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鱼米之乡江南的土质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鱼米之乡是什么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一、长江从上游至下游经过的地形区域依次是什么
1、长江上下游地形区域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2、从长江源头到河口,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形成了三大台阶:
3、之一阶由青海南部、四川西部高原和横断山脉组成,海拔3500-5000m。
4、第二阶是云贵高原上的秦巴山、四川盆地和鄂黔山脉,海拔500-2000米。
5、第三阶由淮阳山、南部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海拔不到500米,流域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丘、盆、高原和平原。
6、干流流经青海、 *** 、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入崇明岛以东的东海。全长6300多公里,比黄河长800多公里。世界上主要河流的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
7、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755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为黄河的20倍。在世界仅次于赤道雨林地带的亚马孙河和刚果河,居第三位。长江因其资源丰富,支流和湖泊众多,它横贯哺育着华夏的南国大地,形成了中国承东启西的现代重要经济纽带。
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流域
二、苏州地质条件
上海都造那么高的楼没事,苏州绝对没问题的啦,而且江南这带很少有 *** ,苏州造高楼应该还是适合的!
苏州工业园区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之东,属太湖低洼平原,地势平缓,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回斜,南部答群力村一带地势较低,高程仅2.5米(以吴淞高程计算,以下类同)。
属冲积湖平原地质区及基岩山丘工程地质区,除表层土层经人类活动而堆积外,其余均为第四纪沉积层,坡度平缓,一般呈水平成层、交互层或夹层,较有规律。地质特点表现为:地势平整,地质较硬,地耐力较强。区内土地承载力为每平方米20吨以上,土质以粘土为主。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城的东部,与苏州城处在同一经纬线上,属 *** 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境内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常年日照时数为1965.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7℃,年平均降水量为1063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年平均气压:1016hpa,年平均风速:2.5米/秒,风向: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
Ⅲ告诉我一些关于苏州有关的地理知识
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
苏州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瓷石、硫、花岗石、石灰石、石英、煤、天然气、铜、铁、铅、铟、镉、银、磁铁等16种。矿产以非金属为主,其中高岭土、花岗石以储量丰富、质量优异名冠全国。全市现有耕地288168公顷,水面38.3万公顷(575万亩),丘陵2.3万公顷(34万亩)。主产大米、棉花、油菜籽、香粳米、鸭血糯和太仓白蒜;特产柑桔、枇杷、板粟、梅子、桂花、茶花、碧螺春茶;太湖银鱼、莼菜、珍珠和阳澄湖大闸蟹闻名遐迩。
苏州地处温带,属 *** 带季风海洋 *** 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 *** ,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
苏州高新区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 *** ,地耐力强,地质稳定版。属 *** 带季风海权洋 *** 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
苏州高新区位于古城西侧,交通十分便利,通过周边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网与中国各主要城市相连。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距上海虹桥国际机场90公里、浦东国际机场130公里,距上海港100公里、张家港港口90公里、太仓港70公里、常熟港60公里。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和绕城高速公路从境内穿过,高水准建设的太湖大道横贯东西。
Ⅳ苏州发生 *** ,无伤亡,苏州处在 *** 带上吗
苏州这次发生的 *** 很轻微,只有2.3级,震感也很轻微,对当地并没有造成任何影响。不过每次轻微 *** 之后,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某某城市在 *** 带上吗?据资料显示,苏州处在长江下游-黄海 *** 带,但这并不意味着会发生 *** *** *** 。
据多家媒体报道,在8月21日上午,苏州市发生了2.3级轻微 *** ,没有出现任何人员伤亡。震源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北纬31.19度、东经120.67度,震源深度11公里,毗邻上海。从苏州网友发的信息来看,当地的确是有轻微震感的,但并没有对城市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梳理苏州最近500年的历史,发生4.7级以上 *** 8次,具有 *** *** 的有3次,分别是1501年11月27日在苏州市发生4.7级 *** ,1621年11月在吴江市平望镇发生4.7级 *** ,1658年9月19日在太仓市西北区域发生的4.7级 *** ,1678年5月24日在吴县东发生的4.7级 *** ,1731年11月在昆山南边发生的5级 *** ,1855年1月15日在昆山市与青浦之间发生的4.7级 *** ,1872年9月21日在苏州太湖发生5.5级 *** ,1990年2月10日在常熟与太仓交界发生5.1级 *** 。
