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芒康弦子之乡的历史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芒康弦子锅庄mp3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弦子舞的风格特色
1、表演时由男子拉弦子,女子舞彩袖,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变化多样。弦子的歌词大部分为迎宾、相会、赞美、情意、辞别、祝愿的内容;曲调繁多,歌词丰富,舞步多变。舞蹈时男女舞队各围成半圈,时而聚圆,时而疏散,且歌且舞;男子舞姿重在舞靴、跺脚,显示豪放粗犷之美;女子突出长袖轻柔舒展之美。
2、弦子舞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迎宾、相会为内容,相互欢迎与感谢、互相赞美的迎宾舞和相会舞;二是以尊敬长辈、热爱家乡为内容的赞颂歌舞;三是表达青年男女间充满爱慕之情和纯洁真挚友谊,内容包括相会、谈爱、离别、祝愿的爱情歌舞。弦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弦子舞载歌载舞,舞姿优美,刚柔兼备,弦律快流畅,节奏鲜明开朗。其曲调大都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丰富多彩。音乐结构一般为二乐句,四乐句也不少。一个曲调,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开始舞蹈速度缓慢,随内容发展而加快,以急速旋转的舞步进入 *** 。歌曲实际上有曲牌名,相当于汉词的词牌名一样。属于谐体民歌,每个曲调的动作舞姿相异,时而悠悠,时而活泼沸腾,时而宛如五彩搭桥。先为颂歌、友谊歌,后为对歌,男女比试高低,以技决胜,若对歌持久不散,或出现互相挖苦、攻击而发生冲突,领舞者便上场领劝唱解歌,双方顿会愉快而散。
3、弦子舞词除部分古曲弦子有固定的歌词外,其他弦子舞歌词均为即兴创作,内容精彩。歌词结构多为六言三顿的协体格式,也有七言四顿、八言(或九言、十言)五顿的鲁体格格式。歌词创作和比、兴、赋等 *** ,比喻生动,寓意深刻,抒 *** 感含蓄优美,陈述叙朴素自然。如今,许多艺人世间对传统的弦子舞赋予新的生命,创作了许多歌颂新生活的弦子舞。使弦子舞既有轻柔优雅、耐人寻味的特点,又具有豪放洒脱、为落俗套的风格。
4、弦子舞是以弦子为乐器,随着音乐旋律,男女 *** 翩翩起舞。藏语叫蕃谐羌,蕃藏语意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一种乐器二胡,比其他地区的二胡短而粗,在历史书中称为胡琴。
5、跳弦子舞不受任何 *** ,不管人多人少,场地大小,或台上台下,均可跳弦子舞。跳弦子舞时,一般都围着篝火,呈圆圈起舞,人多时也可圈中套圈。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的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歌声此起彼落,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跳舞的节奏快慢,都是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每首歌舞的节奏一般都是先慢后快,在悠扬缓和的旋律中开始,在流畅而欢快中表现,在升腾而热烈中结束。
6、芒康弦子舞姿圆活、狂放而流畅,有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以长袖飘飞最有特色。舞者随着弦子乐曲晃动而发出阵阵颤声,舞蹈动作相应产生颤法,这些动作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形体特征,有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类别。
7、弦子舞的排列也是有次序的,有舞头、舞尾。排头,即谐本,一般都是在弦子舞中有影响的人,既能歌善舞,又能填词作曲、编舞的人。每首歌舞都有其乐曲、词和跳法,跳一天 *** 也跳不完。因为弦子舞内容太多,也可以借题发挥,它是一个唱不完跳不完的舞蹈。在芒康有这样一个说法:有结束的不是弦子舞。
