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赵括的成语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关于赵括的成语故事有什么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关于赵括的成语
1、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2、年幼时在其父赵奢的影响下熟读兵书、能言善辩,却无实战经验。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上任后便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引兵出击,被秦军包围。期间曾组织多次突围,但均不成功。在被围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40余万赵兵只得投降,后被秦将白起全部坑杀。此役为著名的长平之战。
3、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 *** 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
二、纸上谈兵说赵括
1、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赵括的名字与成语"纸上谈兵"紧密相连,然而,这个成语的诞生其实并非直接源于纸的发明。赵括的故事,一个熟知的兵法谈论者,他的名字被赋予了一种深刻的寓言意义,象征着空谈理论而不谙实战的教训。成语"纸上谈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语境的演变。
2、唐宋时期,"纸上"这一概念开始被用来形容空洞无物的言论,尤其是南宋儒家学者如朱熹和吕祖谦的言论中,"纸上说"成为了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的代名词。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和晁说之的"纸上谈兵",更是将其寓意推向了极致,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随着历史的推移,军事家们也开始借用这一修辞,如刘过、王庭珪、唐仲友和蔡戡等,他们的诗句揭示了"纸上"在军事讨论中的讽刺意味。
3、到了元末明初,刘如孙的《湘南杂咏》中,"纸上兵"这一表述正式确立,标志着这一成语的固定化。在晚明时期,"纸上兵"的使用频率更高,既揭示了时代的动荡,又讽刺了那些仅凭理论而不肯实践的书生。钱谦益等清代文人在其作品中巧妙运用"纸上兵",既表达了批评,又带有一丝赞赏,使赵括的形象与"纸上谈兵"的关系愈发紧密。
4、同光年间,"纸上谈兵"的含义更加明确,特指缺乏实战经验的空谈,尤其是在赵括的故事中,他的教训被反复提及,作为警示。尽管"纸上谈兵"的源头难以确凿追溯,但它的发展轨迹却清晰地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成为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教科书,提醒人们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可或缺。
5、总结起来,"纸上谈兵"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背后是历史的教训,是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赵括的名字和故事,成为了这个成语的灵魂,提醒我们切勿空谈,而应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有关赵括的成语
1、【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2、【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 *** 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4、【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 *** 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四、与赵括相关的成语
1、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2、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4、公元前2 *** 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进,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 *** 上 *** 郡隔开。上 *** 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 *** 郡。
5、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 *** 进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 *** 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进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6、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7、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 *** 。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 *** 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8、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 *** 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 *** 谦让, *** 说:“他 *** 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进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 *** 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 *** 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9、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 *** 。
10、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进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 *** 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11、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 *** 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12、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进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 *** 。赵国从此没落。
13、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14、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进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15、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五、有关赵括的成语都有什么
1、【汉语拼音】zhǐ shang tán bīng
2、【词语解释】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3、【字词解释】纸:书上:上面谈:谈论兵:用兵。
4、《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 *** 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
5、(注: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但是战国时无纸,何以谈的上“纸上谈兵”?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查找该词句的话,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因此成语出处存疑)
六、形容赵括的成语
1、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2、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3、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4、马谡才器过人,喜欢讨论军计,诸葛亮很喜欢他,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马谡说话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希望先生注意。”六年后,诸葛亮出兵祁山,派马谡作了先锋。在街亭(今甘肃庄浪县东南)战役中,马谡被魏国打得大败,部队溃散。诸葛亮失去了依据地,只好撤军,最后不得不依军法斩了马谡,后悔忘了刘备的话。“言过其实”指言词浮夸,超出他的实际能力。《三国志•蜀志•马良传》
5、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6、例子:柳青《创业史》之一部第21章:“他被梁大老汉~的话吓唬住了。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