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页岩之乡这个问题,中国大理石之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海南儋州长坡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海南儋州含矿区长坡勘查区位于海南省儋州 *** 坡乡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3'26″~109°30'15″、北纬19°40'25″~19°44'17″。本矿区北、东、南三面高,中部低,形成向西开口的半封闭盆地,面积约200km2。中部较平缓,相对高差更大为31m,北部的蚂蝗岭山坡平缓、坡度小于5°、绝对标高为161m,属于以剥蚀作用为主的丘陵地形,矿区勘探面积58km2。
海南儋州含矿区大地构造上属南华准地台华夏褶皱带雷琼新凹陷,即北部湾盆地北部湾坳陷区南部坳陷的南翼。构成其基底的最新地层为上白垩统。由于断裂活动不平衡,使各地升降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云龙凸起、临高凸起、长坡凹陷、澄迈凹陷、福山凹陷和海口凹陷等。
矿区北部据11线115孔、6线141、153孔、2线148、1 *** 孔及中和、新英、王五等地钻孔资料推断,蚂蝗岭南麓白垩系中有一近于东西向、向北凸出的弧形断裂,其南盘下陷,形成盆地,接受了长坡组沉积。由于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小,长坡组地层呈一极平缓的轴向东西的向斜构造。向斜两翼倾角5°左右,中心大致位于4线143孔至6线186、134孔一带,南宽北窄,形态不对称,其中见一些小断层。
据钻探资料,长坡组地层内的小断层主要分布于向斜南翼长坡至东城公路一带。已经钻探控制者有七条,编号F1~F7。在平面上大致呈东西向平行排列,向西有收敛之势,似呈“帚状”;在剖面上F2断层见入字形构造。断层 *** 质均为正断层。断层产状:走向北东东至近于东西向,倾向南南东,倾角一般40°~50°,延长0.41~5.90km。垂直断距:从钻孔控制之断层面附近缺失煤层及地层厚度推测,更大26m,小者4~8m,且向深部有变小尖灭的趋势。断裂处见构造角砾岩、滑动面、擦痕及岩层倾角突变等观象。断层面均未见穿过佛罗组地层,应为长坡组沉积后佛罗组沉积前即中新世末期构造运动造成。上述断层局部引起煤层及地层缺失,对煤质并无影响(图6-13)。
图6-13海南儋州含矿区长坡勘查区A—B剖面图
地表除盆地边缘有白垩系出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覆盖,据钻探结果,地层由老到新如下:
下部为紫灰、青灰色砾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中部为青灰或紫灰、紫红色细砂岩与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为灰、黄、紫色红色砾岩、含砾粗砂岩与青灰或紫灰中砂岩互层,地层揭露不全,厚度大于2000m。
为内陆湖相红色碎屑岩、泥岩建造,下部为砖红色粗砂岩、砂砾岩与粉砂岩互层,厚40~ *** m。中部为灰—深灰色含油率较低的页岩夹粉砂岩、砂砾岩,含油率较低的页岩常相变为泥质岩,含油率1~3%,厚30~150m。上部为棕红色粉砂岩夹粗砂岩、泥岩、含薄层石膏,厚115~170m。以上各段均为整合接触,总厚度185~570m。
(1)中新统下洋组(N1x):为滨海相沉积,以灰白—绿灰色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不整合覆盖于上白垩统或古近系之上,厚123~211m。
(2)中新统角尾组(N1j):为浅海相沉积。上部为灰色粉砂岩及泥岩夹绿色砂岩;下部为灰白色砂岩或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及砂质泥岩互层,厚84~179m。
(3)中新统长坡组(N21cp):为湖沼相可燃有机岩建造,顶部受剥蚀,钻孔更大可见厚度365m。在矿区主要地段内按岩 *** 可分为五段,自下而上叙述如下:
之一段(N21cpa):灰色半胶结砾岩、砂砾岩夹少量黏土质砂岩。厚0~67m。
第二段(N21cpb):下部为紫红、蓝灰杂色含砾黏土质中粗砂与杂色块状黏土岩、砂质黏土岩或黏土质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上部则以杂色块状黏土、砂质黏土为主。属滨湖—浅湖亚相沉积,厚度22~155m。
第三段(N21cpc):蓝灰色块状含钙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夹泥砂质灰岩或钙质砂岩,局部夹菱铁矿砂岩透镜体。见螺类化石,属湖泊相沉积,厚度2~25m。
第四段(N21cpd):中部主要由灰褐色油页岩与褐煤35层组成,向上部与下部逐渐过渡为褐灰色—灰色块状含炭黏土及蓝灰色块状黏土、粉细砂质黏土夹煤线。中部水平层理发育,局部有微波状、透镜状层理,常见同生泥砾及角砾状构造,顶、底部逐渐变成块状构造,偶见干裂。钙质常呈比较均匀的质点分布于含钙油页岩内(生物成因),少数呈不规则团块及纲脉散布于顶、底的蓝灰色黏土和砂质黏土内(非生物成因)。大量介形虫、鱼类、螺类和植物碎片、藻类等化石产于本段中部。本段属水体较浅的湖泊沼泽相沉积。厚度120~205m。
