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赞歌曲 《观音灵感歌》

牵着乌龟去散步 歌曲 13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观音赞歌曲和《观音灵感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观音赞歌曲以及《观音灵感歌》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寺庙的音乐
  2. 关于 *** 记人物的歌曲
  3. 观音菩萨如秋月选自哪部佛经

一、寺庙的音乐

1、不叫“梵唱”,叫“梵呗”。有多种,没有听到具体音乐,不好判断是什么。下面给出学术定义和一个比较全的下载 *** ,你也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下。

2、 *** 音乐源于印度,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是印度语“清净”的意思。呗是印度语“呗匿”的略称,义为赞颂或歌咏。梵呗,亦称赞呗、梵乐、梵音、佛曲、佛乐等,是佛 *** 举行 *** 仪式时在佛菩萨前歌诵、供养、止断、赞叹的颂歌,后世泛指为传统 *** 音乐。

3、自 *** 传入至三国时,来自印度、西域的一些高僧在汉地传播、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带来了印度、西域的 *** 音乐。月氏人支谦据《无量寿经》、《中本起经》制成《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康僧会亦曾制此曲,又传《泥洹呗声》。此外,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的帛 *** 黎密多罗也是西域人;月氏人支县南“裁制新声,梵响清美”,传“六言梵呗”于后世。“原夫经震旦,夹译汉庭。北则些(法)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康)僧会,扬曲韵以讽通。”(宋赞宁《宋高僧传》)他们所传梵四,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然而,这些异国风味的“胡呗”并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4、相传我国最早创作梵呗的是曹魏时代陈思王曹植,他尝游鱼山(一作渔山,今山东阿县境),闻空中有一种梵响(岩谷水声),清扬哀婉,细听良久,深有所悟,乃摹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其所制梵呗凡有六章,即是后世所传《鱼山梵》(亦称《鱼山呗》见《法苑珠林》)。”。[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三十六载曰:“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 *** 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生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悟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之遁游处,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由此看来“曹子建游鱼山,闻岩谷水声写之,制梵呗之谱,当为东土梵呗之始”。释慧皎《高僧传.十三经诗论》载曰:“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册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又云:“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管,五众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始著太子颂及啖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

5、曹植将音乐旋律与偈诗梵语的音韵与汉字发音的高低相配合,使得佛经在唱诵时天衣无缝,“贵在声文两得”。采取以梵语发音为基础与新制偈颂相结合的 *** ,解决了用梵音咏汉语“偈迫音繁”;以汉曲讽梵文偈颂,“韵短而辞长”的问题。有了曹植的经验,历代僧人们便开始尝试着进一步用中 *** 间乐曲改编佛曲或另创新曲,使古印度的梵呗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梵呗从此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其后支谦、康僧会、觅历等高僧结合当时中 *** 间音乐以及正统文学开创和初步形成了中国 *** 音乐体系——中国梵呗。六朝的齐梁时代,佛 *** 开始吸取民间文艺形式(如“转读”“唱导”等)。此时是我国梵呗发展的重要时期。《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卷七七八年)载有齐王融《法寿乐歌》十二首,每首均五言八句,内容歌颂释迦一生事迹,从其歌辞体制来看,无疑是用这种华声梵呗来歌唱的。

6、隋唐时代, *** 不仅盛行俗讲音乐(讲唱 *** 及 *** 故事),而且由于西域交通的发展,西域方面的梵呗也渐渐传入汉地。此外还有从其他 *** 国家传入的佛曲梵呗,有些梵呗还为朝廷乐府所用,所有这些都对中国梵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中国梵呗从此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陈旸《乐书》卷159载“胡曲调”,记录唐代乐府所采用的梵呗就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 *** 藏佛曲》《 *** 佛曲》《烧香佛曲》《十地佛曲》《观音佛曲》等26曲。现存的唐代 *** 歌赞资料有善导《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和法照撰的《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咯法事仪赞》。所用曲调当仍是梵呗声调,唐代流行的变文也是梵呗的音韵。敦煌经卷所载唐代佛曲就有《悉昙颂》《五更转》《十二时》等多种音调。

7、宋元时期,我国器乐演奏的形式非常盛行, *** 也较多地采用了这一通俗的形式来供养佛菩萨,并以此来接近民众,以此来接收更多的 *** 信徒。同时也大量吸取了南北民间曲调和曲牌,各地寺院相继产生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梵呗。但主要是南北之别,佛乐史上颇有影响的《诸佛世尊 *** 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一书,就是采用南北曲的各种曲调填写的,本书50卷,明永乐十五年至 *** (1417—1420)编。

