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山歌壮语(大化马山壮语山歌对唱3)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5

今天给各位分享长寿之乡山歌壮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化马山壮语山歌对唱3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壮族有什么节日
  2. 壮族节日
  3. 壮族的风俗

一、壮族有什么节日

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节日是壮族比较隆重的节日。

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 *** 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在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节。时间是由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陀螺,壮语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

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以及附近的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者宁、索乌一带的壮族,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有传说为侬智高母亲)。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

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 *** 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青年男女们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 *** 。每年四月初八, *** 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摆上供品,点香烛,祭祀 *** ,人们还要唱山歌,欢庆牛的生日。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仪式。祭毕,将每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节,俗称 *** 节。这是壮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从七月初七就已经开始有节日的气氛了。七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壮人认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来染布、做醋、煮 *** ,格外好,家家户户中午有人赶往河边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当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不但不像织女那样渡过鹊桥寻夫,反而离开夫家回到母亲的怀抱。

是纪念反抗外来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节日,已经有360多年的历史。这个节日流行在大新县的下雷、雷平及宝圩一带,但影响扩大到天等、 *** 、德保等县。正降日凌晨人们便带糍粑、年米、肉、香烛等 *** 玉音庙宇供祭。有演戏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狮的,等等。

二、壮族节日

习惯集中地体现在各种节日活动上。他们几乎每一个月都有自己的节日,加上各聚居点自己的特定节日,壮族人民的节日,可谓接二连三,不停不断。这些节日活动,从内容看,有预祝新年大吉大利的,有喜庆耕种开始、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有慰劳牲畜或农田劳作某个阶段胜利完成任务的,有欢庆好收成的,有纪念祖先和其他历史、传统人物的,也有其他特定好日子的。节日一到,家家户户杀鸡宰鸭,或者烹猪煮羊,用糯米做成五色饭、米花、糍粑、汤圆或粽粑,一家团圆,同餐共饮,而且还要请客走亲,充分体现了壮族人民热爰生活,创造生活的良好愿望和感情,体现了壮族人民团结互助相爱如宾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壮族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多神(金、木、水、火、土等等方面)保佑的美好愿望上。与此相关联,壮族的节日活动形式就更十分多彩。供祭祖先,给先人坟幕、寺庙或“泰山”神烧香扫祭,舞狮、舞龙、舞狗、舞猫、舞公鸡、舞春牛,拜年祝寿,给房屋、社庙、大树、大石、大山贴红纸,或者 *** 坐龙灯会、装古事、坐歌堂、对歌等等都是从当地实际习惯出发,表示自己的 *** 、愿望、情绪和追求。壮族每年固定的 *** 节日甚多。如部分壮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献“老人厅”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过小年。