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陶母之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柘沟土陶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陶母之乡和柘沟土陶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历史上陶母的资料(简版)
1、陶母湛氏:(公元243--318年),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贤母,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的母亲。她与孟母、欧母、岳母齐名,是著名的“四大贤母”之一。
2、湛氏,三国时代(243年)出生于新干南市村(今金川镇),病逝于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终年75岁,葬于今江西鄱阳县城东,现有陶母墓.陶侃因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湛氏家教能严谨,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为此,小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被其父好友太守范逵荐为县令,直至任长吏、太尉、都督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为国为民,清正廉洁。
3、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选自《世说新语》)
4、晋朝人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糟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信中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5、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 *** 。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於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罄,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谌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谌氏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坐诸荐以为马革。日夕,遂为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知谌氏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语曰:“非此母,不生此子。”逵至洛阳,遂称之於羊晫、顾荣等人,大获美誉。
6、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以此嘉彰这位贤母。北宁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以此宣传陶母“截发延宾”的事迹。后来,为纪念湛氏教子读书,县人便在陶母湛氏故宅旁(今江西省新干县皮革厂址)建起陶侃“读书台”、“洗墨池”,旁边还建有“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7、宋代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 *** 、文天祥,明代名人解缙等都到此游历并赋诗赞誉“陶母教子”。
二、河南太康陶母岗有历史典故吗
1、陶母岗商代文物遗址坐落在太康县毛庄乡陶母岗行政村,是河南省 *** 甲等文物保护单位。晋朝有名的典故陶母戒子中陶侃的母亲就是葬于此地。
2、陶母戒子(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
3、【原文】①陶公②少时作③鱼梁吏,尝以④坩⑤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⑥饷,⑦非惟不益,⑧乃增吾忧也。”
4、【译文】陶侃在青年时期做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 *** 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5、②少时:青年时代.注意:古语中"少"指"青年时期".
6、③鱼梁吏:鱼梁,在水中筑堰用以捕鱼的一种装置。作鱼梁吏,担任监察鱼梁事物的小官。
7、⑤鮓(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8、启示: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学习陶侃的孝母之心,但不能像陶侃那样拿不是自己的东西来孝敬别人.另外,更应该赞扬陶侃母亲那种不贪公家便宜,公私分明的精神.
9、感受:我从中感受到了陶母的为人正直,这很值得我们
三、陶母湛氏简介及详细资料
基本简介 u=1590575 *** 0,39 *** 995202&fm=21&gp=0.jpg
陶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湛氏名字无从查考。家境贫寒,父早丧。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陶侃出世后,正当时局混乱,战事不断,随着三国归晋,陶丹的家道也因此而没落。作为吴国的旧臣陶丹也因此没有再出道。为了生计,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郡浔阳县,不久陶丹便因病去世了。
陶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南市村(今江西省新干县金川镇)。湛氏名字无从查考。家境贫寒,父早丧。16岁那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嫁给了吴国扬武将军陶丹为妾。陶侃出世后,正当时局混乱,战事不断,随着三国归晋,陶丹的家道也因此而没落。作为吴国的旧臣陶丹也因此没有再出道。为了生计,举家从鄱阳迁往庐江郡浔阳县,不久陶丹便因病去世了。
陶丹离开人世后,生活重担全部落在湛氏肩上。失夫之痛与家道的没落,并没有使这位年轻柔弱女子却步。她带着重孝将丈夫的灵柩运回鄱阳老家安葬,然后挑起了培养和教育儿子的重担。
她日织麻、夜纺线,换回钱粮供儿子读书。她自己则节衣缩食,常常是一边劳作,一边伴读,一年四季的夜半,都能见到这 *** 寡母的瓦屋透出油灯的光亮。此外,陶母湛氏将劳作后的全部时间用来教育儿子。她认为,孩子的品格是从幼年就开始形成的,课子不严,教子不紧,将会贻误孩子的一生。她教育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又教诫其子,务“使结交胜已”。
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陶母湛氏病殁,终年75岁。她去世后,人们遵其 *** ,将其葬于新淦县城十字街右(今新干县城金川镇十字街2号),享年75岁(其碑石珍藏在新干县博物馆)。她以贤良的秉 *** 和教子的良方,在妇女界树立了一块永不褪色的丰碑,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后人为纪念陶母教子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筑有陶侃读书台,其下为洗墨池。后又在读书台附近兴建了“惜阴书院”、“金川望江楼”。宋代名人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 *** 、文天祥,明代名人解缙等都到此游历并赋诗赞誉“陶母教子”。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许文化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而省吃俭用,以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读书。可是,陶侃生 *** 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由于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没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好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老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老师教读<贤文>,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释,陶侃想了半天,结结巴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因势利导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发,使陶侃懂了借光阴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发奋苦读,结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