8、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现在一般常用的梵呗中所用的南北曲调近二百曲。除了六句赞多用《华严会》外,其余如《挂金锁》《豆叶黄》《望江南》《柳含烟》《金学经》《金砖落井》《破荷叶》以及《寄生草》《浪淘沙》等都是最常见的。近年来,闻北京、江西、天津、厦门等地相继成立了 *** 音乐团,已整理、出版、发行中国梵呗的音响磁带。在传统梵呗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已将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用于佛门梵呗,在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梵呗这一古老的 *** 传统文化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有佛界及音乐界等各界同仁的努力,它会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并会使之流传百世。

9、《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10、相传昔时有僧讽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天上的天神闻声,长跪合掌恭敬谛听,直待咒文诵完始起身离去。

11、《长阿含经》中记载:音声具足五种清净,乃名梵音: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

12、《法华经》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13、《南海寄归传》:能知佛德深远,体制文之次第(能体悟佛法),能令舌根清净,能得胸脏开通,能处众不惶不惧,能长命无病。

14、在梵呗的伴奏方面,以法器磬、铛、铪、铃、鼓、鱼等为主,也配以简单的管乐器。如《翠黄花》《挂金锁》《水洛因》《八句赞》《准提咒》《普庵咒》等。其中《普庵咒》不仅为寺院所用。琴乐、琵琶曲和管弦合奏都有同名曲。全曲由《释章谈句》《初起咒》《香赞》《<莲台现瑞》《二起咒》《钟声》《鼓声》《钟鼓同声》《鸣钟和鼓》《清江引》等组成,是一组特别优美的梵曲。

15、二,六时行道(即朝暮课诵、斋供)。

16、三,道场忏法。在这些法事活动中举唱焚呗,称为作梵, *** 认为梵音具有止息喧乱、便利法事进行的作用,所以 *** 按照梵呗初梵、中梵、后梵这三节的不同要求,在法事活动的前边、中间、后边选择作梵。但近世在讲经传法时已将传统的《 *** 梵》《云何梵》《处世梵》改呼《钟声偈》:“钟声传三干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以及“天上法王法,法王法如是”等梵呗。

17、六时行道梵呗,为古来各宗所共遵行。无论何宗何派,均受持诵习朝暮课诵。如逢朔、望日以及佛菩萨祖师诞服及纪念日,在功课的前边、中间另加有梵呗。六时行进梵,一般更流行者是六句赞及八句赞。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其赞由六句29字构成,故称为六句头赞。北方还有一种赞谱名《迓古令》,赞词共有十条,亦名十供养赞,即香、花、灯、涂、果、乐、茶、食、宝、衣各系一谱,之一赞《清净妙香》共四句20字,可用六句赞谱唱念,八句赞系由八句赞词构成,多在诵经之后,法经中间唱之,亦称大赞。如《三宝赞》《弥陀赞》《观音赞》等都以八句构成。

18、道场忏法,其旨在化导俗众,即“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所以其仪式尤为重视歌咏赞叹,道场忏法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最常用的有《蒙山施食》《瑜伽焰口》《水陆》《梁皇宝忏》《大悲忏》《三昧水忏》等。在这些佛事活动中,梵呗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多以《四大祝延》《八大赞》为主。即《唵嘛呢叭*(左口右弥)吽》《唵捺嘛巴葛瓦帝》《唵阿穆伽》《佛宝》《西方》《十供养》等赞呗,除此以外,佛 *** 在每堂忏法结束时,加一些俗调赞词来慨叹人生无常,劝世人早日觉悟,回头是岸,如《青山无雨叹人忙》《春宵梦》《南柯一梦熟黄粱》等。或者赞叹西方极乐世界妙境,祈亡者灵魂勿恋红尘,回向西方,同登极乐彼岸。

19、经过历代高僧的倡导,赞呗在古代许多 *** 仪式中被普遍运用。首先,在讲经时必用赞呗,这类赞呗一般行于讲前讲后。据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十九所记讲经应遵行的节目称:初礼三宝、二升高座、三打磬静众、四赞呗、五正说、六观机进止、七说竟回向、八复作赞呗、九下座礼辞。另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所记讲经顺序是:打讲经钟,大众上堂;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登座毕,一僧开始“作梵”,唱“云何于此经”一偈;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讲经;讲毕,大众同音长音赞叹,赞叹语中有回向词;讲师下座,一僧唱“处世界,如虚空”偈。其次,六时行道必用赞呗,这是古来名宗各派共同遵行的。近世寺院的朝暮课诵,犹可见其遗风(详见“课诵”)。再次,道场忏法因其旨在化导俗众,所以其仪式尤其重视赞呗。据隋智□《法华三昧忏仪》第八“明行道法”所记行道次序称:行道欲竟,称三宝名,烧香正念作契呗,呗竟,唱“三皈依文”。最后,在一般斋会时亦常行赞呗。据载,唐大历中(766-779)宋州刺史徐向等在本州设“八关斋会”,曾饭千僧于开元寺,其余官民各设一千五百人、五百人、五千人的斋会,当时“法筵等供,仄塞于郊坰;赞呗香花,喧填于昼夜”(《金石萃编》卷九十八颜真卿撰《八关斋会报德记》),可见,赞呗当时在民间亦是相当盛行的。