每年二月“祭龙”是各支系的共同节日。“祭龙”时由村中两户或数户人家轮流负担 *** 历需要的鸡、猪等牺牲品; *** ,外寨人或骑马、戴斗签者不得通过寨心,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能使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后并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献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还有许多带有 *** 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得串门。平时不能坐在门槛中间。不能用脚踩灶台和三脚。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如有结婚之家,孕妇不准去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 *** 。正月初一,互不串门。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过去,南宁还有举行迎春祭祀仪式,“府州县排列彩亭,设土牛,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凡距县城二十里内,男妇老幼,相竞逐队来观,至为热闹”。乡村中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当天有的地方忌吃粽粑,认为开粽粑会引起田埂开裂漏水。并最忌争吵,人人都求和气、吉利。迎春牛对歌"迎春牛"为流传于广西 *** 县一带的古俗。始于元明之际。春牛即土牛,古时用泥土塑制,现为纸扎的春牛,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春牛”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迎春牛表示劝农和开春伊始。这一天,青年男女对唱山歌,问答一年的节气和农事,向春牛投掷棉子,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藉此交朋结友,依歌择配。抢头鸭广西凌云县泗城一带壮族春节习俗。年初一晚十二点一过,当在人争先宰杀鸡鸭,重煮粽粑,并按规矩放于祭祀祖先神案上:全鸡全鸭置台 *** ,粽子剥开置两侧,其外两侧各置放一把夹有猪头肉或猪尾并贴有红纸之大蒜苗。先祭 *** ,后逐一祭灶王、门神、猪圈、牛栏等。祭祀完毕即燃放鞭炮。先放鞭炮者即为抢得"头鸭",认为抢得"头鸭",便会交好运。抬纸狗拜年大年初一,青年小伙子抬着用纸糊的狗,走村串寨拜年。各户烧 *** 迎新。这是壮族古代崇拜狗的遗俗。打 *** 平果一带的壮族民间春节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打 *** "即用捣米之杵敲击木槽。现在有一些地方改为以扁担敲击板凳形式,故又称"打扁担",或根据其声响而直称"打虏烈"。小规模特郎一般在村内或院子、厅堂里举行,二三对男女老少持杵或扁担,排于 *** 或长板凳两侧,以类似捣米的动作,有节奏地互相敲击,间或敲打 *** 或板凳,发 *** 同打、同打、同同打嘟打"的声响,较大规模的特郎则在村边空旷地举行,数十人排在临时搭起的长凳两侧,在锣鼓的伴奏下有节奏敲击,成百上千围观者则不时喝彩肋威,场面热烈而壮观。较大规模的特郎通常还表演了种植水稻由耙田 *** 秧、戽水耘田到收割打场和舂米尝新的全过程,颇具劳作丰收的喜庆色彩。吃母粽桂西一带元霄习俗,每年除夕起,即把一个用约十斤至二十斤糯米包成的特大粽粑"母粽"和若干个小粽粑摆在案台上敬祭祖先。直到元霄节,再次隆堪祭祀祖先后,才把供品撤掉,此为"散年"。"散年"时,即由家中长女搀扶其父母或家中最年长者,坐在堂屋 *** ,然后剥开"母粽",按家中年龄长幼依次分发,各人则须恭敬接受并将其食完,此为吃"指名母粽"。吃完"母粽",全家老 *** 携带粽子香火,到村口叉路边或溪河畔,边焚香肃立念"避邪诀"或唱"避邪歌",边抛撒粽叶,此谓之"卖疥疮"、"卖咳喘"和"送凶祸"。当地人认为,行此俗即可保新年安康,顺遂吉祥。壮家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物。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馅儿。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皮拌上面酱制成,挟在粽心里,煮熟后,其味之香堪称一绝。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两,还有一种叫“风莫”(特大粽子)的,重达一二十斤。用当地特产的大粽叶,将十斤糯米、二斤猪肉、三斤绿豆、包扎成大年粽,放在大铁锅中烧煮三天三夜。这种十多斤重的粽粑,并不是更大的,广西邕宁县的壮族村寨过去在有人中举后,全村要筹集糯米、猪脚等物,包扎巨型粽粑。祭蛙婆也称"蚂虫另节"、"孝蚂虫另",是红水河中上游的东兰、天峨、南丹、凤山等地壮族民间最隆重、最古老和更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舞鸡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 *** 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云南壮族年节云南壮族的春节称作“吉节”,这是壮族最隆重的岁首节庆。吉节最有意思的是小伙子要到河边检鹅卵石,姑娘要去抢新水。