8、跳弦子舞,多以模拟一些善良、吉祥的动物姿态动作为其形体特征,如《孔雀吸水》、《兔子欢奔》等等。舞步圆润、舒展,曲调悠扬、流畅,弦子舞的拖步、点步转身、晃袖、叉腰颤步等动作,尤其是长袖飘飞很有特色。
9、弦子舞唱词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描绘自然景色的,有倾吐爱情的……弦子舞不仅给人以音乐的享受,而且是一个民间语言的精华,它那奔放驰骋的民间 *** 诗,测试智力的民间游戏,给人以向上的精神食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10、芒康弦子舞按地区可分为:端庄稳重的盐井弦子舞(包括有上下盐井、曲孜卡、木许、玖龙等地);潇洒飘逸的徐中弦子舞(包括徐中、格南西、麦巴、卡布等地);动作难度较大而轻松舒展的索多西弦子舞(包括索多西、朱巴龙等地); *** *** 的曲邓弦子舞等。按地域分为:轻快流畅鲜艳的谷地弦子舞;粗犷质朴雄浑的半农半牧区山地弦子舞;古朴庄严的牧区高山弦子加锅庄舞(谐玛卓)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自己的特点。
11、盐井弦子舞端庄稳重,在端庄稳重中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澜沧江的气势,有高山流水的神韵,有气势恢弘的唱词,给人一种豪情壮志,奋发向上的感觉。曲孜卡的三弦舞又独具澜沧江江西的风格,有茶马古道的神韵之感,恢弘的音调配合粗犷的舞姿,原始、古朴、典雅。
12、徐中弦子舞潇洒飘逸,长袖舒展,歌声悠扬,旋律优美,脚步拖点、转身潇洒,动作流畅。音乐与舞步紧密结合,丰富的唱词,悠扬的歌声,给人一种原汁原味的感受。
13、善于模仿的索多西弦子舞,动作难度大而又轻松舒展,给人一种奔放、活泼之感。长袖拂扬,动作幅度大,音乐舒畅欢快,脚步轻松,身体舒展,突出了长袖舞的特点。《兔子欢奔》舞是索多西弦子舞的 *** 作,表达了索多西人民向往 *** ,追求爱情,热爱生活,歌颂家乡的美好愿望。
14、曲邓弦子舞的 *** *** ,轻松欢快,鲜明的节奏,热烈的情绪,表现出了曲邓人民热爱大自然,向往 *** 、和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5、芒康弦子舞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差异,流派也较多,但总的特点是古朴、粗犷、雄浑、健壮、质朴,它与当地的自然布景:蓝天白云、雪山草原、峡谷急流、险滩奔马等藏东高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浑然为一体,形成了芒康独有的人文风景线。
16、在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为群众 *** 好和娱乐,成了人人能跳,家家欢乐的歌舞。每逢佳节,热情而活跃的芒康人民纷纷出动,倾家、倾村、倾城地出动,带着食宿品,赶来日以继夜地观看和演出,自演自乐和歌舞狂欢,形成了歌舞的海洋、弦子的天下。在农牧区,农牧民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休息时围圈起舞。既使是三个 *** 可围舞篝火起,自 *** 乐。弦子舞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7、巴塘弦子是一种优美抒情的藏族舞蹈,具有长袖善舞的特点,表演时,由数名男 *** 持拉弦乐器毕旺(胡琴)在队前演奏领舞。其余舞者则和他们一起边歌边舞。在巴塘,每逢节日,男女 *** 翩翩歌舞。一般是男 *** 白旺(牛角胡)站立排头,拉起胡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唱女和,借以抒发内心情趣。
18、三步一撩、一步一靠是巴塘弦子舞的基本律动特点,其含胸、颤膝及长袖的绕、托、撩、盖等动作形成了不同一般的地域舞蹈特色。每逢喜庆佳节, *** 野营、劳动之余,人们 *** 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坝子跳起弦子舞,男女不拘,人数不限。弦子音乐一般分前奏、间奏、尾声三部分,音乐柔中有刚,优美抒情,节奏富于舞蹈 *** 。
二、芒康县的经济发展
