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高跷之乡传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高跷之乡传人以及民间高跷表演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辽宁海城特产:海城高跷
1、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之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 *** 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2、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 *** 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3、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4、1900年至1930年期间,达到了极盛时期。有资料记载,当年由少帅张学良的同学举荐,张作霖特邀海城高跷进大帅府表演。高跷队一进院,先摆了"架象"、"排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接下来,高跷艺人各展绝活,有只舞不唱的《双备马》,《捕蝴蝶》;有光唱不舞的《王婆骂鸡》等曲小调。
5、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之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 *** 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6、海城高跷的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 *** 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 *** 民间广场艺术。
7、激昂的唢呐声、锣鼓声一响,海城高跷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兴高采烈地登场了。他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暴热烈,时而即兴狂野。一袭黑衣的头跷、二跷挥舞着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王婆戏耍烟袋 *** 出一片笑声;文丑头顶竖着小辫,风趣诙谐憨态可掬;上装女旦抖动彩扇;下装众丑高难的跷功令人惊叹。演员们各种组合造型更令人目不暇接,4人组成的"孔雀开屏"如孔雀翩翩起舞,而由6人组成的"飞人"造型更是令人叫绝,中间三名男演员一字排开相互挽臂,两侧各挽一名女演员,同时另一名女演员坐骑在正中间男演员的脖颈上,三名男士踩着急促的鼓点儿开始原地转圈,此时两侧身轻如燕的女演员便顺势"飞了"起来,场面煞是壮观。
8、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更高者一丈多。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9、海城高跷又叫海城秧歌,到今天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当初表演者身着红绿彩衣,手执纱帕或彩扇,头上扎着花环或彩条,上了年纪的 *** 描眉涂红,扭起来喜气洋洋,充满朝气。由于当时表演者两足落地,所以人们称它为“地秧歌”。
10、150多年前,海城人变地秧歌为高跷,就是在木棒中部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子系于腿部。高跷的高度一般在两尺左右,表演者脚踩高跷,边扭边唱,别有一番情趣。
11、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传统的高跷艺术,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12、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13、“扭”是海城高跷的基本技法,民间一向有扭秧歌之称。海城高跷以“交替花”为基本扭法,将“挽、片、掏、打、缠”等腕部的动作和前踢步、后踢步等步法交替运用,配之以鼓乐,形成了千变万化的高跷扭法,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勤劳勇敢,朴实乐观的精神风貌。
14、“浪”是海城高跷的审美标准,评价一位演员扭得好谓之“浪的好”。民间艺人将高跷的审美标准概括为“稳中浪,浪中美,美中俏,俏中哏”12个字。
15、“俏”主要表现在舞蹈节奏的变化之中,通过动作的大小、快慢、强弱、缓急、收放、动静、轻重的对比,构成动作上的俏劲,表现出高跷泼辣明快,俏皮可爱的艺术特色,给人以艺术美的感染。“俏中哏”多出现在动作之尾,在一收的瞬间静止中表现出动态美,动得快,收得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16、“逗”是海城高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手段,以逗来抒情达意,逗哏成趣。逗是人物感 *** 彩的渲染,也是海城高跷表演艺术的核心。人们常说:“不逗不为秧歌,逗得不活不为能手”。高跷表演中,逗最为引人入胜,“逗而不俗,趣而不丑”,逗得风趣而不庸俗。
17、“相”即“鼓相”,是“叫鼓、亮相”的简称。它借鉴、吸收戏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锣鼓套的配合下做一个优美(或英俊、威武、滑稽)的瞬间静止造型。鼓相使高跷表演跌宕起伏,动静有致,神韵十足,呈现出异常热烈的气氛。
