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佤族打歌曲和佤族电子琴打歌完整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佤族简介
佤族是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澜沧、盂连等具,部分散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有35.1万多人,其中西盟、沧源两个侃族自治县就有18万多人。原称“卡佤族”,1963年,经 *** 批准改为现称。
佤族地区处于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地带。山峦重叠,平坝极少,被称为阿佤山。山区气候比较复杂,盛产经济林木。密林深处,栖息着象、虎、豹、熊、鹿、野猪等珍贵野生动物。
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 0世纪5 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
佤族从事农业为主,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
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舞”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更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运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约有二十六万六千人,聚居于云南省,佤族有自己创造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其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人 *** 原始 *** 。
佤族人素以载歌载舞闻名。每逢重大 *** 节日,盛装歌舞,数日不止,乐曲便是以木鼓,竹鼓,葫芦笙伴奏为背景,描绘一座座竹楼前欢歌跳舞的佤族人民。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过去普遍信奉万物有灵原始教,有部分地区的佤族信奉 *** ,差不多所有节日都伴有祭祀活动。传统的祭祀活动除杀鸡杀猪外,还要进行特有的剽牛。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全寨人聚居在一起进行剽牛,剽牛仪式由捐牛的主人主持。届时由主人持铁剽刺进牛的心脏使其致死,而后把牛肉均分到客户祭祖。牛骨归主人,牛头骨被视为富有的标志。祭祖仪式后,全家吃午餐,开始播种旱谷。
“崩南尼”是舌烛旧迎新的年节,要选在佤历一年最后一月的祭亥日,当夜四更,全寨的头人、青壮年男子,都要集聚到寨王家,并凑钱买猪、鸡各一只宰杀,各家用小篾桌端去一盆糯米饭、一块粑粑等给寨王拜年,祭神灵和祖先。后互赠粑粑,互相祝贺。天亮时祭神树,并开始打猎、捞鱼虾,以求新的一年里交下好运。
其他节日如接新水节、取新火、拉木鼓等活动,都要杀鸡、杀猪祭祀。其中拉木又的祭祀规模较大,整个过程要十余天,需全家一起置酒庆贺,拉木鼓前后不得吃姜,还能用芭蕉叶盛饭,还能使用碗筷等。
过去,佤族一年里的 *** 祭礼活动从祭水开始,总在祈求保证人们有水吃用和来年风调雨顺。祭水时,全村男子参加,由祭司为新引来的水祈祷,并接之一筒水,接着用之一筒新水在负责管水的窝朗家煮饭。有的家庭为了祈求自家有水用,还单独举行祭祀。除祭水,每年还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古老的取新火祭典。在沧源县糯良地区取火,擦出新火时鸣 *** 庆贺,然后拿点燃的火把到家里升火。此外,播种、 *** 等都要举行烧砍祭祀,遇自然灾害,则剽牛举祭。
解放前,佤族最重大的 *** 活动是“拉木鼓”、“砍牛尾巴”和“猎头祭谷”。
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祀用的乐鼓,同时也就是一种祭器。后来,木鼓用作战争时报警,跳舞时伴奏,召集群众议事时擂鼓为号,木鼓也就随之被神化,认为它是通天的神器,因此,许多村寨都专为木鼓盖木鼓房。木鼓房是一间小棚,房顶 *** 字形,以竹片叠压而成,近似房瓦。房架用牛角叉和竹子架成,无墙壁,内置一对木鼓(分公母,母鼓大,公鼓小)。有的把人头供在木鼓房里,用一麻袋将人头包好绑在木鼓房顶上。如果猎到新头,先把旧人头送到栅门外集中的人头桩处,祭 *** 时,再由祭司把新头接进木鼓房。木鼓房实为佤族的原始寺庙,他们每年播种以前都要剽牛祭鼓一次,一年或三四年换一次新鼓。木鼓用粗大的树身制成,粗的一端为尾,细的一端为头,将上部的两侧面挖空,一对木鼓共挖四处,由于各处所挖的深浅不同,敲击时可以发出四种 *** 。换新鼓时,全村男女一齐动手把新鼓拉下山来,佤族称之为“拉木鼓”。从制木鼓到拉木鼓都要举行 *** 仪式,在动工制木鼓前就要剽牛祭祀,并由祭司念咒,大意是:我们把木鼓拉回来,砍头、剽牛祭你,希望保佑我们庄稼丰收,不受外寨袭击,生活美好,如受外寨欺侮,我们就进行 *** 。祭祀后的牛头、四肢、牛颈分送给亲戚和其余平分给参加者。祭木鼓期间,男女青年日以继夜地唱歌跳舞。
