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评书之乡,下载听评书大全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鞍山评书之乡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下载听评书大全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求评书和播讲演员的名字!!!
  2. 辽宁有哪些评书艺术家
  3. 鞍山民间文化有什么

一、求评书和播讲演员的名字!!!

我来给你提供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是从网上搜索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因为资料太多的分几次给你吧。资料如下:

1.陈凤芸:(1937.1—)辽宁沈阳人。中国曲协会员,天津市曲协理事。出身曲艺世家,自幼随父学艺,九岁拜西河大鼓名家左田风为师。1953年参加天津市之一区人民 *** 组建的书曲队,任队长。1982—1984年改编《打冈村》、《霍元甲》、《刀劈苏金荣》等十余段曲目,经过选拔参加历届“津门曲荟”演出,均获一等奖。1985—1987年期间创作了《血溅翠花宫》、《砸銮驾》和《智取城防图》等曲目,其中评书《薛家将》于1987年出版。其丈夫黄铁良师承相声名家侯宝林,目前在众友相声队演出;其婿刘彤亦是相声演员,曾获 *** 相声大赛逗哏一等奖。

陈丽君:(1944.9—)辽宁沈阳人。1958年跟祖父陈仲山学唱东北大鼓。1960年加入锦州市曲艺团,任学员、演员。1976年入锦州市文工团,任歌剧、话剧演员。1980年重返锦州市曲艺团,任东北大鼓、评书演员。1991年调入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书目以家传《大西唐》、《曹家将》和《隋唐演义》为主,现代书目有《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1986年演出《智取大青岭》获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选拔赛优秀表演奖。1988年在东北首届现代评书故事电视邀请赛中,演出评书《智斗王扒皮》获评书银杯奖。自1986年起,同父陈青远、妹陈丽洁共同录制长篇评书《薛丁山与樊梨花》、《三闹汴梁》、《三擒陈平》、《萧飞传奇》、《安公子投案》等在全国多家电视台播放。个人在电台录制的长篇评书有《大西唐演义》(上、下部)、《十粒金丹》、《奇婚案》、《风雨双龙剑》等,其中前两者先后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获评书节目一等奖。现为中国曲协会员,辽宁省曲协理事,锦州市曲协副 *** ,锦州市 *** *** 。

出版评书作品:《三探聚宝楼》(两册,北方妇女)、《特别侦察员》(合作)等。

陈青远:(1 *** 3.4—1988.8)生于沈阳,沈阳城南红菱堡子人。原名陈文起、陈占河。生前为锦州市曲艺团业务团长。出生于曲艺世家,1 *** 8年全家迁往黑龙江省富锦县。由于祖父和 *** 都是东北大鼓艺人,受家境熏陶,六岁起即随 *** 陈仲山(1886—1967)学唱东北大鼓,九岁开始登台,十五岁起正式 *** ,十六岁起行艺遍及东北三省。1941年拜庆文毕为师。他熟练地掌握了家传《隋唐演义》和《大西唐》,还学会了 *** 据野史编成的《曹家将》,并进行了加工整理。1945年起先后在佳木斯、哈尔滨、长春、本溪、瓦房店等地作艺,1948年在牡丹江献艺,一度改唱西河大鼓。1953年重返辽宁。1957年到锦州,参加锦州市曲艺团并定居。由于弦师短缺,不得不放弃东北大鼓而改说评书。曾于1950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改进会副会长兼工会 *** ,1953年任辽宁省本溪市曲艺团团长。