2012年上半年,芒康县生产总值完成51154.45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1.5%。其中之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3071.4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868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9403万元,三产比为25.6:36.5:37.9。完成本级财政收入1067万元,同比增长30.6%;总税收完成1458万元,同比2011年同期增长67.2%;完成劳务输出191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29万元。纳帕节
“纳帕”是一种祭天仪式,传说在远古时候,天地结合处首先出现了纳西民族的祖先,所以,纳西族认为纳西民族是最早出现在世界上人类生活。
“纳帕”也是一种东巴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是盐井的纳西民族特有的节日,也是盐井纳西村群众一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纳西村群众按照传统的风俗,全村每户家庭轮流举行。“帕”在藏语里意为猪,每年的主办户要选一头纯黑色的公猪用来作为“纳帕节”的祭品供全村人过节。但是,其他成员户也有义务提供猪粮,以保障猪长得膘肥体壮,这已经是多年传承下来的习俗。“纳帕节”在每年的藏历新年举行,这也是纳西村群众过年时的一种特色,就在“纳帕节”的头一天,傍晚举行“贝增”仪式,骑上马高寒着“窝增达”小跑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完了所有成员户都要 *** 在主办家中,准备“纳帕节”的各项仪式。晚上,人们首先给节日准备好的猪喂青稞酒、藏白酒起到 *** 作用;纳西老人开始要向祭祀品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平安;到第二天凌晨一二点人们就扛起猪往祭祀台敢去,首先屠夫将猪宰杀,等猪断气用火烤取毛,这样是为了方便去掉 *** ;其次“煨桑”,按照藏传 *** 需要用柏树叶或松树叶点火,从猪内脏中取出一点肝、肺、猪血等放入火中祭天仪式开始,纳西老人口念东巴 *** 向天祷告,祈求保佑大地万物和谐、安康、幸福。然后按照传统,纳西老东巴就能从猪的脾脏、肩胛骨的形状和完好情况判断来年的灾难、收成、忌日等征兆。
接下来,所有成员户多要 *** 在主办户庆祝节日载歌载舞,这样的节日一般要持续两到三天才算结束,到来年又要轮到另一户主办,就这样纳西村群众继续传承和发扬着民族文化的瑰宝。
在纳西民族乡的加达村有一个奇特的节日,那就是为敬重和取悦山神、祈祷幸福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全村举行的假婚礼,俗称“婚姻节”。
婚姻节期间,全村热闹非凡。之一天为筹备婚礼,由一位德高望重、口才横溢的婚礼主持人于上午召开全村年轻人会议,评选出当年最勤劳、最美丽的几对年轻人为这次假婚礼的新郎、新娘,并用抽签的办法确定出主办“婚礼”的家庭。下午,“新郎”、“新娘”进行洗礼,送发请柬;其他年轻人为“新郎”、“新娘”准备明天的“婚礼”。第二天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携带结婚礼物,前往 *** 办“婚礼”的家庭表示祝贺,并帮助 *** 办“婚礼”。伴郎、伴娘也分别到“新郎”、“新娘”家表示祝贺,并帮助梳妆打扮。吃过中午饭,隆重的“婚礼”开始举行。首先由主持人宣布“婚礼”开始,接着,伴郎、伴娘们簇拥着身穿华丽服装的“新郎”、“新娘”缓步走到画有“扎西达吉”符号(即万字符号:“刑”)的吉祥图案上,倾听主持人的“新婚祝词”,藏语称之为“当谢”。之后,男女双方 *** 为“新郎”、“新娘”致祝词。最后是男女双方进行精彩的 *** 答辩,使人们在阵阵欢笑之中结束“婚礼”庆典。吃过晚饭,全体村民在宽阔的坝子上围着篝火跳弦子舞。直到第三天,加达村婚姻节才落下帷幕。 *** 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西 *** 民能歌善舞,被誉为“能说话就能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不管男女老少,都能翩翩起舞。民间舞蹈有“弦子”和“锅庄”。芒康的弦子舞又是西 *** 族文化花团锦簇中的奇葩,古朴、典雅、飘洒、悠扬而欢快。芒康弦子舞是 *** 族文化中继承和发展下来的一个宝贵文化遗产之一。
