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子秧歌之乡赞,赞美大秧歌顺口溜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9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鼓子秧歌之乡赞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鼓子秧歌之乡赞的知识,包括赞美大秧歌顺口溜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 笔记怎么写
  2. 济阳鼓子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3. 海阳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一、浅谈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 *** 笔记怎么写

1、种稻 *** 秧是我国农村最重要最普遍的农事劳动,广大劳动人民在从事 *** 秧劳动的同时,创造了秧歌舞,用来消除疲劳,调节气氛,这显示了劳动生活与艺术创作的密切关系。后来有的农民从 *** 秧、耕田的步法中受到启发,演变出最初的秧歌舞步法。

2、胶州秧歌,又名“地秧歌”、“跑秧歌”,被称为秧歌的八大流派之一,是山东省三大秧歌(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之一。它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建国后为了与其它地区的秧歌区别,人们就把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的秧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3、二、胶州秧歌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

4、民族民间舞蹈就是指“某个民族和某个地区独有的,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们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表现的也大都是生活中的事物”。①中华民族在山东胶州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绚丽的民间舞蹈文化——胶州秧歌舞蹈,而儒学精神和农耕劳动是胶州秧歌风格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人们把这种儒学精神很自然地融入到秧歌的表演中,用“提拧步”、“正反倒钉子拧步”、“嫚扭平步转扇”等动作来表达,其动作充分体现了“儒学精神”的内涵。儒家重德、务实、自强、宽容的精神从整体上熔炼了胶州秧歌坚韧、挺拔、舒展的舞蹈风貌。在老艺人的加工提炼下,对抗 *** 拧动中的“三道弯”体态、曲线运动路线及快发力、慢延伸的风格特点也就因此形成了。

5、三、胶州秧歌舞蹈本体风格的特点

鼓子秧歌之乡赞,赞美大秧歌顺口溜-第1张图片-

6、胶州秧歌主要是以动力脚的脚掌或脚跟的碾动作为运动的支点,从而使上身扭动,形成在流动中的曲线特征。如正丁字碾步,起法儿时,动力脚抬起向里关,膝盖弯曲也向里关,这就形成了曲线。这也使胶州秧歌的“扭断腰”和在流动中的“三道弯”体态都离不开曲线,体现了当地女 *** 奔放洒脱、外粗内秀的 *** 格特点。

7、“拧”是物体在空间运动的一种 *** 。一种是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拧动,另一种是对抗 *** 的拧动。在儒学精神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胶州人民崇尚曲线美的审美心理,这也就出现了女 *** 舞蹈动律的“三道弯”体态,而这种体态又是在拧、碾的同时形成的。因为胶州秧歌的动力根源来自脚下自上而下的的拧、碾,由此延伸到腰,引起肩和髋与其相反方向的扭动,在这种对抗 *** 的拧动中就形成了整体线条上的流动中的“三道弯”体态。山东的胶州地区受齐鲁文化和生活风俗的影响,形成了头部动态最有 *** *** 的腆腮的动态,而且这个腆腮动态的本身就是三道弯中的一道弯,通过这个动态,把胶州女 *** 害羞含蓄、温柔多情的 *** 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8、四、胶州秧歌舞蹈表演的风格与特点

9、胶州秧歌的角色主要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五种,“翠花” *** 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温柔、娴静的 *** 格。“小嫚”表现的是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表现的均为中年人和男 *** 青年,“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这些角色特点融入了胶州秧歌的表演之中,给胶州秧歌增添了很多趣味 *** 的色彩。

10、手绢和扇子是胶州秧歌常用的道具,它们的由来也颇有趣味。就手绢而言,中国封建社会的纺织手工业是妇女的最主要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缝绣技术成为评价女 *** 聪明与才智的最主要标志。就扇子而言,在封建社会富家少爷常手握扇子,农民很看不惯他们不干活拿着扇子晃来晃去的样子,因此开始时,老艺人把他们的形象 *** 的搬到了舞台上。后来经过老艺人的不断加工,淡化了这些内容,有了新的表现内容。扇子也是手语的延伸,并逐渐成为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带有象征意义的道具。