六十年代,他曾在锦州和辽宁电台播讲《烈火金刚》,引起强烈反响。1978年参加辽宁省曲艺汇演,荣获优秀表演奖。1982年为抚顺和锦州电台录制108讲《曹家将》;1985年和女儿陈丽君、陈丽杰为辽宁电视台录制《三请樊梨花》和《萧飞买 *** 》。全国20多家和40多家电台曾播放其长篇评书《烈火金刚》和《隋唐演义》,《薛丁山与樊梨花》、《安良景投亲》等多部评书在全国电台、电视台播出。他的作品在全国市(地)电台文艺广播协作会上,多次被评为评书类一等奖。《三闹汴梁》和《三擒陈平》获“1985~1986年辽宁省优秀文艺作品年奖”。1986年5月,在“千山书荟”上以一段《程咬金劫皇杠》震动全场;1987年10月,带病进京出席全国评书座谈会。曾被锦州市人民 *** 授予“评鼓书表演艺术家”光荣称号。1988年11月,在锦州举办了“纪念著名评书艺术家陈青远先生从艺五十年”的纪念活动。其 *** 作《响马传》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陈青远在艺术上不仅继承了家传的“帅”派艺术,而且博采众长,杂糅百家。他嗓音广厚、清越响亮、口齿清晰,有“喊、吊、舌、唇、气”的基本功;叙述细腻含蓄,精于绘声,长于抒情;节奏明快多变,表演传神逼真,擅长刻画反面人物。他强调以说为主,以表为辅,讲究“喷吐”功夫,即“喷如切金断玉,吐似板上钉钉”。改变新书时,经常“赞”、“赋”、“贯口”、“串口”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他还能讲今比古,增加了很多“书外书”。他的评书结构上“勾、扣、坨、环”,表演上“精、美、帅、奇”。

陈青远曾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曲协辽宁分会常务理事、锦州市曲协副 *** ,曾当选辽宁省和锦州市 *** *** ,辽宁省文联 *** 。其正式 *** 是女演员石印红。

出版评书作品:《响马传》(黄河文艺)、《响马传》(春风文艺)、《秦琼卖马》(春风文艺)、《三请樊梨花》(春风文艺)、《樊梨花招亲》(中原农民)、《三闹汴梁》(春风文艺)、《三擒陈平》(春风文艺)、《安公子投亲》(中原农民)、《肖飞传奇》等。

白佩玉:(1938—) *** 。祖籍河北,生于河南开封。1951年在天津随王本林学说过相声;十五岁(一说1951年)在沈阳拜李庆海、李春琴夫妇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多年来在沈阳献艺,1959年后在沈阳曲艺团、沈阳市沈河区曲艺队等专业团体说书,现在是沈阳演出公司干部。其 *** 作《英烈春秋》(《无盐娘娘》)、《银盒春秋》(《孙庞斗智》)、《走马春秋》(《乐毅伐齐》)、《锋剑春秋(《万仙阵》)为前后连接的四部书,是神怪类评书的 *** 作品。其中由《无盐娘娘》与《万仙阵》组成的《神怪列国志》,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

出版评书作品:《无盐娘娘传奇》(春风文艺,1988)、《万仙阵》(沈阳,19 *** )、《神怪列国志》(春风文艺,1996)、《唐宫女祸》(黑龙江人民,1988)、《薛雷扫北》、《残唐演义》(春风文艺)、《五代演义》(春风文艺)、《天下之一棍》(安徽文艺,1987)、《大唐三侠》(黄河文艺)、《义侠萍踪》(大连)等。

白树荣:(1 *** 9—)满族,辽宁岫岩人。中国曲协会员、鞍山市曲艺团创作员。曾在鞍山市群众艺术馆、鞍山市文联任曲艺编辑,后转入鞍山市曲艺团。曾发表二人转《会 *** 》、《还妻记》、《一只鸡》、《岳母刺字》、《让婚》等30多篇,以及整理评书《小八义》、《呼杨合兵》、《火山王杨衮》、《龙门奇侠》、《龙门侠恋》、《百年风云》等,并发表曲艺评论多篇