所以,大家不用过于担忧苏州的 *** 的问题,但一定要多学习 *** 减灾防灾的常识,这对于全国所有的城市来说都是一样,这是人类共同的问题,我们无法对抗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摸透灾害的规律,可以利用科学的 *** 去防范,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
Ⅵ谁能提供一下苏州大学的地质条件,万分感谢
嘉宝,苏苑新村,长桥新村,宝带新村月亮湾,这些都是啊
虎丘区位于苏州古城西侧,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邻吴中区,北接相城区,西至太湖。总面积专258平方千米。属虎丘区和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同一行政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 *** ,地耐力强,地质稳定
地质特点:小山地多,地质硬、地耐力强
*** 设防:历史上属无灾害 *** *** 区域境内属 *** 带季风海洋 *** 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水量1099.6mm。常年最多风向为东南风(夏季),其次为西北风(冬季)。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分布有大量的中生代,特别是燕山期的岩浆岩侵入体(其中尤以花岗岩类为多)和许多金属矿床。岩浆岩在空间上具有成带分布、分段集结的特点,明显受区域构造的控制。按照区域构造差异和岩浆岩成因系列及 *** 共生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滁县岩浆岩带、沿江岩浆岩带和江南岩浆岩带,三岩带之间分别以滁河断裂和阳新常州断裂为分界线(常印佛等,1991)。一般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要包括沿江岩浆岩带和滁县岩浆岩带。每个岩带中,按照区域 *** 构造(主要是断裂构造)所分割地段情况、不同地段中侵入岩与火山岩的组合关系及 *** 共生组合特征的差异,又划分出若干岩段。不同的研究者对岩带中岩段的划分有着不同的方案。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主要包括滁县岩浆岩带和沿江岩浆岩带的方案,并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在两岩带中划分出以下10个岩段:鄂东南岩段、封瑞九岩段、庆西郊岩段、贵池岩段、铜陵-繁昌岩段、滁冶岩段、宁芜岩段、宁镇岩段、苏州岩段以及上海岩段(图5-8)。
滁县岩浆岩带,位于本区中段北部,北为来桥-苏家湾断裂(属宿松-响水口深断裂的中段),南界为滁河断裂,呈北东向延展。沿江岩浆岩带纵贯长江中下游地区,由武汉至镇江大体上与长江河谷的延伸方向一致(常印佛等,1991)。
构成中生代岩体的 *** 类型很多,包括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正长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辉石闪长(玢)岩以及二长闪长岩、正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等,它们都属于广义的花岗岩类。多数岩体都伴生有Cu、Fe、Au、Pb、Zn或Mo矿床。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 *** 九年(1 *** 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
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
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 *** 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
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1 *** 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三、列表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发展情况
列表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发展情况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相继建都于我国长江以南建康的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六朝经历的时间从公元3世纪至6世纪,整整300余年。与六朝对峙的是北方中原地区的曹魏、五胡十六国及北朝。其中只有西晋短期统一了中国,但时间只有36年。在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北方中原地区的 *** 、割据时间在一个半世纪以上;而南方长江流域以南,在六朝存在的300余年中,却基本上是统一的,是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相继建都于我国长江以南建康的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六朝经历的时间从公元3世纪至6世纪,整整300余年。与六朝对峙的是北方中原地区的曹魏、五胡十六国及北朝。其中只有西晋短期统一了中国,但时间只有36年。在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北方中原地区的 *** 、割据时间在一个半世纪以上;而南方长江流域以南,在六朝存在的300余年中,却基本上是统一的,是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众所周知,以荆、扬二州为 *** 的我国南方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产生了以楚、吴、越为 *** 的强大的诸侯国,与中原诸国争霸,并在局部开发与发展南方经济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但是直至东汉末年,就江南地区的总体而论,其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描述这一地区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与当时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是不能相 *** ,《货殖列传》云:“关中之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但是,经过东吴、东晋,至南朝刘宋元嘉末,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描述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时说: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民户凋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旁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从齐、梁时人沈约的这一大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以荆、扬二州的精华地区而言,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这一状况的出现,为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根据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致概况是:
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兴修和荒芜土地的垦辟上。三国以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南方开始得到推广。东吴时,南方已普遍应用耦耕。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以为四耦”。东晋时,区田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用粪肥。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广陵人到彦之微时以挑粪为业,说明粪已用作肥料①。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②,东晋后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的“三熟之稻”③。麦的种植也得到了推广,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命令推广种麦④,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
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水利事业,在六朝时也有很大的发展。东吴时,张昭在江宁创建娄湖,“溉田数十顷”⑤。西晋末、东晋初,陈敏据有江东,“务修耕织,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⑥;会稽勾章(浙江慈溪县西)所复汉旧陂,溉田二百余顷⑦;吴兴乌程(浙江吴兴县)新筑狄塘,溉田千顷⑧;丹阳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葛洪为其颂”⑨;宋时在荆州的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⑩;对汉时旧堰芍陂(今安徽寿县),宋、齐、梁三代都重加修葺。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在江苏境
①见《晋书·隐逸郭文传》,《南史·到彦之传》。
②《文选》卷五左思《吴都赋》,李善注引《异物志》:交趾稻夏熟,农者一岁再种。
③徐坚:《初学记》卷八引《广志》。
④《晋书·食货志》载大兴元年(318)诏:“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云云。又《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一年(444)诏:“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令悉种麦,以助阙乏”云云。又《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七年(463)诏:“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尤贫之家量贷麦种。”
⑤《元和郡县志》卷二五《江南道一》。
⑥《嘉定镇江志》丹阳县练湖引《元和郡县图志》。
⑧《太平寰宇记》卷八四江南道。
⑩《太平寰宇记》卷一四六山南东道。
内的武进县修阳湖堰,齐明帝在句容县开赤山塘①,用于灌溉。梁武帝时,还在丹阳修建思湖、长塘湖、高湖等以溉水田②。这个时期在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以及浙江会稽郡一带,已经出现了旱涝保收和高产的湖田。刘宋时谢灵运求会稽回踵湖,又求始宁(浙江上虞县西南)休蝗湖作湖田,孔灵符也表请于余姚、鄞(浙江鄞县)、郧(鄞县东)三县界“垦起湖田”③。湖田土质肥沃,又接近水源,便于灌溉,特别适宜于水稻的种植。
从当时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而言,已大体形成若干经济区,其中以三吴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是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江陵为中心的荆州地区成为与下游扬州有同等地位的重要开发区;包括鄱阳湖流域的豫章地区、南方的交广地区、福建的闽江流域,都成为当时新的重要开发区④。位于这些经济区的三湖流域渐次成为鱼米之乡。
手工业方面,六朝时期,南方手工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中 *** *** 的部门有冶炼、纺织、瓷器、造船和造纸。
②《太平寰宇记》卷 *** 江南东道。
③《宋书·谢灵运传》,《宋书·孔灵符传》。
④参见冯君实《六朝时期南方的开发》,载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编《中国古代史 *** 集》。
虽然早在春秋时期,南方已发展了冶铁事业,但比之北方要落后得多。汉铁官44,多在北方,淮南只有广陵、庐江,江南一无所设。三国以后,原来落后的山越和广州夷 *** 都掌握了冶铁技术。当时无论官冶或私冶都很发达,官冶以梅根冶(今安徽贵池县东)和冶塘(今湖北武昌东南)最为著名,此外,扬州、石城、茅山、郯县、冶城、广州等地都有冶铁业的记载,特别是会稽郡,是南方冶铁技术较高的地方。东晋初年,会稽郡民为逃避赋役,从海道流入广州,刺史邓岳大开鼓铸,广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因此知造兵器①。这时冶炼技术的更高成就是炼钢技术的提高。东晋以后,不仅有称为“百炼钢”的锻钢技术的提高和热处理“淬法”的应用,而且出现了新的“灌钢”技术。梁代丹阳秣陵(今南京)人陶弘景发明的“灌钢”,即在炉中杂置生、熟铁,生铁熔后注入熟铁中,然后反复加热锤打,炼成质量较纯的钢铁,不仅可以打造 *** ,也可以打制镰刀等农具,对发展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齐、梁时建康的著名匠师谢平(浙江上虞人)和黄文庆(皇室作坊的匠师)并称为“中国绝手”,曾在茅山(江苏句容县)为皇室造出两批高级 *** 。丹阳郡永世县(今江苏溧阳)的铁岘山、郯县(今浙江嵊州)的三口山、江爰(今湖北武昌)的冶塘山都出产丰富的铁矿,是冶制兵器和农具的重要场所。梁武帝用建康东西冶数千万斤铁堵塞淮水上的浮山堰决口,可见南朝的铁产量是很可观的。