11、建国初期,舞蹈事业的发展较缓慢,停留在比较滞后的阶段。舞蹈工作者们对老艺人的动作形态只能进行模仿和尝试着跳胶州秧歌,体会其动作的韵律和特点。

12、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实行 *** *** 政策,广大舞蹈工作者勇于创新,创作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和生命情感的作品。他们以“翠花”、“扇女”、“小嫚”等人物的动态特征和风格特点作为依据和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提高、升华,把风格特点归结为拧、碾、抻、韧四大方面。舞蹈《摊煎饼的小嫚》(1982年)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 *** 作,舞蹈从一群姑娘摊煎饼生活的侧面切入,表现了 *** *** 年代里的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风采。

13、九十年代末,舞蹈编导察觉到在现代社会个人意识急剧突现的情况下,传统的胶州秧歌很难被城市人接受,应该使胶州秧歌焕发出现代的气息。这样编导们就开始大胆创新,在胶州秧歌固有的风格基础上融入其它舞种的动律来重新搭建结构,创作出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出现代气息的胶州秧歌作品《一片绿叶》。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和“胶州大秧歌”,单从称谓上就能想象到胶州秧歌有着独特的魅力。再看: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子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一当地人的传唱,是给胶州秧歌一个形象而又真实的写照。胶州秧歌从村头广场登上舞台,走进课堂,并成为高校民间舞课的重要部分。这主要在于她表现出的挺拔、舒展、细腻、刚柔相济的动作质感和齐鲁女 *** 的温柔妩媚、贤淑含蓄、质朴憨厚、坚忍不拔等文化质感。在教学中,要使 *** 能够恰到好处地舞出胶州秧歌的动律神韵,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不仅要强化其动作的训练,更应注重 *** 对胶州秧歌的内心体验的训练。

14、一、熟悉胶州大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15、胶州秧歌萌生于鲁东半岛胶州一带的乡村,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淳朴、厚道。尤其是女 *** ,貌美贤淑,坦诚待人,尊老爱幼,任劳任怨。她们跟男 *** 一起参加农耕生产,流汗于田间地头,欢笑在丰收场上,憧憬着美好生活。同时,还要主持家务,饲养家禽,经受着生活的洗礼。胶州秧歌的许多动作就是从这些朴素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摊煎饼、颠簸箕、洗衣服等。反映了胶州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艺术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胶州秧歌。山东素称“齐鲁文明之邦”,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孔子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而且另一位大思想家—孟子也诞生在齐鲁大地。后人用他犷辆人的名字命名儒学为“孔孟之道”。儒学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在胶州秧歌中得到充分的渗透。如“刁馒”的动作表现得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这是封建礼教的熏染;“扇女”的动作时收时放,有含苞欲放之感,表现出体贴、上敬下爱、对生活充满向往。而“翠花”的动作是大大咧咧,显得爽快泼辣,尽显“婆婆”威风,却又掩饰不了胸襟开阔、不畏困苦、力挽波折的精神风貌。胶州秧歌是齐鲁儿女生活的描绘、精神的写实、智慧的火花、美的篇章。详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是提高艺术内涵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

16、二、准确把握角色的 *** 格特征和动作个 ***

17、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严格规范动作,更重要的是应强调胶州秧歌的“味儿”。这就需要准确把握角色的 *** 格特征和心理情感,这是学习胶州秧歌的核心环节。胶州秧歌在人物角色的分配上比较细,传统上分六个行当:膏 *** 客、翠花、扇女、小娱、棒糙和鼓子。在高校舞蹈课堂上,一般主要学习“小馒”、“扇女”、“翠花”三种人物。她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身体挺直,头部微含(含羞),两臂在体侧微夹两肋的站立体态和“三道弯”的动作体态。但是,由于三个角色的年龄段、在家庭中的地位、生活阅历等不同,她们的动态又各具特色。“小馒”指农村小姑娘,其 *** 格特征是活泼,温柔,有朝气。由于尚是未“过来人”,加其受儒家礼教的影响而“羞羞答答”。所以“小馒”的动作多以欢快、扭捏为主,给人以 *** 、秀气、细腻之美。“刁边曼三步拧”是这一角色的 *** 动作,它的由来是模仿旧时裹小脚的少女走路的样子,又像小姑娘撒娇时拧脚甩臂,心里却喜滋滋、情依依的样子。把握住这种神态和情态就容易作出“味儿”来。“扇女”是农村小媳妇的形象,因她在舞蹈中常以扇子、彩巾为道具而得此名。与“小鳗”相比“扇女”已较为成熟,尚存青春气息,追求美满生活,既要精心哺育自己的小宝宝,还要尽心孝敬公婆。