陶侃经别人引荐,去外地做官。赴任前,湛氏把儿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陶侃,希望陶侃做一个清正之人。湛氏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袱递给陶侃让他带上。到了目的地,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著一坯土块、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的土布(俗称“河布”)。陶侃先是一怔,过了一会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土块表示,无论身在何地,看到它,就应想到家乡故土,要为故土争光。母亲的“三土”深深打动了陶侃的心,后来他在仕途上果然不负母亲所望,做到正直为人,清白为官,世代赞誉。
陶侃在浔阳做县吏的时候,监管渔业,想到她老人家还在乡下过著清贫的生活,心里很不安。有一次,一个部下出差,要路过母亲居住的地方,陶侃便要他带一坛子咸鱼干送给母亲,让她尝尝浔阳的特产,以表孝心。
陶侃的部下见到陶母,说明了来意,陶母很高兴。可是,当她读完儿子的信,又问清了这坛咸鱼是公家的东西时,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她拿过笔墨,写了个“封”字,贴在坛口上,对来人说公家的东西不能收下,并且请陶侃的部下带回去交给了陶侃。她还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母退还鱼干的举动,教育和影响了陶侃的一生。
湛氏拉扯著小陶侃,过著十分清苦的日子。有一天,陶侃的好友范逵等数人途经新淦,见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将晚,特来陶侃家借宿。可是家中拿什么来招待客人。侃手足无措,范逵也显得尴尬。湛氏连忙热情招呼客人,要侃儿和客人聊天叙旧。然后,她便转过身去安排食宿。
家中早已无钱买米,她趁客人们闲坐寒暄之际,毫不犹豫地将青丝剪下,编成假发卖与邻人,换回了米油酒菜、还有柴火、马料,在这冰天雪地里也难寻觅,湛氏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把垫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来切碎喂马。范逵等人,深为感动。
“世之为母者如湛氏之能教其子,则国何患无人材之用?而天下之用恶有不理哉?”(明·张九韶《重修陶母基记》;康熙《新淦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记》)
<幼学>云:“侃母截发以筵宾。村媪杀鸡而谢客。此女之贤者。”这“侃母”,指的就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
《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四、古代四大贤母之陶母:封坛退鲊、截发筵宾
1、公元243年,也就是曹魏正始四年、蜀汉延熙六年、东吴赤乌六年,湛氏出生在东吴豫章新干县南市村的一个普通家庭。长大后,被东吴扬武将军陶丹纳为妾。公元259年,也就是曹魏甘露四年、蜀汉景耀二年、东吴永安二年,生下儿子陶侃。不久之后,陶丹去世,留下湛氏和陶侃 *** 寡母。
2、陶母只好携子由鄱阳回娘家生活。陶母含亲茹苦,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家教严谨,教子惜阴读书,树建功立业之志,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教子结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为此,小陶侃总以清贫为乐,发愤进取,自幼伴母夜织而读书,闻鸡鸣而劳作。因此,陶侃读书万卷,精通兵法。
3、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衙小吏,曾掌鱼市交易,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鱼鲊给陶侃,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且写了封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拿来送给我,非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更增加我的困扰。”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大为震动,更愧疚万分。他下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4、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无以待客。陶母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别人做假发换得酒菜,又砍下家中几根屋柱,全都劈开当柴烧,还将坐卧用的草垫铡碎作为马料。客人畅饮极欢,连仆从也受到未曾想到的招待。范逵知陶母所为,既叹其才识,又深愧其厚意,曾感叹的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范逵告别时,陶侃相送百余里。范逵问:“你想到郡中去任职吗?”陶侃回答:“想去,可苦于无人引荐。”范逵拜见庐江太守张夔,极力赞美陶侃。张夔召陶侃为督邮,领枞阳县令。在任上以有才能而著名,又迁任主簿。张夔后来举荐陶侃为孝廉。从此,陶侃仕途开了挂。
5、陶侃初任县吏,后任郡守、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陶侃平定陈敏、杜弢、张昌 *** ,又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 *** ,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 *** ,为人所称道。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有文集二卷已佚,《全晋文》录有其文。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6、儿孙的成就,离不开陶母的养育和栽培。陶母截发延宾、锉荐喂马之事乡里传谈,以为贤良。官府特为陶母住所立坊,名为延宾坊,命屋边之桥为德化桥。北宋范仲淹知饶州时,曾下令于德化桥头立“延宾坊故址”巨碑,供人瞻仰。为纪念陶母教子读书,后人在陶母故宅旁修建了“读书台”、“洗墨池”、“惜阴书院”和“金川望江楼”。
五、陶侃的母亲的典故
1、陶侃的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宽厚待人称道于世。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2、陶母“截发筵宾”、“封坛退_”等典故被广为传颂,大家尊其为“贤母”。
3、在陶侃年轻之时,有天下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虑。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你的朋友的。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
4、“斫诸屋柱”为薪柴;又卷起铺在床上的干草,切细后喂饱范逵的马。
关于陶母之乡和柘沟土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