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之乡小曹(中国蟋蟀之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17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蟋蟀之乡小曹的一些知识点,和中国蟋蟀之乡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三曹和建安风骨
  2. 关于蟋蟀的名诗句
  3.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一、三曹和建安风骨

1、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 *** 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2、由反映 *** 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 *** ,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 *** 图。“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对汉末 *** 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 ***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 *** 社会的真实写照。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更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另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写兵役、徭役之苦,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写 *** 的悲惨遭遇,应玚的《别诗》写流落他方的思乡之愁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 *** 的社会现实,无不激荡着慷慨悲凉之气。可以说七子的这些动人心弦的歌唱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是时代的音响。

3、七子有不少反映现实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却是表现个人的内心情 *** 。这些作品大多抒情气氛浓郁,感情真挚动人。它既非 *** ,亦非讽谕劝戒,而是大胆地抒写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应该说,以情动人的艺术特点,集中体现了“魏响”新风的内在特质。前人的评论就注意到这一点:陈祚明说王粲《七哀诗》“第以情至为工”,应玚《别诗》“自然入情方,刘桢《赠五官中郎将》“情自宛切”(《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沈德潜说徐斡《室思》“情极深致”(《古诗源》卷六)。这些评语,都说得很有见地。

4、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七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人民背井离乡,亲人四散,因而抒写离情别绪,便成为七子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王粲《从军诗》其二:“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这种难以抑制的忧思,正是七子在当时的共同感受。再如徐斡《室思》渭“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阮瑀《七哀诗》:“出犷望故乡,但见蒿与莱”;应玚《别诗》:“行役 *** 土,悲思不能言”;……皆愁苦悲伤,哀婉动人。这种感伤的情绪尽管使人哀痛不已,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丧,却常常在悲叹中郁积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在七子的诗歌中有突出的表现:“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王粲《从军诗》其四);“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刘桢《赠从弟》其三);“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孔融《杂诗》其一);“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陈琳《游览》其二);“欲因云雨会,濯翼陵高梯”(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等,都洋溢着乘时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当然有时也有对坎坷经历的悲叹,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是不论是对理想的追求,还是失意时的惆怅,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的现实在诗人心灵上激起的深切悲痛,也可以看到由此而产生的拯世救民、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注重抒情,并始终贯穿着昂扬奋发的基调,可以说是“魏响”新风的基本特征。七子诗歌从反映社会现实到抒写拯世建功的情怀,正体现了“汉音”到“魏响”的过渡。

5、由质朴浑厚走向华美流丽,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标志。从总体上说,七子歌还是比较质朴的,尤其是他们创作的那些乐府诗,仍不失民歌化、通俗化的特点。但他们已开始追求语言的工丽、形式的华美,逐步走上华丽壮大的道路。 *** 先生曾说七子的诗歌“不外是‘慷慨’、‘华丽’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 及酒之关系》),确实抓住了七子诗歌的这一新特点。

6、前人说汉魏诗气象 *** ,难以句摘,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其实七子已注意到锤炼字句对提高诗歌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陈祚明就曾说公斡诗“笔气隽逸,善于琢句”,伟长诗“造语匠意”,元瑜诗“间有奇语”(《采菽堂古诗选》卷七)。吴淇也说仲宣“ *** 云散,一别如雨”(《赠蔡子笃诗》)二句“炼得精峭”(《六朝选诗定论》卷六)。象“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 *** ”等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一不是精心锤炼而成的。这些句子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美感,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就是用词用字,也颇见锤炼之功。“百卉挺葳蕤”的“挺”字,“菡萏溢金塘”的“溢”字,不仅写出了花卉的繁茂,而且还给人一种动态的美。而徐斡的善用虚字,则更是备受后人称赞:“句中多用虚字作健,非魏人不能。以能役虚字作转语,每句动折故健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尤其是《室思》中的“自君之出矣”句,后人激赏、摹拟不已。当然,七子的`炼字炼句,还不似曹植的刻意雕琢,仍不失自然的 *** 。七子不仅重视语言的锤炼,也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王粲《从军诗》其三是一首抒写怀抱的言志之作。作者先描绘了征吴途中见到的凄凉秋景:夕阳的余辉、蟋蟀的哀呜、孤鸟的翱飞、草露的寒凉,这些富有特征 *** 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有力地烘托出征夫凄凉、孤独、悲苦的情怀。情与景浑融一体,创造出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但这并不是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作者是以此衬托出自己要求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这首诗不仅意境醇厚,而且散发出一股昂扬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感情真挚强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另外,如陈琳的《游览》二首、刘桢的《赠徐斡》等在意境的创造上也很出色。这些都说明七子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已具有华美工丽的特点,正如许学夷所说:“ *** 五言有天成之妙,子建、公斡、仲宣始见作用之迹。”(《诗源辨体》卷四)注重语言的锤炼,形式的华美,可以说是“魏响”新风的重要标志。七子的诗歌从质朴浑厚向华美壮大的转变,正体现了“汉音”到“魏响”的过渡。