吉节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但准备活动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家家户户缝新衣,做新鞋,载年猪,备办年货。腊月十五后,一切农活都停止了,忙着做年糕,包粽粑,制扁米花,舂粑粑,理发洗澡,打扫卫生,一切为了丰丰盛盛过吉节。除夕年饭,不仅要品种多,而且要数量充足,吃饭后要每样饭菜都有剩余,祝愿来年粮足菜丰、有剩有余。年饭后,各家各户灯火通明,一家人围着火塘而坐,彻夜不眠,说说笑笑,开始守岁,一直守到金鸡高唱、草木凝露时分。这时,青年男子争先恐后到河边烧香,燃放鞭炮。他们手里拎着鸡笼、鹅笼,在河边捡鹅卵石,家里养了几种家禽就要捡几个鹅卵石,装在笼子里。回家路上,还要模仿家禽声音学家禽叫,直到把装满鹅卵石的笼子放在家禽栖息的地方为止,祝愿来年家禽兴旺。在男青年捡鹅卵石的同时,姑娘们则争先恐后的挑着水桶,到水井边抢“新水”。谁先抢到“新水”最为吉利,所以姑娘门一个比一个跑得快,生怕落在人后。“新水”担回家后,家里每个人都得喝“新水”,祈愿新得一年中避邪驱恶,身体强壮。青年人捡回鹅卵石、挑回新水之后,就在家门口燃放十二枚特别 *** 的大鞭炮,表示新春进门。十二枚鞭炮象征新一年十二个月,如果依次点燃的鞭炮个个炸响,表示月月平安。十二响大鞭炮炸响后,已是天色微明,此时壮家村寨, *** 声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一派新春气象。以后的十多天里,人们都沉浸在歌舞的海洋里。邱北地区壮族邱北地区壮家在大年三十晚上,每家的火塘都烧着大火,通宵不熄,叫“迎新火”。它表示来年温暖、兴旺、吉祥。最隆重的是大年初一,鸡叫头遍,男女老少便点烧火把,大人担水桶,小孩牵“木年”高喊“勒勒──勒”,到龙井取回新年的之一桶水。据说,来得早,新年的庄稼就长得好,熟得早。因此,人人争之一桶水,整个山寨,“勒”声四起, *** 震天,热闹非凡。天刚亮,人们吃着碗口大、甚至簸箕大的糯米粑。吃了饭,个个换上新装,走出家门,互相祝贺新年快乐,五谷丰登。 2、吃立节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 *** 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 *** 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二月 1、祭土地公、土地婆节又称春社节、“保阳节”,含有“春祈”之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耕民族,世代依靠土地生存,流行对土地神的崇拜,每个村寨前都建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神,认为土地神是一个地方的保护神,既可保佑农业丰产,也可保护村寨平安,阻止猛兽 *** 怪入村危害人畜。据说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日,各家各户都要杀鸡煮肉到土地庙祭祀土地神,祈求保佑农业丰产,人畜兴旺,生活平安。大新一带的壮族则称二月初二为土地婆节。届时,各村群众捐钱杀猪请道公到土地庙念经,表示对土地婆祝寿,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古有“春社,城乡醵钱祀土神,老幼聚饮散福”之俗。其祭社活动各家一人参加,一般都是男 *** (即各家家长;如果其父去世,则由长子参加)。祭毕即在社坛前聚餐,或按户平分祭品回家祭祖先。传说从前有个善良的富人 *** ,生下三个女儿后便死去了。因她生前做了一些好事,人们为纪念她而起了个土地庙以祭之。每年二月初二还是邕宁县中和乡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炮节”,各个村坡派出强壮的小伙子组成队伍, *** 在花炮场地进行抢花炮比赛,获胜的村队,即意味为本村争得了吉祥、幸福和丰收的好年景。 2、花王节又称花朝节、百花仙子节或花婆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或十九日(另说二月十五等其他时间)举行,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王又称花婆、百花仙子,是壮族虔诚敬奉的一位女神。传说百花仙子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传说花婆神专管人类生育,又是儿童的保护神,所以,婴儿出世后,就在卧室的床头边立一花王 *** 神位,上置一束从野外摘回的花或以红纸剪扎成的花,每逢初一或十五日,须焚香敬拜;孩儿得病,祭拜之。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则大祭之。这一天,已婚妇女们相互结拜为姐妹,杀鸡供奉花婆神,祈求生儿育女,孩儿健康。祭毕,妇女们做米粉聚餐。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 *** 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夕阳时分,人们按照传统习俗,从四周把绣球向木棉高枝抛去,于是一道道彩色的“闪电”,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抛掷过后,木棉树上彩球累累,宛如仙子霓裙。人们用这样的方式祈求百花仙子降福。 3、陇端节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是壮语译音,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传在北宋年间,为了 *** 封建 *** 者的残酷 *** 和剥削,侬智高率广西壮族揭竿而起,取得节节胜利,建立“南天国”,自称“南天王”,克南宁,破钦州,打广州,势力很大。