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兴国现代才子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江西才子之乡是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宜兴的历史简介
1、在宜兴湖洑镇灵谷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表明,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宜兴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活。7000年前左右,宜兴地区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创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骆驼墩类型文化”。
2、5000年前,以制玉和原始 *** 为特征的良渚文化在本地获得了较大发展。商代时期,以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 *** 的“广富林文化”在此流传。
3、西周时代至春秋末期,宜兴属吴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兵灭吴,宜兴改属越国,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国兴兵灭越,宜兴改属楚国。
4、秦统一中国后推广郡县制,公元前221年,宜兴正式立县,定名为阳羡县。
5、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阳羡县令尹灵常因功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为阳羡侯,阳羡县改称为阳羡侯国,至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复称阳羡县。东汉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阳羡县城一度南迁荆南山下(今铜官山风景区附近)。
6、三国·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在荆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阳羡县城,从此奠定了后来宜兴县城的空间位臵和发展格局。
7、西晋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阳羡人周玘(周处之子)三兴“义兵”,平定叛乱,因功封威武将军、吴兴太守、乌程侯,朝廷又特为之设“义兴郡”,郡治在原阳羡县城,下辖义乡、国山、临津、阳羡、平陵、永世六县。
8、到南朝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又增臵绥安县归义兴郡管辖,至此,宜兴达到了历史上行政管辖范围最为广大的时期,地跨约包括今常州、无锡、湖州、宣城等地的部分地区。
9、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 *** ),撤义兴郡,将阳羡、国山、临津三县合并为义兴县,属常州。
10、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义兴县被分臵为阳羡、临津二县,并在此臵鹅州,县城改为州府,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鹅州又改称南兴州,次年撤州复称义兴县。
11、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讳,改义兴县为宜兴县,属常州。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宜兴一度改称南兴军。
12、元代,宜兴县几度改设州府,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改宜兴县。
13、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兴县为宜兴、荆溪二县。
14、 *** 元年(公元1912年),两县重新合并为宜兴县。
15、1949年4月,宜兴县属华东军政 *** 会苏南行政公署政区。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属常州专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属苏州专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属镇江专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
16、1988年1月9日, *** 正式批准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17、别有洞天的陶都宜兴,物产丰富,风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独特旅游胜地。
18、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隶属无锡市,距太湖西 *** 公里,与浙江、安徽两省接壤,是江苏省最南边的一个县级市;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产大米、毛竹、茶叶、溪蟹和太湖鱼虾,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
19、古称荆溪,渊远流长,文物古迹众多,境内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丽。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20、2006年 *** 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古往今来的工艺 *** 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一把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片茶叶。
21、宜兴是江苏省更大的茶叶产区,地处 *** 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
22、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宜兴阳羡紫笋茶与杭州龙井茶,苏州碧螺春齐名。三国时代以“国山舜茶”称雄江南,唐朝以“阳羡唐贡茶”名扬天下。