7、在“汉音”向“魏响”过渡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正是“建安风骨”在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七子的诗歌则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8、“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建安风骨

9、“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 *** 主要掌握在曹 *** 手里。因此,后世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 *** 的评论,更多的倾向于用“枭雄”一词。

10、撇开 *** 和权力,曹 *** 的在文学上的修为却是惊人,在当时可谓是光芒万丈。尤其是以他和儿子曹丕、曹植为首的,加上仰慕曹 *** 的建安七子,合力开创了建安文学的顶峰。

11、建安九年(204年),曹 *** 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 *** 局面。那些饱经战乱之苦的文士,不约而同投奔邺城,归附曹氏。由此,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 *** 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也就是现在说的文学圈子。

12、作为我国历史上之一个文学团体,建安文学率先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流派。这些人 *** 到一起,战时随军,每天与生死擦肩而过。归来后,有感而发,饮酒作诗,或写征战之苦,或述社会之乱,或思乡念亲,建安风骨随之形成。

13、何谓“建安风骨”?其实就是“三曹”(曹 *** 、曹丕、曹植)、“建安七子”(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等人作诗时自带的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因“建安七子”曾 *** 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有趣的是,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 *** 政见不合之外,其他六人与曹 *** 可谓是“相见恨晚”。

14、这些建安文学的主力军,他们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作品重于抒情,思想慷慨激昂,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并以风骨遒劲著称,具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15、虽然同在一个锅里吃饭,都是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 *** 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表达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他们每个人的风格又不尽相同。

16、曹 *** 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短歌行》和《观沧海》是世人最为熟悉的;曹丕诗文婉约,大多是游子思妇主题,如《古诗十九首》和《燕歌行》;曹植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被誉为“建安之杰”,千古名篇《洛神赋》便是他的 *** 作。

17、建安七子的诗赋创作,更是独具个 *** 和风貌。据史料介绍,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更高之人,此人是个全才,诗、赋、散文样样精通,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 *** 强, *** 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孔融善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 *** 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小有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18、“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的话,便是建安文学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的最贴切描述。

19、除了三曹和建安七子,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也是建安文学里不可或缺之人。她是汉末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天生丽质而又感情丰富、且 *** 格豪放的女子,却历经磨难,被羌胡 *** 所掳,留居12年之久。

20、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 *** 把她赎回,再嫁给董祀,又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400余篇。这便是历史上传为千古美谈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21、她写就的五言《悲愤诗》,共五百四十字。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极具感染力,是建安文学的一块价值连城的无双之璧。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古诗源》赞其“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生振,沙砾自飞,在东 *** 中,力量更大。”而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更是不吝赞美之词,他称颂道:“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的《离 *** 》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

22、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建安文学对后世文人和文学的影响无需多言。“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从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在《中国文学史》里的点评,即可观之。

23、花戏楼: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的一出“戏”

