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上刺绣之乡?如何编香包上的结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香包上刺绣之乡这个问题,如何编香包上的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庆阳香包绣制的历史源流
  2. 中国刺绣之乡
  3. 为什么现在没有人带香包了

一、庆阳香包绣制的历史源流

1、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

2、”、“耍活”。庆阳汉族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

3、庆阳香包刺绣广泛分布于庆阳8县(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期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其工艺成熟于舜命禹 *** 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而裳绣”时期,明清时期最为丰富, *** 至解放后的60年代普及全市。

4、庆阳香包刺绣工艺是遗风千古的针工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相兼融的一种纯手工工艺,立体造型技艺和技能主要有三个类别:一是绌绌类。二是线盘类。三是立体类,分单面挂件、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

5、庆阳香包(绌绌)构型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刺绣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蛮荒韵味,给人以原始生命的状美感。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远古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观赏和佩戴,式样以香包为主,有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等多种类型。

6、据史 *** 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

7、或耍活。庆阳地区有端午节 *** 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 *** ,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 *** 袋防疫驱瘟、禁 *** ,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 *** 被称为香草,因而 *** 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

8、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

9、战国时期,屈原《离 *** 》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10、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2003年时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11、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

12、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汉族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13、 *** 至解放后的60年代,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

14、20世纪60年代,香包民俗艺术一度陷于沉寂。

15、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国家知名专家张道一、冯真、曹振峰、靳之林

16、、杨先让及法国友人吉莱姆考察推介,香包刺绣再度兴旺,率先走向市场,走出国门。

17、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这个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绵缝制,呈一边平直的椭圆型,玛瑙宝石 *** ,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缘,底部有写意式的凤爪纹饰。主体为海棠花,是用彩色丝线绣成的。花叶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虽年代久远,仍艳丽如新。因双塔寺建造于金大定10年(1171年),距今830多年,香包至少与双塔同庚,故称“千岁香包”。它的出土发现,是对庆阳香包古老文化传承最直接的见证,同时证明了庆阳香包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千岁香包”是当时作为 *** 心中的珍宝献给 *** 的,后人有诗赞曰:“千岁香囊藏佛塔,万 *** 就海棠花,巧手绣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千岁香包”因其工艺精湛,闻名遐迩,被民俗专家们盛赞为“中国更好的香包”。

18、2002年庆阳市被中 *** 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19、连续五年举办的“中 *** 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使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同,香包、刺绣 *** 进入了 *** 期。

20、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 *** 公布的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2007年,贺梅英老人被 *** 命名为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 *** *** 传承人。

二、中国刺绣之乡

1、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俗称“绌绌”、“绌儿”、“耍活”。香包在庆阳的历史已有千百年。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这个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绵缝制,呈一边平直的椭圆型。

2、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但农村妇女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来表达她们的心愿,家养的 *** 猪鸡犬,野生的狮虎猴鹿兔,水中的鱼龙龟蛇蟹,树上的桃杏梨瓜果等等,无所不包。他们以此来表达祛邪防害的目的,除秽护身的希望。

3、一是原始生态文化味浓。庆阳位于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远古文化积淀深厚,很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4、二是表现手法奇异多样。庆阳香包刺绣手法多变,不讲 *** ,不求比例;不讲形象,只求神似;夸张变形,突出头身。

5、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志。祛邪祈福,是庆阳民俗文化的永久主题。以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则是庆阳香包的主要表现手法。

香包上刺绣之乡?如何编香包上的结-第1张图片-

6、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庆阳:中国香包刺绣之乡

三、为什么现在没有人带香包了

1、香包在古代时,人们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将中草 *** 裹在香包里面放在身边,以达到驱蚊虫的功效,而后慢慢也因为缝制的香包颜色各异,逐渐的变成了人们出门必备的装饰品,而且也因 *** 香包的绸缎不同,将香包分了等级,有贵贱之分,有时候香包 *** 了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人们将香包配饰在腰间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但是香包发展至今,慢慢的已经是人人都可以佩戴的了,最后演变成一个趣闻功效的小工具。

2、到了当今时代,已经很少看到香包这种东西了,之一是因为香包这个东西现在无法显示出自己的社会地位,去除了这个功能后,香包就只能驱蚊,而现今的驱蚊手段数不胜数,香包已经被时代所淘汰了。第二,香包这种东西在以前的服饰中可以佩戴在腰间,当今社会的服装风格早已发生了变化,香包已经不适合在现代服饰之间 *** 穿梭了,试想一下,一个短裤T恤搭配一款精致的香包是什么感觉,之一感觉肯定是不搭,甚至觉得有些奇怪,这种搭配不符现代人的审美观。

3、香包在古时还充当香水的妙用,因为香包内的 *** 草散发出的清香,可以使佩戴者一身都是那种味道,有的人为了香味的浓密,甚至香包都没有驱蚊的效用,就只有散播香味的功能,所以当今社会发明了更加便捷的香水,香水和香包的功能差不多完全相似,但是香水却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因为不必携带,甚至可以使全身上下的味道更加均衡,香水在现代人的眼中完全是可以取代香包的存在,所以在名品商铺中可以看到很多卖各种品牌的香水,却见不到有人会拿着香包卖!因为香包的市场价值早已完全消失了,只有部分仍然怀有家乡习俗的人们会去使用香包这种东西。

4、前面说到香包的功效之一清香已经被香水所替代,而香包唯一剩下的一个功能驱蚊,也有太多的发明足以让人们忘记香包这种东西,比如闻香,在人们睡觉时点上闻香,人们安心的入眠却不必担心蚊虫的打搅,还有什么驱蚊的花露水,太多太多,前阵子还见到自己 *** 用了一款产品叫做防蚊贴,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哪款产品的表面有清香的味道,可能也是味道驱蚊的一种吧。香包之所以现在人都不用,只是因为它所达到的功效早已被现代产物所替代,被历史淘汰也是理所应当的。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香包 如何 绣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