20、赞呗在中国流传之后,因为中国地域广大,故其音调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大体说来,主要有南北之异。据道宣记载唐代的情况说:“地分郑卫,声亦参差。然其大途,不爽常习。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引者注)关中(指北方长安地区--引者注),巨细天隔,岂非吴越志扬、俗好浮绮,致使音颂所尚,唯以纤婉为工?秦壤雍冀音词雄远,至于咏歌所被,皆用深高为胜。”(《续高僧传•杂科•声德篇》卷四十),可见南北梵音各有特长。宋代赞宁亦论梵音有南北二体,并指出这是由于授受渊源不同所造成的,他说:“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弘通。兰乃目氏之生,会则康居之族。……部类行事不同,或执亲从佛闻,更难厘革;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致令传授各竞师资,此是彼非,我真他谬;终年矛盾,未有罢期。”(《宋高僧传•读诵篇论》卷二十五)

21、就赞叹文本而言,唐代以前流行的主要有《 *** 呗》、《云何呗》和《处世呗》三种。《 *** 呗》有二偈,出《胜鬘经》。其一为“ *** 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敬礼”;其二为“ *** 色无尽,智慧亦复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此二偈均为行香赞佛时所唱,故又称为《行香梵》。《云何呗》亦有二偈,出《涅盘经》。其一为“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其二为“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处世呗》出《超日明经》,即“处世界,如虚空,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于彼,稽首礼,无上尊”。其中,《云何呗》与《处世呗》至元代仍然流行于寺院(见《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得度》仪式)。但到近世,讲经时已改唱《钟声偈》、《回向偈》以代替上述两个赞呗了。

22、后世于课诵、祝延等时举唱的赞呗,一般最为流行的是六句赞及八句赞。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其赞由六句共二十九字构成,故称六句赞。其 *** 作品为“炉香乍爇”《香赞》,其余佛菩萨、韦驮、伽蓝等赞词亦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赞韵调流行最广。六句赞多于法事开始时唱之,目的是启请诸佛。八句赞亦称为大赞,一般由八句构成。其 *** 作有《三宝赞》、《弥陀佛赞》、《 *** 师佛赞》等。八句赞多于诵经之后或法事中间唱之。近世 *** 寺院于佛诞、安居等时往往唱“四大祝诞”、“八大赞”等名赞。唱念时通常只用点板记谱,以铛铪等敲唱,其音量之大小、音准之高低以及旋律过板等,均依口授而无定则。

23、公元 230年曹植登临鱼山,闻岩洞内传有梵音歌唱,便拟写音调并依《太子瑞应本起经》的内容编撰唱词填入曲调,后被称为之一呗“鱼山梵呗”。1996年6月19日,日本东寺真言宗“中国•鱼山 *** 团”来到山东东阿县竭诚 *** 中国 *** 音乐的创始人曹植的陵墓,并在鱼山示范演奏了曹植当年创作的 *** 音乐--鱼山呗。原来,在1200余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日本真言宗创始人弘法 *** 空海(774--835)、圆仁慈觉 *** 来中国求法,并将鱼山呗传到日本,流传至今。鱼山呗,在日本称之为“声明”。日本 *** 界不忘根源所在,派友好 *** 团来中国鱼山 *** ,朝山拜祖。充分表达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意。通过日本多纪道忍法师口传及音像资料遗留,梵呗寺永悟法师多年数次与其再传 *** 梦江(83岁)、其爱徒正明等梵呗学人的交流与参学。将鱼山梵呗原有的“五音、五行、五气”与现在“一板三眼”完美的结合恢复了鱼山梵呗的基本原始面貌。不但得到了继承还使发扬有了新的里程碑。相信在大家的关心努力下,不久的将来梵呗会重辉人间。

24、当代佛门泰斗本焕长老命名题为“梵呗祖庭”,中国 *** 协会会长一诚长老题梵呗寺名,等多位长老关注。少林寺曹洞正宗三十三代入室接法传人释永悟禅师发宏誓愿,持戒修行,农禅并重。率四众 *** 以“音声做佛事,用梵呗唱和谐”的宗旨,共同携手成就胜缘,弘扬人间 *** 造福人类!2006年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组织日本、美国、 *** 等地交流.将梵呗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2008年被 *** 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直到今天鱼山梵呗兴盛世界,举目共睹。

