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粽源之乡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粽子发源地在哪里,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粽源之乡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一、粽子来源于哪个地方
粽子来源已久,已经无法考证来源哪个地方,全国各地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 *** 、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1、宁波: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 *** 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 *** ,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2、湖州:浙 *** 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州粽子成枕头型,故得名枕头粽。也有人因为它颇具线条美,又小巧优雅,故称其为美人粽。
3、广东: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 *** 品种,广东粽子形状有金字塔型、条形与三角锥形等。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更受欢迎。
4、四川: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 *** 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独特。
二、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的粽子之乡
1、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粽子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嘉禾之民种稻食米,讲究精耕细作、食不厌精。作为“嘉湖细点”典型 *** 的嘉兴粽子更是内外兼修。包粽子、吃粽子,留在每一个嘉兴人的儿时记忆中,小小粽子,亦是维系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纽带。
2、“全国首家粽子文化博物馆落户嘉兴,实至名归。”嘉兴市真真老老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嘉兴“粽子传人”冯月明称,嘉兴是全国粽子的发祥地,是全国粽子行业的龙头,是全国更具粽子文化底蕴的城市,粽子文化博物馆落户嘉兴城也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冯月明告诉记者,2005年之一届全国粽子文化节在嘉兴召开,这说明了嘉兴在全国粽子文化中的“大哥大”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3、据冯月明介绍,全国各地均有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而唯有江浙沪地区的粽子是常年存在,江浙沪地区的人民每天接触粽子及其相关产品。“没有一个城市市民与粽子的渊源有嘉兴这么深,也没有一个城市对粽子文化的理解如嘉兴那么透彻。”
三、粽子是起源于哪个朝代
1、粽子是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2、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
3、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
4、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古 *** 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5、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粽子的历史文化传说盘点粽子之最(图)
四、诸老大粽子的名人评价
1、湖州粽历史悠久,嘉兴的五芳斋也曾出师于湖州的诸老大。
2、金庸先生曾经在《鹿鼎记》中提到过湖州粽味道鲜美。
3、 *** 四大才子之一的美食家蔡澜先生曾经在《蔡澜美食》提到粽子产于湖州。
4、“诸老大”始创于1887年(光绪13年),诸老大粽子具有百余年历史,是江南一带的传统名点,享誉海内外。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食,在魏晋之时,人们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已十分盛行。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筑就了湖州 *** 的历史和习俗,形成了湖州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