18、因此,其 *** 格特征为积极乐观,温柔贤惠,偶有张扬却不 *** 份。其动作的个 *** 特征是温柔淑静,舒缓而有朝气,给人以舒展、婀娜、亭亭玉立之美感。“翠花”这个角色(也称“大 *** ,’),是农村中老年妇女的形象。她们饱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其 *** 格爽朗、大方、泼辣。动作特点是幅度大、放得开。如走场动作:上身两臂划“00”字,腰部以上随臂左右扭动,脚上是夸大了的丁字拧步或行进步,给人一种干净利索,甚至是风风火火,然而却又不失温柔、纯朴之美感。

19、三、分析和掌握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

20、我国古代“乐”、“舞”是不分开的,“乐”包括“舞”。如“霓赏羽衣舞”叫《霓赏羽衣曲》,唐代的战阵舞蹈称《破阵曲》。今天,尽管音乐和舞蹈成为两门艺术,但舞蹈仍离不开音乐(即使有少数的无音乐舞蹈,也必须有鼓点或脑子里的节奏)。因为,只有音乐创造的听觉形象和形体创造的视觉形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才能构成舞蹈艺术形式。今天课堂上的胶州秧歌是从“扭扭唱唱”的小调秧歌发展而来的,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就像歌唱与伴奏一样谐和一致,并相互促进、相互增色。因此,掌握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对把握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一般说来,舞蹈音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作品的内容写出的,一种是现成的或者是根据现成的音乐进行适当改编的。在日常教学中,一般大都采用现成的音乐。胶州秧歌选用的曲子具有典型的“山东味儿”,但并不是随手拿来一首有“山东味儿”的曲子就可用于胶州秧歌,我们应该从三方面来分析胶州秧歌的音乐特点。(1)旋律特点:旋律线起伏跌宕,曲调婉转细腻,亲切自然,洋溢着内在、朴实之美。(2)节奏特点:多采用四二拍子。有慢板、快板之分,慢板时感觉舒展不呆板,慢而不拖沓;快板时节奏明快、活泼而无急躁感。在音乐中符点和切分用的比较多,这一特点使音乐富有动感和神劲,往往通过音乐节拍的强弱变化,使一些组合动作的神劲儿和扭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3)音乐表达的思想情感:胶州秧歌的音乐大都是通过对家乡的赞美来表现人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憧憬未来的毫无遮掩的感情宣泄。掌握了以上特点,从而在舞蹈中感受音乐,领会音乐,沉浸在音乐中,让动作像音乐那样流畅,富于歌唱 *** 。另外,在音乐的选择上,除了一些反复使用的传统民间小调以外,应多选择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各个时期的优秀民歌和有处理、有发展变化而又比较完整的音乐,以便使 *** 能够更好地领会音乐的风格和思想情感。

21、舞蹈艺术包括技术和表现力两个方面。技术是为表现力服务的,没有较好的技术,表现力就会受到制约。但是具备了较好的技术,并不意味着表现力就随之迎刃而解了。因此,学好胶州秧歌绝不单单是熟练地掌握其动作要领,还要以“韵味”为核心,培养 *** 内心对胶州秧歌的感受力,从而达到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济阳鼓子秧歌的起源与发展

1、济阳鼓子秧歌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形成于夏商,完善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与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并称山东三大秧歌。具有浓厚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

2、据考证,远在商周时期,生活在鲁北平原上的先民们,每逢丰收之后,便会情不自禁的那起耕作收种的杈耙、棍棒等劳动工具,一边撞击敲打,一边手舞足蹈起来,这里面既有祭天地崇尚自然之意、又有表达庆祝丰收喜悦的愿望。因此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参与其中,群起舞动。久而延之,便形成了比较原始的鼓子秧歌。虽然还那是还没有意义上的鼓子,但生产工具的撞击,敲打而形成的节奏感,可视为今日鼓子的功能。

3、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流淌、蔓延,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善,生活内容的丰富等,鼓子秧歌从内容和形式都不断发展变化,如用伴奏敲打的劳动工具,或叫秧歌道具,已逐步增加了有雨伞、水桶、盆、簸箕等,舞蹈的动作步伐,也较前有了不同,逐渐多样起来,到唐宋时期,一些舞蹈套路渐已成型,明清时期,已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且形成较大的规模,演变成一种鲁北农村的汉族文化习俗。