18、由于农民大多数外出打工或者承包土地,收入可观,而踩高跷的收入却不多,使大部分人对高跷秧歌渐渐淡忘,很少有青年人愿意学高跷。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艺人外出打工,造诣较高的民间艺人很难找到,一部分老艺人或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一些难度较大的跷功技术绝活没有人传授;大部分演员靠兴趣参与,队伍青黄不接,海城高跷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就以艺术团来说吧,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劳务费有限,逢年过节靠走机关、厂矿拜年、庆典等挣一点钱来维持服装、道具和演职员的误工补贴等指出。同时,演员缺乏艺术培训,年轻演员水平参差不齐。这种现状急需改变。""那些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因为身体原因不再演出。经常参加演出活动的中年艺 *** 屈指可数。"邢传佩举例说,海城有一位43岁的高跷演员,被中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称为"高跷上的梅兰芳",但他早已经远离了高跷,出去打工。据介绍,现在经常举行演出活动的海城高跷民间团全体只有8支左右。而"上世纪70年代,海城各乡镇都有群众文艺宣传队(高跷队),我就是当时马风公社宣传队的队员。后来我拜老艺人王广让为师,提高技艺。省 *** 门还组织培训班,让高跷从老艺人手里流传了下来。现在活跃的艺人几乎都是从那时候起步的。
19、海城高跷早在20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 *** ,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参加了欧洲著名的克雷姆斯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了50多场,在当地引起很大的轰动。近年来,艺术团还相继参加了一些国际民间艺术活动,到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巡回演出,受到了海外朋友的好评,海城高跷被誉为“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自海城高跷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艺术团的演出活动更加频繁了。在进行表演的同时,他们不断地对海城高跷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在保持原有舞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并融进很多情节,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场爆发力去感染在场的每一个观众,表现北方黑土地上的人民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如今,海城高跷已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舞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民间舞蹈风。
20、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21、海城高跷秧歌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目前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22、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 *** 批准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3、2015年9月2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项目海城高跷专家研讨会在海城市召开。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的相关领导及海城高跷的传承人与专家就海城高跷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24、与会专家和领导首先在山西会馆门前观看了海城高跷的精彩表演,随后来到山西会馆海城高跷展厅,详细了解海城高跷近年来的传承保护情况。
25、在研讨会上,海城高跷国家级 *** *** 传承人邢传佩介绍了近年来项目传承保护现状。海城高跷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其风格热情似火的、欢快泼辣,展现了黑土地独有的风情。在第五代传承人邢传佩、杨敏的带领下,近年来海城高跷得以发扬光大,参加国内外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海城高跷。与会专家就海城高跷的挖掘、整理、传承、保护等提出了具有建设 *** 的合理化建议。
26、海城高跷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项目参加央视国际频道“中华文化传承 *** 会”,将于16日晚7点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27、海城高跷此次受邀参加“中华文化传承 *** 会”,20余人的团队共表演了长达5分钟的节目,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的演员们将精彩的绝活儿一一进行展示,同时融入了现代时尚的舞蹈元素,让人耳目一新。此期节目将于16日晚7点播出,21日早9点重播。据了解,海城高跷秧歌目前是我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的团长邢传佩和编导杨敏都是海城高跷秧歌国家级 *** *** 传承人。目前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共有队员70余人,每年演出上百场。
28、海城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 *** 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民谣“喇叭一响,浑身发痒;锣鼓一敲,乐得蹦高”,就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高跷的喜好爱悦之情。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装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29、海城是辽南高跷的发源地,关于海城高跷秧歌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诸于清光绪年间出版的《海城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庄古镇三义庙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在清初,东北的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辽南近海,随后海城古镇牛庄成为当时关内外物资集散地和辽东最早的水上商埠。随着"闯关东" *** 的涌入和辽南经济贸易的发展,南北方的艺术也在海城得到了广泛交流。当时秧歌会上的高跷表演还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艺人称其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火暴、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每年农历正、二月间,扭秧歌、踩高跷成为海城人的传统民俗之一。