24、亳州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它文化底子里的全部,那你就错了。它还有花戏楼,是山西建筑和徽派建筑结合的典范,也是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结合的精髓。

25、花戏楼并非戏院,也不是一个专门唱戏的地方。得名“花戏楼”,乃是因为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

26、事实上,它是山陕会馆旧址,原名叫大关帝庙。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 *** ,随便一个雕塑,都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27、砖雕、木雕和铁旗杆,是花戏楼的三绝。导游 *** 姐说,铁旗杆高16米,重达24000斤,铸造精美,构思巧妙。大关帝庙上面玲珑剔透的砖雕是经过工人们雕、刻、磨等多种工艺手法,共雕刻115个人物,33只禽鸟和67只走兽,场面宏大,美轮美奂。

28、“郭子仪上寿图”是砖雕中的杰作,它清晰的刻画了唐朝大将郭子仪过六十大寿时的场景。寿星端坐中间,其背后刻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围在他周边的是七子八婿、文武百官、居家老小,共42个人物,是砖雕中人物最多的一副。前来祝寿的这些人,身份不同,神态各异,砖雕描绘得惟妙惟肖,令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29、除了这幅中国砖雕艺术当中的精品之作,还有不少根据民间谚语、成语雕刻而成的小幅砖雕,如:一马当先,三阳开泰,五世其昌,事事如意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生活美满。

30、所谓晨钟暮鼓,世人皆知,古来有之,对应的便是中国传统建筑——钟鼓楼,它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主要用于报时。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花戏楼也不例外,建有自己的钟鼓楼。

31、左边的钟楼雕刻的是大梁城和白蛇传,右边的鼓楼则是声名远播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李娘娘住寒窑(又名狸猫换太子)。用单反大长焦拉近后,能深刻感受到古代烧砖艺术和镂空雕刻的功力和魅力。

32、既然俗称花戏楼,自然少不了戏台。而它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戏台的建成没有用到一根钉,全部是用榫子扣制而成,而且外面的颜料都是用些纯植物,或者矿物质的提取物炼制而成。整个戏台共刻有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七擒孟获、空城计等18出三国戏文,600多个人物。很难想象,当时的工匠是怎么做到的,简直就是开挂了。

33、从建安文学到砖雕、木雕,这些古 *** 传下来的文字和技艺,见证了亳州这座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印记。不管发生过什么,都是最恰如其分的经历。一如余秋雨老师在《行者无疆》里说的:“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

二、关于蟋蟀的名诗句

1.描写“蟋蟀”的诗句都有哪些

1、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先秦:佚名《诗经蟋蟀》

1、蟋蟀在堂,岁聿其莫。——先秦:佚名《诗经蟋蟀》

释义: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

2、蟋蟀在堂,役车其休。——先秦:佚名《诗经蟋蟀》

释义:天寒蟋蟀进堂屋,行役车辆也息休。

3、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先秦:佚名《诗经七月》

释义:五月蚱蜢弹腿叫,六月纺织娘振翅。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4、苔衣上闲阶,蟋蟀催寒砧。——唐代:顾况《游子吟》

释义: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5、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两汉:佚名《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释义: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

6、蟏蛸结思幽,蟋蟀伤褊浅。——唐代: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释义:蜘蛛到处布网,蟋蟀声声急噪憋屈。

7、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宋代:姜夔《齐天乐·蟋蟀》

释义: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

8、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宋代:姜夔《齐天乐·蟋蟀》

释义: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留不住。行乐不可太过度,本职事情莫耽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多警悟。

天寒蟋蟀进堂屋,一年匆匆临岁暮。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停不住。行乐不可太过度,分外之事也不误。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敏事务。

天寒蟋蟀进堂屋,行役车辆也息休。今不及时去寻乐,日月如梭不停留。行乐不可太过度,还有国事让人忧。正业不废又娱乐,贤良之士乐悠悠。

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七月蟋蟀在田野,八月来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口,十月钻进我床下。

因少有人来石阶上已长满青苔,不时传来的蟋蟀声更让人觉得凄冷萧瑟。

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6、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 如虎。