25、距今1777年的今天,2007年9月8日梵呗寺住持永悟法师在东阿迎接了全国 *** 界、学术界、文艺界等5000余人的朝山 *** 。由山东省 *** 协会、 *** 音乐学院、鱼山梵呗寺等单位举办的中国鱼山梵呗节盛况空前。

26、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

27、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

28、载自国家 *** 文化出版社《中国鱼山梵呗文化节 *** 集》释永悟〈综述〉一文

二、关于 *** 记人物的歌曲

1、每集片首曲,25集全播时首次采用,许镜清作曲,演奏: *** 芭蕾舞团管弦乐队指挥:胡炳旭

2、王立平作词,王立平作曲,吴雁泽演唱:1984年《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两集首播时的主题歌(即片首曲)。片尾曲为《敢问路在何方》,后在1986年前11集全播时被《 *** 记序曲》取代。[3]

3、主题歌暨片尾曲,1984年《计收猪八戒》、《三打白骨精》两集首播、1986年前11集全播时均由张暴默演唱。25集全播时改为蒋大为演唱。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蒋大为/张暴默演唱。

4、原第三集《大圣闹天宫》 *** 曲。原名“齐天大圣孙悟空”,付林、晓岭作词,许镜清作曲,黄小群演唱:1986年前11集全播时播出。电视剧歌曲磁带中改为王小清演唱。

5、第三集《大圣闹天宫》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胡寅寅演唱,25集全播时取代了《生无名本无姓》。

6、第三集《大圣闹天宫》 *** 曲。又名“他多想是棵小草”,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丁小青演:原第四集《困囚五行山》 *** 曲,1986年前11集全播时播出。

7、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郁钧剑演唱:第四集《困囚五行山》 *** 曲,25集全播时取代了《他多想是棵小草》

8、第四集《困囚五行山》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周立夫/李静娴演唱:1986年前11集全播时由李静娴演唱。25集全播时改为周立夫演唱。

9、第十集《三打白骨精》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郁钧剑演唱:

10、第十六集《趣经女儿国》 *** 曲,杨洁作词,许镜清作曲,吴静演唱:

11、第十六集《趣经女儿国》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吴静演唱:

观音赞歌曲 《观音灵感歌》-第1张图片-

12、第十八集《扫塔辨奇冤》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迟重瑞演唱:

13、第十九集《误入小雷音》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吴静演唱):

14、第二十四集《天竺收玉兔》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李玲玉演唱:

15、第二十五集《波生极乐天》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李静娴演唱:

16、第二十五集《波生极乐天》 *** 曲,阎肃作词,许镜清作曲,叶矛演唱:

17、第二十五集《波生极乐天》 *** 曲。戴英禄作词,许镜清作曲,蒋大为演唱:

18、此曲在央视老版《 *** 记》第二集《官封弼马温》中以配乐形式出现。作词:阎肃作曲:许镜清,

19、第3集《大圣闹天宫》 *** 曲。作曲:许镜清

20、86版25集央视神话电视连续剧《 *** 记》第七集《计收猪八戒》之 *** 曲,词:阎肃曲,:许镜清唱,马国光,歌曲《猪八戒之歌》。猪八戒由马德华扮演,高 *** 由魏慧丽饰演。《猪八戒之歌》曲风诙谐风趣,将猪八戒的可爱活泼地表现了出来”[2]

21、芭蕉扇浪漫曲:演唱:王淑芳;李小护

22、之一集《猴王初问世》中石猴带领大家进入水帘洞后群猴拜其为王时的配乐。

23、之一集《猴王初问世》中孙悟空在灵台山三星洞第七年 *** 祖师传授其技艺时出现的配乐。

24、第二集《官封弼马温》中太白金星之一次招孙悟空上天宫时出现的配乐。

25、第二集《官封弼马温》中孙悟空缩小身躯在众大臣中间穿梭并戏耍 *** 时出现的配

26、第二集《官封弼马温》中孙悟空赴任时出现的配乐。

27、第三集《大圣闹天宫》中孙悟空被第二次招上天宫赐封闲职“齐天大圣”整日无所事事到处游历结交各路神仙时出现的配乐。

28、第三集《大圣闹天宫》中在孙悟空大脑蟠桃会的同时鹤仙翩翩飞来为众仙起舞助兴时出现的配乐。

29、第三集《大圣闹天宫》中玉帝派十万天兵天将捉拿悟空,四大天王中持国天王弹奏的曲子。

30、第三集《大圣闹天宫》中杨戬和孝天犬追拿孙悟空时出现的配乐。

31、第三集《大圣闹天宫》中孙悟空被擒,玉帝升殿准备审判“妖猴”时出现的配乐

32、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中孙悟空被押五行山下天宫庆祝胜利由嫦娥领衔舞蹈时的配乐。

33、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中孙悟空要破山而出时经千里眼顺风耳报告后又被 *** 的法旨压下从此再也不能脱身后,天宫继续欢歌宴舞时的配乐,比前一段节奏更快更强烈,体现了天庭众人的更加得意。