30、自1985年开始,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海城艺术节(高跷秧歌节),并举行高跷秧歌赛事活动。1987年春节,海城高跷应邀赴北京龙潭花会大赛,一举夺魁。此后海城高跷多次参加全国街场民间舞蹈汇演、中国国际旅游艺术节、中国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 *** 参加奥地利第五届克拉根福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十一届克雷姆斯民间艺术节和匈牙利第二届萨尔瓦尔国际民间艺术节活动。1991年赴日本参加第十届“大中国展”表演。1990年起海城市连续三届成为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主会场,汇集了墨西哥、 *** 、土耳其、古巴、美国、意大利等国的民间艺术团交流艺术,国内少数民族、地区 *** 队也来表演。海城市已成为高跷艺术之乡。
二、高跷的风格特色
临泽高跷是高邮市临泽镇地区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传统戏曲的成分与杂技类的竞技项目元素。临泽高跷已传承450多年的历史,肇始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 *** 时期,复兴于20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传承至今,属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泽高跷入选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表演,并获得优秀节目奖,另外还先后应邀参加扬州世界运河博览会以及高邮市举办的中国邮文化节和中国双黄鸭蛋节等主题活动的表演,备受人们的喜爱。
2014年2月12日临泽高跷在开罗的中国驻埃及 *** 内为埃及总统夫人和各国驻埃及大使夫人作了演出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稷山县
高跷走兽艺术是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庙会文化活动的一种表演形式。它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其兽头和兽身由技术很高的艺人做出模型,用麻丝、麻纸、细绳、细竹、铁丝、布料等缝制和绑缚而成,并涂以五颜六色,外形威武而精美。稷山县清河镇阳城村分为南、北阳城,北阳城的走兽包括:独角兽、貅狼、麒麟、竹马、猫等,南阳城的走兽包括:黑狸虎、梅花鹿、貘等。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海城市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之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 *** 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 *** 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锦州市
据可考史料,辽西高跷秧歌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辽西高跷秧歌的特点是跷高,更低的90公分,依次升高,更高的可达240公分,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因跷高且富弹 *** ,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由此构成辽西高跷“大大舞”的基本动律。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扔、跨、蹲、别、拧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了辽西人的豪迈 *** 格。辽西高跷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为家族传承,如大薛乡三屯村之一代传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传了五代;二为师徒传承,如营盘乡范屯村之一代传人朱有余(18 *** 年出生)传了四代;三为自然传承,由于辽西高跷秧歌深受群众喜爱,许多爱好者在不断观看演出中自学成才,成为新军。申报地区或单位:甘肃省永登县
甘肃省永登县苦水街高高跷,起源于元末明初,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高高跷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苦水高高跷跷腿的高度达3至3.3米,居全国之冠。
三、社火秧歌高跷小马写作文怎么写
1.湟源社火作文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社火。
每逢春节,甘肃的各个境内便要大型举办一次文化娱乐活动----社火。
“社火”,顾名思义,于“火”有关,离不开烟火。社火有白天的和夜晚的,分别叫做“白社火”,“黑社火”。
民间通过把古代戏剧人物化装出来,通过铁芯子,高跷,骑马等等表现各种姿势,演唱。而现代,形式更繁多了,将耍狮子,闹灯笼,游旱船,跑秧歌,打腰鼓,太平鼓,春牛,跑驴等等统称为社火的范畴。
相传明朝初年,大将徐达攻打兰州王保保城,久攻不克,徐达便将瑞鼓改为长形鼓,再将兵器暗藏在里面,摇身一变,成了一只社火队,混过关卡,破了城池。时值今日,为缅怀英杰,祈求太平,好些社火队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
