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哪个好学 孔子之乡是哪里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7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孔孟之乡哪个好学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孔孟之乡哪个好学的知识,包括孔子之乡是哪里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梁祝故事的真实版本到底是哪个
  2. 真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墓在哪
  3. 乐曲梁祝是哪个省份的 *** 作

一、梁祝故事的真实版本到底是哪个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 *** 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 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10张)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在我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 *** 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 *** ,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 *** 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据传,英台 *** 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化蝶飞

(2)据山东省济宁市 *** 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 *** 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 *** 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 *** 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 *** ,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 *** 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更高、职位最重、权威 *** 更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 *** 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 *** 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 *** 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 *** 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 、《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 *** 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 *** ,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 *** 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 *** 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 *** ,儒家思想占 *** 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 *** *** 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 *** 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 *** 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 *** *** 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 *** 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 *** 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 *** ,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 *** 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 *** ”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 *** ,宋朝 *** 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 *** 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 *** 奏表其墓曰义妇 *** 。”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 *** 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11.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 *** ,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 *** 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 *** 表其墓曰‘义妇 *** ’”。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 *** ,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 *** ’,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 *** 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据济宁市 *** 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 *** 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 *** ,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 *** 、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 *** 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 *** 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 *** ”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 *** 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 *** 。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 *** 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 *** 生便上前动问:'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 *** 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 *** ”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二、真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墓在哪

梁祝墓位于微山县马坡镇马坡中村西南角,济微路东。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 *** 间四大传说之一,根据梁祝墓碑(公元1516年)记载内容,梁祝故事的发生地正在今济宁境内。2006年6月,梁祝传说被 *** 公布为之一批非物质类文化遗产;2013年10月,梁祝墓被山东省人民 *** 确定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梁祝墓祠复建工程规划,复建后的梁祝墓祠位于微山县马坡镇马坡中村西南角,济微路东,占地面积30.85亩,2014年3月将动工建设,上半年完成墓祠一期工程,预计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左右,投资近500万元。

孔孟之乡哪个好学 孔子之乡是哪里-第1张图片-

2014年2月已完成园区梁祝墓和梁祝祠堂规划区测量、建设用地及附着物财政评审、土地征用及地面附着物补偿、 *** 围墙建设和文物勘探等相关工作,墓祠工程规划正在设计中。

2014年济宁市对微山县马坡镇梁祝墓祠复建工程规划用地区域进行了实地考古勘探,在勘探过程中,发现了梁祝祠堂台基,并确定了梁祝墓碑出土位置,这为祠堂复建提供了考古依据。3月份,梁祝墓祠将得到恢复建设,一期工程预计今年上半年完工,这段流传甚广的爱情传说将恢复她原本的历史面貌。

这次考古勘测从1月10日开始,为期一个多月,重点对梁祝墓碑出土位置周边进行了勘探,勘探过程中发现,梁祝墓碑出土位置四周有一处南北约20米、东西最长约20米、最短处约11米的台基,距离地面深度1.6至1.8米、台基厚约1米。根据梁祝墓碑记载内容及出土砖瓦、钱币残片等包含物证明,此台基应为梁祝祠堂所在区域。这也为梁祝祠堂复建提供了考古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济宁重建梁祝墓祠爱情传说将恢复历史面貌

三、乐曲梁祝是哪个省份的 *** 作

梁山伯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中的男主角。历史上考证确为真人,梁曾出任过地方官,历代史书可以寻找到相关记载和资料。传说梁知祝为女人后,提娶不成而终。祝感其挚情,过墓而入,合而为一。是为传说大概。今人多有考证。

据史载,梁山伯东晋时任宁波地方官。位于市区西郊5公里处的梁山伯庙、梁祝合穴 *** 及夫妻桥、寝宫等文化遗址,被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专家确认为梁祝故事的正宗发源地。

梁山伯庙是国内唯一的纪念梁祝“爱情神”的庙宇。梁山伯庙位于宁波城西5公里处的高桥乡邵家渡,内塑有梁山伯坐像,祝英台凤冠霞帔坐右侧,后殿为梁祝寝宫,内置朱木床。宫后为梁祝坟墓

宋代张津在《乾道四明图经》中称:“义妇 *** ,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

藩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 *** ,即其事也。”明代黄润玉在《宁波府简要志》中说:“义妇 *** ,县西十六里。旧志,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少同学,……。后梁山伯为鄞令,卒,葬此,英台道过墓下,泣拜,墓裂而殒,遂同葬焉。东晋丞相 *** 奏封为‘义妇 *** ’。”明代张时彻在《嘉靖•宁波府志》中云:“晋梁山伯,字处仁,家会稽。……山伯后为鄞令,婴疾弗起,遗命葬于鄮城西清道源。”清代徐时栋在《光绪•鄞县志》中称:“梁山伯、祝英台墓,县西十里接待院后,有庙。”雍正十一年修《宁波府志》卷三六《逸事》载,梁祝故事发生在东晋 *** 执政时期,梁山伯为会稽山阴人,祝英台为会稽上虞人。《鄞县志》和《宁波府志》都有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宋代大观年间明州(现宁波)知府李茂成所撰《义忠王庙记》记载,梁山伯身为当地县令,英年病逝。宁波市高桥镇梁祝墓地附近,有一处名为“九龙墟”。据碑文记载,梁山伯任县令时,因治水积劳成疾,生前嘱人九龙墟为安葬之地。宁波一带还传说,当年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梁山伯不顾皇帝禁打令开粮仓赈灾。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梁山伯处死。除了这个传说,还有梁山伯带领百姓治水的情节,在宁波梁圣君庙的壁画中都有表现,而且庙堂内的三个牌匾分别写着:扶伦植纪、保境爱民、风节超然。梁祝故事应该确有其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男扮 *** 的故事都发生在南北朝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较高,妇女广泛的参与社会活动。比如著名的木兰从军,还有南齐的娄逞,也是女扮 *** 进京读书“编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事发(齐)明帝驱令还东”,这件事是记入正史的。因此祝英台女扮 *** 读书的故事应当是有根据的。[2]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 *** ,即其事也”。 2、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 *** 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 *** 表其墓曰‘义妇 *** ’”。 3、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4、据山东省济宁市 *** 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 *** 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 *** 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马坡是祝、 *** 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 *** 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 *** ,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 *** 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更高、职位最重、权威 *** 更大的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 *** 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 *** 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 *** 、《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 *** 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 *** ,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 *** 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 *** 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 *** ,儒家思想占 *** 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孔孟之乡哪个好学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孔子之乡是哪里、孔孟之乡哪个好学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孔孟 好学 哪个 哪里 子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