8、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0、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1、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2、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 *** *** 。

13、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14、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15、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16、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17、举头西北浮云, *** *** 须长剑。

18、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19、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20、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2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22、旧恨春江流不尽,新恨云山千叠。

1、没有人能替你承受痛苦,也没有人能抢走你的坚强。2、不要拿我跟任何人比,我不是谁的影子,更不是谁的替代品,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懂得胜者为。

3、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4、现在不努力,将来拿什么向曾经抛弃你的人证明它有多瞎。

5、时间告诉我,无理取闹的年龄过了,该懂事了。6、我不是天生的王者,但我骨子里流着不服输的血液。

7、不悲伤,定会快乐。不犹豫,定会坚持。

8、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9、只有不想做的,没有做不到的。

10、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

——唐杜甫《促织》译文:两只蟋蟀在草根下表达爱慕的鸣声因动情而时高时低、时缓时急。2、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

——宋梅尧臣《促织》译文:蛐蛐在草丛里发出札札的鸣叫,织布机上发出阵阵机杼声。3、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先秦《诗经·七月》译文:十月蟋蟀到我床下藏。4、蟋蟀在堂,岁聿其逝。

——先秦《诗经·唐风》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将到头。5、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先秦《诗经·唐风》译文:蟋蟀在堂屋,一年快要完。6、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汉·佚名《东城高且长名》译文: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7、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唐·白居易《夜坐》译文:梧桐树的影子倒映在台阶上,能听见蟋蟀靠近床边的声音。8、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唐·宋之问《七夕》译文:停下织布的活儿找来蟋蟀,准备用来对付蜘蛛。9、书牀鸣蟋蟀,琴匣网蜘蛛。

——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译文:书架上蟋蟀在鸣叫着,琴盒里结满了蜘蛛网。10、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汉·佚名《明月皎夜光》译文:皎洁的月光洒满了深秋的夜,东壁的蟋蟀在低吟着。

徼虫亦可伤,何事苦争强。百胜终归死,一秋空自忙。

吟残庭际月,冷怯草根霜。不入儿童手,谁能较短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阶影,蟋蟀近床声。

曙傍窗间至,秋从簟上生。感时因忆事,不寝到鸡鸣。

斗蟋蟀的由来:《燕京岁时记》『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名虫必用青白色泥罐贮之。

《诗经·唐风》《蟋蟀》篇,其诗曰“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等。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古诗十九首》之七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古诗十九首》之十二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余光中的《蟋蟀吟》:中秋前一个礼拜我家厨房里/怯生生孤零零添了个新客/怎么误闯进来的,几时再迁出/谁也不晓得,只听到/时起时歇从冰箱的角落/户内疑户外惊喜的牧歌/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 ***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

满庭芳·促织儿张鎡月洗高梧,露漙幽草,宝钗楼外秋深。

土花沿翠,萤火坠墙阴。静听寒声断续,微韵转、凄咽悲沉。

争求侣,殷勤劝织,促破晓机心。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满身花影,犹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汝金。

今休说,从梁床下,凉夜伴孤吟。张鎡词作鉴赏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体,而且要使词人的主观情志与听咏的客观物象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张鎡这首词就达到了这一境界。据姜夔《齐天乐》咏蟋蟀的小序,张鎡这首词是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在张达可家与姜夔会饮时,听到屋壁间蟋蟀声,两人同时写来交给歌者演唱的。

两人词各有特色。郑文焯校《白石道人歌曲》提到:“功父《满庭芳》词咏蟋蟀儿,清隽幽美,实擅词家能事,有观止之叹。

白石别构一格,下阕寄托遥深,亦足千古矣。”上片写听到蟋蟀声的感受。

“月洗”五句,蟋蟀声发出的地方。词人首先刻画庭院秋夜的幽美环境。

夜空澄明,高大的梧桐沐浴在月光之中。“洗”字传出秋月明净之美用字传神。

《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毛《传》:“漙漙然盛多也。”