后来 *** 军失利,退守富宁。北宋 *** 者为平息农民 *** ,削弱 *** 军力量,把壮族人民遣散到贵州等地。临别前,壮族人民纷纷 *** ,伤心叙别,嘱咐乡亲们来年归来团聚。此后,每年农历三月,客居他乡的壮族人民返乡归寨同亲友团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陇端”节。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四月开耕节亦称开耙节、开秧节、 *** 秧节。广西南部壮族民间农祀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八举行。节日期间人们须请道公赶 *** 后才开始耙田 *** 秧。泼泥节西林、那坡、 *** 县一带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四月 *** 秧季节举行。姑娘和年青媳妇们用田中的泥浆向路过田边的男子泼去,以此劝告男子务农。传说古时有一个已婚男子经常外出唱歌,农忙季节也不回归。一天,他的妻子正与一群姑娘 *** 秧,他路过田边也不过问。姑娘们假作泼泥混战,将他弄成一身污泥,使他无法串寨。从此以后他回心转意,与妻子共同耕作并获丰收。这泼泥浆迎丰收活动此后便相沿成习。宫坪选在村边坝子上,中间用篱笆围着一蔸金竹。相传他们的祖先在一次战争中被外族围追,一位英雄藏身于金竹丛中,用计击退了敌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敬献金竹,形成了围着金竹跳舞唱歌的跳宫节。节日的一切准备就绪后,由那摩击鼓三下,宣布节日开始。接着吹起葫芦笙,击起铜鼓,人们伴着音乐,和着鼓点,围着金竹热情地跳舞。不时有人跳饿了累了,便停下来吃点糯米饭,尝块肉,喝口酒,然后继续跳舞。欢快的歌舞活动持续两天。之一天晚上,人们要结队到那摩和那公家去祝贺节日。第二天晚上则到各家各户去跳金竹舞,祝福家家户户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青年们则扮演各种鸟兽,让大家追打。这种妙趣横生的游戏,使节日之夜的欢乐气氛更加浓烈。节日的最后一天俗称“过三朝”。中午,由那公组织全村寨各家各户,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宰鸡杀狗,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祈求 *** 保佑。祭祀结束后,还要举行“送鼓”仪式。由那公、宫头和七个帕比(节日主持者)带着众人载歌载舞护送铜鼓回到那摩家里。这时,节日告以结束。现在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跳宫节成了娱乐和物资交流的盛大 *** ,节日内容更加丰富了,附近的壮、苗、瑶、汉等民族也来参与物资交流和娱乐活动,以欢庆节日。 6、“红饭节”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一,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同胞,都要过“红饭节”。红饭节的“红饭”,是用一种叫红饭叶的植物染成的。在节日的头天,将红饭叶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煮成深红色的汁,除去渣质,将泡好的糯米放入汁中浸泡三、四小时后控干,用甑子蒸熟即成红饭。红饭色泽鲜艳 *** ,装在碗里,犹如一朵初放的红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时沾上白糖或红糖,味美可口。后来,红饭逐渐变成了红、黄、紫、黑、白等“彩色饭”。这些彩色食品,均是用红饭叶、杨 *** 花、紫香藤、稻秆等植物的浆汁浸染而成,对 *** 无任何副作用。有关红饭节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在北宋皇佑时期(1050年),壮族头人侬智高不满宋王朝的 *** *** ,率领民众 *** ,攻城夺寨,劫富济贫,两三年时间,就建立了 *** 并称帝。朝廷得知后,就派兵来围剿。侬智高与官兵 *** ,寡不敌众,被官兵围困在麻栗坡县的一座大山上。侬智高在山上坚持了数月之久,由于山上缺水,侬智高只好杀了几匹战马,用 *** 鲜血来煮仅有的一点大米。将士们吃了马血红饭,精神抖擞,志气高昂,准备与官兵决一死战。农历六月初一黎明,侬智高率领所有人马拼命冲杀,终于突出重围。转移途中,经过壮族村寨时,受到壮族人民热情款待。壮家男女老幼 *** 村头寨尾,给将士们吃米饭,喝米酒,送粮食。将士们说没有那顿红饭,就没有这次胜利。后来,壮族人民为了纪念侬智高,就把六月初一定为纪念日。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红饭来祭祀侬智高。壮族红饭节一般2—3天,节日期间村村寨寨喜气洋洋,美酒飘香,洋溢着欢声笑语。老人和妇女走亲串戚,互相做客;男子则结伴上山玩耍,或进行篮球、下棋比赛;姑娘们身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找小伙子唱山歌。小伙子也收拾打扮一番,来找姑娘们唱。唱得情投意合,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就择日结婚。 7月 1、蓄水节广西 *** 、德保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家家户户都有将蓄水的缸罐洗净,然后到泉边、溪边或江河边挑回清水将其灌满。