第五段(N21cpe):浅灰、蓝灰色块状黏土、粉细砂质黏土夹黏土质中细—粉细砂,属浅湖—滨湖沉积。钻孔可见更大厚度95m。
(4)上新统佛罗组(N121f):为滨海—浅海相沉积,以浅灰色黏土质含砾粗砂层及黏土质砂砾层为主。该组与角尾组平行不整合按触,厚238~441m。
(5)上新统望楼港组(N22w):为浅海、海湾相沉积,主要为黄褐—棕红色生物碎屑砂砾岩、贝壳灰岩。与佛罗组整合接触,厚 *** ~290m。
(6)下更新统湛江组(Q1z):河流及三角洲相沉积,常与基岩坡残积层连接。由褐 *** 砂砾层、长石石英中粗砂层、杂色砂质黏土等组成。厚2~75m。
(7)中更新统北海组(Q2b):为海成阶地及砂堤沉积之中粗砂,分选 *** 及磨圆度均较好。含钛铁矿、锆英石,厚2~110m。
(8)全新统(Q4):为河流及滨海沉积之砂砾、砂、黏土、淤泥等,普遍有小而积零星分布之泥炭土,沿海含砂钛矿、锆英石。
长坡矿区油页岩呈厚层状,每个见矿孔均采有数个至数十个样品,质量统计 *** :单孔平均灰分、发热量、含油率和厚度(样长)加权平均计算,其他用算术平均计算;全层平均一律按钻孔算术平均计算。
低温干馏:表内油页岩225个层次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含油率5.10%,水分12.58%,半焦79.70%,气体损失5.22%;
发热量:表内油页岩有225个层次测定结果,总平均用Ⅰ、Ⅱ层储量加权为5.57MJ/kg。
工业分析:作了将近一半的样品,表内油页岩103个层次分析结果,算术平均,水分6.01%,灰分69.79%,挥发分24.15%,固定碳3.32%。
腐植酸分析:采样52个,各层油页岩都有分布。平均干燥基游离腐植酸:第Ⅰ层16.27%(6个层次);第Ⅱ层2.73%(5个层次);第Ⅲ层1.60%(1个层次)。三层油页岩储量加权平均3.81%。
全硫分析:表内样品46个,算术平均3.05%。变化规律为:油页岩质量好(发热量高,含油率大)者,碳、氮、全硫含量较大,氢、氧含量较少。
长坡凹陷的油页岩主要形成于长坡组时期。长坡组沉积演化特征为:该组早期为处于干燥气候下的陆相湖盆,快速搬运沉积了一套以粗细碎屑物相混杂的山麓相堆积,局部则为浅湖—滨湖相沉积物。长坡组中期湖盆相对下沉,地势越来越平缓。该时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与晚期以湖泊相沉积为主,夹少量滨湖相沉积物。中期地势非常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湖盆仍以相对下沉为主,但下沉的速度缓慢。此时湖水深浅交替,振荡较为频繁,在小幅度的上升中造成了富含植物、鱼类的泥炭沼泽相环境,形成了褐煤、油页岩;在小幅度的下降中则形成了富含鱼类、介形虫及少量藻类的浅水湖泊—沼泽相环境,沉积了油页岩。这个时期的沉积同生矿物以含大量菱铁矿及黄铁矿为其特征。长坡组晚期,湖水变浅,又出现了杂色碎屑物沉积,而后,由于地壳运动,湖盆消失,长坡地区上升为剥蚀区,以后地壳重新下沉,发生海浸,接受了上新世早期佛罗组的海相泥砂物沉积。
本区为隐伏的新近系陆相盆地,轴向东西,北陡南缓,形态不对称。沉积环境稳定,产状平缓,构造简单。矿层主要分布于盆地南翼,成单斜构造产出,倾向北,倾角5°左右。油页岩矿层沿走向十分稳定,向东西两端自然尖灭;沿倾向向北逐渐增厚,至深部撒开尖灭(图6-14)。
图6-14海南儋州含矿区长坡勘查区6线剖面图
上部矿层(Ⅰ):包括第1层油页岩和23~20号煤层,分布面积28.60km2。油页岩与褐煤互层产出,顶板为23号煤,局部略有超过,底板为20号煤。顶板埋深34~282m,底板标高-18~-262m。油页岩厚度0.70~11.27m,平均厚6.08m。本层矿厚度稳定,质量更好。
中部矿层(Ⅱ):主要为第Ⅱ层油页岩,夹19~5号煤层,可采面积42.05km2,顶板埋深30~305m,底板标高-18~-355m。油页岩厚度0.70~73.30m,平均厚44.53m,本层矿厚度稳定。
下部矿层(Ⅲ):面积14.50km2,分布在4~8线之间,南、北边界也比以上两层小,顶板埋深69~354m,底板标高-38~-342m。油页岩厚度0.70~12. *** m,平均厚4.59m,本层矿厚稳定。
油页岩累积厚度等值线图表明,三层油页岩的累积厚度呈现中间厚,四周薄的特征,中部厚度在50~70m,面积占整个油页岩面积的2/3以上,边部最薄为0.7m。
含油率同样表现为中间大,基本在4.5%~5%,向四周逐渐减小(图6-15)。
1971年下半年,由 *** 综合队四分队进行钻孔普查,直到1975年结束,历时四年多,最终达到了详细勘探程度,完成地质勘探孔225个、进尺50419.51m(见矿孔201个、见矿率 *** %),专门水文钻孔30个、进尺2368.72m, *** 控制孔11个,进尺3554.84m。油页岩勘探面积42km2、采样点170个、取样6104块,分析化验数据中包括:低温干馏样品6104个、工业分析2099个、发热量5566个、元素分析196个、全硫624个。
图6-15海南儋州含矿区长坡勘查区之一层油页岩含油率等值线图