“漙”字传出露水凝聚之美。宝钗楼,本是咸阳古迹,邵博曾饯客于楼上,歌李白《忆秦娥》词(《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这里借指杭州张达可家的楼台。

张鎡字功甫、功父,旧字时可,祖籍西秦,张达可当是他的兄弟辈,所以信手拈来,寄寓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秋深,点出时令,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皎露漙的秋夜啊!土花,指苔藓。

墙下的苔藓顺着墙脚铺去。“沿”字化静态为动态,用字极生动巧妙。

突然一点萤火,飘坠墙根,这就是蟋蟀发出声音的地方。许昂霄《词综偶评》云:“萤火句陪衬。”

所谓陪衬,用视觉里的萤火衬托出听觉里的蟋蟀鸣声,用萤火 *** 的无关情节,衬托出蟋蟀鸣声的中心题材。看萤火,听蟋蟀,富有生活情趣,而这种生活情趣是从闲适的生活中领略到的。

《武林旧事》卷十录载了张鎡自己记叙的一年十二月燕游次序,题名《张约斋赏心乐事》,自序云:“余扫轨林扃,不知衰老,节物迁变,花鸟泉石,领会无余。每适意时,相羊小园,殆觉风景与人为一。”

由于长期过着优游舒适生活的王孙,张鎡对这种情趣有很深的体会。“静听”五句写蟋蟀的鸣声和听者的感受。

“断续”、“微韵”是蟋蟀鸣声的特点,“转”则有音调抑扬顿挫之致。“寒”与“凄咽悲沉”是词人听来的主观感受。

“争求侣”与“殷勤劝织”,是词人对蟋蟀鸣声的理解和想象:蟋蟀鸣,一是为了求侣,二是为了促织。《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九引陆玑《毛诗疏义》谓蟋蟀:“幽州人谓之促织,督促之言也。

里语曰:趣织(即促织)鸣,懒妇惊。”破,尽也,煞也,与杨 *** 《题朝英进斋》诗“用破半生心”的破字用法相同,犹言促尽、促煞用词精当。

蟋蟀的鸣声伴随和推动着织女纺织到晓。下片追忆儿时捕蟋蟀、斗蟋蟀的情趣,反衬今日的孤独悲苦情怀,充满不胜今昔之感。

“儿时”五句,写捕蟋蟀,最为后代词人所激赏。“呼灯”二句,刻画入微。

“任满身”二句,尤为工细。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说:“形容处,心细入丝发。

”它将儿童的天真活泼以及带着稚气的小心和淘气,纯用白描语言,细细写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周密称之为“咏物之入神者”(《历代诗余。词话》引)。

“携向”二句,写斗蟋蟀。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

民间争效之。”亭台,指盛蟋蟀的笼子。

从捕蟋蟀写到斗蟋蟀,补足当时情事,笔势连贯,一气呵成,为下面的感慨蓄势。“今休说”三句,今昔相较,感慨深远。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杜甫《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今日的寂寞凄苦与儿时的欢乐情趣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对 *** *** 下,正是欲扬还抑,欲展还收,欲说还休啊。

张鎡于淳熙十四年(1187)自直秘阁、临安通判称疾去职,在家闲居,“畅怀林泉”,“安恬嗜静”(见《武林旧事》卷十所载《约斋桂隐百咏自序》),不免有孤寂之叹,所以末句也非浮泛之语。这首词采用明线结构,所以线索明晰,结构平实,虽运用了几个典故,但并不晦涩难懂。