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一夫多妻的。过去,佤族的婚姻是 *** 选择加父母媒妁之言。佤族择偶的主要条件是看对方是否身强力壮、勤劳朴实、相貌相当,其次是看家庭经济条件。佤族同姓不婚,同姓人若发生两 *** 关系,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会触怒“社神”,这样社神对全寨人就要进行严惩,加以各种灾难,如旱涝、风灾、火灾、疾病等。同姓人若***,或者同姓人要成婚,全寨人要罚他们进行“扫寨”(祛)仪式,社神方才饶恕。
过去佤族认为姑表婚才是更好的婚姻,舅父家有优先选择权。在婚姻问题上,舅父权还高于父母权。佤族婚姻要经过“串姑娘” *** 恋爱,定亲送酒后才能结婚。婚礼一般在秋季后举行,过了春节不宜再举行婚礼。
佤族小伙子一般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串姑娘可以是集体活动,也可以独个进行。姑 *** 睡处也不固定,今天在自家里睡,明晚又到别家跟伙伴睡,有时是一个人睡,有时是三五一群宿在一处。“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去玩。姑娘对于来“串”的小伙子,不管对小伙子是否中意,都要起来陪坐。若不陪坐,会被视为没礼。小伙子串姑娘一般是晚上10点钟以后,这时若姑娘正在做如切猪食、煮猪食一类的家务,小伙子就要帮忙。老人见小伙子来串也不会干涉,其实父母亲也喜欢小伙子来串自家姑娘。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出嫁,若小伙子都不来串自家姑娘,父母亲就会不高兴,若姑娘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也很担心,一是怕姑娘出什么丢脸事儿,二是怕自家姑娘嫁到别寨。佤族都喜欢自己的女儿嫁给本寨小伙子,有句俗话说:“好喝的菜汤不要泼出来,好姑娘不能嫁到别寨。”串姑娘,一般是坐在火塘边谈笑。若小伙子到姑娘住处(床上)串,就被视为不道德。若来串的时间晚了,姑娘已经睡觉,小伙子进屋后就先烧火,然后再把姑娘叫醒。姑娘起来后即坐在火塘边,跟小伙子谈笑坐在火塘边仅仅是说说笑笑,要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要求是不可能的,因为同来的还有几个伙伴。那么,有情者的希望就寄托在梳头的时候。
男女青年相互谈熟了以后,小伙子就拍着自己的头“请”小姑娘给他梳头。若姑娘是一个人,小伙子是几个人,姑娘就轮流给几个伙子梳头,若是几个姑娘几个伙子,就由姑娘自己选择给谁梳头,或者是让小伙子请中意的姑娘给自己梳头。梳头一般在阴暗的屋檐下,一人坐一只篾凳,彼此窃窃私语。一般是小伙子先开口,送给姑 *** 东西,多种多样,有一把梳子,一条毛巾,银镯、耳环、戒指、或者几块钱。若姑娘接受,她不会介意小伙子送的东西是否贵重,这只仅仅是作为真情的见证,爱的信物。如果姑娘不愿意接受,小伙子硬塞给她,她也只好收留下,几天后再归还给小伙子,这样小伙子也不会见怪。佤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是 *** 的,一个小伙子可以同时跟几个姑娘谈恋爱,一个小姑娘也可以同时接受几个小伙子的求爱。透过长时间的交往,经过相互了解,小伙子认定一个姑娘最适合后就可以与其他姑娘分手。小姑娘认定最称心的一个小伙子之后也就统统退回其他小伙子的礼物。佤族青年男女是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透过 *** 恋爱才结为夫妻的。这也是佤族婚姻比较牢固(很少 *** )的原因之一。只要男女青年情投意合,父母是无法阻挡的。若父母极力反对,两个 *** 可以相约逃出寨子,野宿几天,“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这样双方父母也就没有办法,只好为他们举行婚礼。
男女青年在恋爱过程中,梦,常使恋爱终止。佤族认为,谈恋爱时,若是 *** 大树林、芭蕉林、或者水槽流水, *** 摘瓜果等,认为是吉兆,婚后美满幸福。由于梦预示吉兆,恋爱就更加密切。若 *** 老虎、树倒、桥断、被水冲走或者 *** 与 *** 身着新装,相亲相爱,则认为是凶兆,两人就不能结为夫妻。如果硬要结成夫妻也是好景不长,所以在恋爱过程中必须趁早分手。过去,佤族也有脱包头的习俗,小伙子若爱上了某个姑娘,便把姑 *** 包头脱下,(当然小姑娘对小伙子也是中意的),拿回到家中,向父母宣告,家里就可以杀鸡占卜看鸡卦,吉凶与否以便定婚事。