弦子舞,藏语称之为“谐”,译为“圆圈舞”。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著名的民间舞蹈之一,其主要特点为:男 *** 拉着牛角胡琴领舞,女 *** 随着琴声的节奏挥动长袖,翩翩起舞。舞蹈的人围成一圈,足踏节拍, *** 高歌,边唱边舞。先是轻歌曼舞,其后逐渐加快节奏,最后推向快节奏的 *** 便结束一曲弦子。跳舞时个人可随时进入或退出舞圈。
芒康弦子曲调短小精悍、柔和平稳、旋律优美,可用一种曲谱演唱多种不同题材的歌词。其胡琴定音为五度弦,音域为8度,拉琴跳舞时不换把,对超域音取其“老配少”、“少配老”的办法处理。
芒康弦子是昌都地区集诗、琴、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歌词大多为歌唱家乡、歌颂雪域风光、反映民族风情或借喻抒发人生哲理、倾诉男女爱情、表达欢乐吉祥的内容;寓意深刻,华丽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芒康弦子一般在劳动之余、节假日、婚嫁 *** 、夏收和秋收前打平伙、耍坝子等时候跳得最多。在家里、在野外,每每围着篝火跳通宵,甚至跳上两天兰夜也毫无倦意。在芒康,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只要听到胡琴声,就会忘情地跑去结队跳起欢乐的弦子舞。
芒康弦子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弦舞所处地域为“茶马古道”进藏之一站,古朴、典雅的三弦舞是“茶马古道”上的一颗名珠,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来往旅客对三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三弦舞成为藏东南地区和藏、川、滇交界处非常著名的舞蹈。
三弦舞起源于芒康县曲孜卡乡达许村境内,据考证距今己有四、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至今除该乡境内广为流传外,在周边地区也较为知名。三弦舞是以三弦琴为伴奏乐器,传说琴头是龙的头,琴身是龙的脊梁,琴弦是龙的筋;而现今的三弦琴是以纯木制成。三弦舞的表演是以男女 *** 翩翩歌舞,歌词动听、节奏悠扬、时快时慢。音乐以淳朴明亮、唱腔奔放流畅为特点。不受人数、场地等 *** ,男女齐唱,边唱边跳,一般都地在悠扬缓和的乐曲当中开始,流畅欢快的中场表现,升腾热烈中结束,均以避灾祛祸、庆祝丰收、祝愿吉祥为主要内容。
芒康县达许村三弦舞历史悠久,古老神奇,形式独特,民族气格强烈,高原特色浓郁,歌舞内容丰富,其歌舞传统弥足珍贵。
但三弦舞有面临失传的局面,经过芒康县民间艺术团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精心整理、挖掘,使得这芒康县独有的艺术再展昔日风采。据说原舞蹈有13个节目,现流传下来的只有7个,解放后,三弦舞在1965年 *** 自治区成立之际,在昌都地区庆祝成立大会文艺表演中获得观众好评。现今约有近200名艺人会跳流传至今的7个舞蹈。
三、昌都的历史文化
1、昌都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藏族常以“康巴人”、“康巴汉子”称谓。由于居住地域和社会交往的因素,自古以来,昌都康巴人就较早的接受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黄河文化,来自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长江文化和来自云南白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融入到了自有文化之中。康巴汉子 *** 格中的豪放粗犷、热情奔放、坚毅勇敢、忠诚信义与这种多元文化相融汇,逐渐形成了既有多方位、多民族文化复合、又有康区独特个 *** 和凝重 *** 色彩,具有丰富内涵和底蕴的康巴文化,并在语言、服饰、 *** 、民俗、民居建筑、民间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其明显区别于其他藏区地域文化的特殊表现。
