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百闻什么成语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百闻什么成语以及百闻什么成语二年级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百闻什么什么成语
听到一百次也不如见到一次,表示多听不如亲眼见的可靠。
《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意思: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五:“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听人说的靠不住。”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 *** 。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
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 *** 下来。
二、百闻的成语
1、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赵充国传》。
2、“百闻不如一见”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该成语一般 *** 成句,有时也作定语、宾语。
3、汉武帝后期,聚居在西北部的羌族,经常向内地侵扰,攻城略地。匈奴也想联合羌人共同侵扰汉朝。面对这种形势,武帝曾提出要斩断匈奴右臂,指的正是这种联合,但派去的士兵也为羌人所败。这时,羌入又逐渐向湟水以北移动,找寻农民弃耕的地方去放牧。
4、同时羌人各部落也有联合一致的趋向,郡县官吏也禁止不了。这时匈奴又想勾结羌人,以扩大对汉西部的侵扰。汉朝派往浩窖(今青海省大通河东岸)的 *** ,被羌人打败,损失甚大。
5、宣帝期间,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到了羌族,羌先零部落酋长向他表示要北渡湟水,到汉民不种田的地方畜牧。义渠安国向朝廷报告这个情况。赵充国 *** 义渠安国奉使失职。从此以后,羌人依照以前的话,擅自渡过湟水,当地汉朝的郡县长官不能禁止。
6、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先零部落与各个羌族部落酋长二百多人“解仇交质”,订立盟约,打算共同侵扰汉朝地区。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大汉 *** 两府(丞相、御史)又推荐义渠安国出使诸羌,了解其动向。义渠安国不懂策略,一到羌部,就召集先零部落的头领三十多人,以他们都有逆而不顺之罪,全部 *** 。
7、调兵 *** 先零之民,杀了一千多人。于是羌族各部及归义羌侯杨玉等都很震恐,离开其地,劫掠其他小族部落,犯汉边塞,攻城邑,杀长吏义渠安国以骑都尉身份带领三千骑兵守备羌人,被羌人所击,损失惨重。他领兵退到令居,向皇帝报告。
8、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边关退敌。话音刚落,一位七十六岁的老将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要求前往。这位银须飘飘的老将就是曾经与羌人打过几十年交道的赵充国。汉宣帝非常高兴,问他要带多少人马。
9、赵充国说:“听别人讲一百次,不然亲眼一见。用兵是很难在遥远的地方计算好的。由于两地相距太远,一时难以计算,所以,我想亲自到那里看看,定下攻守方案,画好地图,再上奏。”经宣帝同意,赵充国带领一支侦察部队渡过汹涌澎湃的黄河,刺探敌情去了。
10、路上,碰到了小股敌军,汉军奋勇冲杀,俘虏了不少羌兵将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军长途跋涉,主要目的是探明敌人的情况,如果逞一时之勇,紧追不舍,孤军深入敌人腹地,难免要吃大亏。”将士们听了,都很佩服老将军的远见。
11、赵充国观察了地形,掌握了敌军的 *** ,又从俘虏口中了解到许多敌人内部的情况,这才制定出驻兵屯守、整治边关、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打败了来犯的羌人,恢复了西北边疆的 *** 。赵充国不信道听途说,亲临实地查看的作风,为后人所效仿。
三、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典故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面对羌患,宣帝意欲起用赵充国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带兵平叛,但这时赵充国已七十多岁,宣帝就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问谁可以为将,赵充国很自信地回答:“无逾于老臣者矣。”(我去最合适了)
宣帝又派人去问:“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
赵充国答:“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金城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他要求宣帝交给他任务,不必担忧。宣帝笑着答应了。
四月,汉宣帝正式遣后将军赵充国率骑兵万余人前往 *** 。赵充国兵抵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后,西渡黄河,率军乘夜推进至落都(今青海乐都),见羌人未守险,遂西至都尉府(治临羌县,今青海湟源东南),修筑垒壁,安营扎寨。