结婚经过 *** 恋爱,订婚后便可以结婚。过去,佤族男女青年结婚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8岁左与。姑 *** 嫁妆一般是行李、衣服、背箩、锄头、镰刀、掇铲等,有的父母还分给女儿一蓬竹子,女方父母回赠给男方 *** 一个筒帕、男方母亲一条裙子作为礼仪。有些地方在结婚时,新郎要给女方舅父送礼,送礼一般是3元5角,或者7元5角,要付单数,同时还加一双鞋子,一个筒帕,有钱的还可以加送一条躺毯子。有的地方结婚时,新郎还给新 *** 母亲送奶汁钱,因姑娘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如今姑娘长大要嫁到别人家去,所以,给母亲付一点奶汁钱作为礼仪。
佤族家庭形式上地位平等。共同维系着一个完整的家庭,但实际上夫权思想表现较为突出。在家庭里,农业生产、纺织、采集、烹饪、家务全由妇女承担。妇女对家庭财产没有支配权,妇女不得参加家里、村寨的 *** 活动或议事参政,即便妇女在场也没有发言权。妇女可以参加社交活动,如唱调、打歌等。妇女一出嫁,必须严守妇道,否则将被夫休弃。夫妻感情破裂,可以 *** ,无论哪一方先提出 *** ,女方只能空手或者带上娘家陪送的嫁妆归回。若有儿女,儿女跟谁,就由谁来抚养,另一方没有抚养责任。过去,若女方要改嫁时,新夫还付给前夫在结婚时所付的聘礼。现在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渐渐地和男人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
佤族男子结婚后,可以分家另立门户。若家中只有一个儿子,就与父母同住,若有几个弟兄,由老人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心地更好的儿子同住,其他儿子则分出独居。留在“老房子”里的儿子是财产的之一继承人,女儿没有继承权。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 *** 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 *** 格。
相对来说,男子服饰除包黑色包头上没有什么特别。但喜欢纹身,其中多数在胸脯刺牛头,手腕刺鸟,腿上刺山林图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 *** 或火枪,给人以雄壮威武之感。
而妇女们的装束特点分明与众不同。最突出的是头戴宽约3公分左右的银箍,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有的妇女在耳筒内 *** 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币,出门赶集,随用随取,很是便利。
在佤族聚居区西盟,无论家庭贫富妇女们都有一副宽手镯,长年套在手腕上。手镯宽约五公分,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美观闪亮,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也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竹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 *** 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椽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低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农,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佤族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叉,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 *** 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 *** ;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女 *** 不准随便乱抓男 *** 的头发,男 *** 不能触女 *** 的脚;忌讳别人摸自己的头和耳朵。
在佤族人家里数 *** 被认为不吉利的,将要有灾祸。