34、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中观音菩萨化身在茶馆中听人诉说玄奘法师 *** 陈状元当年被殷 *** 绣球选中成为殷家乘龙快婿时出现的配乐。

35、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中观音菩萨化身在茶馆中听人诉说陈状元携殷 *** 赴任途中被船老大害死的经过时出现的配乐。

36、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中观音菩萨化身在茶馆中听人诉说玄奘被救并长大 *** 时出现的配乐。

37、第四集《困囚五行山》中观音菩萨化身在朝堂之上对唐皇说袈裟、宝杖送与有缘人,唐皇宣招玄奘法师上殿时出现的配乐。

38、第六集《祸起观音院》中金持长老激孙悟空取出宝袈裟观赏时出现的音乐。

39、第七集《计收猪八戒》中猪八戒背着孙悟空变得高 *** 在荒野中回自己洞府途中回忆自己因 *** 嫦娥而被贬下界错投猪胎的配乐。

40、第八集《坎途逢三难》中猪八戒凡心大动要在三位菩萨变化的 *** 中用撞天婚的 *** 选一个入赘时出现的配乐。

41、第九集《偷 *** 参果》中猪八戒偷听的清风、明月两人说到人参果的事,怂恿孙悟空去偷摘,孙悟空在寻找果树途 *** 现的配乐。

42、第九集《偷 *** 参果》中孙悟空初见人参果树时出现的配乐。

43、第九集《偷 *** 参果》中清风、明月发现孙悟空、猪八戒、 *** 偷 *** 参果后因为数目不对对 *** 等四人进行斥责时出现的配乐。

44、第九集《偷 *** 参果》中孙悟空为寻求医树之方重回三星观求教 *** 祖师时出现的配乐,甚为伤感。

45、第十一集《智激美猴王》中 *** 师徒三人走至黄袍怪的领地 *** 被妖魔所设的假宝塔引入陷阱时出现的配乐。

46、第十一集《智激美猴王》中百花羞公主回忆自己如何被黄袍怪掳进魔窟的经过时出现的配乐。

47、第十一集《智激美猴王》中黄袍怪到宝象国诬陷 *** 为虎精,晚间饮宴时白龙马化身为一 *** 行刺黄袍怪时的配乐。

48、第十五集《斗法降三怪》中 *** 师徒与虎力大仙比试求雨时虎力大仙登上祭坛时的配乐。

49、第十六集《趣经女儿国》中开头描画琵琶洞中蝎子精准备谋夺女儿国国王王位情景的配乐。

50、第十六集《趣经女儿国》中女王欣赏宫廷乐师的演奏时蝎子精弹着琵琶上殿时的配乐。

51、第十六集《趣经女儿国》中女王见过 *** 有意许亲后魂牵梦绕,一次假寐时梦中与 *** 相会时的配乐。

52、第十七集《三调芭蕉扇》中铁扇公主因 *** 贪恋美色不回洞府而满腹惆怅以舞剑来宣泄情绪时出现的配乐。

53、第二十集《孙猴巧行医》中朱紫国王讲述金圣娘娘杯赛太岁在三年前端午节掳去的经过时出现的配乐。

54、第二十二集《四探无底洞》中孙悟空和 *** 商定计谋骗老鼠精到后花园吃桃时的配乐。 [6]

55、歌曲《通天大道宽又阔》是央视电视连续剧《 *** 记》续集(2000年)中的片头曲。由姚明作曲、崔京浩演唱。

56、央视版2000年《 *** 记》续集 *** 曲,作词:吴承恩作曲:姚明,演唱:潘军优美的旋律娓娓述说孔雀公主对 *** 的情谊。可惜孔雀公主“落花有意”, *** 却“流水无情”。一段动人的 *** 曲,留下了美丽的旋律,传唱至今。可见“经典”触动的永远是人的灵魂”

57、出处:六小龄童版电视剧《 *** 记》,演唱:迟重瑞

58、央视电视剧《 *** 记续集》 *** 曲。作词:易茗作曲:许镜清演唱:李殊。专辑: *** 记音乐全记录,出处:2000年电视剧《 *** 记续集》

59、《 *** 记续集》第十六集《观灯金平府》的片尾曲(即大结局片尾曲),前十五集的片尾曲皆为《敢问路在何方》(演唱:蒋大为)。

60、作曲:许镜清,作词:易茗,演唱:吴静、牟炫甫为央视老版《 *** 记》所作的 *** 曲,但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在电视剧 *** 现。”

61、作曲:姚明,演唱:迟重瑞是《 *** 记续集》第九集《祈雨凤仙郡》 *** 曲。这首歌唱出了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决心,以及对困难的无畏。