23、在宜兴山区,茶园依山就坡,一望无际,人称“茶的绿洲”。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润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脉。
24、太华山区,是江苏更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积达18万亩。翠竹连岗接坡,挺拔茂密,层峦叠翠。山风过处,竹影婆娑,绿浪起伏,有“竹海”美称。
25、宜兴雅称“洞天世界”,80多个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态,遍布全市。尤以“江南之一古迹”暨“海内奇观”善卷洞与张公洞及绚丽多彩气势宏伟的灵谷洞名扬天下。
二、为什么抚州叫才子之乡
临川自古文风昌盛,英才辈出。早在唐朝,著名才子王勃在他所写的传世名作《滕王阁序》中,就发出过“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由衷赞叹,“临川之笔”成了“临川才子”的代称。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见《候鲭录》)。到了明朝中叶,随着赣东民谣: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广泛传播,“人才之乡”便被人民大众改称为“才子之乡”。长期以来,临川人民既引以为荣,又深感过誉,一直把它作为鼓励鞭策、奋勇上进的精神力量。
临川自东汉和旁永元八年(96)建县,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由于历史的机缘,大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诗人谢灵运,戴叔伦,词人冯延已,文学家刘义庆,文学评论家钟嵘,史学家杜佑等,都在这里做过地方官,对临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
在战争频繁的五代,北方王、李、曾、晏陈等世家大族相继避难南来,卜居临川。临川人口逐渐增多,生产迅速发展,商业、手工业日趋繁荣。到了北宋初期,已经出现了“翳野农商”、“贾货骈肩”(张保和《罗城记》)的盛况。当时,北宋 *** 者采取“兴文抑武”的政策,大力发展学术教育,偏重开科取士,对科举录取的进士奖赐有加,考取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荣于作战立功的武将,一时文风大盛。在这一封建文化高涨的时期,著名文学家曾巩,叶梦得和大诗人陆游相继来临川居住或宦游,大力举办教育,传播文化,境内“各地学馆林立,释耒耒吕而事笔砚者,十之六七”(清乾隆《临川县志》),苦读书,应科举成风。
正是宋代的科举 *** ,导致临川人才激增。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80)至宋度宗咸淳八年(1272),境内先后有129人考取监生,205人考取贡士,525人考取举人,446人考取进士。进士中,北宋135人,占32.58%,南宋305人,占67.42%。中榜人数之多,在江西各县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1223)年一次考取12人,宝庆二年(1227)一次考取18人,咸淳元年(1265)一次考取22人,分别占全国录取进士总数(每次300人)的4%、6%和7.33%。“儒林传为美谈,公卿耸观,朝野震动,盛称临川为人才之乡”。(董震《东发日钞》)
宋代,临川人通过科举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节度使,4人官拜御使史,17人官任尚书、侍郎,10人担任知府、剌史,俱各政绩显著,特别是晏殊,王安石,不愧为临川才乡出类拔萃的人物。晏殊在宋仁宗时担任宰相,“大兴学校”、“力进贤才”(欧阳修《神道碑铭》)延续北宋初期和中期的“太平盛世”,名垂后世。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担任宰相,“矫世变俗,推行新法”(《宋史•王安石传》),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功著千秋,他的“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 不足法”的坚定执着,一往无前的 *** 精神,至今仍然在国内外产生深刻影响。
在两宋文坛,临川也是人才济济,各领 ***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峭拔,政论 *** 强,与韩、柳、欧、苏、曾等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诗、词雄奇精炼,脱俗不群,与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并称为“北宋四大家”。他和欧阳修主持诗 *** 新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体,提倡晓畅明白的文风,把诗文创作引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晏殊和他的幼子晏几道,作呕称“临川二晏”,都是北宋词坛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南唐花间派的词风,开创了北宋有名的婉约词派,被后人誉为“倚声家之初祖”。同一时期,境内还有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世称“临川三王”),谢逸、谢薖(世称“临川二谢”),危稹、危和(世称“临川二危”),陈郁、陈世崇(世称“临川二陈”)汪革、饶节、邬虑、刘龠、欧阳辟、俞国宝、邓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诗、文、词、赋上的成就也很高。据《苕渔隐丛话》引述《复斋漫录》:“元佑中,临川谢无逸地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遇湖北王某,江苏褚某,浙江单某,福建张某等秀才。四人知其来自临川,戏以‘曹植七步成诗,请群七步为词’相谑。逸行五步,词成,挥毫疾书《江城子》一阕于壁:‘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上晚烟笼,粉香浓,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图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标致隽永,情辞俱妙,遂以‘五步成词’闻名江南。”谢逸与谢薖、汪革、饶节并称为“临川四俊”。饶节还被诗人陆游誉为“诗僧之一”,都是“江西诗派”中的重要成员。邓名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著有《春秋论说》、《春秋类史》、《古今姓氏书辨正》等书370余卷,在姓氏考评上成就尤高。