本区南部井田4~9线勘探网度达500× *** ~500m左右,其余部分达1000×500m左右。由于油页岩产状平缓,构造简单,矿层厚度大,因此,在勘探网度为500× *** ~500m地段求 *** 储量,1000×500m地段求B级储量, *** 法圈定地段求C级储量。北东西三面边缘矿层分叉尖灭,厚度变薄,质量变差地段,降为C级储量。
根据新的油页岩评价标准重新核定估算了长坡含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含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261767万t,其中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261767万t,油页岩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43330万t,其中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243330万t;含矿区页岩油资源储量12742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资源储量12742万t,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2082万t,其中页岩油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12082万t;含矿区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9061万t,其中查明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9061万t。
本次评价海南儋州长坡含矿区长坡油页岩勘查区获得探明的油页岩资源储量213824万t。
根据钻孔资料已圈定的矿体边界外的钻孔未见有油页岩矿层,矿层严格受钻孔控制,因此无法进行外推预测。
二、青海小峡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位于西宁市以东12km处的湟水北岸。矿区行政区划属西宁市小峡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1°50',北纬36°35'。矿区南部有兰西公路、兰西高速公路和兰西铁路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小峡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西宁盆地中部,地理环境属丘陵、山地地形,海拔一般在2200~ *** 0m。
小峡矿区构造简单,为一不完整背斜构造,背斜轴走向北西向,背斜核部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黑云母片麻岩组成。背斜北东翼由侏罗系和古近系组成,在矿区内,实际上形成一总体走向北西—南东,倾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单斜层东部倾角18°~46°,西部倾角13°~23°。
矿区内发育两组平移正断层,一组为断层走向NNE向正断层,断层面倾向SEE或NWW,断层面倾角较陡,倾角约85°。其中F2断层规模较小,延伸300~400m,F1和F3断层规模较大,延伸达4km以上。F1断层落差约200~ *** m,构成矿区东部自然边界,F3断层落差约100~200m,构成矿区西部边界;另一组断层走向NW向,断层面倾向NE,断层落差约20~70m,断层沿走向摆动较大。
小峡矿区盆地的基底为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为中侏罗统窑街组、上侏罗统享堂组、下白垩统河口组、上白垩统民和组、古近系和第四系。
窑街组主要为一套含煤层、油页岩系,可划分为五个岩 *** 段。一段岩 *** 为灰、灰白色细—粗粉砂岩,底部为中厚层砾岩;二段岩 *** 为灰色粉砂岩、砂岩、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夹煤线;三段岩 *** 为深灰色泥灰岩、泥岩和油页岩,底部为灰白色砂岩段;四段岩 *** 为浅灰白色砂砾层、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及棕褐色油页岩,含煤1~3层;五段岩 *** 为灰绿色粉砂岩、紫红色泥岩夹薄层泥页岩和黑色泥岩。
窑街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和叶肢介、介形虫、双壳类和鱼化石。地层厚度60~150m,与下伏变质岩系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部岩 *** 为灰绿色石英砂岩、砾岩;中部为棕红、青灰色泥岩、杂色粉砂岩、泥岩与灰白色含油砂质泥岩、砂砾岩、灰绿色细砂岩、中砂岩互层;上部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本组地层缺少化石,仅见轮藻分子及爬行类动物残骸。地层厚80~130m,与下伏窑街组整合接触。