5、湖州“诸老大”首创了秀丽枕式粽子,选料讲究,制艺精良,色、香、味、形各具特色。甜粽,甜而不腻;肉粽,味道鲜美,集香糯鲜美为一体。素有“粽子状元”之美誉。经过120余年的悠悠岁月,花开花落、潮涨潮退,“诸老大”已深深融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
6、经过“诸老大”人兢兢业业的努力,“诸老大”已发展成为一个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现代化企业。在生产工艺和管理 *** 上找到了历史基业与现代经营的契合点。使“诸老大”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新的骄人业绩。1910年来获得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首届中国粽子文化节金奖”、“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等国家级荣誉。
7、诸老大粽子,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创造人诸光潮,人称老大,精通茶食,于1910年在湖州府庙前,开设一家以卖粽为主兼营茶食的诸老大店铺。经过两代人的苦心经营,对粽子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使原来极普通的一顶民间食品,变成一种精细的茶食和馈赠礼品,成为湖州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1 *** 7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西湖博览会土产馆中,诸老大粽子作为湖州的名产陈列展出,获优质土产奖,从此名声大振。近一个世纪来,东南沿海,特别是江浙一带广大地区几乎是尽人皆知。诸老大粽子1984年参加浙江省在上海的展销会,受到各界的好评,销售量逐年增长,供不应求。
8、满清末年,在古城湖州的大街小巷上,无论白天黑夜,不管严寒酷署,经常有一个身材高大手挎提出桶的绍兴人,喊着清亮悠扬的调儿在叫卖:“火肉粽子……猪油夹沙粽子……”音来身至,粽香扑鼻。人们在饥肠辘辘的时候,特别在在寒冬的夜晚,吃几只糯香适口,沸势发烫的粽子,会格外感到舒服。久而久之,他和他的粽子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需要的部分,为江南古城增添了浓郁的乡地特色。
9、他,就是“诸粽”的创始人诸老大。
10、诸老大原名诸光潮,小名景川,一八六五年生于绍兴城里一个贫苦家庭里, *** 原是锡箔店倌,早年亡故,留下他们弟兄三人,由母亲帮佣拉扯长大。由于家计贫寒,不久小弟夭折,胞兄诸光华经人介绍,未成年就来到湖州,进入茶食行业学艺。一八七八年,诸光潮十四岁上,母亲患病瘫痪在床,生计日趋艰难,遂偕母离绍兴来到湖州投奔胞兄,寻觅生路。
11、来到湖州后,经在“震远”(即今震远同)茶食店当师傅的胞兄保荐,入该店当学徒。他天 *** 聪慧,勤奋好学,三年后全优满师。因为基本功扎实,十七岁时对一般的茶食糕点 *** 技艺均已学成,二十一岁时,对刀功大、难度高的花色云片糕、椒盐桃片、酥糖等细点都能 *** *** 作。老板破格升薪,成为茶食行业青年师傅中的佼佼者。
12、两年后,他弃职卖粽。因生得身材高大,在挎桶叫卖时颇显眼,人们不知其姓甚名谁,就管他叫“老大”(大小儿的意思)。后来慢慢熟悉了,知道他姓诸,见了面就叫他“诸老大”表示亲昵。随着生意的逐渐扩大,粽子名声的日益提高,“诸老大”这个名称也就从绰号演变成了招牌。
13、诸老大年幼失学,不识字,二十六岁结婚,娶妻朱氏,生四子,家庭生活和睦。他为人和蔼可亲,由于出身贫寒,发家后对劳苦大众富有同情心,如乞丐饭时上门,常施发熟饭热菜,不准家人以冷饭馊菜施舍。还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上门乞讨者,一律给铜板一枚;年三十晚八时后上门乞讨者,给年糕二两半,家人照此打发乞丐,直至他去世。
14、一 *** 七年,诸老大患鼓胀病,卧床不起,同年农历十月初八,流然长逝,终上六十三岁。
15、一八八七年,诸老大离开了震远同店,迈出了 *** 门户的之一步。他深深懂得在一无资金二无店面的情况下,指望开一爿茶食店铺,是不切实际的。必须从小贩叫卖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根据多年的经验,他摸准一般人爱吃甜食的习惯,精心 *** 了桔红糕和甜酥油饺试销。他白天叫喊在茶楼酒肆,晚上出入于书剧场。街头巷尾、大路小弄踏遍了他的足迹。但一段时间卖下来,生意一般,他并不气馁,边叫卖、边观察,从而得各,桔红糕和酥酒饺两种糕点大店小号均有 *** ,他此生意显得没有特色。有一年清明节前夕,他到街上,只见家家户户都在裹粽子。他立即捕捉到做生意的灵感,第二天即裹了一桶赤豆粽子叫卖,果然一下卖空。此后数日,生意越做越好。通过这个经营实践,他开始意识到做生意必须投顾客所好,卖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前途。