西盟等地佤族群众普遍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 *** ,是因为过去佤族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法摆脱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灾难,从而对自然现象和疾病产生恐惧心理,认为山川,河流,生物和他们所不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精灵”(或称“灵魂”、“ *** ”、“神”)的主宰,这些“精灵”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这些虚构的抽象力量加以崇拜。西盟佤族最崇拜的是“木依吉”(沧源佤族称为“梅吉”),把它看作是主宰万物的更高精灵。它似光、似水、似空气,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 的“达路安”,辟地的“达利吉”,管 *** 的“格拉柔姆”,掌打雷的“达阿撒”,佤族的祖先“格雷诺”,都是“木依吉”的儿子,还有司水的“达娜”,司风的“达务”,司树的“达瓦”,司谷的“司欧布”以及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的精灵,都受“木依吉”的差遣。因此,佤族剽猪、剽牛和猎头血祭,都是为了供养“木依吉”,“拉木鼓”是请“木依吉”接受奉献,新房子落成还要搭竹凳请“木依吉”坐着观赏跳舞,以祈求“木依吉”和众 *** 神帮助摆脱自然和疾病所带来的各种灾难。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 *** ,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 *** ”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拉木鼓是一般在阳历1月间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枪并敲击召集村寨群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
二、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舞蹈
1、佤族民间舞蹈主要有13种:木鼓舞、悼念舞、臼棒舞、拉木桥舞、刀舞、三弦舞、蜂桶鼓舞、打歌、毕颂舞、跳摆、无乐伴奏歌舞、芦笙舞等。共有有70多种跳法。佤族舞蹈的主要特征是:下肢动作复杂,舞步变化大,双跺单踢、一步跺、三步跺、三步一踢、一步踢、撩腿按地等,这些特征形成了整个佤族民间舞蹈力度强、豪放、粗犷、古朴浑厚的风格。
2、沧源佤族舞蹈除木鼓舞、蜂桶鼓舞、打歌外,10种舞蹈的流行地和动作如下:
3、悼念舞:佤族为悼念有名望的死者及安抚死者亲属而跳的风俗 *** 舞蹈。它流传于南腊乡和班老乡一带,舞蹈无乐器伴奏,而是由领舞者领唱、众人合唱,舞者围成圈,手拉手,面对着棺木跳舞,动作自始至终只有跺步、抬腿、身微俯及踏步、直身五个动作组成。
4、臼棒舞:岩帅一带为悼念对寨子有贡献的人而进行剽牛时跳的男女集体祭奠舞蹈。整个舞蹈,竹子、铜铃来伴奏。臼棒(用于舂米的) *** 着有吃、有穿,竹子表示有住房,铜铃(马铃)表示有马骑。伴奏是以二拍子进行。无唱词,舞蹈动作轻巧、灵活。
5、拉木桥:糯良一带拉木桥过程中跳的男女集体舞蹈,它包 *** 风俗祭祀和娱乐两个内容,整个舞蹈由拉木桥和刀舞两大部分组成。跳舞时舞者站成几个八字,用藤索边拉木桥边演唱边舞,无伴奏乐器。唱词的大意就是祈祷木桥能平安地到达目的地。大桥落成之后,杀猪剽牛时两个男 *** 在象脚鼓、镲、铓、锣乐器伴奏下跳双刀舞。舞刀者的刚柔、力度随着伴奏音乐节奏的强弱而变化。
6、刀舞:流传于班老一带的一种自卫 *** 的'民间刀术,舞蹈属男 *** 集体舞,从傣族地区传人。刀舞由蹲步动、左膝跪地动,右膝跪地动,左上步左膝跪地动,右上步右膝跪地动五个部分组成。无乐器伴奏,一般只在比较重大的节日里才表演。
7、三弦舞:佤族祖传的一种不分季节 *** 的男女自娱集体舞蹈。在月光下无唱调,用三弦伴奏着起舞,舞蹈动作刚劲有力、潇洒、自如。舞曲激扬、抒情,属小调式乐曲。男女青年们往往在舞蹈时互诉衷情。
8、口琴舞:与三弦舞的内容和 *** 质大体相同,也是属于佤族祖传的一种无季节 *** 的舞蹈。口琴舞是由竹蔑 *** 的口琴伴奏,男女青年集体自娱 *** 舞蹈,舞蹈动作刚劲有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舞曲清新、欢快。
9、毕颂舞:译为汉语意为"围圈跳"。它是佤族祖传的用毕颂(即直箫)伴奏,不分季节、男女娱乐交际时跳的男女集体舞蹈,舞蹈时吹奏者在中间边吹边跳,其他舞者在 *** 成圆圈手拉手也用呼喊声随着音乐节奏起舞,舞蹈潇洒、自如、粗犷、豪放。