南宋时期,临川才乡还升起一颗耀眼的明星,一代名医陈自明。他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写成《妇 *** 全良方》24卷,成为中医妇产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又敢于创新,主张外科外敷内服,辩证施治。敢于突破禁区,最早从事“乳岩”(乳癌)的观察和研究,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元代,阶级矛盾、 *** 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临川比较著名的人物只有针灸名医席弘、法律专家张绍、地理学家朱思本。
明朝建国后的一百多年,社会比较 *** ,农业、手工业、商业在经历了一段恢复时期之后,得到稳步的发展。封建 *** 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明令全国府、州、县学及农村私塾一律用《四书》、《五经》作教材,同时又改变两宋以诗、赋、策论取士的作法,实行八股文取士,并且强制知识分子 *** 为官。“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罪该抄杀”(均见《明史•学校志》)。在这种笼络、高压政策的影响下,临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兴旺发达。
明代临川的人才,仍以科举为阶梯。从洪武到崇祯,境内先后有213人考取监生,3 *** 人录为贡士,302人乡试中举,166人进士及第。通过 *** ,先后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史4人,巡抚总督1人,尚书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总兵、守将11人,担任同知、知县的多达136人。入仕人数是宋代130人的2.9倍。职官中,有 *** 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将,有内政,有外交,有义士,有诤臣。人才结构的群体 *** 和多样 *** ,“比两宋有过之无不及”(李绂《临川县志》序)。
“前有陈、罗、章、艾,后有汤、邱、帅、祝。”陈际泰、章世纯、艾南英四人饱读经史,博学多才,所作时文风靡一时,是誉满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与祝徵、帅机并称为三大名士,邱作诗才思敏捷,用词造句,常能化腐朽为神奇,别开生面。祝的文章师承王安石,劲骨奇姿,博大精深。帅机作赋,即景生情,妙笔生花,所作“两颂”(《平西夏颂》、《出阁讲学颂》)“一赋”(《南北二京赋》),深为明神宗赏识,“公卿竟相传抄,纸为之贵”(《明才子传》)。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剧家。他一生际遇坎坷,在 *** 上很不得意。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弃官归里,家居临川18年,从事著述,完成他的不朽巨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以《还魂记》的成就更高。《还魂记》又称《牡丹亭》,是一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戏剧杰作。三百多年来,一直受人称赞,久演不衰。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梅兰芳、言慧珠、俞振飞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联袂演出他的折子戏《春香闹学》和《游园惊梦》,引起轰动。以后又拍成 *** ,发行全国。1981年和1982年,北方昆剧院、上海昆剧团先后将它搬上舞台。连续演出,场场爆满。现在,这部历史名剧已被译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种文本,在许多国家(地区)演出,评价极高。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 *** ”。
在历史和天文学领域,也是群星璀灿,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学家徐奋鹏花了半生的精力,写成可与《资治通鉴》相比美的《今古治统》20卷。该书在国内并未引起重视,但传到日本后,却被 *** 者视为“佐治之妙 *** ,兴国之良方”(赵翼《曝檐杂记》),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学家吴昊,通过细心观察,精密计算和反复实验,纠正了旧浑天仪的误差,制成星象位置更准确的新浑天仪,其 *** 技术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明代,临川还出了许多正直、爱国人士。“一朝诤臣”傅朝佑,一生嫉恶如仇,先后6次上书 *** 奸相周延儒、温体仁,一次又一次遭到 *** ,最后一次被活活打死在金銮殿,至死仍不妥协。爱国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怀祖国,目睹日本 *** 势力阴谋侵略 *** 、中国、愤慨万端,前后三次冒着生命危险偷渡回国,密报军情,使明朝得以预先准备,及时调整部署,援助 *** ,取得反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胜利。傅朝佑坚持真理,朱均旺爱国爱乡,使境内从明朝起就获得了“正气在临川”的声誉。( *** 慎《临川县志》稿)
清代,虽然沿袭了科举旧制,继续采用八股文取士,同时还扩大了录取名额,增加了“捐纳”新规,康熙十七年(1678),又开设博学鸿词科,以延揽人才。但由于在文化思想上实行严酷的控制,严禁文人结社,大兴 *** ,许多人都把读书入仕视为畏途,这就给临川才乡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从清王朝建立到宣统三百多年间,通过各次科举 *** ,境内只有187人考取监生,306人考取贡士,202人考取举人,101人考取进士。录取进士的人数是两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后,有37人担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内阁中书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担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9人、同知3人、知县73人),武职(总兵、把总、镇守)9人,合计167人,比两多28%,比明朝少56%。
