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礼县大黄之乡规划,以及礼县未来重点规划项目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礼县大黄属于哪儿的特产
礼县大黄,中 *** 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特产,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称.“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 *** 理 *** 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
礼县大黄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汉代《本草经》,当时礼县大.黄已盛名。中 *** 文献诸如《中 *** 材品种论述》(中册)中写道:“铨水大黄产于礼县铨水乡一带,产量最多,品质更好”。据考证,大黄在礼县铨水乡一带的栽植史已逾 *** ,《礼县乾隆县志》记载:“在252年前铨水与宕昌良恭(南阳旧称)接壤地带盛产大黄。”《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原产地为礼县铨水乡一带。在中世纪,欧洲人视大黄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 *** 。当时的铨水大黄通过岷县、宕昌、哈达铺运往邻近各省,乃至天津口岸;并沟通了中亚商贸,仅1403年6月就有100—300峰骆驼驮运大黄抵中亚撒马尔罕。随着18世纪茶叶、大黄贸易的兴起,甘肃、青海山地的大黄被运往西亚、欧洲和西班牙。在20世纪20年代,陕西、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几个省的 *** 商在铨水乡设有几十家栈房专门从事大黄经营并向外贩运,形成以铨水为中心的大黄集市。悠久的大黄生产史,不仅为礼县大黄产业的发展扎下了深根,而且创造出了“铨水大黄”这个驰名中外的名牌。.
礼县境内山峦叠嶂、气候温和,是天然的中草 *** 宝库,素有“陇南 *** *** 乡”之称,共有中草 *** 152科,629种,其中以铨水乡一带出产的大黄最为名盛。通称“铨水大黄”,简称“铨黄”,在国际上称“中国铨黄”。“铨黄”一词早已录入国家《中 *** 词典》,公认其为中国大黄的地道产品,铨水一带已约定俗成为中国大黄的“原产地”。礼县适宜种植大黄的生长区达全县总面积的51%,分布在18个乡,其中主产区为8个乡:沙金、白关、白河、铨水、桥头、草坪、上坪、洮坪乡;次产区为5个乡:滩坪、雷坝、王坝、肖良、三峪乡;适宜区为4个乡:固城、崖城、湫山、罗坝乡。另外宕昌县的南阳、韩院、猪园、好梯乡也产大黄。2007年,礼县种植大黄面积在2.5万亩以上,年产量5000多吨左右,礼县大黄出口量占全省大黄出口总量的70%, *** 国全国的56%。.2008全县大黄种植面积达4.1万亩,年采挖面积2.1万亩,产量达525万公斤,产值4462.5万元。.2010年陇南大黄栽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150万公斤。.
2007年前,礼县“铨黄”年产量为5000多吨,仅礼县 *** 医公司年收购为2000多吨,多年无积压。“铨黄”名列中国大黄之冠,受国内外客商青睐,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自1965年就出口大黄,由上海医 *** 进出口公司和甘肃医 *** 进出口公司销售,远销意大利、荷兰、加拿大、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国内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河南、陕西、湖北、安徽、上海、广州等8个省、市的多家制 *** 厂。.
礼县大黄原产地域范围以甘肃省陇南地区行政公署《关于界定礼县大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的函》(陇署函[2004]47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礼县的上坪、洮坪、沙金、白关、白河、铨水、桥头、草坪、滩坪、雷坝、王坝、肖良、三峪、中坝、固城、崖城、湫山、罗坝、永坪、马河、红河、盐官、祁山、永兴、宽川、民族、乔川、草坝、燕河、城关、石桥、阳坡、江口、龙林、太塘、雷王等36个乡镇;宕昌县的兴化、好梯、南阳、竹院、韩院、化马、官亭、秦峪、狮子、新寨、甘江头、临江、车拉等13个乡镇;武都县的-、池坝、金厂等3个乡镇。共计52个乡镇所辖行政区域。.
