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河南洛阳杂技之乡的问题,以及和中国杂技之乡在哪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河南洛阳特产:洛阳唐三彩
1、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艺术精华,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唐三彩是指唐代俑器和陶器上的釉色而言。唐时多以红、绿、黄为主,故称“唐三彩”。三彩是通称,并不限于三种颜色。除红、绿、黄外,还有白、黑、兰紫等颜色。唐代这种艺术珍品,大部在洛阳发掘出来,故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2、唐三彩主要用作陪葬明器,有俑像类和生活器皿类。俑像类主要有人物俑和动物俑。人物俑题材广泛,主要有妇女、文吏俑、武士俑与天王俑、镇墓兽等。这些俑神形兼备,以其题材刻画出其不同的 *** 格和特征。贵妇则面部胖圆,肌肉丰满,梳各式发髻,着彩缬服装。文官则彬彬有礼,武士则勇猛英俊,胡俑则高鼻深目,天王则怒目凶狠。 *** 这些人物俑时,为了增强人物形象的质感,采取了“开相”工艺:对人物的头部多不施釉,仅涂以 *** ;在唇和面颊上,添加朱红;对眼眸、眉睫、胡须、巾帽或花钿等,用墨或彩色来描画,以增强写实效果。
3、唐三彩女俑取材于唐代社会活生生的女 *** 人物,有立俑、坐俑、乐舞俑、乐唱俑、骑马俑、对镜梳妆俑等,着重表现唐代妇女姿态 *** 、面容丰腴、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的形象。唐代妇女喜欢装点,唐三彩女俑诸如额黄、眉黛、朱粉、口脂、花钿、妆靥等饰容 *** 无所不有,发式也新颖多变,有单高髻、双卵髻、倭坠髻、两丫髻、刀髻、宝髻、椎髻、螺髻、鹦鹉髻等。这些女俑的服饰简洁、明快,多着翻领窄袖襦衫, *** 袒露,身系裙带,衣领有圆、方、斜、直、鸡心等,表现出当时妇 *** 饰多样化的时尚,展现了唐代女 *** 的精神风貌。女俑的造型,早期的清秀,后期的丰腴,以唐中宗时期为过渡。
4、文吏俑是唐朝社会文臣的形象,在社会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伴君中如伴虎”,所以这些人物文静端庄、思绪深沉、气派不凡,虽说衣帽齐整、峨冠博带,仍不能掩饰内心的惶恐。武士俑,是唐王朝武装力量的缩影,多为英俊潇洒的年轻战士,有的站立,有的骑马,拉弓射箭,这些大多是初唐的造型。到武则天时出现 *** 中金刚造型的天王俑。武则天和唐中宗时期,武士俑和天王俑并见,以后则只见天王俑。
5、镇墓兽源于古代传说中的方相神,是山川精怪,有驱除 *** 的法力。镇墓兽在初唐时期塑 *** 身蹄足;到武则天时出现兽身、鸟翼、蹄足,有兽面或人面两种。因其造型奇异可怕,加上光怪陆离的釉彩,在坟墓这种特定环境中,会使人有恐怖的感觉。
6、唐三彩器胡人、乐舞、杂技俑中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唐人生活的多样化,丰富化,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再现了唐代盛世时中原与边疆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中外频繁交往的情景。
7、洛阳唐三彩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8、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洛阳为主要产地。唐三彩是唐代低温彩釉陶器的总称,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专指三种颜色。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着称。牡丹石之乡是闻名于世的洛阳龙门石窟东十余公里万安山下的偃师市寇店镇五龙村,此镇因宋朝名相寇准在此住宿而得名,而牡丹石就深藏在万安山的褶皱中。据专家考证,牡丹石的形成是在15亿年前的地壳运动中,由晶体状的中基 *** 火山熔石随其他岩浆流动混合而成。其基本的 *** 是等同于大理石硬度的石质,那些或散或聚的晶体则是相当于玉石质量硬度的石质,在自然时光的打磨下,牡丹石集山川之灵秀,汇诗情画意之美韵,成为美石中的奇葩。
9、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 *** 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 *** 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 *** 、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10、唐三彩常见的成型 *** 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 *** 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 *** 。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 *** 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 *** 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 *** 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 *** 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 *** 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11、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之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12、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13、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14、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 *** 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 *** 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 *** 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 *** 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 *** 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 *** 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15、(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 *** 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 *** ,一是按原物,二是按 *** ,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 *** 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 *** 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 *** 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 *** 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16、(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 *** 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 *** 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 *** ,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 *** 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17、(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 *** 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 *** ,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 *** 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18、(四)工艺唐三彩的 *** 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 *** ,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 *** 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
二、河南是什么之乡
中 *** 间文化之乡26个:(由国家认定)中国杜康文化之乡----河南汝阳中国书法之乡----河南固始中国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中国木兰之乡---河南虞城中国抬阁之乡---河南安阳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河南陕县中国大禹文化之乡---河南登封中国夏禹文化之乡---河南禹州中国羲皇文化之乡---河南新密中国车舆文化之乡---河南平舆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河南许昌中国陶瓷文化之乡---河南禹州中国腊梅文化之乡---河南鄢陵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河南济源市邵原镇中国木版年画之乡---河南开封县中国 *** 文化之乡---河南桐柏中国重阳文化之乡---河南上蔡中国梁祝之乡---河南汝南县中国 *** 圣地---河南泌阳中国国神文化之乡----河南卫辉中国三皇故都文化之乡---河南周口中国嫘祖文化之乡---河南西平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河南西平中国烟草文化之乡-----河南襄城中国杂技之乡-----河南濮阳中国孝文化之乡-----河南清丰中国仓颉文化之乡-----河南南乐中国商圣文化之乡——河南淅川中国葛天文化之乡——河南宁陵
三、杂技之乡的河南
在河南历史上,不仅产生过中国最早的杂技表演艺术家,而且举行过中国更大的“百戏”汇演。《列子》一 *** 载:“宋有兰子,以技于宋元君,召见,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径并趋;并驰弄七剑,选而跃之”,这是见之于记载的河南省最早出现的杂技女演员。隋大业六年,又出现了我国更大的“百戏”汇演,不仅有18000人的乐队,3万余人的表演队伍,而且还有绵亘八里、周围 *** 0丈的巨大戏场。据《隋书》记述,这次在洛阳端门外举行的“总追四方散乐”的演出活动,“从昏达旦”,“终月而罢”,其营费钜亿万”,民众“三百里皆来观”,达到了历史上“百戏”活动的顶峰。北宋以后,杂技大量流入中原民间,其普及程度是其它省、区所难以比拟的。例如,太康县马厂乡的“王老家杂技村”,仅百户村民即有8个杂技团。宝丰县赵庄乡的“周营魔术村”,仅千户人家即有33个魔术团,从艺人员达百余名;新野县仅施庵、沙堰、范集三个乡,即有玩猴专业户1200余人;淮阳县太昊陵古庙会上,从农历二月到三月三,上会演出的杂技团常多达二三十个,“人祖爷”的“节”竟成了自发的“杂技节”。
四、中国杂技的杂技之乡
1、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的杂技之乡有多个,像山东的聊城、江苏的盐城、河南的周口、濮阳、湖北的天门、安徽的广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沧州吴桥、肃宁、霸州等。但是,就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和在海内外的影响而言,最著名的要数沧州吴桥了。据沧州吴桥县志记载,在沧州吴桥,每逢佳节“掌灯三日,放烟火,演杂技,士女喧阗,官不禁夜”。省级杂技之乡
2、在河南历史上,不仅产生过中国最早的杂技表演艺术家,而且举行过中国更大的“百戏”汇演。《列子》一 *** 载:“宋有兰子,以技于宋元君,召见,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径并趋;并驰弄七剑,选而跃之”,这是见之于记载的河南省最早出现的杂技女演员。隋大业六年,又出现了我国更大的“百戏”汇演,不仅有18000人的乐队,3万余人的表演队伍,而且还有绵亘八里、周围 *** 0丈的巨大戏场。据《隋书》记述,这次在洛阳端门外举行的“总追四方散乐”的演出活动,“从昏达旦”,“终月而罢”,其营费钜亿万”,民众“三百里皆来观”,达到了历史上“百戏”活动的顶峰。北宋以后,杂技大量流入中原民间,其普及程度是其它省、区所难以比拟的。例如,太康县马厂乡的“王老家杂技村”,仅百户村民即有8个杂技团。宝丰县赵庄乡的“周营魔术村”,仅千户人家即有33个魔术团,从艺人员达百余名;新野县仅施庵、沙堰、范集三个乡,即有玩猴专业户1200余人;淮阳县太昊陵古庙会上,从农历二月到三月三,上会演出的杂技团常多达二三十个,“人祖爷”的“节”竟成了自发的“杂技节”。
3、2004年10月21日,中国文联将“中国杂技之乡”的荣誉授予了河南周口市和吴桥县,使周口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周口的杂技历史悠久,是我国杂技艺术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虽经时代变迁,但杂技艺术在周口大地历久不衰,每年一度的淮阳县太昊陵古庙会就是杂技大展演的舞台。浓厚的杂技艺术氛围,催生了众多的杂技户、杂技村、杂技乡。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范围内,目前有专业杂技团体100多个,业余杂技团体201个,从业人员近15000人。从市、县到乡、村,从基础培训到高精尖竞技,各类杂技团、魔术团、驯兽表演团、飞车表演团等犹如朵朵鲜花,开遍周口大地。
4、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河北省肃宁县窝北镇大王庄村和河南濮阳市东北庄村被首次命名为首批村级“中国杂技之乡”。
5、大王庄村现有3080人,从事杂技的就达1600人,占全村人口的1/2多。当地的杂技班、团有15个。说起大王庄人玩杂技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到我国著名的杂技艺人、人称“画眉张”的张增财。张增财生于 *** 0年,卒于19 *** 年,他以 *** 著称,尤其擅长模仿画眉鸟的叫声,故艺名叫“画眉张”。
6、濮阳素来被称为河南的“杂技之乡”,濮阳的东北庄和河北的吴桥自古就有“杂技南北两故里”之说。濮阳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北庄村人酷爱杂技,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3岁的顽童,几乎人人都会耍上几个把式。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该村为国内外输送杂技人才400多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市及 *** 、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内外杂技团中,担任过团长的东北庄村籍人就有37人,在近10年的国内和国际大赛中捧回奖杯达30多个,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河南洛阳杂技之乡和中国杂技之乡在哪里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