这一时期,临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在都才华出众,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绂,历事康、雍、乾三朝,历官文本巡抚、直隶总督及工、户、吏、礼、兵5部侍郎,敢于为民 *** , *** 贪赃枉法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敢于秉公执法,查清 *** 龙等82万余两 *** 银两。敢于快刀斩乱麻,疏通津沽漕运,缓解京城 *** ,政绩显著,获得清世宗“奉国罄心”的奖励。一代才士李来泰,“博学多识,工诗善文”(纪均《阅微草堂笔记》),康熙 *** (1679)参加博学鸿词科 *** ,力挫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名儒宿学,夺得高魁,再次为才乡争得了声誉。循吏纪大奎,任四川什邡知县时,“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江西通志•临川人物列传》),深受当地士民爱戴。清官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县时,巧断大案、要案。铁面无私,为受害者伸冤解恨,时人称为马青天。爱国志士英华维翰,任吉林呼兰知府时,“雷厉风行查禁 *** ,力阻外轮驶入呼兰内河”(《呼兰地府志》),保护了人民利益,维护了国家 *** ,“东北 *** ,交相称许”(见《吉林志》)。
在学术界,有“理学盛于南,文学兴于北”之说(李如旻《二水楼文集》)。李绂(荣山人)、纪大奎(龙溪人)都是出生在区内的理学名家。前者著有《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学谱》、《阳明学录》,力图调和朱、陆学说。后者著有《观易外编》,用“易”的观点解释、发展阳明理学。两人都很有成就,很
有影响。李如旻李宗翰、李联琇、李瑞清都是诗文高手。李如旻的文章冠绝一时,与李绂并称为“南北二李”。李宗翰、李联琇文学韩愈、欧阳修,摇曳生姿。诗宗李商隐,沉博艳丽,是当时江西文坛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和书法家,他善于以篆作画,以画入篆,画花卉惟妙惟肖,绘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书画界不惜重金求购,誉灌东瀛。
*** 时期,虽然废了科举,兴了新学,但因战争频繁,工农业生产遭到 *** ,教育事业受到摧残,加上社会迅速的变化和各种复杂的矛盾,境内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学、中专。所出人才,军界有2个中将,5个少将。政界有2个专员,14个市、县长。学界有12个教授、副教授。人数之少,连著名学者游国恩都发出了“才乡不才”的感叹。
从事科技教育事业的,有北京大学 *** 法律系教授吴英荃、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易锡麟、中山大学经济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万维章、乡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创办的桂桥小学,为临川、抚州、进贤、南昌、丰城、东乡、南城、南丰、崇仁、宜黄、乐安、余干、高安等13个县市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
三、清朝三大才女是谁
谢方端,阳春岗美轮水村人,生于公元1724年,卒于1513年,时年 *** 岁,是廉吏谢仲玩的长女。谢方端幼年丧母,随父宦游,聪慧善读,二三过辄,记诵不忘,少时读书并跟其父学声韵,青年时期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学有所长,写作不辍,曾著有词赋一本和《小楼吟稿》一书(词赋现已遗失,《小楼吟稿》一书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广东享有盛名。清乾隆43年广东督学李调元及翰林院编修官冯敏昌分别为《小楼吟稿》一书作序、作传,赞美她的才学和为人。
谢方瑞在青少年时,遍游海南及两湖地区,阅览了不少名山胜景,见识了无数世态炎凉,阅历深厚。这些都为她日后写作积累了夯实的材素。
虽然谢方端长期随父客居在外,但她对故乡却怀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的手稿中,能找到很多赞美的诗篇,现在读来也很动人,有一次,她离家十载,随父远从湖南常宁到 *** 坐船回家,舟泊村边,即赋《轮水舟中》一首,以景生情,寄托了赤子之心:
轻舟遥泊小桥边,桑梓名园在眼前。
漠漠山云岚入画,悠悠溪水绿生烟。
桔花香近幽人屋,渔唱声喧弹子船。
十载归宁疏过问,山川风物尚依然。
她对她的 *** 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不单是对父母那份养育之恩的感激,更重要的是她敬重 *** 为官46年,一生清廉的高尚品德。 *** 一生的清廉在她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送舍弟方则旋里》诗中曰:“耄年姊妹难为别,廉吏儿孙莫厌贫。犹有诗书遗泽在,可将家传早铺陈。”她为其父归州盗案一事拒不会印(审),被乾隆皇帝在武昌召见,欣喜若狂,连忙《喜赋》:
廿载劳劳郡县?,大江南北号循良。
铜章不枉铃封奏,丹韶须宣到武昌。
*** 辨奸天子?,九重谆问小臣光。
遥知扬对彤墀下,旋惹炉香满绮裳。
谢方端年轻时与当地三甲新楼村文人刘宗衍结婚。夫妻爱好诗词音乐,常与之唱和,可是好景不长,而立之年丧夫,遗下两子及两代遗孀靠其瞻养。这时她苦 *** 家业,“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晚年随长子刘芗谷(优贡生,曾任番禺等10州教谕,后为钦州府教授)生活,居于官署。闲居中热心教人诗文,培桃李,所到之处,受人尊敬,常称她为学者,为慈母,在她80余岁,从官府返乡颐养时“诸生送行盈道路,有的追送30余里,挥泪而别。”
清朝才女殳默。字斋季,一作季斋,小字墨姑,一作默姑,浙江嘉善人。丹生女。生而奇慧,九岁能诗,刺绣刀尺,无不入妙。习小楷,摹画李公麟白描大士,爱管夫人画竹一幅,与同卧起。年十六未字卒。著闺隐集。《槜李诗繋》
弹词女作家。字云贞,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嫁淮南范秋塘。范以科场案(一说继母控忤逆)谪戍。端生在家奉侍,撰《再生缘》弹词。后范遇赦归,未至家而陈卒。《再生缘》共 20卷,陈写至 17卷,未竟而卒,余 3卷由另一女作家梁德绳续稿。最后由女作家侯芝整理为 80回本。有道光二年(1822)宝仁堂刊本,其后又有多种刊本、石印本和铅印本。此作经改编为苏州弹词书目,有一定影响。
浙江钱塘人.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其祖父陈兆仑(句山)曾任太仆寺卿,<续文献通考>纂修官.
端生刚写<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於北京.