七言绝句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沙咏萤虞世南的历流光小,飘飖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新秋对月寄乐天刘禹锡月露发光彩,此时方见秋。夜凉金气应,天静火星流。蛩响偏依井,萤飞直过楼。相知尽白首,清景复追游蜜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蜘蛛元稹蜘蛛天下足,巴蜀就中多。缝隙容长踦,虚空织横罗。萦缠伤竹柏,吞噬及虫蛾。为送佳人喜,珠栊无奈何。截道蝉冠碍,漫天玉露频。儿童怜小巧,渐欲及车轮。毒腠攻犹易,焚心疗恐迟。看看长祆绪,和扁欲涟洏。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狱中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赠内人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夜下征虏亭李白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新晴王建夏夜新晴星校少,雨收残水入天河。檐前熟著衣裳坐,风冷浑无扑火蛾客堂秋夕戎昱隔窗萤影灭复流,北风微雨虚堂秋。虫声竟夜引乡泪,蟋蟀何自知人愁。四时不得一日乐,以此方悲客游恶。寂寂江城无所闻,梧桐叶上偏萧索。早秋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秋夜寄江南旧游武元衡寥落九秋晚,端忧时物残。隔林萤影度,出禁漏声寒。愁雨洞房掩,孤灯遥夜阑。怀贤梦南国,兴尽水漫漫。秋兴陆游蓬蒿门巷绝经过,清夜何人与晤歌?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传家产业遗书富,玩世神通醉脸酡。如许痴顽君会否?一毫不遣损天和小重山岳飞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禽虫十二章作者:白居易燕违戊巳鹊避岁,兹事因何羽族知。疑有凤凰颁鸟历,一时一日不参差。水中科斗长成蛙,林下桑虫老作蛾。蛙跳蛾舞仰头笑,焉用鹍鹏鳞羽多。江鱼群从称妻妾,塞雁联行号弟兄。

蚕老茧成不庇身,蜂饥蜜熟属他人。

须知年老忧家者,恐是二虫虚苦辛。

阿阁鹓鸾田舍乌,妍蚩贵贱两悬殊。

如何闭向深笼里,一种摧颓触四隅。

兽中刀枪多怒吼,鸟遭罗弋尽哀鸣。

羔羊口在缘何事,暗死屠门无一声。

蟭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

应是诸天观下界,一微尘内斗英雄。

蟏蛸网上罥蜉蝣,反覆相持死始休。

何异浮生临老日,一弹指顷报恩雠。

蚁王化饭为臣妾,蜾母偷虫作子孙。

彼此假名非本物,其间何怨复何恩。

豆苗鹿嚼解乌毒,艾叶雀衔夺燕巢。

鸟兽不曾看本草,谙知 *** *** 是谁教。

一鼠得仙生羽翼,众鼠相看有羡色。

岂知飞上未半空,已作乌鸢口中食。

鹅乳养雏遗在水,鱼心想子变成鳞。

蟋蟀之乡小曹(中国蟋蟀之乡)-第1张图片-

三、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 *** 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更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对这首诗,朱瀚评此诗云:江浦二字打头,近俗。喧昨夜,更俗。动微寒,欠穏。雨色、雷声,土木对偶,比雷声忽送千峰雨何如?交并二字,重复。太剧干三字,晦涩。此从黄莺过水一聨偷出,而手脚并露。其云晚律渐细,岂少年自居粗率乎?杜则少时入细,老更横逸耳。故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参看,始知其谬。

今日有雨,窗外秋雨如烟,正好读起这首诗,试评一二。

唐人特别是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绝不会随意涂鸦,往往大有用意。这首诗,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点题之笔。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憋闷,戏呈则表明老杜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

首句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这时诗人坐在舟中,百感交集,心中自是有些抑郁。朱瀚所说雷声忽送千峰雨是杜甫另一首诗的一句,那首诗杜甫描写的是三峡春天的美景,洋溢着诗人对春雨和生活的喜爱,和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不同的。喧则更表明雷声的讨厌和无趣。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则更加烘托出诗人难以 *** 的郁闷。