10、佤族跳摆:流传于班老、班洪、南腊一带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伴随小乘 *** 传人,只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时跳一次。佤族跳摆与傣族跳摆更大的区别是:傣族跳摆是属于男 *** 集体舞,用象脚鼓、铓、镲伴奏。佤族跳摆是属于男女 *** 集体舞,是在蜂桶鼓、铓、镲伴奏的节拍下起舞。舞蹈随意 *** 和即兴 *** 较大。无乐伴奏歌舞:是佤族传统的自娱 *** 歌舞,它分为男女儿童集体舞、女 *** 儿童集体舞、女 *** 青年集体舞三种类型。男女儿童集体舞是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跳的舞蹈,其形式活泼、生动。如《出门》、《团团转》、《路平平》、《花生舞》等。女 *** 儿童集体舞是表现女 *** 儿童一边做家务,一边随歌起舞的舞蹈,如《泉水流》、《裹叶子》等。女 *** 青年集体舞是女 *** 成熟后向男 *** 展示自己的美,表达自己对爱情追求的舞蹈。舞蹈潇洒自如、深情豪迈、音乐节奏欢快强烈,如《甩发舞》、《多依花》等。
11、芦笙舞:佤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男女自娱集体舞蹈,一般是在过年过节时跳,舞蹈仅有芦望伴奏,舞者也自编唱词边呼喊助兴。芦笙舞共有50多种跳法和伴奏舞曲。其共同的特点是:跳跺的力度强,多为左脚轻、右脚重,手部动作为随身自然下垂、前后摆动。队形为面朝逆时针方向的圆圈,时有顺时针方向的退步,后撤式向圆心靠拢。舞蹈的随意 *** 和即兴 *** 较大,舞蹈潇洒、豪爽、刚毅、朴实,内容多是表现佤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等。
12、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解放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已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
13、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 *** *** 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 *** 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
14、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型;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
15、毯子舞:属群众 *** 的舞蹈。不分时节、场合,特别是男女青年,喜欢在明月下表演。
三、民族舞教程:佤族民间舞蹈概况
1、云南佤族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有347738人。主要居住在沧源、西盟、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永德、景东、普洱、昌宁、腾冲等县以及西双版纳的部分地区。沧源和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的佤族人口占我国佤族总人口的51%,约占这两个县总人口的80%。孟连、耿马、澜沧、双江、永德、镇康等县是侗族分布的边缘区。佤族与汉、傣、拉祜、彝、傈僳、 *** 、哈尼、德昂、景颇等民族交错居住。
2、据各种文献记载,侗族先民早在周秦时期便是“百濮”族群的一支,从汉到明清的文献中记载的“望”、“外喻”、“望蛮”、“古刺”、“哈刺”、“哈瓦”等,指的均是佤族的先民。
3、明清时期佤族社会已从 *** 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公社形式过渡到以地缘为基础的原始农村公社形式。近百年来,佤族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至1949年前,佤族社会经济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以西盟为主,包括澜沧沧源部分佤族的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的阿佤山中心区;二是以沧源大部分佤族以及耿马、双江、澜沧一部分和孟连、西双版纳等地佤族组成的具有封建领主经济特征的佰山边缘区;三是已进入地主经济的镇康、凤庆佤族地区。