62、作词:姚明,作曲:姚明,演唱:陈小涛。电视剧《 *** 记续集》第3集《真假美猴王》 *** 曲,孙悟空因打死了几个强盗而 *** 赶回了花果山,全歌唱出了孙悟空的依依别离之情与的苦楚及对 *** 的依依不舍之情。此歌由歌唱家陈小涛演唱,感情极为细腻,真情实感。让听者泣之泪下。”

63、电视剧《 *** 记》第7集《计收猪八戒》 *** 曲歌词诙谐,曲调优美。[2]

三、观音菩萨如秋月选自哪部佛经

1、中国人民 *** 大学犯罪学系戴继诚

2、在工作之余,或小憩之际,每当耳际传来“观音菩萨如秋月”那舒缓、悠扬如山泉汩汩流淌的乐曲,仿佛自己悄然融化于一片空灵、澄明的月光之中,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洗尽凡心,相忘尘世,梦想都销歇,胸中云海,浩然犹浸明月”。[1]

3、观音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 *** 菩萨”简称。按照 *** 的说法,该名号有三层涵义:“观”众生发声、发意、身受诸苦而即时相救。三界无安,苦多乐少,观音虽久成佛道,但慈悲心切,菩萨情长,不忍众生之苦而慈航倒驾,十方化现。因此,当这“天外之音”在我心中回荡时,我虽没口诵观音名号,其实已沐浴于她的慈悲佛光中了。

4、观音本无相。莲宗祖九祖省庵 *** 《观音大士像赞》云:“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2]不过,菩萨随机应化,普济群生,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在某些时候,“示相”也在情理之中。女 *** 天 *** 柔慈,富有同情心与自我牺牲精神,且易于亲近,善解人意,于是,唐宋后,在中国信众的心目中,观音逐渐女 *** 化、人间化,慈眉善目,端庄高雅。如皎然《观音赞》中即有“慈为雨兮惠为风,洒芳襟兮袭轻佩”之句。据《西湖游览志余》云:甄龙友(今浙江乐清人,南宋词人)一次游览临安天竺寺,见菩萨真容妖娆妩媚,遂于墙壁上集句赞观音云:“巧笑倩兮,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后宋孝宗临幸,见而喜之。在观音的三十三化身中,鱼篮(马郎妇)观音、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等均为女 *** ,而高雅伟岸的千手千眼观音也以淑女形象为信众所乐道。《 *** 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中,吴承恩更有对“女观音”的细腻描绘:“缨洛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详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在吴承恩的生花妙笔下,观音菩萨不仅貌若天仙,而且神通广大,每当 *** 师徒大难临头时,她总是不期而至,降妖除魔,与深居简出的 *** 佛相比,更显慈善和蔼,古道热肠。所以,我 *** 间早有“知观音不知佛”之说。

5、月是 *** 常用的意象之一。在农业社会中,明月当空,清辉皎洁,既给夜幕中的众生带来光明,也令世人纷繁躁动的心安顿下来,在如水的月光中思索生命的真谛。《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8中即有以明月譬喻菩萨10种善法的论述。如认为菩萨体 *** 圆明,慧光普照,众生咸愿归仰,菩萨曲加引导,令发 *** 心,成就一切种智。如月天子(即月宫天子,名宝吉祥,据说是大势至菩萨所化现),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3]

6、此外,按照 *** 的说法,无论月圆还是月缺,月之本 *** 是始终如一的。《大般涅盘经》卷9云:“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 *** 实无增减蚀噉之者,常是满月。 *** 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4]菩萨亦如此,无论化现何方,其佛 *** 本同,慈悲无二。同时,在僧众看来,圆月之明洁无损,天真独朗,犹如本心佛 *** 的 *** 无亏,纯净无污,《 *** 心论》卷1云:“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5]而月行中天,无拘无束,亦如悟道后的僧众,脱俗高迈,心无所滞。贯休《乞食僧》诗云:“似月心常静,如麻事不知。行人莫轻消,古佛尽如斯。”皎然《水月》亦云:“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浩浩意难传。苦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7、 *** 尚白,如“业”有黑白之分,“白业”即善业。“白心”表示心底无邪,清净纯洁之 *** 心。三十三观音中的白衣观音,敷草坐于岩上,结定印,表比丘、比丘尼身。在《 *** 记》中,观音菩萨也多以白衣形象出现,我 *** 间传说与 *** 绘画中白衣观音更是数不胜数,最为常见。据《憨山 *** 自序年谱》记载, *** 之母“洪氏,生平爱奉观音大士,初梦大士,携童子入门。母接而抱之,遂有娠。及诞,白衣重胞。”[6] *** 出家后行侠仗义,辩才无碍,尤善文字般若,写有诸多观音赞偈,其中一首《白衣观音赞》云:“我观大士心,欲洁众生染。故自白其衣,遮护众生短。如水但洗尘,水不自洗水。大士与众生,其实无彼此。若见自己心,便识大士面。擘破一微尘,大士光明现。”[7]