2、昌都康巴人的传统服饰以裙袍为主。这种裙袍多用自制的氆氇和羊皮缝制而成,冬天则穿皮袍。旧时,贵族和富有人家,多穿用虎皮、豹皮、水獭皮制成的皮袍,内着丝绸服装,或以丝绸镶边做为装饰。康巴人的藏装讲究,不仅华贵精美,而且颇具欣赏价值。康巴汉子多带有腰刀、护身盒等物品,并将用黑色或红色丝线与头发相辫的“英雄穗”盘结于头顶,显得刚武勇猛。康巴女子的服饰更以雍容华贵而著称,其 *** 多用丝绸料,外衣讲究用水獭皮缝制,并拼合传统图案予以修饰。康巴女子都有头饰、胸饰、背饰、腰饰和其他饰物,这些饰物往往是代代相传的宝物,如用九眼石、玛瑙、翡翠、红珊瑚制做的项链、头饰,用绿松石、蜜腊石和纯银制做的各类饰物等,这些服饰价值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成为其家庭财富的标志。
3、昌都民居有农牧区之分。牧区一般住帐蓬,这种帐蓬多用牦牛绒线编织而成,并饰以传统图案,不仅美观大方,而且遮风挡雨,冬暖夏凉, *** 便利,深得牧民喜爱。农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下面一层放杂物,上面为经堂、厨房、寝室和存放粮食的库房,牧草和粮食则在阳台上晾晒。这种房屋也有高三、四层的,安排自然会更细致一些。
4、昌都康巴汉子以 *** 格粗犷豪放而闻名,这里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不仅古朴独特,而且多彩多姿,充满了神秘色彩。著名的热巴艺术多流传于昌都民间,有热巴铃鼓、热巴弦子、热巴杂技等,其中以丁青的热巴、芒康的弦子舞最为有名。除热巴杂技外,卓舞(俗称锅庄)则在昌都十分普及,每逢喜庆和节日,人们围成圆圈,脚踏舞步,挥臂高歌,无论城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最为大众化的歌舞。昌都还是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产生和流传的主要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说唱艺人和艺术 *** 。绘画雕塑艺术,昌都更是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唐卡绘画艺术中,以昌都“嘎学噶志”画派最为著名;泥塑艺术以昌都、边坝、察雅、贡觉更具功力;石刻艺术则以昌都、察雅、芒康、江达令人叹服;江达县波罗古泽木刻经板闻名全藏,是名符其实的“木刻之乡”。这些地方民间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品,既是康巴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5、昌都的民间文学,种类众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品种上讲,有民歌、故事、谚语、谜语等。
6、说唱《格萨尔王传》:说唱《格萨尔王传》是昌都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在昌都广袤大地上,到处都有与格萨尔王有关的遗迹和传说。其中主要有江达县波罗吉荣峡谷中格萨尔王与王妃珠姆下棋的四方形巨石 *** 、丁青县格萨尔王射穿山峰的二个大窟窿、贡觉县格萨尔手下巴拉大将的宫堡遗址、芒康县江岭之战的 *** 遗迹、类乌齐县传之为格萨尔的铁制雕龙马鞍等。其次,昌都地区是说唱《格萨尔王传》艺人最多的地区之一。1986年, *** 全区共发现39名说唱艺人,其中19人在昌都。被称为“国宝”级说唱艺人的扎巴,其祖籍就在昌都边坝。昌都地区也是格萨尔王版本流传最多和《格萨尔王传》壁画较多的地区之一。强巴林寺第二大 *** 谢瓦拉的夏季别墅里有一幅大型彩色壁画《格萨尔 *** 归宴图》;江达县瓦拉寺也有长达几十米的反映格萨尔及其部将征战的大型壁画。
7、歌谣:歌谣是昌都民间文学中,深受群众喜爱的娱乐艺术之一。无论在牧场、村庄,人们都始终与歌谣相伴。歌谣演唱不拘一格,随处而歌,即兴创作,其内容有歌唱山川自然、追求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歌颂生产劳动、反对 *** 剥削等。在艺术上,以比喻生动,想象丰富,形象鲜明,语言清新流畅为特点。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歌谣极为丰富,1984年,昌都地区文化局仅从26岁的民间艺人泽仁达吉处就搜集到700余首民歌,从中筛选了500余首,编辑成一本《昌都地区民间歌谣集成》资料,昌都歌谣蕴藏量之丰富,由此一斑可见。