羌军多次挑战,汉军坚守不出。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种落,瓦解羌军。七月,率军推进至先零地区。羌人屯兵已久,戒备松懈。忽见汉军大兵来临,慌忙抛弃车马辎重,渡湟水撤退。
由于道路狭窄,赵充国恐逼迫太急,迫羌军走投无路,回头死战,命所部缓慢追击。羌军掉入河水溺死者数百人,投降及被汉军斩杀500余人,损失牲畜10万余头,车4000余辆。汉军追至罕羌驻地,赵充国严禁士卒 *** 房屋与割禾放牧,又有羌族降者万余人。
十二月,宣帝再造破羌将军辛武贤、强弩将军许延寿,与赵充国合兵进攻先零。鉴于羌军已遭重创,赵充国奏请撤除骑兵,以步兵屯田戍卫。宣帝下诏采纳赵充国建议。同时亦命辛、许两将军及中郎将赵印率部继续出击羌人。
破羌将军率兵出击,招降4000余人;强弩将军斩杀羌人2000多;赵印斩杀并招降2000余人。赵充国率屯田兵亦招降5000余人。至此,羌人反者计5万人,前后被斩7600人,溺、饿而死五、六千人,降者3.12万人,只有4000余人逃脱。
宣帝下诏命赵充国继续率屯田兵戍卫,余皆罢兵。神爵二年秋,诸羌共杀先零羌首领犹非、杨玉降汉。汉设金城(郡治允吾,今青海民和下川口附近,一说今甘肃永 *** 北)属国,撤除屯田军。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和成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四、百闻什么一什么成语
百闻不如一见 [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1.我生平之一次过三峡,那瑰奇的景象令我激动不已,真是~。
汉朝的时候,西边湟水一带,聚居着羌族人,称为西羌。自从汉武帝打败匈奴以后,西羌比较 *** 。汉宣帝时,朝廷派了官员渠安国去西羌视察。那里的一些部落请求朝廷放宽禁令,但问题没有解决,渠安国就回来了。
过了不久,西羌的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渡过湟水,并派人与匈奴联系。渠安国带了一批人马再去西羌,结果被西羌打得大败。
再派谁去呢?宣帝派人向老将军赵充国请教。赵充国说:”我去最合适了。”宣帝又派人问赵充国:”皇上请将军估计一下西羌的情况,他们的实力如何,该派去多少人马?”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对方军事上的情况如何,在后方很难准确地估计,还是让我上前方了解了解再来制定策略吧!”赵充国到了西羌,先认真了解情况,又采取了分化瓦解的办法,团结了大多数西羌人,终于使西羌 *** 下来。
赵充国说的”百闻不如一见”后来就成了谚语。它的意思是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自去看一次,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下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赵充国传》,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听得再多也不如亲见可靠。查看百科
五、百闻什么成语四个字
1、百闻不如一见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汉书·赵充国传》。本义是听到很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闻:听见),表示亲眼看到的远比听别人说的更为确切可靠。该成语一般 *** 成句,有时也作定语、宾语。
2、百闻不如一见是由后汉书的话语。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的情况更加真实可信。出自东汉末年名士称衡。《后汉书·赵充国传》记载了称衡与孔融的一段对话。孔融称赞称衡:“先生之誉,警如河水清,雷鸣山更幽。”称衡立刻回答道:“未若朝露,去而益彰。”
3、意思是说,你这么好的评价,就像早晨的甘露一样。又像雷鸣一般在幽暗的地方让人感到重加的阴森可怕。孔融听完后大笑起来。因为他明白,其实称衡并没有真 *** 过孔融的美德,所以只是听过而已。只是听得多了,才会觉得像这样的好。
4、同样,我们听到的东西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经常听,那么耳朵里也会慢慢积累很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这样的机会。我们总是埋头苦干,却忽略了,机会也是需要我们自己把握的。正如称衡,有机会发表,但是他却放弃了。他不能体会别人对他的认可。
5、百闻不如一见充分体现了赵充国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正是他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方面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遇到任何事情,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获得真切的体会和经验,这是十分重要的。
6、而“百闻不如一见”,并不 *** 于军事方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众说纷纭,人如果不能坚持自己 *** 的思想,就会被他人思想主宰。无论听别人说多少次,都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次。为人处事,不止是别人要求做才做,而是别人没要求做也争着去做。
关于百闻什么成语,百闻什么成语二年级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