纺织业方面。南方原来有基础的是麻葛织业。左思《吴都赋》中关于纺织品的描写大都指麻葛织品。东晋以后南方纺织业的发达,一方面表现为葛麻制品品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不仅有所谓越布、香葛、西葛、南布、花练等不同品种,而且高级织品织造极为精巧,以至刘裕曾憎其“精丽劳人”而下令禁织②。南朝末年还出现了“夜浣纱而旦成布”的“鸡鸣布”③。另一方面是丝织业的大发展。刘裕灭后秦姚兴时,曾把关中锦工迁往江南,于建康设立锦署,为日后金陵织造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丝织业密切有关的蚕桑养植业在江南得到了普遍推广。优良的桑种,在鲜卑慕容魔通使于东晋时,被移植至辽东④。南方的豫
②《南史·武帝纪》载:“广州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帝恶其精丽劳人,即付有司弹太守,以布还之,并制岭南禁作此布。”
④《晋书·慕容宝载记》:“先是辽川无桑,及廆通于晋,求种江南,平川桑悉由吴来。”
章、永嘉、闽中等地,还出现了“四熟”、“五熟”和“八熟”之蚕①,江南地区逐渐成为除齐、蜀之外一个新的纺织业中心。
六朝时期是我国青瓷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青瓷无论在胎质、釉色、纹饰和烧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一时期南方大部分墓葬都有青瓷出土,尤其以浙江、江苏为最多。江苏六朝墓内出土的青瓷器,有许多在烧造工艺和造型技巧上都有出色的成就,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出土的带褐斑或褐色釉的瓷器,宜兴周鲂、周处、周玘墓出土的青瓷神兽尊等极为工巧。南京出土的东晋青瓷四系罐、羊首双复系 *** 壶、青瓷天鸡壶、青瓷莲花尊,镇江出土的青瓷扁壶,苏州出土的青瓷人物飞鸟罐等造型也都非常美观别致②。特别是1972年3月在镇江市郊发现的东晋隆安二年墓 *** 土的青瓷博山炉,釉色滋润,呈青绿色,通高20.8厘米,盖作山峰重叠状,分为三层,每层五峰、交错排列,在二、三层的峰后有十个镂孔为出烟用,圆顶上附扁平半球纽,下部由腹、承柱和盘组成,高10.3厘米,腹半球形,腹间有平行弦文两组,承柱矮,承盘平底,显得十分瑰丽多姿③。
六朝的造纸业相当发达,纸的名目繁多,且在利用南方当地资源上,取得了极大成就。藤皮纸即是利用当时南方所产的桑皮、藤皮作原料的,浙江郯县和余杭由拳都是这种纸的产地,除了白纸,还有青、赤、缥、绿、桃花等各色纸,最有名的是齐朝建康城中的“银光纸”。技术的改进和原料来源的扩大,也提高了纸的产量。王羲之曾一次赠 *** 9万张纸,而桓玄则曾明令废除竹简。竹简的废除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文化所起的促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隋书·地理志》,《太平御览》卷八二五引《永嘉记》。
②参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江苏部分。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时商业和贸易的发达。江南地区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为商品的流通、航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吴时的造船业本来就很发达,装载物资可达万斛,万 *** 舰队北航辽东,南到儋耳(海南岛),东到夷洲( *** )。东晋、南朝的造船业,在东吴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刘裕攻灭后秦时,王镇恶率水师诉渭水而上,乘坐的蒙冲小舰,行船者都在船内,秦人只见舰进而不见行船者,“莫不惊以为神”①。卢循 *** 军也曾“作八漕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余丈”②。 *** 军的庞大船队不仅回溯航行于长江里,而且驰骋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梁时江东有军舰千余艘,其中“鸼*[舟+了]”大船,“两边悉八十榷,榷手皆越人,去来趣袭,捷过风电”③。南朝时已能造载重2万斛的大船,比东吴时期的海船扩大了一倍。横贯东西的长江是南朝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把上、中游的益、荆二州与下游扬州联系起来,由首都建康往河道稠密的太湖流域与浙东地区,已由运河网贯通起来。吴大帝赤乌八年(245)“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晋宋齐因之”④。破岗渎是隋代江南运河的前驱。处于这条交通运输大动脉上的建康,不仅是当时 *** 的中心,而且它与江陵、夏口(今汉口)、京口(镇江)、广陵(扬州)等一起,也是长江南北上下的交通枢纽,货物的重要集散地,它“贡使商旅,方舟万计”⑤。梁时,“城中二十八万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⑥,如以每户5口计,当时建康已达140万人,俨然成为南北朝更大的城市。处于大动脉附近的山阴是三吴经济的中心,寿春为南北贸易中心,豫章是长江中下游新兴商业城市,地处交广的番禺则是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贸易口岸。
②《北堂书钞》卷一六三引《义熙起居注》。
④唐·许嵩:《建康实录》卷二。
⑥《太平寰宇记》卷九○引《金陵记》。
当时的中西海上交通也有发展,东晋、南朝加强了与外国的经济文化交流。1970年1月,南京市新民门外象山东晋王氏墓地7号墓,出土了一只镶嵌金刚石的金指环和两只玻璃杯,金刚石直径仅1.5毫米。据文献记载,晋代已有金刚石指环输入中国。因此,这一发现为当时中外交流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佐证①。