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氏.夫妻感情不差,后因范氏应顺天乡试,倩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
凡是看过京剧《孟丽君》的人都会对那个女扮 *** ,科考中了状元,并被皇帝选作驸 *** 奇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出京剧名剧乃是根据清朝女作家陈端生(1751-约1796)的弹词小说《再生缘》改编的。孟丽君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受人瞩目,有两个因素。之一,故事的主人公用特殊的方式 *** 了传统的 *** 别观念和女 *** 社会身份观念。这样的观念突破是由女 *** 作家来完成的,更为小说的社会和思想意义再加一层特殊色彩。因此,在西方汉学界已将其归入“女 *** 主义小说”一类,甚至有学者专门从现代女 *** 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第二,故事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相较于西方小说的情节安排,中国传统小说比较缓慢和松散,读完一回,不必急着读下一回,可以几天以后再接起来读。即便《红楼梦》,也是如此。《再生缘》则不然,其故事情节安排非常近似于西方小说,一环扣一环,一个惊险接着一个惊险,让人急于要知道后事如何,片刻都不想放下(金大侠的小说也是如此)。抛开其内容和思想 *** 不谈,仅就其故事情节布局一端而言,在清代的时候就有如此特别的女 *** 作家出现,也足够让我们当代的人无比惊讶。
还有一点很特别,《再生缘》如《红楼梦》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稿。陈端生只写了前十七卷,便与世长辞,留下一段遗憾在人间。约三十之后,许宗彦和梁德纯夫妇感原作者“半途而废了前生”,续作了后三卷,成为二十卷全本。虽然续书不如原著佳好,但能将这段故事补全,也是很大的贡献。这部小说有弹词原著和散文体改编本(74回),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保证不会让你失望。当然,如果读散文体改编本,就不会有文字习惯的隔阂。
《再生缘》的故事如此出名,而其作者的生平却鲜为人知。这样的一位大才女,我以为是值得去了解一番的。所幸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 *** 《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后人如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知人论世”,深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与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与《柳如是别传》一样,陈先生的 *** 全是考证,一般人是看不懂,也不大爱看的,需得用普通人习惯的方式写出来,才有看头。
陈端生是杭州人。江南何止出才子,也多出才女。记得去年夏天去杭州玩,晚饭后在西湖附近散步,走至一处地方,看见一面短墙,上书“再生缘”三大字,占据整面墙。当时即心有戚戚,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会儿。可惜那时太晚,未及弄清那是什么处所,或就是陈端生故居也未可知。第二天临时有事,匆匆离开杭州,留下一个悬念。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看个究竟。
陈家世代书香,陈端生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为当时人所推崇。 *** 陈玉敦中过举人,曾任云南、山东等地地方官。陈端生的祖父是一个很开明的旧文人,曾写《才女论》一文,认为女 *** 讽“习篇章”“多认典故”,“大启灵 *** ”,对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而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得出结论:“才也而德即寓焉”。虽然他眼里的才女最终目标还是作一个更称职的主妇,毕竟他把文化修养提到了有用的地位,至少为他的女 *** 后人接受文化教育开了大门。陈端生和她 *** 陈长生都以文学才情见长,当受益于祖父的开明思想。
陈端生母亲汪氏出身也不一般,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汪上堉中过进士,他的女儿有文化,再自然不过。由他的女儿教育出来的陈端生很有文才,也不奇怪了。另外,身为杭州人的陈端生却将《再生缘》故事起点放在云南,并将男女主人公很多活动之地放在云南首府,很叫人纳闷。知道了她母亲的家庭背景,一切便都有了解释。想必陈端生小时候听母亲讲过很多关于云南的事情,而且深深被吸引,对云南产生了很多幻想和神秘感。写小说时自然就从神秘的云南开始了。又或许云南离固执传统的京城很远,人们的思想不那么受拘束,汪氏传给子女的观念很开明,陈端在审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时候方能没有拘束,才写得出《再生缘》那样的作品。反观 mm,似乎是个旁证。
陈玉敦和汪氏似乎没有儿子,只有有仨女儿,端生为长,庆生为次,长生最幼,但庆生早夭,实际上生活中只有姐妹俩作伴。端生和长生姐妹都文采斐然。端生自不待言,有《再生缘》为证。长生也不逊色。当时江南一带世风开明,男女之防并不严格,她 *** 长生就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 *** ”之一。长生后嫁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叶绍楏(琴柯),又是另一桩文化联姻。叶家有一特征,女 *** 富于才思和诗艺,其水平之高,令当时人称奇。袁枚就曾评论说,“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指长生),皆诗坛飞将军也。”(《随园诗话补遗》三)(从江南女子都多才多艺,又好群聚吟咏,可知《红楼梦》所叙述的姐妹结社,并非曹雪芹的杜撰或理想,那的确是当时世家大族中很普遍的现象)家里或生活环境中只有女 *** 的环境的确很难培养男 *** 比女 *** 强的定势思维,因为做出事情让你感动或者崇拜的不是姐姐就是 *** ,要不就是母亲。这一点,我家的情况可为旁证。因此,陈端生能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写出《再生缘》,大概也与女 *** (而且是有才华的女 *** )围绕身边的家庭环境有关。
《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待字闺中。虽然有人说她的祖父很节俭,家里显得很寒碜,但毕竟官位很高,不至于是普通贫民那样的穷困。动笔之时是在1768年秋天: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
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
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具体时间大约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那年陈端生虚岁十八岁。古今才女都早熟,张奶奶也是十几岁就出名了。象我们这样老大不小还没成才的,就该心安理得地作平凡人了。一笑。
陈端生动笔写《再生缘》时,家住北京外廊营(mm空了替我找找外廊营现在何处)。此时她祖父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间刚好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 *** 因为“留京供职”,陈端生一家却没有回南。陈端生现在应该比平时空闲一些,而且家中环境也相对安静些,是写作的好时机。很可注意的是,陈端生和曹雪芹(1717-1763)差不多同时代,曹雪芹去世的时候,陈端生十二岁。六年后她在北京开始写作《再生缘》,《红楼梦》已经在北京流传多年。陈端生是否有缘读过《红楼梦》呢?陈先生说她未必读过《红楼梦》,也许有道理,但也未必没读过。如果读过,才女陈端生会如何看才女林 *** ,又如何看大观园中诸姐妹及其命运呢?