陈士和:(:(1887—1955)祖籍浙江绍兴,世代居北京,北京人。原名陈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一名陈德本。出生在前门外储子营。 *** 在清末刑部衙门任文书(一说是庆亲王府厨师)。少时在庆王府膳房助厨, *** 岁始随 *** 读书识字。由于家境贫苦,十岁以后即为衣食奔波,耳濡目染听了很多评书。后来世殿成收其为义子,给他讲授说书的诀窍。辛亥 *** 后(1912年),正式拜张智兰为师,学说《聊斋》。张擅长原原本本地将文言译成白话讲解,陈士和继承其衣钵,并受田岚云、双厚坪的艺术启发,博采众家之长。经过多次探讨实验,以张智兰的讲述为基础,逐渐改变了照本宣科式讲说,以爱憎分明的感情、渊博的社会知识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在说书艺术上亦形成了新流派。1 *** 5年来到天津说书。1940年后即久占天津,专说《聊斋》。1952年他参加影片《六号门》的拍摄,饰演反面人物“马八辈儿”,刻划了一个天津旧社会久经风云的老“混混儿”形象。1952年11月,曾来京参加“之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当时已是白须飘洒,年逾古稀。1954年10月,天津市文化局曾组织力量对《聊斋》进行记录、录音和整理,可惜只获得十三段。陈士和先生于1955年1月16日不幸病逝。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 *** 的黑暗、 *** ,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 *** ,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 *** 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 *** 的丑恶人物,乃至更高封建 *** 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 *** 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 *** ,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 *** 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 *** 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之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

陈荫荣:(1918—1990)北京人。原名陈咏和,十三岁起即追随著名评书家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等。二十一岁正式拜品正三为师,长期演出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他博学强记,广搜多问,不断丰富书目内容,使之入情入理。1949年以后,他重新整理了全部《隋唐演义》,取名《兴唐传》,不但继承了品正三的说书艺术,而且从评书大王双厚坪流传下来的《隋唐演义》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 全部整理完毕,共140万字)。他还编演了新讲史书《黄巢 *** 》八回,以及《灵泉洞》、《吕梁英雄传》等。1959年参加北京宣武说唱团。1986年参加了北京市曲协等单位举办的“曲艺前辈舞台生涯50周年纪念”活动。陈荫荣擅长演说长枪袍带书,以表演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善于在说书中运用典故而著名。有 *** 绳宝珍等。

出版评书作品:《兴唐传》(四册,中国曲艺,1984;十册,包括《闹花灯》、《南阳关》、《贾家楼》、《瓦岗寨》、《群雄会》、《四平山》、《虹霓关》、《扬州会》、《抢三关》、《锁五龙》等,1981—1982;其中《闹花灯》、《贾家楼》、《瓦岗寨》曾于1957年由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兴唐后传》(中国曲艺)《鲍福闯龙潭》(中国曲艺)等。

单田芳:(1935.11—)河北涞水(一说山东德平)人。原名单传忠。1935年11月11日出生于天津(一说营口)。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 *** 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评书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地理和生活知识及书曲协作、表演技巧都使他获益匪浅。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收到东北工学院和沈阳医学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他酷爱说书而弃学从艺,后来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1956年成为辽宁省唯一具有大学 *** 的评书艺人,即使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得到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和评书名家杨田荣的指点,艺术水平大进。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三国》、《隋唐》、《明英烈》等十多部传统评书和《 *** 雪原》、《平原枪声》、《一颗铜钮扣》、《新儿女英雄传》、《破晓记》、《红色保险箱》等新书。在十年 *** 中虽遭厄运,但仍然坚持练功,默诵书词,结构新篇。

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之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主要有《三国演义》、《明英烈》、《少帅春秋》、《七杰小五义》等,风行大江南北全国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 *** 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从书。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也将其列为近年来 *** 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还录制了《千古功臣张学良》、《七杰小五义》、《隋唐演义》、《铁伞怪侠》、《栾蒲包与丰泽园》(正续)、《刘伶传奇》等多部电视评书和自编自演了《 *** 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单田芳还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系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

单田芳认为,“说书既要有平,也要有爆。”“爆”也叫“浪头”,能够起到异峰突起的作用。生动、准确、鲜明是其评书的更大特点。其评书,口风老练苍劲,自然流畅;语言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行文逻辑周密,句法无误;说文时,满腹经纶,诗词歌赋,华丽高雅;说白时,乡情俗语,民谚土语,亲切生动。总之,他能用生动、精炼、准确、鲜明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烘托环境气愤,极大地调动了听(观)众的想象力。因此,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海外华人中也有一定影响,为他赢得“单国嘴”的美誉。他对待评书创作一丝不苟。在编录《百年风云》(曾在全国一百四十家市级电台播放,)时,就参阅了《百年英烈》、《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慈禧前传》、《清宫十三朝》等几十种资料。