二、礼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建制沿革
夏,为《禹贡》之雍州地。夏禹治水,于蟠 *** 山疏导漾水(西汉水)。
夏,为《禹贡》之雍州地。夏禹治水,于蟠 *** 山疏导漾水(西汉水)。
西周,礼县为西垂(亦称西犬丘)。公元前909- *** 5年,周孝王封秦大骆子非子为附庸,建邑秦亭(今张家川县境),号曰秦嬴。又以大骆妻申侯女所生子成为大骆适嗣,居西犬丘(今礼县永兴乡一带)。
东周,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周幽王于骊山下。秦襄公领兵救周,后周平王东徙洛邑,襄公拥兵护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今陕西岐山县)以西地,秦始有国,都西垂宫(今礼县永兴乡一带)。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
东晋,礼县大部分地属秦州仇池郡。
南北朝,北魏置汉阳郡,治所在兰仓(今汉阳);西魏改汉阳郡为汉阳县,属长道郡。
唐朝,时其地分属长道、大潭二县。
元朝,代设礼店文州军民元帅府,初隶王相府,后属吐蕃宣慰司。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礼店千户所,属岷州卫,十五年改属秦州卫。成化九年,始置礼县,设县城于所城西(今礼县城穿城门以东为所城),领于秦州而属巩昌府。
清朝,顺治十六年裁卫所,将巩昌卫文县所、西固所十百户并归礼县。雍正七年改秦州直隶兰州布政司,礼县仍为所属。
*** ,初属渭川道所辖。一九三六年,成立甘肃第四区行政 *** 专员公署,领礼县。
中华人民 *** 国,1949年8月礼县解放。
1949年8月礼县解放,成立礼县人民***,属武都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所辖。
1955年划归天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8月,西和与礼县合并,改称西礼县,县人民 *** 会设在礼县城。
1985年7月礼县划归武都,原武都专区改名陇南行署。
2004年陇南撤地设市,礼县仍为所属。
截止2014年8月,礼县辖10个镇、19个乡,568个行政村。
镇:城关镇、盐官镇、石桥镇、白河镇、红河镇、宽川镇、祁山镇、永兴镇、永坪镇、中坝镇。
(注:宽川乡、永兴乡、祁山乡、永坪乡、红河乡、中坝乡2014年8月撤乡设镇)
乡:马河乡、固城乡、崖城乡、罗坝乡、湫山乡、洮坪乡、上坪乡、江口乡、雷王乡、龙林乡、沙金乡、桥头乡、草坪乡、雷坝乡、王坝乡、肖良乡、三峪乡、滩坪乡、白关乡。
礼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地跨东经104°37′-105°36′,北纬33°35′-34°31′之间,东邻天水秦州区、西和县,西接宕昌、岷县,南连陇南市武都区,北与武山、甘谷县接壤。全县面积4299. *** 平方公里,南北长103千米,东西宽约88千米。距省会兰州345公里,天水市97公里,陇南市府驻地武都 *** .5公里。
礼县位于中秦岭华力西期及印支期褶皱带(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带)。由陕西山阳--礼县断裂带及陕西凤县--礼县王坝左家--宕昌断裂带控制。地层区划属秦岭地层分区。出露地层有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第四系及燕山期运动的花岗岩,其中以泥盆系地层出露面积更大。
礼县境内主要断层为:礼县--罗坝--锁龙断裂带;礼县--洮坪魏子坝断裂带;朱家坝(王坝)--秦家湾(铨水)断裂带;成河--廖家寺--林边断层;石堡--龙王山-茨坝断裂带。境内主要褶皱为石家河坝 *** 向斜。北翼由舒家坝组地层构成次级马坞背斜,南翼由西汉水组构成次级张风坡背斜。境内岩浆岩主要为中川花岗岩体、碌 *** 坝花岗岩体。岩脉主要有花岗闪长岩脉、花岗岩脉、辉绿岩脉、黄斑岩脉等。
礼县地势处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海拔更高3312米,更低1080米,境内山峦重叠,坡陡谷深,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山谷切断较深,山地面积大,占全县总面积的91%,而川坝地,沿西汉水的盐官、永兴、城关、石桥等地有极少部分,仅占全县总面积的9%。
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少部分地区,属轻切断黄土梁峁中山区。东南部为重切断土石中山区。西北、西南部为中切断石质中山及亚高山区。川坝河谷平原区,分布在西汉水及其支流的流域里,为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洪水冲积河谷平原。
礼县气候属温带 *** *** 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气候节特征明显,冬长夏短,春秋适中。年均气温9.9℃,降水量488.2毫米,年均日照1968.1小时,无霜期183天。
礼县矿种较多,以稀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能源矿产和淡水资源短缺。且分布零散,规模相对较小。截止2010年,礼县已发现金、银、铜、铁、铅锌、 *** 、花岗岩、大理石等20余种。主要分布在罗坝、洮坪、湫山、石桥等20多个乡镇。
截止2010年,礼县有土地资源628.35万亩,其中耕地199.63万亩、园地6.22万亩、林地198.21万亩、牧草地111.84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0.62万亩、交通用地3.76万亩、水域8.5万亩、未利用地99.75万亩。农林牧用地比重偏大,属于农林牧结构的土地利用现状。
截止2010年,礼县总人口52.1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3万人,农业人口48.17万人。
礼县以汉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8.2%,另有回、藏、满、蒙4个少数民族。
主持县***全面工作。主管监察、 *** 、机构编制工作
2011年,礼县完成生产总值19.781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0.3%。其中:之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9184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833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6794亿元,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6.3%、11.4%、13.7%。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完成3.9813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0.4%;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2020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5.0%。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4.14:26.20:39.66。