8、当然,与佛的觉行 *** 相比,菩萨只能做到自觉觉他,因其惑业尚未尽断,智慧或亏或明,而这恰如月之有亏有盈。应该说,无论从外在表象上还是从精神气质上,月与菩萨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发自生命本真深处的渊源。

9、如上所述,无论在视觉印象上,还是在意念、情感比附上,菩萨与明月之间都有着巨大的共 *** ,这应是 *** 以月喻菩萨的重要原因。而之所以“观音菩萨如秋月”或许还有如下的缘由。

10、如前所述,唐宋以后,我 *** 众心目中的观音多为女 *** 。月亮玲珑、淡雅、娟洁、幽静,天然具有女 *** 柔美之质;月光如水,轻柔曼妙,又恰如女 *** 之温润顺服。《诗经·礼记》云:“大明生于东,月出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所以,古人由慈悲、体贴之观音而联系到淡雅、柔美之明月是非常自然的。《摄大毘卢遮那经大 *** 幢诸尊密印标帜曼荼罗仪轨》(密教部)卷2明确记载云:“自在 *** ,光色如皓月。”[8]而在一年四季的月轮转换中,“秋月”以其特有魅力尤令信众一往情深。

11、(一)观音慈悲如秋月之光,无远弗届

12、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大般泥洹经》卷3云:“我所说法,譬如秋月盛满之时,离 *** 怒痴,无诸障蔽,亦无隐秘”。[9]佛法如秋月,圆润光洁,令人愉悦。在静谧安详的秋日夜空中,明月高挂,银辉尽洒。通衢小径,朱门草庵,月光一泻千里,不分厚薄,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权贵不能多得一片月,白衣不会少分一寸光。明月公正、无私的把光明送往世间的每一片角落,每一块土地,海角天涯,无远弗届。同样,观音大慈大悲,以三十三应化身乃至无量千百亿化身,行于无量世界之中,应机说法,度人无数。贫穷贵贱,男女老幼,只要心有所应,一呼其名,即普施净慧,妙手相救。《悲华经》卷3中,观音菩萨曾发出如此广大的悲愿:“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 *** ,堕大闇处,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若能念我,称我名字,若其为我天耳所闻,天眼所见,是众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 *** 。”[10]“菩萨道”即上求下化,自利利他的 *** 之路。菩萨以众生心为心,众生之苦即菩萨之苦,救苦救难即观音之本愿,且其悲心广大无量,取之不尽,如秋月之光,平等无碍,人所共享。如《法华经》卷2所云:“大慈大悲,常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11]

13、憨山 *** 有《水月观音赞》云:“我观大士,如月在空。凡有水处,皆现其中。不择净秽,原无彼此。以水 *** 空,故无尘滓。众生 *** ,亦复如是。故有求者,应念即至。以有众水,如月普照。以有众生,见大士妙。”[12]观音菩萨如秋月,众生心净若止水,当月光如水水如“月”时,观音大士的慈悲即得到 *** 的呈现。

14、(二)观音救苦救难,除人之热恼,如秋月之清凉

15、酷暑难耐,怨声载道,秋月清凉,神清气爽。众生于苦海中 *** 热恼,头出头没,急盼菩萨之慈悲甘露去其肝火,降伏其心。观音神通妙用,雨 *** 雨,吹 *** 螺。出人于火海,得入清凉地。从此三毒(贪、嗔、痴)尽,五欲(色、声、香、味、触)除。远离虚妄无明,尽享法喜之乐。《法华经》卷7云:“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13]观音寻声救苦,火坑化成清凉圣地。《乐邦遗稿》卷1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 *** 净, *** 影现中。”[14]秋月之清凉洁净正如观音之拔苦与乐。

16、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1所云,玄奘法师在西域横越流沙时,迷失道路,“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如是告时,心心无辍。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即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计此应非旧水草,固是菩萨慈悲为生,其至诚通神,皆此类也。”[15]在面临绝境时,观音菩萨不仅以凉风令法师人马俱苏,还化现水池青草,助其完成取经大愿。

17、憨山 *** 《水月观音赞》云:“我观大士,如水中月。杨柳一枝,称甘露灭。十方世界普沾濡,能解众生三毒热。”[16]此处所说的观音应指“杨柳观音”(又称“ *** 王观音”,表其对治众生之“苦病”),在观音三十三化身中,其形象是踞坐于 *** 之上,左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持杨柳枝。 *** 认为,若修杨柳枝 *** 法,可消诸病痛。