陈端生的写作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最早的读者大概只有母亲和 *** ,但她写得非常勤奋,常常挑灯夜战。陈端生说她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还依然惦记着写作:
仲冻天气已严寒,猎猎西风万木残。
短昼不堪勤绣作,仍为相续《再生缘》。
书中虽是清和月,世上须知岁暮天。
临窗爱趁朝阳暖,握管愁当夜气寒。
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写作,完全是被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所驱使,与林 *** 所说“无奈诗魔昏晓侵”的情形相似。写作冲动来的时候,作家自己想挡也挡不住,想是有神助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大概都是这样的产物,光靠后天勤奋努力是不行的。
当时的写作活动非常愉悦,陈端生描述到: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
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
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第二年的正月,陈端生的祖父离开北京回杭州,但陈端生 *** 还在京中作官,姐妹俩和母亲都继续留在北京。到五月,一共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她已经写完前八卷。
八月, *** 任职山东登州府,全家都跟随 *** 前往。登州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莱市。蓬莱临海,风景优美,加之又有神话传说,在那里的生活让才女陈端生感到非常舒适与安逸: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
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陈端生的生活很惬意不难想象。除去自然风光很美丽之外,她家在那里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地方长官,而且是京官外放,享有特殊待遇,自不待言。那种全府之一家的优越感,是在北京找不到的。不过,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侵蚀陈端生的精神追求。在蓬莱这段时间,她继续勤奋写作。她的写作速度很快,可以说这是她的创作 *** 期。她在登州住了约七个月时间,就写完了九到十六卷。陈先生推测她那么勤奋的写作可能还跟她母亲身体不好有关。她怕母亲看不到书写完,就离开人世。
很不幸的是她的写作 *** 也随着十六卷的完成而结束。因为这之后,陈端的创作中断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十年以后,才重新提笔,续写了第十七回。此是后话。
写完十六卷,陈端生有一段感叹光阴荏苒的伤春词:
流水光阴一词出典《牡丹亭》,也就是黛玉也曾伤感过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陈先生说曹雪芹仅仅是揣摩女子心态,“间接想象之文”,而陈端生却是“直接亲历之语”,故《再生缘》之词更值得玩味。我以为这一点相似,至少可以让不相信可在人间找到杜丽娘、林 *** 那样多愁善感的 *** 的人可以相信了。
陈端生写完十六卷之后没有接着写,因为她母亲病了,而且到七月,母亲便病故了。算了算年龄,她母亲去世的时候不会超过五十岁,以今天的寿命论,尽及中年。想必陈母也是一位才女,所以才会那么不寿。陈端生说:“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母亲其实就是她的之一知音。她这段写作时期,读者也只有母亲和 *** 。陈端生姐妹与母亲关系很密切,不仅生活上有母亲何 *** 顾,而且母亲教她们读写,姐妹俩有才华全赖母亲的督课之功。陈端生曾经那么勤奋地写《再生缘》主要原因是为了愉悦母亲。母亲去世恐怕是陈端生生命中的之一次失去。人在世上,更大的损失莫过于失去知音,尤其对于有才华,需要有人来欣赏,来鼓励的人来说,知音比谁都重要,更何况那知音就是你的慈母。母亲不在了,怎么还有心情写作呢?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0)夏天,大约因为 *** 离任,她和家人返回杭州老家。回南先从蓬莱乘车到德州,再从德州乘船,走水路,一路舟车劳顿,让娇弱的陈端生走得很辛苦。当时交通不如如今发达,再是富贵的人,也要经历颠簸之苦。
回到杭州,似乎也没精力恢复写作,只是对旧稿作了一些修改润色。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大概都是相亲备嫁时期,中间还好事多磨,费了一些周折。三年后,陈端生二十三岁,终于嫁与名家子范菼为妻。当时范菼是诸生,尚未中举。但是,范菼已经年过三十,很可能已有婚姻,陈端生是继娶,并非原配。范菼是陈端祖父好友范璨之子,浙江秀水人,与陈端生母亲是同乡。他家世代住在湖州,与端生妹长生夫家近邻。范陈两家联姻似乎顺理成章。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 *** 。陈端生嫁给他儿子,也是门当户对。所以陈端生的物质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她和丈夫情投意合,很是幸福美满。她如此描述婚后的生活: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日子过得很顺心,但写作却没有回到以前的状态。虽然丈夫也可能是她的知音,但此知音殊非彼知音,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是因人而异的。不是那个特定的人,特定的灵感是出不来的。但是,婚姻幸福与继续产生写作灵感比,我以为幸福更重要。陈端生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在幸福生活中没有产生非写不可的冲动。但是,她完成了另一种创作,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