16、他选择了卖粽作为看家生意后,踏踏实实提高经营素质,刻意求工办好二件事:(一)是改进裹粽 *** 作技术。当时民间的粽形大都为“尖角形”。他在裹粽实践中改成“瘦长条四角形”。显然,后者比前者有三点好处(1)外形别致美观;(2)能多煮多装多卖;(3)便于嵌馅心。(二)是提高粽子质量,翻新花色品种。那时江南水乡一带的粽子品种很简单,仅赤豆粽、红枣粽、咸粽等,他大担地把咸粽改进成“肉粽”,使品种更新换代。在 *** 实践中,又成功地首创了“猪油洗沙甜粽”,使甜粽和肉粽成为“诸老大粽子”的两大特色。
17、开始卖粽时,上午准备原料,如粽箬、糯米、丝草、柴火等。下午裹粽煮粽。粽子煮好后,装在一只大小适中的提桶内,盖上两块合缝板,即手挎提桶穿街过巷一路叫卖。晚上一手还提着一只马灯照明,在夜深人静中喊着:“火肉粽子……猪油细沙粽子……”,足迹遍及戏院、书场、作坊等场所。从晚上八点开始,一般至十点以后卖完回家,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这段时期大约历时十年。
18、十多年桶叫卖,为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诸老大的名声也随着他的足迹传遍了整个湖州城。这两点为他日后扩大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信誉保证。随着粽子销售量的日益上升,他感到挎桶叫卖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加之夏令高温季节不宜多做粽子,需 *** 一些茶食糕点作为补充。
19、因此,一九Ο六年他四十二岁的时候,决定结束沿街叫卖的生涯,转达为定点摊营业。
20、对于设摊地点,他作了认真的选择,既要设在闹市区,顾及大宗主顾的生意;又要靠近 *** 馆,招揽 *** 客的交易。于是他决定把摊设在彩凤坊瑞源珠宝商店门前(即今人民路五金交电商店处)。瑞源珠宝店老板曾是他的烟伴,交情甚好,瑞源又是墙门堂店面,靠墙摆摊不影响该店生意,从此他又开始了三四年的摊贩生涯。
21、由于设摊固定了地点,平时买卖可由妻儿照应,他就有了较多的时间钻研制粽技术和考虑经营业务。这段时间他不但对甜粽和肉粽作了进一步的收进,而且按不同季节 *** 了鸡肉粽、排骨粽、蚕豆粽、豌豆粽等。同时在包装上采用了糙纸包和簧篮,并印了“诸老大”三字的红底黑字招牌纸,使他的摊子具有了小店铺的规模。
22、辛亥 *** 爆发前的一九一Ο年,诸老大人到中年,二十多年的经营实践,使用权他初具了一个 *** 的魄和和胆识。在四十六岁那一年,他凭借积累起来的资金开了一爿以卖粽为主、兼营茶食的“诸老大”店铺。
23、“诸老大”店首创时,地点在糊州府庙前青?屏巷口,店招牌是“诸老大”三个白地黑字。除粽子外,还经营猪油年糕、糖年糕及其他一应茶食。这些食品全由他自己及家人 *** ,不雇请师傅或招徒弟。
24、一 *** 七年,诸老大卧病时,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召集四个儿子到床前,指着他从前挎着的提桶,告诫他们:顾客是衣食父母,要保持诸老大这块牌子经久不衰,质量一定要考究,信誉一定要固守。他去世后,四个儿子遵嘱着意经营,生意越来越好。一九三一年该店走了上它的全盛时期,达到发展中的顶点。原有店面已不能适应营业需要。这年春天,即选定上太和坊瑞泰南货店对面(即今人民路向阳布店处)开设新店,新店临近鱼巷口闹市区,店招牌是黑底金字“诸老大”三个字,两旁长条是“诸老大粽子茶食店”八个字,店堂后面是制粽作坊,前楼为职工寝室,后要是茶食作坊。
25、当然,诸老大在经营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了同行竞争、相互倾轧的风浪,但由于它产品质优味鲜,物美价廉,经营作风正派面终于保持了荣誉。
26、“诸老大粽子”始名於清末年间,到2013年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提桶叫卖、设摊 *** 及开店营业三个阶段。经过两代人的努力经营,使之成为具有我国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近一个世纪以来,东南沿海及海外,特别在江浙一带,诸粽脍炙人口,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喜爱的食物。亲朋往来,也以诸粽互为馈赠。诸粽所以能博得这样高的信誉,除了“质优”这个内因,也还有一些外因可考。
27、当创始人诸老大还在挎桶叫卖的时候,每天穿街过巷,出入烟馆茶楼,其交易对象多属较富裕的中产阶段,对吃食一项非常内行,又善于品尝评议,左右 *** 。如果诸老大粽子不能突出色、香、味、形的特色。必然会被那批吃客所否定。再者,由于诸粽可以存放较长时间,顾客就有可能将产品带往外地,馈赠亲友,使“诸老大”名声传播出去。
28、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诸粽正是凭着质量之一、经营作风过硬,而赢得了信誉,打出了响亮的牌子。一 *** 七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西湖博览会土产馆中,“诸老大粽子”曾作为湖州的名产陈列展出,获优质土产奖。由此名声大振。这年冬,上海利利土产公司(在浙江路、陕西路口)就派人来湖洽谈粽子代销业务。一九三一年后,上海生生土产公司(在浙江路)也与“诸老大”挂钩代销业务。诸粽源源运往上海,名噪上海市场。甚至有人为了赚钱,还出现了冒名的诸老大粽子。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