六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使汉族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南方原有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六朝文化”,这与当时北方民族的融合,同为这一历史时期最有积极意义的两个成果,无论对当时和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毋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是相继建都于我国长江以南建康的六个朝代,史称六朝。六朝经历的时间从公元3世纪至6世纪,整整300余年。与六朝对峙的是北方中原地区的曹魏、五胡十六国及北朝。其中只有西晋短期统一了中国,但时间只有36年。在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北方中原地区的 *** 、割据时间在一个半世纪以上;而南方长江流域以南,在六朝存在的300余年中,却基本上是统一的,是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众所周知,以荆、扬二州为 *** 的我国南方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产生了以楚、吴、越为 *** 的强大的诸侯国,与中原诸国争霸,并在局部开发与发展南方经济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楚文化与吴越文化。但是直至东汉末年,就江南地区的总体而论,其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描述这一地区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这与当时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是不能相 *** ,《货殖列传》云:“关中之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但是,经过东吴、东晋,至南朝刘宋元嘉末,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宋书》卷五十四“史臣曰”描述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情况时说: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自汉氏以来,民户凋耗,荆楚四战之地,五达之郊,井邑残亡,万不余一也。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流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旁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从齐、梁时人沈约的这一大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以荆、扬二州的精华地区而言,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这一状况的出现,为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根据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致概况是:
在农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水利事业的兴修和荒芜土地的垦辟上。三国以后,中原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南方开始得到推广。东吴时,南方已普遍应用耦耕。孙权曾亲自将驾车的八头牛改充耕牛,“以为四耦”。东晋时,区田法已传入南方,并已使用粪肥。宋武帝刘裕时的功臣广陵人到彦之微时以挑粪为业,说明粪已用作肥料①。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东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②,东晋后又出现了“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的“三熟之稻”③。麦的种植也得到了推广,东晋和刘宋时都曾以***命令推广种麦④,麦类逐渐成为南方仅次于水稻的主要农作物。
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水利事业,在六朝时也有很大的发展。东吴时,张昭在江宁创建娄湖,“溉田数十顷”⑤。西晋末、东晋初,陈敏据有江东,“务修耕织,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亦谓之练塘,溉田数百顷”⑥;会稽勾章(浙江慈溪县西)所复汉旧陂,溉田二百余顷⑦;吴兴乌程(浙江吴兴县)新筑狄塘,溉田千顷⑧;丹阳曲阿新丰塘,“溉田八百余顷,每岁丰稔,葛洪为其颂”⑨;宋时在荆州的获湖,“堰湖开渎,通引江水,田多收获”⑩;对汉时旧堰芍陂(今安徽寿县),宋、齐、梁三代都重加修葺。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在江苏境
由于战乱频频,但是相对具有稳定 *** ,所以各方面是有所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原基础上是有很大进步的,发明了一些促进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工具.
但文学上的发展是很改观的,百花争艳,士学风气犹浓,晋末宋初,的名士谢灵运,就是 *** .
打仗,南北方的融合。北方战乱,难民逃往南方。北方的人民将先进的生产力带到南方,促进南方的发展。在唐朝的时候京杭运河再次推动南方的发展,在北宋时期达到平衡,南宋因为 *** ,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的命脉
表现: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出现了建康这样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
2.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
3.北方人口南迁与南方人口逐渐融和经济文化风俗的交融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 A.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南方少战乱,社会 *** D. *** 者调整 *** 政策
东晋南朝时期,也就是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后,引来五胡乱华惨剧,当时的***一度沦为胡人的奴隶甚至是粮食(这是真的,纯粹当作储粮)。
这个背景下导致了北方***大量南逃,而有能力南逃的这些 *** 多都是官绅阶级,他们逃入南方的同时也给南方带来了资金。
随着晋王朝的南迁使 *** 和经济的中心由北方南迁。同时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南方气候的温暖更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相较于北方五胡的肆虐与冉闵建国后与胡人的抗争,江南一代的环境比较安稳,人民的心态在这种安稳的环境下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开发建设。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鱼米之乡江南的土质和鱼米之乡是什么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