特别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样,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等,三指顶鼓,旋转举起沉重的大鼓,悠过头顶,十分娴熟,实为力与美的结合统一,显示了北方雄浑,豪壮的神韵。 *** *** 的春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社火盛会,西和县秉承传统古老的文化氛围,又兼容民间现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县城街道内,各个单位的社火仪仗队浩浩荡荡地拉开了序幕。猎猎的彩旗,咚咚的锣鼓,悠扬的唢呐声由远而近,远远映入眼帘的是用铁棍做成骨架,外表装饰绘画,花朵,彩绸,矛剑枪戟的彩车。
另有些架子上换站着或绑缚着装扮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小孩,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站在高处的装饰物上,显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别。
高跷更是绝妙,犹如顶天立地的巨人,扮装成戏剧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面,伴着和谐的锣鼓声迈着娴熟的步伐,让人惊叹不已。游旱是民间男女老少最喜欢的一种节目,船用竹,木,麦杆扎成, *** 彩布,扎上纸花。
非常轻巧。表演时将选一位美丽漂亮的媳妇,当然不分男女,将其系在舞者的腰间,入坐船状,另有几人扮装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对歌,犹如水面行舟。
活灵活现。“妞秧歌”让人哑然失笑。
当男扮女妆的大媳妇摆动着扭动的身姿时,全场的人都几乎鼎沸起来。“进状元”,“卧牛”可以说是我们地道的拿手戏,他们都象征岁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丰,招财进宝。
最后扫尾的就是“耍龙”,“打狮子”和“打熊”了!这种暨表演与武打一体的体系演练,正是象征了驱赶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国是龙的传人,龙是吉祥物,当龙在场中盘旋飞舞时,人们都抢着站在中间,让龙把自己 *** 一圈,以暗示带来吉祥如意。
*** *** 的今天,我相信家乡的社火将变得更完美,更精彩。
(题记)一根无形的线,把我们活生生的拆开。-1
布偶总在他人的摆布下生活,而我终于成为这场木偶戏女主角,才懵懵懂懂的知道,原来自己的世界是那么的可悲,自己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曾深入。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六年的小 *** 活将在下一秒钟都化为 *** ,似乎有点梦幻,但是这就是生活。布偶在自己的世界徘徊、微笑。傻傻的布偶在一场戏里只是一个配角,在怎么卖力的演出,最终都是要结束这场表演。得到好评的也自然是 *** 控布偶的主人。
我不清楚 *** 控自己的主人为什么可以这么残忍,看着分离的痛,却面带微笑的谢幕。那么优雅的结束这场表演,我为自己的主人而羞愧。为什么他可以这么残忍,这么坦然的面对人间的分别。
冰冷的面对这一切,我知道自己的主人不过是利用自己的感情,来让这场索然无味的表演多一点儿情趣。已经不知道是几时了,我开始变得淡然,面对这种感情多多少少也只是淡淡的一笑,抽搐了脸肌不清楚该用什么状态来面对。又一次分别,又一场戏。我不可以落泪,只是一场戏,都只是一场感情戏,不过是想利用我的表情,我的伤感挣那些 *** ,虽然那时很美丽的东西,但是我不想花感情在这件事上,我不可以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如今,我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布偶,手无缚鸡之力,谈何战胜着 *** 控自己的主人,面对这一场场感情的“雨水”滋润了这一片未曾开荒的土地。
布偶的生活,简简单单。多半是伴着主人完成,这一场场戏。这一场场 *** 感情的游戏,只是一场游戏。
我不懂,为什么要用自己的感情来换回这一些。为什么我只能是任人摆布的布偶,为什么我不能多一点本事,为什么?这一切是为什么?这早已定格的结局,左胸口又开始隐隐作痛。
我恨你们。拿感情当作自己挣钱的把戏。
[故事的开头就是这样,现在进入***部分]
如果我只是漫游在世界另一端的神人,我一定不会在乎这些事情带给我们的弊端,但是我只是一个布偶。
一个任人摆布的布偶,仅此而已。六年的学习,终于在不久的将来要得以体现。 *** , *** …如果这次 *** 不合格,我就再也不可能成为布偶中的一员,我将化为灰烬漂流到那看不见的远方。
主人照常的收拾好东西,来到我身边,训练我。我已经习惯了,可是这可能就会成为永久 *** 的最后一次表演。多多少少的畏惧。
我会哭吗?假若流泪,那么我就成功了。可是我如果不哭,是不是就 *** 我要永久 *** 的消失。这种普通的分别离情有什么好哭诉的,可是不哭是不是就 *** 我的生命就此告别这美丽的世界。布偶辗转反侧,想着。
第二天清晨,一道浅浅的光闪过。有点茫然,到底谁是谁非啊。每个故事的源头都是悲剧,一个个数不尽的悲剧。什么时候才能两全其美,才能不受束缚的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布偶的人生总是悲惨的命运中的一个光点。
还有一次决战,怎么才能胜利。必须成功,否则就将成为我在这世间的最后一次表演。可是面对这些情情爱爱已经累了,倦叻。
主人一反常态,脸上挂满了违心的笑,我不清楚,更不明白,该怎么去面对这场演出。落泪吗?可是自己的感情路线确确实实的是淡了,我的泪水已经干涸了。甘泉的滋润又能带给我什么呢?搏一搏吧。
一个个熟练的动作在我的面前一点一点的重现,久违的泪水依旧留下。像决了堤一般,源源不断。我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还能落泪,这次我还能胜利吗?似乎已经成功了。花开亦有花落只是,相识亦有相逢只是。风吹柳絮,带走思念。我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还能这么轻松的谈这些东西。算了吧。
故事的节奏总跟不上时间的节拍。小小的布偶留下来了。但是它不再流泪。时间走的很快,布偶死了。因为它不再有泪。
从前有一群小动物,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有一天,小猫、小马、小兔、小狗、小鸭一起出外面野餐。小猫说:“今天的野餐我请客。”大家说:“好吧!”小猫把包里的东西拿出来,它突然说:“我忘带水了,怎么办?”小兔说:“听说往东走,有一片泉水可以饮用。”小狗说:“我也听说过那个地方。让我去取水吧!”