河口组划分四个岩 *** 段。之一岩 *** 段为黄绿色、浅 *** 、杂色砂岩、含砾砂岩、灰色砾岩;第二岩 *** 段下部为紫褐色、深灰色泥岩,夹灰绿色粉砂质泥岩、褐色泥岩;上部为棕红色泥岩、黄棕色砂质泥岩、灰 *** 中砂岩;第三岩 *** 段下部为杂色砂岩;中部为灰 *** 细砂岩、棕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上部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褐 *** 、浅红色细、中粒砂岩互层;第四岩 *** 段为褐棕色、褐红色粉砂岩、中粒长石石英砂岩与棕色含砾砂岩、砂砾岩互层。
本组地层中含介形虫、叶肢介化石。地层厚度110~200m。与下伏享堂组地层不整合接触。
岩 *** 下部为棕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及石膏层夹钙质芒硝层,底部为灰色砂岩、灰白色砂砾岩、棕色砾岩;中部为棕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石膏质粉砂岩、灰绿色砂质石膏层;上部为棕红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灰绿色砂质石膏层和细砂岩。本组地层厚度80~100m,与下伏河口组角度不整合接触。
下部岩 *** 为紫红色砾岩;上部岩 *** 主要为棕红色、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与棕红色、灰绿色泥质石膏互层。厚度大于600m,与下伏民和组整合接触。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颜色为灰黑色或黑褐色,致密坚硬,片理发育,风化后呈棕褐色的纸片状。油页岩含油率在5.22%~10.54%之间,平均含油率为10.33%;平均水分含量为3.18%;灰分含量更低为58.07%,更高为77.42%,平均含量为62.21%;挥发分平均含量为26.79%,油页岩发热量为9.86MJ/kg,油页岩含硫量较高,一般在2.24%~3.77%,平均含量为3.18%,油页岩平均体重为1.86t/m3。
从上述油页岩质量参数分析,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质量较好,属于低灰分高含油率油页岩。
中侏罗世早期,小峡油页岩含矿区具有南部地形较高,北、东、西部较低的古地貌特征。该时期湖泊范围较小,在凹陷地区沉积了窑街组下部的砾岩、砂砾岩及深紫色黏土岩,属于填平补齐式沉积。之后,随着构造不断沉降,湖盆范围逐渐扩大,在气候温湿的条件下,形成分布广泛的沼泽—湖泊相沉积环境。盆地边缘生长了大量藻类和陆生植物,为油页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之后湖盆进一步沼泽化,在油页岩之上沉积了本区唯一可采煤层。油页岩经热解分析,干酪根类型指数为44.5,氢指数为481,成因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油页岩。
晚侏罗世,随着小峡地区构造抬升,湖平面下降,湖盆开始萎缩,形成河流—浅湖沉积环境,沉积了享堂组红色碎屑岩沉积。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共有4层,其中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页岩仅有1层,分布于窑街组第四岩 *** 段中。油页岩厚度在1.15~6.35m之间,平均厚度4.32m,中夹薄煤层或黏土岩。油页岩全区发育,分布稳定。总体特征表现为矿区中部油页岩厚度较大,南北两侧和东西两侧都有减薄的特征。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埋深较浅,一般深度在0~500m,矿区西南部、南部埋深较浅,向北东方向埋深加大,在F1断层处,油页岩因断层的错动, *** 的油页岩赋存深度达800m(图8-16)。油页岩矿层产状相对稳定,倾角一般在10°左右。
1955年,青海省工业厅探矿队曾进行了二次勘探,并施工了少量的钻孔,但钻探质量较差;1958年9月,青海省工业局煤田地质勘探处132队在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勘探工作,完成了1∶10000地形测量工作和1∶10000地质填图工作。同时,沿与煤层走向斜交的大蔡沟施工钻孔19口,在大沟子施工钻孔1口。在水文地质方面,该队仅做了一般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在部分钻孔做了简易水文观测。
图8-16小峡油页岩含矿区第3勘探线剖面图
由于小峡油页岩含矿区为一单斜构造,走向北西—南东向,向北东倾伏,因此该区施工的钻孔,皆沿着斜交煤层走向的大蔡沟中分布,较浅部的油页岩层控制程度基本上可满足小井生产需要。同时,在井田内发育F1、F2、F3、F4断层,其中F1断层为井田东部的自然边界,F2断层通过70-3号孔,F4断层通过70-8号孔,F3断层以西赋存较深的油页岩层有70-7号孔控制。目前,小峡油页岩含矿区勘查程度已达到详查勘探,油页岩层产状较稳定,因此,所进行的勘探工作可满足开采的需要。