出版评书作品:《瓦岗英雄》(两册,山西人民)、《说唐后传》(春风文艺)、《宫门挂玉带》(中原农民)、《薛仁贵征西》(中原农民)、《明英烈》(春风文艺)、《大明英烈传》(黄河文艺)、《燕王扫北》(中原农民)、《风尘三侠》(中原农民)、《包公案》(黄河文艺)、《七杰小五义》(两册,黑龙江人民)、《白眉大侠》(两册, *** 人民)、《铁伞怪》(海天版)、《燕王剑侠》( *** 人民)、《大明 *** 谱》(中国文联)、《大明五杰》(作家版)、《连环套》( *** 人民)、《三侠剑》(两册, *** 少儿)、《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再续三侠剑》(三册,北方文艺)、《童林传?前传》(两册, *** 人民)、《童林传?后传》(两册, *** 人民)以及“单田芳评书全集”(群众版)等。

二、辽宁有哪些评书艺术家

前几天,知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先生逝世,单田芳出生于辽宁营口,并且在鞍山市加入了鞍山市曲艺团,开始了他的评书之路。其实除了单田芳之外,鞍山还出了好多评书艺人,当时中国四大传奇评书艺人当中,单田芳,田连元,刘兰芳都是出身鞍山,其中,刘兰芳是一位非常传奇的女艺术

三、鞍山民间文化有什么

1、鞍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多民族地区,共有汉、满、回、 *** 、蒙古、锡伯、藏等32个民族。多民族造就多元化的文化,而多元化融合后又形成了内质饱满丰富的综合文化。鞍山民俗文化众多而精华不少,其中千山寺庙音乐、岫岩单鼓、海城高跷、海城皮影戏、岫岩皮影戏、海城喇叭戏、鞍山评书、岫岩剪纸等已被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多样的文化相得益彰,大放异彩,使得鞍山成为一座文化氛围浓厚的现代旅游城市。

2、岫岩玉雕是以岫岩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民间玉石雕刻工艺。岫岩玉雕兴于清末民初,更盛于当代,属中国北方流派。长时期受到北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滋润,吸收了地方民间木刻、石雕、泥塑、刺绣、剪纸、影人、彩绘艺术等方面的精髓,融合渗透,以立体圆雕、浮雕为主,辅以线刻、镂、透雕等技法,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点的艺术风格。其造型简练古朴,打磨光滑,气韵生动传神,素有古辽河红山文化遗风。如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华夏灵光岫玉塔熏”、“蝈蝈篓”等作品就是岫岩玉雕的 *** 。

3、和纯朴的岫岩民风一样,由清朝时期传入岫岩的皮影戏,至今仍保持着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喜庆丰收之时,会有几班人马活跃在岫岩各地的山村、集市。他们四五个人一组,一个黑色的皮箱、一把竹竿、几部书、几件乐器、一块白布就是全部行头。这些艺人每到一处就支起竹竿,挂上白布,拿出箱中各色用驴皮制成的影人表演起来,这就是在岫岩农村备受欢迎的皮影戏。历史上,岫岩境内皮影戏分为南北中三派,分别以哨子河的赵连信、韭菜沟的方廷栋和石灰窑子的赵德怀为 *** 班头,他们风格迥异,极大丰富了岫岩皮影戏的内容。

4、岫岩单鼓是流传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期的岫岩单鼓,脱胎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萨满”祭祀仪式,其在岫岩的流行,只限于满族民众之间,有着修旧的历史,后逐渐被汉族的文化采借。在以前,岫岩满、汉民“烧香”主要是为了祭神、祭祖、还愿,是一种祭祀活动,后慢慢发展为带有更多的娱乐 *** 质的节目。