18、宋闻达《法华经句解》说“宝月菩萨”“怀于至宝,饶益众生,如月清凉,能除热恼”[17]。“月光菩萨”“具大智慧如月光明清凉照世”。[18]不过,千百年来,在我 *** 众的心目中,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她才应是秋月清凉意象的更佳表征。

19、(三)观音摄化随缘,亲民和蔼,如秋月之可爱

20、在《 *** 记》中,吴承恩除刻画了观音菩萨的“标准像”外,还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底,观音救难现鱼篮》描绘了她清早起身后 *** 竹篮的“便装像”。按照书中所载,观音早上起床后,“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未曾戴樱路。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一副活脱脱南方村妇形象。所以,这样一位“村妇”型观音来见众人时,八戒与沙憎不免嗔怪悟空道:“师兄 *** 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乱嚷乱叫,把一个未梳妆的菩萨逼将来也。”然而,“平民”身份的观音,更易获得百姓的认同与喜爱,他们拥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影神”。应该说,观音的中国化不仅意味着女 *** 化,还是一个平民化与世俗化的过程,这既适合于我国农业社会的审美习惯,也缩短了她与下层信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是她获得我 *** 众崇拜的重要原因。

21、在中国几 *** 的封建社会中,身处社会下层的群众除有食不果腹之虞外,其精神生活也相对匮乏单调。 *** 传入我国后,不久即广大民众所接受,成为他们坚定生活信念,提升精神品质的根本 *** 。对劳作一天的百姓而言,秋高气爽,明月当空,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以歇息,而且在如水的月光中,直觉生之愉悦,心之超越。《大乘宝云经》卷6云:“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十法,端正具足。何等为十?所谓威仪庠序,于四威仪悉非虚伪,见之可爱,犹若秋月。见之生乐,视不知足,悦人内心。于诸众生无憎恶者,众生见者无不欢喜;众生见者发清净心。善男子,如是菩萨具足十法,端正具足。”[19]“见之生乐,视不知足,悦人内心”不仅是秋月的品质,也是信众皈依观音的真实感受。

22、(四)秋月亘古如斯,如观音之常驻世间,佛法永存

23、李白《把酒问月》诗云:“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秋月当空,光吞万象,极目苍穹,幽邃深远,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一如之感油然而生。岁月如水,韶光易逝,而秋月高悬太虚,横跨古今,“不去不来,不生不灭”,正是 *** 追求“永恒”境界的天然意象。

24、据《楞严经》卷6所载,观音在佛前自称其往昔经历云:“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 *** 。我于彼佛发 *** 心,彼 *** 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彼佛 *** ,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 *** 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20]如此,观音住世要比明月存在久远得多。

25、此外,据净土宗经典所述,观音是 *** 的左胁侍,与大势至菩萨一起辅佐 *** 救度众生,号称“西方三圣”。 *** 又称“无量寿佛”,如此,观音与大势至可称作是“无量寿菩萨”了。

26、佛法恒久住世是信众的自然心理。对我 *** 众而言,佛法住世其实就是观音久存。另一方面,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社会来说,月之阴晴圆缺对生产生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月是收获的表征,所以,把观音视作秋月,不仅出于虔诚的 *** 心理,也是素朴的农耕意识的真实反映。

27、常达有偈云:“月满真如静,花开觉树芳。庭前莺啭处,时时语圆常。”佛经中说观音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现三十三相,其实大千世界,观音无所不在;风吹草动,法音恒久流传。《永嘉证道歌》云:“一 *** 圆通一切 *** ,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 *** ,我 *** 同共 *** 合。”观音如秋月,慈悲万古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观音菩萨如秋月》这首天籁其实对人类本 *** 的自我观照:秋月纯洁明净,既是人类本心的投射,也是人类精神的至高境界。

28、[1]朱敦儒:《念奴娇·垂虹亭》。

29、[2]《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62册,第240页中。

30、[3]详见《大正藏》第14册,《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8。

31、[4]《大正藏》第12册,第416页中。

32、[5]《大正藏》第32册,第573页下。

33、[6]曹越主编:明清四大高僧文集之《憨山老人梦游集》(下),第548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34、[8]《大正藏》第18册,第72页中。

35、[9]《大正藏》第12册,第872上。

36、[10]《大正藏》第3册,第185页下。

37、[11]《大正藏》第9册,第13页上。

38、[12]《憨山老人梦游集》(下)第29页。

39、[13]《大正藏》第9册,第57页下。

40、[14]《大正藏》第47册,第233页中。

41、[15]《大正藏》第47册,第233页中。

42、[16]《大正藏》第50册,第224页中、下。

43、[17]《憨山老人梦游集》(下)第28页。

44、[18]《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30册,437页下。

45、[19]《大正藏》第16册,第274页中。

46、[20]《大正藏》第19册,第128页中、129页下。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观音 灵感 歌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