1958年,青海省煤田勘探处132队通过详查勘探,提交油页岩储量1657.16万t。在本次资源评价中,对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进行了核实和重新计算。
经本次评价,小峡油页岩含矿区油页岩查明资源储量47 *** 万t(表8-15),油页岩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3115万t,页岩油查明资源储量495万t。页岩油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322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为241万t。
表8-15小峡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增减表单位:万t
小峡油页岩含矿区为一单斜构造,由于在断裂带边部的钻井钻遇了油页岩层,因此,对距断裂带1/2个井距之外的矿区东北部进行了油页岩潜在资源量预测。油页岩层厚度变化具有向西变厚的趋势,根据厚度变化趋势,按照自然延伸的 *** ,确定预测区油页岩厚度为4.32m,体重采用小峡勘查区平均体重1.86t/m3,含油率为10.33%,预测面积为1.15km2。采用体积法对油页岩潜在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小峡矿区油页岩潜在资源量为 *** 4万t,页岩油潜在资源量为95万t,油页岩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00万t,页岩油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1万t,页岩油潜在可回收资源量为23万t。
三、辽宁凌源油页岩含矿区资源评价
凌源油页岩含矿区位于辽宁省西部的凌源县、喀左旗等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5'~120°15',北纬40°30'~40°50'。是一呈北东向展布的长带状中生代残留盆地,面积约为970km2,盆地内广泛发育下白垩统九佛堂组。该含矿区包括坤都沟、五家子和九佛堂3个勘查区和1个预测区。具体含矿特征如下。
该勘查区属辽宁省凌源县三家子乡所辖,位于凌源县城南40km,东南距三家子约3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5',北纬40°40'。地理环境为丘陵,气候为 *** *** 气候。交通较方便,锦承铁路横贯东西中经凌源,此外,还有各厂矿车日夜往返不绝。
该勘查区构造较为复杂,以古生代地层中的逆断层较多,在本区北部及西南部有野猪沟封闭向斜及耗子沟封闭向斜,二者走向线均为NE-SW,在SW封闭,南部有三家子、五家子背斜,走向线同上,在野猪沟封闭向斜及耗子沟封闭向斜之间靠近野猪沟封闭向斜有一走向NW转向NE,倾向NE转向NW的逆断层,靠近耗子沟封闭向斜出露有一走向近E-W向,倾向为近N的逆断层。
本区附近出露的地层以震旦系最老,其次为寒武系、奥陶系、侏罗系及下白垩统,特征如下。
下部为燧石条带的灰岩;中部为黑色、灰绿色、 *** 页岩;上部为竹叶状灰岩。
与震旦纪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关系,下部为夹泥质灰岩的黄褐色页岩;中部为鲕状、竹叶状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的砂质页岩。
整合于寒武纪地层之上,主要为灰色页岩及砂岩。
不整合于奥陶纪地层之上,主要为砾岩,其砾岩主要呈棱角状。
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纪地层之上,主要以砂质页岩为主并夹有砂岩和砾岩。
本区油页岩主要为“次一矿组”和“次二矿组”。主要赋存在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系湖沼相产物。自下而上分为3层,矿层平均厚度为4.05m,面积2.79km2,倾角13°,埋深15~390m,油页岩体重为2.32t/m3。其中“次二矿组”为扁豆体状油页岩,含油率为5.60%,矿体倾角为13°(图5-28)。
图5-28凌源坤都沟油页岩地层对比图
本区由日本、原东北地质局中国地质队等先后完成勘查工作,最后由原地质部全国资料局完成,于1958年12月上交了报告,达到了普查的程度。