2013年,礼县生产总值完成24.9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2亿元,比2012年增长38.2%;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44亿元,比2012年增长2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5亿元,比2012年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38元,比2012年增长14.6%,
2011年,礼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0.7987亿元,较2010年增长7.87%;实现农业增加值69184万元,较2010年增长6.3%。
2011年,礼县粮食总产量为142136.1吨,较2010年的134477.3吨,增产7658.8吨,增长5.69%。分作物看,小麦总产量为68227.5吨,比2010年增长1.38%。玉米总产量为23794.1吨,比2010年增长15.45%。洋芋总产量为43020.4吨,同比2010年增长9.27%,其余各项作物均较2010年有所增长。
2011年,礼县苹果产量达56580.52吨,比2010年增长0.74%;花椒产量达2031吨,比2010年增长48%;核桃产量达3639吨,比2010年增长63.5%, *** 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011年,礼县全县累计输出劳务工13.43万人,比2010年增长4.76%。实现劳务收入14.34亿元,比2010年增长27.7%。2011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25元,人均增加326元,比2010年增长14.8%。其中:工资 *** 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分别完成911元、1183元,比2010年增长14.3%、4.14%。
2011年,礼县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3779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19.2%。完成增加值29591万元,完成年计画的117.3%。销售产值完成63561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3.5%。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售电量11955万千瓦时,同比2010年增长11.3%。黄金完成931公斤,同比2010年下降3.5%。
2011年,礼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0万元,完成年计画的103.1%,同比2010年增长23.3%。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0700万元,同比增长26.14%;县以下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9300万元,同比增长18.9%。
2011年,礼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48502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16.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5352亿元,同期2010年增长26.3%。金融机构 *** 余额完成121021万元,同比2010年增长22%。
截止2011年,礼县有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赤土山园林管理所、祁山武候祠管理所、文物保护队、文化市场稽查队、礼县秦剧团.礼县先秦既三 *** 究会、礼县私、公立书画院各1个,基层文化站11个,各类文化市场滩点40处。有各类专***文化工作者100多人。
2013全年,礼县减少贫困人口4.46万人。实现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新扩面1549人,落实各类社保专项资金5.05亿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2012年提高15%和28%,农村五保供养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600元,新增城镇就业4565人。
2007年,礼县共有医疗机构40个,病床368张,医务人员83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达421807人。2013年,礼县建成3所乡镇卫生院和26个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参合率达97.1%,一 *** 实现全覆盖。
2013年,礼县实施重点管理项目196项,累计完成投资50.8亿元。十天高速、洛礼公路、礼武公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建成通乡油路2条、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8项、便民桥5座,全县农村公路养护覆盖率达到100%。2013年礼县全面完成4个小城镇建设总规、市政设施专项规划、风貌特色专项规划和100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实现了全县29乡镇总规全覆盖。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18.5%。
2013年,礼县实施教育建设项目31项,完成科技培训11万人次。
截至2008年,礼县教育 *** 现有教职工已达4868人(其中女2066人),本科学历693人(之一学历 *** 人),大专学历2249人(之一学历1179人),中师及其他学历1 *** 6人。专任教师共4628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2.1%,国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5%,国小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8.9%。具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共467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1229人,初级职称2808人,其他未评审职务人员共 612人。