4、新中国成立以后,鼓子秧歌伴随着庆祝解放胜利的锣鼓,又得以复苏活跃起来。更先复苏活跃的是,历来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济阳北部地区。即徒骇河畔与惠民、商河等县接壤的仁风、姜集、三教、曲堤、索庙等周边的众多村庄。鼓子秧歌成为这一带农民百姓文化精神生活的一项内容,除逢年过节以外,就连抗美援朝,送子参军,甚至建公社,“ *** ”这些社会事件中也不乏鼓子秧歌的活动。尽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食不果腹,无暇顾及鼓子秧歌;“ *** ”的十年浩劫,“四旧”的帽子和幌子使人们也不敢涉及鼓子秧歌,但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和人民精神世界之中的汉族民间艺术之花,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社会风雨,鼓子秧始终没有断根。

5、1978年 ***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心中带来了第二个春天 *** *** 的春风,在济阳大地上,鼓子秧歌这枝民间艺术之花,显示出个其根深叶茂,艺术常青的顽强生命力,这一次济阳鼓子秧歌的复苏,已开始就得到了县委县府和乡镇 *** 委 *** 的重视和支持,1986年春节,全县文艺活动调演,仁凤镇 *** 队率先将鼓子秧歌舞进县城,并且一炮打响,出彩走红,名声大震。总而推动了全县鼓子秧歌活动的开展和普及,尤其徒骇河畔一代的村庄,表现得尤为突出,每逢过年,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成为村村演练和互相串村、赠送表演的黄金时节。参加表演时,争先恐后,特别踊跃。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活泼可爱的儿童,青年男女更是以能上场表演为荣,有的则全家一起出动,加入到串村表演的行列。春节期间,一支支鼓子秧歌队走东串西,入村进城,村庄之间你送我接,互相串演,十分热闹。为传统的新年和元宵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和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色彩。

6、1990年开始,济阳鼓子秧歌应邀并成功参加了省市的各种汇演,表演后,赞誉范围越来越广,知名度越来越高。

7、1991年,县文化局特邀请山东省和济南市的舞蹈专家深入到曲堤的金李村、仁风的司家坊村、流河村等有 *** *** 的村庄,看现场表演,访问老艺人,对济阳鼓子秧歌进行了 *** 化、专业化的挖掘整理,做了艺术理论上的总结。此后,便经过县文化局的组队集训,相继参加了全国秧歌比赛并获奖。受 *** 派遣,赴德、法、日本等国作访问演出,并获得成功。在国内应邀到各地传授技艺,进行艺术交流的活动也接连不断。

8、2006年,仁风鼓子秧歌被列如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 *** 也以此为契机,积极准备对鼓子秧歌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目前已制定出一系列的计划和措施。