人在世上获得幸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长久地守住幸福。这似乎是让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解的难题,因为幸福总是那么易逝,而不幸却往往是那么顽固。富家 *** 又嫁得名家子的陈端生怎么也想不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她的头上。
陈端生的夫君尚未中举,更未中进士,以他的家世、社会关系、以及与陈端生的婚姻各方面论,都是免不了考取功名这个大俗的。所以陈端生说:“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是啊,明明有好日子过着,怎么不好啊?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那种家庭环境中,是挣脱不了“利锁名缰”。可是对于陈端生的丈夫,那“利锁名缰”中的“利”和“名”都竹篮打水一场空,“锁”和“缰”却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科场舞弊案,一个叫陈七的人是主犯,陈端生的丈夫范菼竟然也牵连其中!案情大致是,在乡试中,主考官当场抓获几个夹带字条和冒名顶替替人 *** 的考生。陈七是主犯,他 *** 获后供出范菼。同场犯案的还有旗人两兄弟。陈先生考证说,范菼并非陈七的同伙,而是被诬陷的。陈七很可能来头不小,因为正式文件中一直没有具体说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只以排行称呼。恐怕是说出真名字会带累名头更大的人。办案人员也葫芦僧判 *** ,放走了真正的同伙,而让范菼顶罪。
此次科场事件是乾隆年间少见的大案,致使龙颜大怒。乾隆下诏重罚七个案犯。陈七判绞监候(应该就是绞刑缓期执行了),其他六人则发配新疆伊犁服役。范菼自然没有机会再见到陈端生,便押解到新疆去了。
夫君被发配到新疆,对陈端生的打击之大,无论如何估计也不过分。首先是恩爱夫妻被拆散了,多愁善感的陈端生哪里受得了。陈端生夫君流放那年,她二十九岁,婚后生活只有六年。对于今天的人们,六年的婚姻也许已经长得受不了了,而对于那时常人都白头偕老的人来说,六年却恐怕还好像在新婚当中。何况陈端生夫妇的确婚后生活确实很和谐。这样看不到希望的生离,与死别有什么两样。陈端生痛苦难当是再自然不过了: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
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
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 *** 阻风烟。
这样的伤心悲痛若换了普通人,也许心有所感,却是说不出来。那伤痛是会轻很多。陈端生偏是极其善感,而且极其善于表达。那种善感和善表达就无异于自嗜伤口,会使伤痛更痛。这就是古今才女才子比常人更多痛苦的缘故。陈端生要是她故事里的孟丽君,丈夫被流放了没关系,她可以女扮 *** ,出去成就一番事业,最后感动皇帝,把丈夫还给她。她要是柳如是,敢做敢为,可以想办法打通关节,把丈夫救回来。可惜,在现实生活里,她什么都不是。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她只能“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陈端生之无助,无奈,实在令人人潸然泪下。
失去丈夫是一层灾难,而当时恐怕还有另一层灾难,她和范家所有人都会受 *** 上的牵连。因为当时乾隆不但处罚了犯禁的七人,其中两家的家长还因管教子弟不严,而受到革职处罚。中国的 *** 一向是出了问题处理起来极其严厉,在风口浪尖的时候,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记得十几年前,邻居家的先生因为出了什么事,跑到国外去了,邻居家也被 *** 蛮横地查抄一气。那时邻居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 *** 抄家,不敢说半个字。我想她心里一定是怕极了,因为不知道那事会怎么影响她的生活、工作和前途,还有她家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更别说还有孩子的将来了。作为范氏的家人,能够平安熬过这场灾难,就已经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端。因此,陈端生亲友当时都三缄其口,没有人敢在文字中留下丝毫关于范菼的消息,所以现在的人研究陈端生的这段经历非常缺乏资料。只有陈端生自己敢于怀念一个被皇帝发配到边疆的罪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写出来,该是有超人的勇气,冒了极大的风险。在这一点上,她的确是有些离经叛道精神的。
但是,无论陈端生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唤上天,上天只帮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对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如陈端生,似乎上天并不那么怜悯。她的丈夫一去十年,到她去世也没有回家。这是后话。
