·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
8、遥想汉中鸡肋地宋黄人杰《满江红·小队旌旗》
9、文师汉中垒唐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
10、浏栗一声霄汉中唐刘禹锡《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
11、却吐天汉中唐卢仝《月蚀诗》
12、青琐汉中郎元王恽《南乡子承旨董公,寿登七秩,康宁好德,诚》
13、初游汉中亦未觉宋陆游《春感》
14、煌煌汉中起宋陆游《先主庙次唐贞元中张俨诗韵》
15、循吏功名两汉中宋黄庭坚《李濠州挽词二首》
16、一为汉中潸宋黄庭坚《宗室公寿挽词二首》
17、夜识汉中龟鳖在宋晁补之《过金堤刘景文》
18、情怀颇乐汉中儿宋陈普《咏史上·汉高帝八首》
19、汉中不复言规恢宋陈容《为人赋横舟二首》
20、思昔汉中殆宋杜范《汉中行》
21、翔凤汉中天宋范成大《太上皇帝灵驾发引挽歌词六首》
22、汉中胡中俱断肠宋冯时行《句》
23、齐安汉中治宋李廌《上姑丈闾丘通牧少卿》
24、还须柱石汉中天宋廖行之《宋伯华趋朝用川字衫字韵作二诗送之》
25、刘子前身汉中垒宋刘克庄《与林中书李礼部同宿囊山三首》
26、高皇将坛在汉中宋楼钥《送王粹中教授入蜀》
27、兹承宠赐汉中所和七诗宋沈继祖《和阎帅侍郎见寄》
28、墨妙汉中郎宋孙应时《送虞仲房赴潼川漕》
29、窖间白发汉中郎宋唐泾《江南四忠节国之纪也歌以哀之》
30、楚汉中分两丘土宋汪元量《夷山醉歌》
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
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褒斜栈道辟奇观,曲曲蛇行蹬七盘。
客到鸡冠石上望,恍疑身在翠云端。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南宋: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宋·陆游《归次汉中境上》云栈屏山阅月游,马蹄初喜蹋梁州。
地连秦雍川原壮,水下荆杨日夜流。遗虏孱孱宁远略,孤臣耿耿独私忧。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白话释义:连云栈、锦屏山,一个多月来,我在这一带漫游。到如今,心欢喜,马蹄声声中,重又回到了梁州。
这里的土地连接着秦雍,山川原野是这般雄壮,滔滔的汉水想着那荆扬,浩浩荡荡在日夜奔流。笑那些残存虏寇,怯弱 *** ,怎会有远大的谋略?叹我这茕茕孤臣,耿耿难眠,独个儿怀藏着深忧。
大好时机一旦丢失,只怕到他年悔恨不及,大散关前不见王师,眼看着一年又到尽头!二、唐·沈佺期《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白话释义: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传来了子规的哀啼。我孤身在外,无依无靠,空自留在这里听那子规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三、唐·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白话释义:啊!何其高竣,何其峭险!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
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 *** ,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
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
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
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四、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白话释义: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
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
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扩展资料《归次汉中境上》写作背景:陆游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初到达汉中王炎幕府任职,这年十月间因事到四川阆中,在从阆中返回汉中之时写下了该诗。文章赏析:诗一开始用“云栈屏山阅月游”,叙述了去四川的经历和时间。
从“阅月”得知诗人这次去四川往返有一个多月的光景。在这一个多月里,途中所见风光,主要写了“云栈”和“屏山”。
从汉中去四川,沿途都是重山峻岭,悬崖峭壁,十分艰险,前人架木为栈道,故称“云栈”。诗人到四川特意游览了镜屏山,并写下《游镜屏山谒杜少陵祠堂》一诗,表达了对杜甫的仰慕之情。
诗人往来与汉中、四川之间,所见景物很多,但这里只选了“云栈”和“屏山”,这样高度的概括,表现了他的精练特色。诗的第二句,既是点题,又表达了诗人回到汉中的喜悦心情。
诗人这次远行归来,路途艰险,风尘仆仆,好不容易回到汉中,一看到广阔的汉中平原,当然有说不出来的喜悦。但诗人避而不说,却写出了“马蹄初喜踏梁州”。
唐人孟郊用“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中进士后的得意,而这里却用“马蹄初喜”反衬诗人回到汉中的欢快心情,真有青出于蓝的妙处。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关中言怀【唐】黄滔三秦五岭意,不得不依然。
迹寓枯槐曲,业芜芳草川。花当落第眼,雨暗出城天。
层阁浮云外,何人动管弦。关中言怀【唐】黄滔事事朝朝委一尊,自知无复解趋奔。
试期交后犹为客,公道开时敢说冤。穷巷住来经积雨,故山归去见荒村。
举头尽到断肠处,何必秋风江上猿。晚春关中【唐】黄滔忍历通庄出,东风舞酒旗。
百花无看处,三月到残时。游塞闻兵起,还吴值岁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与子偕老.这句是对的~
“死生契阔,与成说; *** ,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它的原文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三、诗经发源地是哪
1、河北省沧州市的河间,是“诗经之都,中华文学发源地”。
2、每当捧读《诗经》,人们自然会想到毛苌在古城沧州河间播讲《诗经》的贡献。毛公者,汉儒毛苌也。河间国(现河北境内)国王刘德尊儒,在河间国北部设“君子馆”(今河间市君子馆村)招徕四方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毛苌是其中一人。毛苌承其家传,不仅诵其诗,而且解其义,对《诗经》颇有研究,得到国王刘德的宠爱,封为博士,从此,毛苌在河间的君子馆、诗经村、三十里铺三处讲学传经,传习 *** (诗经村君子馆村由此得名)。当时,全国讲诗经的就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内容有误,故鲁诗亡于西晋.齐诗魏代亦亡。韩诗无人传人,三家废。唯有毛诗“最得其精”,尊为“六义宗工”,流传于世,对历代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被誉为诗歌之源。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诗祖,在毛公卒葬的三十里铺修建了毛公祠及毛公书院。据记载,1932年,毛公祠、毛公书院依然保存完好。当年,一位有心人用相机拍下了毛公学院的的外貌,现在该照片收藏在天津市图书馆文物研究室,这幅有着极高历史价值的照片,可让今人一睹当年毛公祠的风采。1937年 *** 战争爆发后,毛公书院、毛公祠遭日寇严重 *** ,残壁断垣至七十年代已不存矣。河问,作为河间毛苌《诗经》的传播地,“ *** ”中,毛公祠与当地民间保存数干部《诗经》虽横遭毁焚,但至今在三十里铺、君子馆、诗经村一带讲起毛公来,不仅妇孺皆知,而且皆有景仰追慕之心。
3、《诗经》,我国之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可谓中华文学的光辉起点。然而,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代,包括《诗经》在内的诸多儒家典籍被焚毁。但是,《诗经》是易于记诵、士人普遍熟悉的书,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是官方承认的学派,毛诗属古文经学,是民间学派,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但到了东汉以后,毛诗反而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都是源自河间毛诗一派的传本。由此,河间自古就被誉为“诗经发源地”。其实,又是名符其实的中华文学发源地。
陕西诗经之乡和诗 *** 化发源地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