三、海阳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

胶东半岛的海阳地区,素以民间大秧歌而闻名天下。海阳大秧歌自成体系,是北方四大派秧歌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显赫的位置,一是它的历史悠久,二是它的阵容强大,花样繁多。海阳大秧歌早在明清时期就已兴起,后经当地民间艺人结合民间神话传说与武术、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秧歌"阵势,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秧歌队走村窜巷,拜乡新,"拉大场","摆阵势",扭得个风风火火,同时,村子里有名望的人,还可以"点秧歌"(即点节目)。海阳秧歌除了扭摆出各种舞蹈姿势外,还可以边唱边舞,有带队的唱,有扮相的唱,好不热闹。因此,"点秧歌"的人除了可以点舞蹈阵势外,还可以点唱。往年,进村时鸣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村会率领村民击乐相迎。秧歌队的"乐大夫"则指挥乐队,演员由慢到快,热烈起舞,行"三出三进"礼,每番趋步向前,双手抱拳托伞,躬身行礼,然后进村"拉场"走阵,经"点歌""点阵"后,"乐大夫"致答谢词后,率队行"二龙吐须"、"三出三进"礼告别该村,再到别处演出。海阳身歌队阵容强大,组合多样,由"执事、乐队、舞队"三部分组成。其中有"三眼枪"、"彩旗"、"乐大夫"、"花鼓"、"村叟"、"家妇"、"渔翁"、"樵夫"、"相公"、"闺秀"、"货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儿"、" *** 鞭"等等。并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词,令人叫绝称快。老百姓总结了它的六大特点: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 *** ,快慢适度。根据这些特点,海阳秧歌形成了形式、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它是我 *** 间艺术的精粹,也是百姓过大年时一道丰盛的"大菜"。海阳秧歌在胶东这片热土上,红红火火,蓬勃发展起来。(图·文/刘志刚)相关知识:海阳大秧歌海阳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追溯到明初。凤城镇建设村赵炳书家藏《赵氏谱书》记载:“二世祖赵(通)世袭(大嵩卫)指挥镇舞诰封武略将军。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赐‘七叶行祥’金额,悬匾谷旦,诸位指挥偕缙绅光临赐贺,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洪熙一年为公元1425年,可见当时已有秧歌活动于今海阳凤城。据上所述,海阳秧歌是源于汉,创于明,兴于大嵩卫城(今凤城)。海阳秧歌的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卫设海阳县以后。海阳旧县城凤城,依山傍水,海运方便,是当时海阳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势必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当地有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 *** 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当时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少的活动内容,而凤城已是四乡秧歌的活动中心。海阳秧歌得以逐步发展、日趋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断地吸收各种外来艺术的精华,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阳柳树庄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随胡公廷章供职邛州,甚爱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见,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阳秧歌的音乐唱腔就已经借鉴蜀歌了。另外,海阳秧歌中“乐大夫”俗有“螳螂门”、“八卦门”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动作汲取了不同拳术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风格。海阳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 *** 了海阳秧歌的基本风格特点,主要流传在海阳东部和南部地区,以颜明玉、王发为优秀 *** 。“小架子秧歌”流传为海阳西北部地区,除打击乐伴奏外,还配有唢呐、笙、笛等乐器。舞蹈动作不多,以跑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当秧歌队串街走阵时,主要是以两竖排队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贯串始终。海阳秧歌的结构很严谨,队伍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女曼;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 *** ,相公与媳妇等;秧歌剧及戏出杂扮者。乐大夫是舞队的指挥,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关于其身份,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一看场佬,反穿皮袄是为御寒,手抱雨伞有祈求风调雨顺之意;也有说是一过路大夫,手执马甩是为了消病去邪。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组成,武生扮相,排在队伍前列,为秧歌队开路和打场,单手击鼓,左手虽持鼓槌但不击鼓,只随节奏相应地做动作。小女曼作乡间姑娘扮相,原与花鼓结对表演,后逐渐脱离花鼓而 *** 表演。货郎与翠花。表现乡间小商人串乡走村,村姑挑挑买小百货的生活情节。箍漏匠与王大娘。民间传说;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儿旱魃所变,她私自下凡,变成村妇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门土地神变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间捉拿王大娘归天。艺人选取二人相遇后戏逗打闹、相互 *** 的情节,编排成一段双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阵,又可以在演场时单独表演。丑婆与傻小子。丑婆是乡间老妇扮相,傻小子则是顽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队中不受局限,可随意跑动,逗闹嬉笑,取悦观众。海阳秧歌的音乐由锣鼓和歌曲两部分组成,以锣鼓伴奏为主。打击乐由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组成。两种主要的锣鼓曲谱慢走阵与快走阵,只是速度不则,而节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锣(一板三眼)。歌曲多为民间小调,演唱时,中间进有打击乐 *** ,其 *** 曲目为《大夫调》、《跑四川》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笛子、笙、二胡等乐器伴奏。随着社会发展,海阳秧歌的形式与内容不断变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人们素以看秧歌、演秧歌为生活中一大乐事。正月间,每当秧歌锣鼓一响,男女老少便蜂拥而至,争相观看,墙头、屋顶、树上……处处挤满人群,“没有秧歌不叫年”,已成为群众的一句口头禅。人们的喜爱为海阳秧歌的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海阳秧歌也因而经久不衰,得以继承和发展。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赋予了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近年来,海阳大秧歌在艺术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间老艺术人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地得到了继承、发展、 *** 和繁荣,在一系列的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1994年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秧歌)舞蹈节”,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质朴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数十个国内外强队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了大赛更高奖——金玫瑰奖。同年12月又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12月份又奉调加了山东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幕式的演出,受到赵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领导的新切接见和赞扬。1996年12月在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荣获金奖,96、97年连续二年参加了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的拍摄演出,1997年海阳市被国家 *** 命名为“中 *** 间艺术之乡”。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大秧歌 顺口溜 赞美 歌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