小狗往东走着,忽然它看见了两个屋子,一下屋子上面写的“发财”,另一个房子上写的“献血”。小狗想:“献血多疼啊,还不如发大财好。”它想“发财屋里全是金银财宝”,小狗立马进去,它刚进门就变成了羽毛。
小猫、小马、小兔、小鸭等了好半天,小狗也没回来。小鸭说:“让我去找找小狗吧!”。
小鸭也一直往东走,它也看到了那两个房子。小鸭想:“我不想献血,想发财。”于是它也进了发财屋,它刚进去就变成了罐子。
小猫、小马、小兔等的不耐烦了。小马下定决心要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小马也往东走,它也经过了像小鸭、小狗的经历,它也选的发财,结果它变成了一张纸。
小猫和小兔等的都快睡着了,小猫和小兔决心找到小马、小狗、小鸭。它们去泉水那找。在路上,它们俩也看到了那两个房子,一个写着“发财”,一个写着“献血”。它俩一看主动手拉手进了献血的屋子里。刚进门,就看到一个在天空中站着一个天使。她温柔地说:“我叫玛丽娜,是天上的仙女,我是想下凡来考验一下人间的动物是否有爱心。”她又说道:“你们俩可以许一个愿望,对我说。”小兔说:“我想让天下的生灵平平安安。”小猫说:“我想找到小马、小鸭、小狗三个小伙伴。”它们俩的话音刚落,小马、小鸭、小狗出现在小猫和小兔的面前。它们三个伙伴说:“谢谢你们救了我。”只听它俩说道:“不用谢!大家都是伙伴,有什么可谢的!”
玛丽娜仙女说:“这下我就放心了,我有一个东西要给你们。你们看!”只见有一个大大的水晶球出现在面前,玛丽娜说:“这是我送给你们的东西,它叫‘真心伙伴’,如果你们以后不是朋友了,它就会一下破碎……”玛丽娜仙女讲得津津有味,它们也听得入神了。
小马、小兔、小鸭、小猫、小狗在水晶球下发誓:“我们永远是朋友。”
舞狮(400字)作文春节是中国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在这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精彩的庆祝活动:舞龙、贴春联、守岁、拜年,我最喜欢的是舞狮。一天,我和妈妈去看舞狮。
果然是过节呀!小镇上人山人海,我和妈妈穿行在人群当中,突然,我似乎听见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便循声找去,只见菜市场前围了一群人。我很好奇,就使出了吃奶的劲儿钻了进去,站到之一排。
瞧!一些老爷爷老奶奶打着鼓,中间还有两只大狮子跳着舞。那两只狮子长得非常漂亮,眼睛睁得大大的,血盆大口一张一合,还有几根柔软胡须。
两只狮子一金一银,走起路来一摇一摆,可爱极了。看,狮子们正在玩抢灯笼游戏呢!金狮仗着自己身子大,后脚一蹬,先去夺灯笼,不料被银狮抓了回来。
金狮生气了,两只狮子就这样扭作一团,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这时,金狮趁银狮不注意爬出来,一跳,顺势叼走了大红灯笼。
看着这么精彩的表演,观众不禁欢呼起来。金狮子抖动着满身金毛,好像在炫耀呢!正当我看得起劲,妈妈一拉我,说:走吧,回家放鞭炮去咯!舞狮真热闹啊。
今天,老师笑眯眯地走进教室说:“今天让我么来做一个游戏,叫击鼓传花。”全班同学都高兴得仿佛要跳起舞来。
游戏的规则比较简单。老师面朝黑板在讲台上击鼓,台下同学有序地传递一束花,当鼓声停时,花儿传到谁手上或桌上,谁就走上讲台得到一份惊喜。
“咚咚咚。。”音乐响了起来,我紧张的心砰砰直跳。突然,前面的同学以 *** 不及掩耳的速度传给了我。我觉得自己仿佛就像抱着一个巨大的 *** 。我忙忙地把这个“巨大的 *** ”传给后面一个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哈哈,之一个“幸运者”产生了,小宇抽到了一个蓝色的瓶子,他小心翼翼地把纸抽了出来。老师说请你把字大声的读了起来小宇读到:“学三声狗叫。”小宇勉为其难的汪汪汪的叫了三声,便拿着得到的战利品高兴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音乐继续,游戏更加精彩过了一会儿,第二位“幸运者”出现了,小雨拿出小纸条读了出来是啃鸡腿,立马右手假装拿起鸡腿,吃了起来,不就他就拿着礼物走了下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