人们称这天挑回的水为"仙水"为老人熬制长寿酒,给小孩煮长寿粥,浸腌各和酸菜、水果,还可用于染布、酿酒、制醋、治病。 2、尝新节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举行。一般是单家独户过,也有请邻 *** 友来一起过的。尝新这天,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一切准备好后,把狗叫到神龛前,舀一大勺新米饭,每样菜都给一点,为了感谢它的功劳,这一天让它先吃饱,以示犒赏。 3、祭祖魂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是壮族的祭祀 *** 节日。相传古时中元节,是在七月十五过的,云南文山地区至今仍有保留。后来发生一场灾乱,一些人提前过节,然后逃乱;另一些人逃乱回来才补过节。因此变成了现在七月十四和七月十六过节的习俗。这个节日的内容是祭祖和祀 *** 两种。相传七月十四是壮族的始祖布洛陀逝世的日子,故人们世世代代在这一天祭奠远祖。又传说那些非正常死亡者的 *** 魂无家可归,成为野 *** 孤魂,他们四处游荡作祟。为免遭其害,人们在这天祭祖的同时,兼祀孤魂野 *** 。其做法是杀鸡杀鸭,蒸糕做馍,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鞋袜。家祭之后,入夜又到河边野祭,燃香点烛, *** 纸衣,并让其灰烬随水漂流。另外,这一天凡已出嫁之妇必回娘家省亲、行祭,但过节后须回去,当夜不能在娘家住宿。中元节之礼俗,迄今依旧,人们已多不信 *** 神,仅以祭祀礼仪,表示对死者的缅怀。 4、祭青苗节桂西壮族民间农祀节日。每年农历七月间择日举行。届时,以猪肉、米饭作为供品祭村外田边,表示让禾苗神享用。接着开始路禁,以免惊扰苗神。同时全村老少集聚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高唱农事歌,预祝丰收。八月1、众神诞节壮族民间 *** 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初举行。壮族是个信奉多神的民族,他们将八月初二视为众神的共同节日。因此,每年是日便具备祭品以祭拜。广西龙胜、钟山等县,各户以十一个糍粑祭月,以像征古代传说中的十一个月亮。这十一个糍粑不吃则已,一吃就要吃十个,只允许剩一个,象征现在天上的一个月亮;各地都习惯以圆形的食品来拜月,例如月饼、柚子、花生、芋头之类,表示天地同圆,如意吉祥。这一天,也是亲戚团聚的日子,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各地还有不少娱乐活动,广西德保、 *** 两县一带通过"歪囊海"请月娘下凡与民同乐;桂西桂北的男女青年,择地举行歌会,对歌传情。因此许多地方也把八月十五称为中秋歌节。孩子们则以柚子皮做成 *** ,踩高桡,扮演高公矮婆,尽情游乐,玩个通宵。这一天,人们忌讳"圆"字,而以"团"、"鸾"等字来代替"圆",否则就是对月亮的不恭。九月 1、九月九节壮语有"九九归一,百岁成仙"的说法,此节主要是给老人祝寿,是老人寿辰活动的延续和补充。没有老人的农家也都过节,但有老人的农户则特别讲究。儿子要给老人剃头、穿新衣服;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来,并带给一只鸡,几斤米,俗称"补粮",给老人添粮增寿。席间,子女儿孙先给老人喂饭,然后才进餐,以示孝敬。是日,有的地方还有祭扫祖坟之俗,如双定五联村一带的壮族,各家在清晨时就带着祭品外出祭坟。 2、百灵节广西天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九月初九,相传是为纪念 *** 恶龙、为民除害的青年勇士百灵而举行。是日,青年男女欢聚在百灵泉边,祭祀百灵,行歌互达,尽兴娱乐。 3、新谷节广西大新县壮族民间农祀节日。之一线年农历十月收割完后的之一天,用新收获的糯米舂糍粑,同时杀鸡宰鸭祭奉神祖,以示庆丰。十月 1、赶降节即赶降霜降节活动之意。流行于大新县下雷乡一带的传统节日活动。每年霜日前夕,方圆数十里的男女老少盛装艳服,带着糍粑等食品、土产货物及香烛供品,赶到下雷乡来聚会。此日举行祭祀"莫怀将军庙"仪式,趁此进行社交会友或易货买卖,夜里青年男女对歌作乐,交友谈爱,故又称为"霜降歌圩"。前后热闹三天才"散降"。 2、庆丰节十月是稻谷收割进仓的季节,为庆祝丰收,酬谢神祗,十月初十(时间各地不一,有的为初七、初十、十一或十二),各家各户都杀鸡、打鱼、做糯米饭,祭祀祖先诸神。十二月 1、送灶节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壮族祭祀灶神的传统节日,旨在送灶王归天。传说,天帝派灶王到人间掌管各家烟火和监察人们的品行。每年是日,灶王都要返回天庭述职,禀报人间情况。人们为了讨好灶王,使它“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便用牲醴祭奉之,祈求家人平安,生活美满。届时,各家必杀一只大公鸡以祭,让灶王上天时作座骑用,送灶王上天。除夕还得祭迎灶王返回。所以,壮家都趁灶王离去期间,各家便修建新灶,打扫卫生。送灶节过后,各家即开始为过好春节作准备。 2、壮年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 *** 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年收成不好, *** 为患。祭毕,将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带回家里作为“接魂”敬祖主要供品。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琴, *** 欢娱。