礼县是秦族、秦文化发祥地。甘肃秦文化博物馆馆藏文物5000余件,古籍资料10000余册,展馆内主要展示了秦早期文化的文物及礼县历史、民俗文化及翰墨遗珍书画,是国家AAA *** 旅游景区。
祁山是东起盐官镇,西至大堡子山,横卧西汉水北侧,绵延25公里,地扼蜀陇之咽喉。三国时著名 *** 家、军事家诸葛亮曾在此"六出祁山"。祁山堡 *** 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
铁笼山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铁笼山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若垂壶,西汉水绕其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其山状若鸟笼,故称铁笼山。三国时姜维曾在此大战司马昭。
秦皇湖位于礼县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红河乡双石沟,是利用红河水库发展起来度假、避暑、水上娱乐为主的风景区,由红河湖、天台山、方口寺景区组成。秦皇湖水域面积达3000余亩,是陇南地区更大的人工湖。
该庙碑位于县城南1里处的赵世延家庙遗址,元仁宗延佑3年(1316)秋建。正面四周阴刻串枝莲文,中间刻文皆为楷书,右起竖刻33行,行 *** 字,共1230多字(个别字损)。
位于礼县县城东南15里处,"翠峰松涛"为礼县古八景之一。其山势峻秀、植被良好,殿宇庙阁凌空筑就。
位于礼县县城西南75公里处的上坪乡境内,草原面积达20万亩。
2002年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之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乞巧是流行于西汉水流域(礼县永兴地区入西和长道、石峡地区)的一种地方特色浓郁的文艺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赐于灵慧、利巧的意思。
根据史料记载,乞巧活动始于唐而兴于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乞巧节演出,从七月初一开始至初七结束,参加者大多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时姑娘们载歌载舞,场面宏大,整个活动过程分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个阶段。
庙会为民间祭祀神灵的一种形式。即确定一个日子,附近乡民持香秉烛集聚祭祀神灵,这个日子为"正会"。正会前后共四日,唱四天四夜的戏,曰"神戏"。但随着人民民众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旧有的意义逐渐消失,而代之以民众 *** 的文化娱乐和物资交流活动为主要内容。
其他风俗:拜师、寄保、找拜大、抓岁、说春、山歌等。
礼县热面皮:礼县热面皮,是将面粉制成的面皮和面筋蒸熟后,用盐、辣椒、醋等调味料搅拌,再配以时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口感鲜香、麻辣,面皮筋道。
礼县"猪油饼":礼县猪油饼是颇具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该饼酥脆、不油腻,食用方便。是当地人的早餐。
礼县大黄:礼县大黄是中 *** 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特产,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称."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 *** 理 *** 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
其他特产:花椒、核桃、当归、羊肚菜、酒柿子等。
三、甘肃礼县特产:礼县大黄
礼县大黄,中 *** 材优良品种,甘肃省礼县特产,因主产于该县铨水乡又称“铨水大黄”、“铨黄”。礼县大黄属掌叶大黄,生产历史始于汉代。礼县大黄块形大,质地坚实,气味清香, *** 理 *** 能好,品质优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国之首。2005年,礼县大黄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认证和原产地标记认证。
大黄是中国传统中 *** 材中的重要品种,其主要成份为配糖体、单宁酸、没食子酸。配粮体经水解后产生葡萄粮及大黄素、大 ***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大黄 *** 苦寒,功能攻积导滞、泄火解毒、行瘀通经。
*** 理研究表明具有以下三方面 *** 理作用:
1、大黄县有广普抗 *** 、抗菌和抗霉菌作用,可用于各种炎症的防治;
2、大黄的有效成分能消除氧 *** 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具有抗衰老作用;
3、大黄具有突出的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泌尿 *** 疾病有很明显的预防及治疗作用,特别是对糖尿病患者有降糖和保护 *** 作用。
中国大黄因产地不同而形成多种商品规格和品类,其中产于礼县铨水乡一带者(包括宕昌、武都部分乡镇)质量更佳,信誉颇高,被国际上称为“铨黄”。铨水大黄块大味香,色褐黄,质坚体重,断面为槟榔碴,红筋白肉,纹理清晰而不乱,俗称“锦纹”,素有“铨水大黄甲天下”之谚。
礼县大黄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的历史记载见于汉代《本草经》,当时礼县大黄已盛名。中 *** 文献诸如《中 *** 材品种论述》(中册)中写道:“铨水大黄产于礼县铨水乡一带,产量最多,品质更好”。据考证,大黄在礼县铨水乡一带的栽植史已逾 *** ,《礼县乾隆县志》记载:“在252年前铨水与宕昌良恭(南阳旧称)接壤地带盛产大黄。”《本草纲目》记载大黄原产地为礼县铨水乡一带。在中世纪,欧洲人视大黄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 *** 。当时的铨水大黄通过岷县、宕昌、哈达铺运往邻近各省,乃至天津口岸;并沟通了中亚商贸,仅1403年6月就有100—300峰骆驼驮运大黄抵中亚撒马尔罕。随着18世纪茶叶、大黄贸易的兴起,甘肃、青海山地的大黄被运往西亚、欧洲和西班牙。在20世纪20年代,陕西、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江西、湖北、浙江、山西等十几个省的 *** 商在铨水乡设有几十家栈房专门从事大黄经营并向外贩运,形成以铨水为中心的大黄集市。悠久的大黄生产史,不仅为礼县大黄产业的发展扎下了深根,而且创造出了“铨水大黄”这个驰名中外的名牌。
采挖―整形―干燥―干品―去皮―筛选―分级―装箱―入库。
关于礼县大黄之乡规划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