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鹿鸣之乡,描写鹿鸣湖的作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鹿鸣乡的概况
鹿鸣乡位于祥云县东南部,东北连下庄镇,东依普棚镇,东南与南华县接壤,西南与弥渡县毗邻,西北接云南驿镇。面积153.22平方千米,人口128 *** 人(2006年)其中非农人口83人,少数民族486人。辖弥长、鹿鸣、罗溪、龙水、桑木、雄里坡、大凹柰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57个村民小组。乡 *** 驻鹿鸣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北纬25°18′,海拔1620米,距县城39千米。
地处中山河谷,山脉与河谷并列行,地势北高南低.更高点为西部的大梁子,海拔2095米,更低端为雄里河谷海拔1347米,是全县更低点。弥长河、鹿鸣河、雄里河贯穿全境,向南注入礼社江。
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意思是什么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这句话出自先秦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鹿鸣》
2、赏析:此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
3、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4、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5、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6、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7、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 *** ,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8、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9、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10、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11、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12、簧:笙上的 *** 。笙是用几根有 *** 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13、承筐:指奉上礼品。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
14、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15、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16、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
17、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
18、这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针对历史上不同的看法,邓 *** 从主题和成诗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小雅·鹿鸣》的成诗时间当在西周中后期的宣王时代,故而应为强调“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美诗。此诗是对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的描绘。
19、《小雅·鹿鸣》是《诗经》的“四始”诗之一,是古人在宴会上所唱的歌。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 *** 作《短歌行》,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20、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21、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故《诗集传》云:“盖君臣之分,以严为主;朝廷之礼,以敬为主。然一于严敬,则情或不通,而无以尽其忠告之益,故先王因其饮食聚会,而制为燕飨之礼,以通上下之情;而其乐歌,又以鹿鸣起兴。”也就是说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22、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诗集传》云:“瑟笙,燕礼所用之乐也。”按照当时的礼仪,整个宴会上必须奏乐。《礼记·乡饮酒义》云:“工入升歌三终,主人献之。笙入三终,主人献之。间歌三终,合乐三终,工告乐备,遂出。……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据陈澔注,乐工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三篇终,则主人酌以献工焉。”由此可知,整个宴会上是歌唱以上三首诗,而歌唱《鹿鸣》时又以笙乐相配,故诗云“鼓瑟吹笙”。乐谱虽早已失传,但从诗的语言看,此诗三章全是欢快的节奏,和悦的旋律,同曹 *** 《短歌行》相比,曹诗开头有“人生苦短”之叹,后段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悲,唯有中间所引“鹿鸣”四句显得欢乐舒畅,可见《诗经》的作者对人生的领悟还没有曹 *** 那么深刻。也许因为这是一首宴飨之乐,不容许杂以一点哀音吧。
23、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说见上文所引《礼记》;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礼记·燕义》云:“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足可为证。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
24、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其大意则如《诗集传》所云:“言嘉宾之德音甚明,足以示民使不偷薄,而君子所当则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如此看来,这样的宴会不徒为乐而已,它也带有一定的 *** 色彩。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 *** 。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使得参与宴会的群臣心悦诚服,自觉地为君王的 *** 服务。
三、鹿鸣镇的著名景点
鹿鸣鹿山寨位于鹿鸣镇中心位置,在鹿鸣中心校背后或者说是鹿鸣中心校背靠鹿山寨。进寨入口在鹿鸣小学后门二十米处。鹿山寨为鹿鸣更高峰,与嘶峰村的嘶峰寨和尖山村的尖山寺遥相呼应成品字形摆开,其实颇为壮观。山寨门口有一庙宇镇守山门,山门险要更加突出了庙宇的临空感,遥望煞是壮观。鹿山寨由于位于鹿山村场镇旁故到山寨游玩人员颇多,每逢节假日游客倍增。进山观景拜神居多。由于山寨位高山险,也就成就了此山在鹿鸣人心中的地位,每每异地回乡之人都会到山头遥望场镇全貌,无不感叹家乡发展迅速。所以鹿山寨也就成为了寄托鹿鸣人思乡情怀,成为鹿鸣人的心里靠山。
山前有一鹿山水库和一古色古香的村落,水库常年为村子提供生活生产用水,水库也是未经干涸。所以说该村背靠青山面有明镜,实质乃一块鹿鸣镇真正的 *** ,人杰地灵之地。该村叫:中岭上。鹿鸣镇石龙村地处平昌南大门,通达路横贯全村,幅员面积6.35平方公里。辖14个农业社,有村民552户,共计2452人,劳动力1060人,外出务工人员510人,耕地面积1450亩,林地1160亩;现已改造成砖混结构住房的农户236户,穿透结构121户,土木结构195户;全村已建沼气74口,现有机压井113口;规模化养殖户3户,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2户;村社道路已通3条共计6公里;现有库4个,塘24口,蓄水池池15口,渠道15公里;现用电普及率99%,电视普及率83%,通讯设备普及率78%;现有农业耕作机械9台;有村小学一所,共3个班,教师5人, *** 213人;现有医务人员4人,无村级卫生站;在职村干部4人:村支书一人,村主任1人,文书1人,村主任助理1人(大 *** 村官),无两委办公室。
四、“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句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1、用意:说明曹 *** 渴望得到贤才,就像小鹿呦呦鸣叫,希望尽快吃到艾蒿一样。
2、曹 *** 以求才若渴著名,在短歌行这首诗里面也体现出来了,诗中浓郁的抒情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 *** 目的。曹 *** 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 *** 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
3、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 *** *** 与艺术 *** 的结合。
4、出处:汉末 *** 家、文学家曹 *** 的《短歌行》。
5、原文节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译文:穿青色衣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7、《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
8、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9、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
10、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 *** 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 *** 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之一首。
11、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 *** 在其 *** 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 *** 基础,打击 *** 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
12、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短歌行二首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