三、壮族的风俗

桂林地区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结婚时有背新娘、砍梯、拆桥、对歌等独特婚俗。新娘出嫁时,通常由一个父母健在、子女双全的男子或者由姑 *** *** ,背着出门,叫做背新娘。背时,要脱去新 *** 鞋,到门外才给穿上,表示她脚印已经出门,日后一心向着夫家。也暗示姑娘离家并不情愿,是让人背走的。新娘去夫家,不坐轿,由十几位伴娘和歌手陪送。嫁送中必须有给新郎的一双鞋、一套衣服,给家婆、伯娘各人一块胸围,给 *** 、伯伯各人一条腰带。新娘到达夫家,要踏着临时搭的竹梯上楼,再走过为她架的“新桥”进入洞房。她登完竹梯,一位父母健在的男青年立即将竹梯砍断。进入洞房,后面又立即有人拆去“新桥”、“砍梯”、“拆桥”,表示新娘后路已断,今生永落夫家,生育子女,创家立业,也寓意新人结合,如意美满,白头偕老,永不变心。晚上,伴娘和歌手要与寨上小伙子们对歌。新娘次日回门,新郎当日或次日接回。晚上伴娘和歌手又要与寨上小伙子对歌,连唱3夜,有茶歌、赞歌、情歌等等。有些青年通过这种机缘机中了意中人。

抛绣球是壮族青年表达爱意的独特方式。绣球有圆形、方形、菱形,有的还做成各种动物形状。上端有条彩带,下端系一束尺多长的彩丝穗子,球内填充谷糠或棉籽,大小不一,轻重不等,一般不超过一斤。比赛时,男女相向分列两队,各有一裁判。一方起抛,球落对方场内,接不住的,要罚唱歌或表演节目。再轮换抛球。绣球作为爱情信物时,抛法又不相同。有的是在对歌时,姑娘趁无人注意悄悄地送给意中人,对方则以手帕、毛巾之类物品回赠,两人继续对唱下去,借以增进了解。有的是姑娘看中了谁,便抛过去,对方如亦有情意,即系上礼物,还抛过来。绣球能打开双方心扉,为彼此的进一步接触、了解,创造条件。