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勘查区油页岩资源储量为2623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2623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285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285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为111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111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55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55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42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42万t。
五家子油页岩勘查区属辽宁省凌源县第八区所辖。其位置在凌源正南40km,建昌西35km处。其坐标为东经119°45',北纬40°40',地理环境为丘陵,有山咀子河通过,气候属于 *** *** 气候。
本区构造较简单,不同时期的新老构造线均为北东、南西方向,除简单的背斜不整合以外,各种形式的断裂颇为稀少。其地层概况与坤都沟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区的油页岩主要赋存在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为沼泽相沉积产物。共分为五个矿组6层,矿层累厚为36.2m,面积2.96km2,倾角为7°~18°,埋深12~190m。油页岩体重为2.00t/m3,主要为深灰色或黑色,薄层至厚层均有,较致密。其中,第三矿组少数露头分析品位在5%以下,大部分在8%以下。第四矿组品位在6%~7%。第五矿组的质量和厚度均很差,大部分被侵蚀。
五家子油页岩矿床由日本人于1937年发现,后来先后有多人进入本区进行调查。并于1956年由东北地质局九佛堂普查队对该矿区进行了普查工作,用槽探、浅井、钻探进行了了解,于1957年1月上交报告。
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勘查区油页岩资源储量为21484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21484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2 *** 1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2 *** 1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为1099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1099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660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660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为495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为495万t。
该勘查区位于辽宁省喀喇沁旗蒙古自治县境内,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5',北纬40°40'。其位置在喀左县城西南22km。本区东部山系近E-W向,标高在500m左右,地理环境为丘陵,有大凌河贯穿其间,气候属 *** *** 气候。
该区构造简单,为NE-SW向的单斜构造,其走向150°~170°,倾角20°~70°除有少量的断裂以外未发现有较大的断层或褶皱。主要断层有平移断层和正断层两种,对矿区油页岩影响较小。
本区下白垩统非常发育,属陆相盆地沉积,岩相纵向上变化较大,由页岩变成砾岩,其地层在凌源地质概况相似,所以在此不在赘述。
该区油页岩出露较好,主要分为5层(图5-29),为湖沼相产物,矿层厚度为10.1m,面积0.76km2,倾角为30°~70°,埋深0~ *** m。油页岩体重为2.00t/m3,可分为孤山子组、下组、上组三段,孤山子组为灰黑色致密块状油页岩,品位3.0%~5.0%,下组位于白垩系中部,含油率3%~9.58%。上组位于下白垩统,含油率4.56%。该勘查区是辽宁省地质局锦州专区地质大队凌源队于1959年1月勘查完成。勘查程度已达到了普查的程度,进行了1/10万的地质测量。
图5-29喀左九佛堂含矿区含油页岩地层对比图