5、提起岫岩剪纸,在整个辽宁地区都是屈指可数的。岫岩剪纸以其娴熟的工艺、精美的艺术造型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岫岩剪纸是以反映满族人民群众生活为特征的剪纸艺术,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真正形成岫岩民间剪纸艺术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流行。岫岩剪纸以满族农家妇女为创作主体,更大的特征是写形、写意、写神、写心,表现手法以镂空、成片为主,造型夸张奇特。岫岩的剪纸参加了十余次中国满族民间剪纸等国家、省级大展,所获的奖项不计其数,后岫岩被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剪纸艺术之乡”。

6、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 *** 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滦州影调,具体于清嘉庆年间传入海城牛庄,道光年间吴老秀等皮影艺人的演出活动十分活跃,其 *** 等活跃于大石桥、盖县、复县一带形成了辽南影 *** 。 *** 初年,山西的吴志甸来到海城南台烟台村后,教柳元邦、苏乐天等六人唱皮影戏,号称“六大将”。他们把山西羊皮戏同滦州影 *** 相借鉴后发展,创立了海城皮影戏曲。演唱的独特风格,源于板腔体音乐,它的板式较全,有原板、快板、带板等。

7、海城高跷,又名海城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初为两足落地,叫地秧歌,后在清咸丰年间,变地秧歌为高跷。经过民间艺人的长期探索,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建国后, *** 和 *** 十分重视对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 *** 工作,通过高跷艺人同专业文艺工作者共同琢磨提高,使海城高跷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它以既火爆、又严谨、细腻,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在辽南、东北乃至全国久负盛名,并以独特的民族风格 *** 了国际艺坛。

8、海城喇叭戏,以当地民歌为基础,吸取江西弋阳腔、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兼收并蓄,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音乐曲调欢快优美,清新流畅,跌宕起伏,火爆高亢,节奏 *** 强,适于载歌载舞。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分生、旦、丑三行,在此三行中又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海城喇叭戏的表演由于早期同秧歌,后与高跷结合,从而溶两种艺术为一体,其中“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被巧妙地融合在海城喇叭戏的表演之中,形成了跷戏结合的独特艺术表演形式,富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及质朴的乡土气息。

9、鞍山评书艺人众多,名家辈出,像刘兰芳、单田芳在全国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鞍山也被誉为“评书之乡”。鞍山评书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具有豪、紧、动、热的艺术特色。语言口语化,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与本地百姓生活语言紧密结合,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富想象力,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醒木、一方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很高的教育、文学、娱乐价值。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先后在电台、电视台录播《岳飞传》、《明英烈》、《隋唐演义》等多部评述。五十年来,鞍山评书演员在茶社、剧场演出和在电台、电视台录播100多部评书,出版短篇、中篇、唱片传统和现代评述80余部。

10、千山为佛、道两教胜地,而千山寺庙音乐分为佛乐和道乐两种。千山的 *** 音乐是在寺庙举办的各种佛事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千山的 *** 音乐分诵经和器乐两个部分。千山道教音乐则是康熙年间,从铁刹山刘祖传入无量观。在"东北新韵"问世之前,东北地区道教中主要流传的"劳山韵",据说是由山东传入的,新韵产生之后,很快在东北地区道教中传开,现在东北道教全真 *** 宫观采用的都是"新韵"。2006年5月20日,千山寺庙音乐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在独具特色的满族民间文化中,满族民间舞蹈更有深厚的内涵和它的情趣。灯官舞是满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绚丽多彩的奇葩。它是依据满族传统节日--花灯节,改编成满族现代民间舞蹈"闹灯官"的。

12、“闹灯官”舞蹈,由一人装扮成灯官。身穿官服,头戴缨帽,另由一人装扮成灯官娘,身着红袄,两耳上挂着红辣椒,6个满族少女身着满族节日服装,手持丰灯,翩翩起舞,戏耍着灯官。灯官乘坐一台花轿,为便于表现,轿子是用一根扁担,轿夫抬着,灯官站、坐在轿杆上进行幽默、形象表演,灯官娘娘紧随轿旁,两人边覆边逗,配合默契,曲调满族特色强烈,演奏得抒情、流畅,是迄今满族民间舞蹈中最有风味、活力、美感的舞蹈。

鞍山评书之乡,下载听评书大全-第1张图片-

13、转自

关于鞍山评书之乡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标签: 鞍山 评书 大全 下载 书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