岩葬是壮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就是人死之后,不埋入士,而是敛 *** 入棺,在悬崖峭壁土凿孔 *** 桩置放棺木;或是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或就 *** 的裂隙和天然岩洞,将棺木抬进去,凌空悬置。

广西西部地区石山耸立,岩洞遍布,所以,当地壮族多选在下临江河的悬崖峭壁上的天然岩洞入葬逝者。岩葬棺木多为圆木,剖开为二,然后挖空而成,也有用六块木板镶成长方体的。壮族岩葬的起止年代大约在东汉时期,直到 *** 年期还在部分壮族地区流行,大部分的壮族岩葬主要是明、清时期的。

古代壮族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棺木悬于峭壁上的岩洞中呢?这是由壮族经济生活与 *** *** 所决定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壮族先民多是居住在岩洞里,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人死之后仍与活着的人一样进行生产与生活,同样要衣、食、住、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岩葬就和人类居住的岩洞联系在一起了。

龙胜县龙脊一带壮族姑 *** 传统夏装,上白下青,用料多为细棉布,现在也有用绢和洛纶的。上衣款式为平领、对襟、中袖。中襟缀两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样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绣有“花栏杆”,用丝和配色极为讲究,花形也多种多样。衣衫腰身部位比较宽松。裤子为青色,宽筒,裤筒中腰也镶有两道宽约一寸的“花栏杆”,多为锻带加绣花色。壮姑穿上这套衣裳,配上线底细花胸围和方形法净印花头巾,耳挂串珠环,腕戴白银镯,走在乡间路上,给人以潇洒、自然、和谐的内蕴美感。

壮族人民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广西壮族自治区被称为歌的海洋。壮民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劳动,抒发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恋爱有情歌,婚嫁有哭嫁歌,丧葬有哭丧歌,互相磐考比赛智力有磐歌,宴请宾客有劝酒歌和节令歌,祈神有求雨有祈祷歌;教育儿童有儿歌和童谣。每年春秋两季,男女青年盛装打扮汇集到特定的场所进行对歌,这种歌会形式称为“歌圩”亦称为“歌节”。柳州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壮族山歌的对唱,立鱼峰、江滨公园、喷泉广场都是对歌的场所,但以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歌会最为热闹。

长寿之乡山歌壮语(大化马山壮语山歌对唱3)-第1张图片-

三月三和歌圩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其起源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壮族歌节已逐渐发展成“三月三”文化艺术节。

在壮族的文体技艺中最妙趣横生的就是像军阵般有威有势的“板鞋竞技”和“板鞋舞”。板鞋竞技是以几个人为一队,大家同穿一对长板鞋赛跑;参加者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全力,谁要是一个不少心,就会令全队人仰马翻。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郎兵赴浙江抗击 *** ,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 *** 训练郎兵,使得军纪严明、同心协力,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

牛魂节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打扫干净,铺上 *** 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 *** 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当地流行一个传说:当初陆地只有 *** 、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籽,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没有忘记它,每当它生日,便派 *** 下凡看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 *** 庙。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护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壮族的“高脚球”,玩起来很像 *** 。不过却不能用脚来踢,无论奔跑、拼抢和踢球都要用那高跷。现在用的球是 *** ,但以前踢的是柚子。原来,早在南宋时,广西南丹县人就有踢柚子的游戏,每逢中秋还要举行踢柚子比赛,近代发展为踩高跷踢 *** ,更是别开生面。

在壮族人眼里,狮子是祥瑞之物。壮族的舞狮绝技,有高台舞狮、双狮戏球、狮子梅花椿、过天桥、刀尖狮技、狮子上金山等。这一招“狮子上金山”,更是险象环生。“金山”是用约35张长条凳叠成17层,高8.5米;表演者扮成“狮子”登上“金山”,在晃荡不定的“金山”上跳跃、腾空、起舞,惊险万状,令人叫绝。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更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 *** 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 *** 人多是品德更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 *** )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 *** ,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关于本次长寿之乡山歌壮语和大化马山壮语山歌对唱3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标签: 壮语 山歌 马山 大化 长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