黄鹂并 *** 愁湿,白鹭群飞太剧干,这更是佳妙之笔。黄鹂并 *** 愁湿,同样是诗人对雷雨夜的厌恶之情。但白鹭群飞太剧干则是转折。据对应前句愁,取戏剧之意,喜欢高兴的意思。如果大家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呆过,一定知道白鹭这类鸟是不太怕湿的,甚至往往喜欢在初雨时捕食,当然此时食物比较多。作者此时的心情,因为要去见路十九,但有故人奉米禄,怕是又少不了好酒好肉,自然非常高兴。所以看到白鹭群飞太剧干,想到自己喜悦之情。这是一个转折,这样就自然就过渡到了第三句。至于朱瀚说偷自黄莺过水,这也是杜甫诗中句子,同样是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这和这里黄莺并作的愁苦郁闷,与白鹭群飞的那种高兴喜爱是不同的感情。

第三句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这句同样情感含蓄,耐人寻味。诗人到了晚年,对自己的诗是非常自信的,晚节渐于诗律细。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意境与白鹭群飞太剧干相同,皆为自信豁达高兴之意。另一方面,诗人晚年,穷困潦倒,诗作也难有知音,连推崇他的恐怕也不多。所谓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而却又经常不得不寄人篱下,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而谁家数去酒杯宽则又是转折,诗人晚年诗写的那么好,却又有谁欣赏诗人,能让我去他那里一起喝酒呢?杜甫写诗,往往句法气象万千,感情千转百回,这里就是一个例证。这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蕴 *** 自信、潦倒、心酸、自嘲等等多重感情,其实更是诗人晚年写诗达到炉火纯青的写照。

最后一句惟君更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和诗标题遣闷戏呈对应。对于路十九欣赏自己,诗人是很感激的。惟君既表达感激,也有自哀之意。

诗以言志,譬如杜诗中的燕子,既有活泼可爱的自来自去梁上燕,也有让人心烦的清秋燕子故飞飞。这首诗把诗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通过景物和故事描绘刻画出来,似轻描淡写般无意为之,却更加深沉含蓄,不愧为晚节渐于诗律细、老去诗篇浑漫与。如朱瀚之类评论家,只懂肤浅的遣词造句,却不懂细腻感情和伟大的人格是一个大诗人和普通诗人的区别,自然也不足为奇。

1、逶迤:道路、河道等弯曲而长。

处在苦闷的时代,而又悟到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生命哲理,其苦闷就尤其深切。苦闷而无法摆脱,便往往转向它的对立一极荡情行乐。此诗所抒写的,就正是这种由苦闷所触发的滔荡之思。

诗 *** 约是独自一人,徘徊在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从眼前逶迤(绵长貌)而去,在鳞次栉 *** 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自相连接这景象正如周而复始的苦闷生活一样,单调而又乏味。四野茫茫,转眼又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的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这开篇四句,不仅描述着诗人目击的景象,其中还隐隐透露着诗人内心的痛苦 *** 动。生活竟如此重复、单调变化的只有匆匆逝去的无情时光。想到人的生命,就如这风中的绿草一般,繁茂的春夏一过,便又步入凄凄的衰秋,诗人能不惊心而呼: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眼前的凄凄秋景,正这样引发出诗人对时光速逝的震竦之感。在怅然扔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似乎也多一重苦闷难伸的韵调: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晨风即?鸟,局促有紧迫、窘困之意。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生命窘急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受到了时光流驶的迟暮之悲。这一切似乎都从相反方面,加强着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和意念: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应当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这就是突发于诗中的浩然问叹: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以上为全诗之之一节。读者可以看到,在此节中盘旋往复的,其实只有一个意念,即荡涤放情之思。这种思绪,原本来自于诗人自身生活中的苦闷,与所见景象并无关涉。但诗人却将它移之于外物,从衰飒悲凉的秋景中写来。便令人感到,从高且长的东城,到凄凄变衰的秋草,以至于?鸟、蟋蟀,似乎都成了苦闷人生的某种象征,似乎都在用同一个声调哀叹:何为自结束、何为自结束!这就是审美心理上的移情效果。这种贯注于外物、又为外物所烘托而强化的情感抒写,较之于直抒其怀,无疑具有更蓬勃的葱茏的感染力。自燕赵多佳人以下,即上承荡情之意,抒写诗人的行乐之境。当何为自结束的疑虑一经解除,诗人那久抑心底的声色之欲便勃然而兴。此刻,身在东城外的诗人,竟做了一个极美妙的燕赵佳人梦:他恍惚间在众多粉黛丛中,得遇了一位颜如玉的佳人;而且奇特的是,一转眼,这佳从便罗裳飘拂、仪态雍容地端坐在诗人家中,分明正铮铮地习练着靖商之曲。大约是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间竟似骤雨急风,听来分外悲惋动人读者自然明白,这情景虽然描述得煞在介事,实际上不过是诗人那荡情之思所幻化的虚境而已。所以画面飘忽、转换也快,呈现出一种梦寐般的恍惚感。