4、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四种方言。各地佤族自称不同。孟连、西盟一带自称“阿佤”(阿卧、阿佤尔)、“勒佤卧”、“勒佤”、“拉弗”;镇康一带自称“佤”;沧源、耿马、双江一带自称“布饶克”、“巴饶克”、“巴敖克”、“巴劳克”。布绕克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与阿佤也有此意,说明佤族很早就是山地居民族,并因住在山区而得名。其他民族对佤族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与之交错居住的傣、汉、拉祜等民族称他们为“阿佤”或“佧佤”,“佧”是傣语,具有奴隶的意思,佧佤之称带有贬意。建国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群众的意愿,统一改称佤族。
5、佤族居住区山岭重叠,平坝极少,故称为阿佤山区。佤族的房屋建筑有多种:一种如“干栏”式楼房,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四壁落地房。侗族住房内的火塘根据不同方位分主火塘与客火塘。有的地方屋内设三个火塘,称主火塘、客火塘与 *** 火塘;住房也开三道门,称客门、火门、 *** 门。
6、佤族婚姻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同姓通婚。婚前男女社交 *** ,主要恋爱方式为“串姑娘”。若两方情投意合,便由男方向女方父母求婚。订婚后,男方时常到女方家劳动。男方还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过去的聘礼有两种:一种叫“奶母钱”;另一种叫“买姑娘钱”。结婚仪式较为简单:新郎将新娘接归,请村寨头人和亲友吃一顿酒饭,然后男女老幼拉手围圈跳舞庆贺至通宵达旦,即完成婚礼。婚后,妻子要绝对忠实于丈夫。过去,还盛行转房制,即丈夫死,其妻便转嫁丈夫的哥哥或弟弟,但需双方同意。
7、佤族实行土葬。棺材用粗大圆木挖空做成。随葬之物一般只是死者生前的一般生活生产用具。一般不垒坟,夫妻不合葬。
8、佤族传统节日有春节、拉木鼓节、新水节、取新火节、撒谷节、新米节等。 *** 的三个较大节日堆沙节、关门节、开门节也是信奉小乘 *** 的佤族地区的重大节日,分别在佤历六月、九月、十二月。每逢节日,便是佤族群众盛装歌舞的好时节,往往日以继夜,一跳数日不止。
9、佤族人民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创造了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口头文学中较有影响的是创世神话《司岗里》和创世史诗《葫芦的传说》。《司岗里》生动地描述了人类起源和侗族的古代生活。“司岗”,有的解释为石洞,有的解译为葫芦,“里”,是出来的意思,司岗里即为人从石洞或葫芦里出来之意。西盟一带的佤族认为,这个“出人的石洞”在巴格岱的一个山梁上;沧源一带的佤族认为:这个“出人的葫芦”长在莱姆山一带。有的佤族也说,人是老熊从石洞里背出来的。各地佤族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发祥地。的沧源崖画是云南保存下来最古老的绘画作品。目前发现的十多处崖画可辨认的图形约一千一百多个。崖画的题材主要反映 *** 人类的生活情况。除采集、 *** 、驯养牲畜等场面外,更多的是虚拟 *** 的再现游戏、舞蹈和仪式。
10、佤族民间音乐也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曲、民间舞蹈音乐等类。在佤族民间歌曲中,常见的就是咏唱历史的叙事歌,表现爱情生活的情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歌、儿童游戏时唱的儿歌、婚丧礼仪中唱的风俗歌、祭祀活动中唱的祭祀歌等。每逢传俗统节日,便是歌舞盛会,许多民间舞蹈无乐器伴奏,就是在民歌的统一节拍下跳。佤族民间舞蹈与歌唱是密不可分的,每唱必舞,每舞必歌。
11、佤族 *** 最突出的特点是“万物有灵”的 *** 。他们认为,万物中的 *** 神是木依吉(也称“龙梅吉”)和”阿依俄”。木依吉是创造万物的大神,他的五个儿子管着 *** 、打雷、 *** 、劈地等事。人们拉木鼓、做水 *** 、供人头、剽牛等活动就是为了供奉他,打歌也是为了娱乐他。如果惹得木依吉不高兴,他就会叫谷子欠收,用水把寨子淹没。阿依俄是佤族男子之祖,凡有男 *** 的人家都要供奉他,结婚、生育、盖房子、收养子都要祭他。佤族认为, *** 神也有大小之分,大 *** 管大事,小 *** 管小事。但其间没有统属关系,因而发生什么事就要祭什么 *** ,否则就难以消灾获福。事无论大小都以鸡卦卜凶吉,祈求 *** 神保佑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