陈端生所经历的这一切,我今天写起来,不过就是一两页纸罢了,可在当时是怎样的煎熬,若是陈端生自己来写,怕是几百页纸都写不尽。可惜她除了在《再生缘》的第十七卷里边间 *** 着提了几句,并没有详细写。
陈端生现在的情况很象是《红楼梦》里的李纨,可她比李纨更艰难。李纨的丈夫是病逝,所谓“ *** 失业”,获得很多人同情,也有老太太的撑腰。陈端生不是 *** ,她的丈夫还活着,但却背着发配边疆罪犯的沉重十字架。不知道范家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据她自己说,翁姑都很怜惜她。可是,旧时的大家族并不止有翁姑,还会有其他人。若是有那么些小人,她该是最容易被人嚼舌头根子,被排挤的对象。不过,陈端生还是有坚强的一面。从她所说的“强抚双儿志更坚”一句发狠的话,就可以看出,她的神经很粗。这其中有也有她 *** 的支持和帮助,容后再写。因此,陈端生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除了养育儿女,还在文化圈子里活跃着。
当年写《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东,读者只有母亲和 *** 。她回到杭州老家后,《再生缘》却很快在浙江一省传开: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
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
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不但“闺阁知音”和“庭帏尊长”都在争读她的《再生缘》,大家还意犹未尽,催促她继续下下去,让大家看到最后的结局。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再生缘》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惊险连着惊险,开始看了就放不下,当时那么多人传看,并催促陈端生继续写,一点也不奇怪。《红楼梦》那么优秀的作品,在曹雪芹生前并不那么广为流传,他的成名是在身后。陈端生却不是,她在生前就已经遐尔闻名,还有很多《缘》迷紧跟着、紧盯着她。这是陈端生的幸运。虽然当时写作对于一个女子来说,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有,但才子爱胜名,才女求知音。有那么多人首肯她的文字,那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财富。《红楼梦》中诸姐妹听宝玉说把自己的文字拿到外边去显摆,都很担心。陈端生却对自己的作品流传出去不但不介意,还很得意,她骨子里似乎确实有一种“螃蟹”基因。因为读者的响应很热烈,她觉得有义务继续写下去: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
其中或有错讹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在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这十二年的停笔,正象她说的“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明堂一醉”是指郦明堂(孟丽君)的 *** 别引起皇宫中人们的怀疑,被灌醉了酒,正要脱靴查验是否小脚。正在惊险之际,故事却停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十二年的时间空白,却是用陈端生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填补的。外人不知其中的辛酸,陈端生自己却再清楚不过,所以忍不住地长嘘短叹。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写作心境和生活环境都已经大变,正如她自己说的,“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写作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所以陈端生续完《再生缘》的弘愿并没有实现,她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
陈端生男,1945年5月生,浙江衢县人。高级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职于广西蒙山县科委。早年在电机厂工作期间曾成功地设计了5、20及200KW等三次谐波励磁的发电机。近年来申请了一些专利。例如:透镜式汽车灯,造价低、无散射光。缩光器,可高效率地把电光源发出的散射复色光转变成能 *** 成细小光束的缩光束,它是高能量密度的廉价的复色光流,其春功率及效率远超过激光器。它的捡色器能在它产生缩光的过程中极为方便地捡出任意频段的单色光(即单色缩光)。将它应用于激光器,不仅可使谐振器具片状、堆状结构,而且还有激发光的捡色、激发光的循环使用及余光利用 *** ,从而可使现行激光器在功率及效率两个方面皆能获突破 *** 大提高。将它应用于望远镜,不仅可使其在结构上极其轻巧,而且还能大幅度地提高角放大率及亮度。变相变压器,能方便地把单相交流电转变成符合供电质量要求的三相交流电,从而可实现以单一条电线来输送电能的愿望。电动机断线运行监护器,造价特低且可用同一规格的监护器监护从小到大所有规格的三相电动机,方便、可靠、耐用。主要著述有:《论质数及其对》(文中不仅证明了哥德 *** 猜想,而且解开了一系列与质数有关的难题--例如求质数的公式等)。《浅论三相交流电输变 *** 的 *** 》(文中提出了两相三线及单相单线两个全新的输电 *** )。《与光学反射相关的几何线、面》(文中指出了二次函数曲线的不立表计算而直接画出的画法,准确而快捷)。
关于兴国现代才子之乡,江西才子之乡是哪里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