8、传说与故事:民间传说与故事是昌都藏族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经过集体创作和不断加工,用心浇灌出来的一束鲜花。流传在昌都境内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很多,神话故事有《泽玛姬》、《鹰和蛙》等;《热巴起源的传说》说的是热巴舞道具中鼓架、鼓皮、鼓槌和网状穗服饰的来历,较形象地解释了热巴舞产生的全过程;人物故事中《文成公主的传说》最为著名;机智人物故事中除阿古顿巴的故事家喻户晓外,还有《然多阿桑的故事》等。
9、谚语:谚语是藏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更是藏族群众长期社会实践和生活斗争经验的结晶。昌都的农牧民非常喜爱谚语,只要他们开口说话,总免不了用精悍生动的谚语来说明深刻的生活哲理。在昌都,一个人能否熟练地运用谚语,实际上已成为衡量其口才和学识的标准之一。流传于昌都的谚语内容丰富、形象鲜明、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于上口。
10、民间歌舞:勤劳、勇敢、智慧的昌都群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刚毅豪放、质朴粗犷、豪爽乐观的 *** 格,而康巴人这种 *** 格在热巴、弦子、卓舞三大舞蹈品种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昌都的这三大舞蹈品种,在 *** 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1、丁青热巴舞:热巴舞是融说、唱、舞和杂技 *** 为一炉的综合 *** 表演艺术,起源于昌都的琼布丁青,故丁青有“热巴之乡”的美称。
12、在 *** 众多的热巴流派中,历史最长、久负盛名的首推琼布丁青的窝托热巴。据说13世纪,在修建类乌齐查杰玛大殿时,曾特邀丁青窝托的7名热巴艺人前往献艺。
13、窝托热巴的特点是技巧 *** 很强,如爬杆技巧、腹上破石、夹刀旋转等,都是窝托热巴的绝技。康沙热巴是昌都境内至今活跃于舞台的重要热巴流派之一,这是一种典型的家族热巴,其传统节目有一点鼓、三点鼓、六点鼓、九点鼓,同时穿 *** 一些弦子、卓舞以及男女对辩(相当于滑稽相声)。在昌都境内还有察雅热巴、色扎热巴、八宿 *** 热巴、类乌齐嘎妥热巴、边坝国青热巴、洛隆雄男热巴、左贡察瓦龙等热巴流派。
14、昌都卓舞:卓舞,俗称锅庄,是指藏族在远古创作的以脚的动作产生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它不受时间、地点、人数 *** ,广泛分布于昌都各县。昌都卓舞一般分为三大类,即农区(包括集镇)卓舞、牧区卓舞、寺庙卓舞。卓舞的音乐以淳朴明亮、奔放流畅为特点,歌词内容比较丰富。从动作上讲,一首卓舞是由序舞、慢板、快板卓舞构成的。快板卓舞最能体现康巴人粗犷奔放的 *** 格特征,它时而舞成一团,时而撒开腾旋,时而快速腾挪,时而衣袖挥舞,豪放不羁,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气势。
15、芒康弦子舞:芒康弦子,藏语叫“谐”,意为歌舞的意思,跳“谐”时,须由一名或数名男 *** 领舞,边舞边拉牛角二胡弦子,故后人形象地称其为“弦子舞”。实际上,弦子只是其中的一种乐器而已。跳弦子舞时,男女分别列队绕圈而舞,男子拉弦子,女子舞长袖;男方领唱,女方复诵,舞姿优美舒展、刚柔兼备,旋律欢快流畅,节奏鲜明。除了流传在芒康、左贡等地的牛角弦子舞外,昌都还有丁青、类乌齐、察雅、八宿的热巴弦子舞以及芒康盐井的扎聂琴等弦子舞。
16、绘画雕塑艺术:昌都一带有三大画派:“美宁”画派,主要流传在丁青、察雅、贡觉等地;“美莎”画派,主要分布在昌都县才维一带;“嘎学噶志”画派,主要流传在昌都县的噶玛乡和四川的德格等地。
关于本次芒康弦子之乡的历史和芒康弦子锅庄mp3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