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勘查区油页岩资源储量为1 *** 9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1 *** 9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981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981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为 *** 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 *** 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55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55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42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42万t。
凌源坳陷内分布有坤都沟、五家子、九佛堂等油页岩矿区,整个盆地呈北东向分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5'~120°15',北纬40°30'~40°50',地理环境为丘陵,属 *** *** 气候。
凌源预测区是除坤都沟、五家子、九佛堂等勘查区之外的凌源坳陷部分。根据上述三个勘查区的地质特征,结合1∶20万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三个勘查区的油页岩均形成于湖沼相。成矿时期气候潮湿,有利于油页岩的发育,由此推断喀左盆地中的九佛堂组可能广泛发育有可采油页岩资源。分析表明五家子矿区发育的九佛堂组二段地层在喀左盆地中残留很少,喀左盆地内主要残留有九佛堂组一段地层。据此,类比凌源坤都沟、喀左九佛堂两矿区的下白垩统九佛堂组的油页岩发育特征,对喀左盆地的油页岩资源进行了预测。推断该预测区的油页岩赋存在下白垩统九佛堂组,主要油页岩有5层,矿层累厚为10.8m,面积为86.72km2,倾角为22°,埋深15~960m,矿层的体重为2.22t/m3,含油率为4.97%。
预测资源储量时,类比已知勘查区的油页岩分层、厚度、含油率、体重,将凌源坤都沟和喀左九佛堂两勘查区的油页岩层进行对比,对两矿区均存在的油页岩层,采用两矿区油页岩层厚度的平均值做为该盆地预测区油页岩层的计算厚度;对其中一矿区不发育的油页岩层,由于两已知勘查区较远距离分布于盆地的不同部位,所以该盆地预测区的油页岩层的计算厚度采用油页岩发育的矿区的油页岩厚度,但该层油页岩的计算面积减半。预测油页岩的有效面积时,采用两已知勘查区的勘查范围面积和油页岩有效面积的比值等于预测区范围面积和预测区油页岩有效面积的比值,以此求算预测油页岩的有效面积。预测油页岩体重采用两已知勘查区相应层位油页岩体重的平均值。其他参数也采用两已知勘查区相应参数的平均值。
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含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为208558万t,潜在资源量为208558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72996万t,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72996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为10366万t,潜在资源量为10366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3628万t,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3628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为2721万t,页岩油潜在可回收资源量为2721万t。
根据以上四个区的综合分析,对凌源含矿区的油页岩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资源评价结果表明,该含矿区油页岩资源储量为234314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25756万t。潜在资源量为208558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88153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15157万t,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72996万t。页岩油资源储量为11668万t,查明资源储量为1302万t,潜在资源量为10366万t,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4398万t,查明技术可采资源储量为770万t,潜在技术可采资源量3628万t。页岩油可回收资源储量3299万t,页岩油查明可回收资源储量578万t,页岩油潜在可回收资源储量2721万t。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页岩之乡和中国大理石之乡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