最妙的是接着两句:驰情整中带,沈吟聊踯躅(且前且退貌)。中带,一本作巾带。关于这两句写的指何人,照张庚的说法:凡人心慕其人,而欲动其人之亲爱于我,必先自正其容仪以希感到佳 *** (《古诗十九首解》)。那么,驰情而整中带者,就是诗人了。那当然也有道理(只与整句不太连贯)。不过,苦将其视为佳人的神态表现,恐怕还更有韵致些。因为佳人之当户理琴,本来并非孤身一人。此刻在她对面,正目光灼灼注视着她,并为她的容颜、琴音所打动,而为之目凝神移的,还有一位梦想着荡涤放情志的诗人。正如吴淇所说:曰美者,分明有个人选他(按,即她);曰知柱促,分明有个人促他分明有个人在听他;曰整中带,分明有个人看他;曰踯躅,分明有个人在促他(《选诗定论》)。驰情整巾带两句,正是写佳人在这选、听、看、促之下的反应多情的佳人面对着诗人的忘形之态,也不觉心旌摇荡了。但她不免又有些羞涩,有些踌躇,故又是沉吟、又是踯躅(已舍琴而起),表现出一种理欲交战情形;但内心则早已倾心于君矣这就是前人称叹的驰情二句描写入神处。在这种图画也画不出的捉衣弄影光景中,佳人终于羞羞答答地吐露了心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借飞燕双双衔泥巢屋之语,传达与诗人永结伉俪之谐的深情,真是结得又超脱、又缥缈,把一万世才子佳人勾当,俱被他说尽(朱筠《古诗十九首说》)。

这就是诗人在东城高且长的风物触发下,所抒写的荡涤放情志的一幕;或者说,是诗人苦闷之际所做的一个白日梦。这梦在表面上很驰情、很美妙。但若将它放在上文的衰秋、岁暮、鸟苦虫悲的苍凉之境中观察,就可知道:那不过是苦闷时代人 *** 备受压抑一种失却的快东与美感的补偿(尼采),一种现实中无法达成的虚幻的愿望而已。当诗人从这样的白日梦中醒来的时候,还是会因苦闷时代所无法摆脱的局促和结束,而倍觉凄怆和痛苦。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 *** 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因为穷困,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对她的态度上更要显得亲善。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 *** 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了。贫困的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流满面。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在此作者却用了平辈之间的呈让人更易接收。郎是对人的爱称。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怎么。

8、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3、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14、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

16、 *** 疏篱:是说吴郎修了一些稀疏的篱笆。

19、贫到骨:贫穷到骨(一贫如洗、。

诗的之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 *** 。诗人等于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困穷,承上第二句;此,指扑枣一事。意思是: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 *** 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 *** 。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 *** 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 *** 一见你 *** 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 *** 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 *** 上篱笆。这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 *** 的诉苦,指出了 *** 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 *** 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 *** ,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 *** 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 *** 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这首诗的人民 *** 是强烈而鲜明的,在通常用来 *** 以高华典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 *** ,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王旅旋兮背故乡。彼君子兮笃人纲。

媵余行兮归朔方。驰原隰兮寻旧疆。

车载奔兮马繁骧。涉浮济兮泛轻航。

迄魏都兮息兰房。展宴好兮惟乐康。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中国 蟀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