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贵州苗侗之乡,以及侗寨贵州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苗乡侗寨的风情
1、“苗乡侗寨”是民族建筑画廊。“苗乡侗寨”依山傍水,吊脚木楼、鼓楼花桥成为黔东南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增冲鼓楼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侗族鼓楼的 *** ;地坪花桥是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为花桥建筑中的佼佼者。“苗乡侗寨”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展现了苗侗等各族人民无穷的智慧,为人类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2、“苗乡侗寨”是民族服饰博物馆。黔东南是中 *** 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更好的区域。黔东南民族服饰有 *** 大类200多个品种,其中以“苗族盛装”、“侗族淡装”为 *** 。“苗族盛装”做工精美,雍荣华贵,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侗族淡装”设计精巧,清新淡雅,极好地展示了侗族人民朴实自然的审美理念。
3、“苗乡侗寨”是歌舞海洋。芦笙舞、锦鸡舞、木鼓舞、板凳舞等极具魅力,蜚声中外。反排木鼓舞被喻为“东方迪斯科”。银饰闪烁的苗族踩鼓舞,被称为世界上最华贵的舞会之一。侗族“多也舞”场面盛大,气氛热烈,体现了民族和谐共生思想。
4、“苗乡侗寨”是中 *** 族音乐富集地,保存有上千种苗侗等多民族原生态歌曲,其中“苗族飞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被称为歌曲艺术的珍品;无指挥、无伴奏的千人“侗族大歌”,唱出的声音跌宕有序,悦耳嘹亮,气势恢宏,被称为“天籁之音”,填补了中国无多声部合唱音乐的空白。
5、“苗乡侗寨”是民族民间节日活动载体。黔东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一年四季有重大节日200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 *** *** 、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玩龙灯等。其中重要民族节日有芦笙节、姊妹节、龙舟节、苗年节、摔跤节、大歌节、鼓藏节等。
6、苗乡侗寨,多彩贵州。苗乡侗寨,养心家园。
二、苗族的迁徙史
苗族有739万多人,主要聚居在贵州省的南部和湖南省的西部。
云南的苗族有 *** .6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文山、红河两个自治州和昭通地区。
大多数苗族是从明代以后从湖南、贵州迁入云南的。
苗族的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定居在湖南洞庭湖和沅江流域一带,从事渔猎和农业生产。
后经过历代不断地迁徙进入西南地区。
苗族自称“蒙”,云南的苗族有八个冠以“蒙”的自称单位,解放后统一称为苗族。
苗族居住分散、支系较多,有青苗、花苗、白苗、独角苗等。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
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
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的歌曲调较多,如质朴庄重的古歌,豪迈奔放的飞歌, *** 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等,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每年农历5月5日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节日,届时男女青年欢聚对歌,选择佳侣,并举行吹芦笙、跳芦笙舞、踩鼓、爬花杆等活动.
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
“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
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
在四 *** 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
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统称为“ *** ”,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
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苗族的分布更广。
东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贵州中西部,即当时的巴蜀、夜郎、牂牁,纵横数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最多,是当时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
其中又以黔中(今川东南及黔北边境)、武陵(今湘西、黔东之大部)两郡较多。
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当时所谓“五溪蛮”的主体民族。
汉代迁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记载,不过人数很少。
迁入贵州中南部的苗族,从近几年贵州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掘的许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两晋之时。
近几年来的民族调查,发现这一带有些苗族追述族谱长达五十多代人,与上述考古材料相近。
唐宋时期,苗族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汉水中下游以东至淮河流域的多数苗族已逐步汉化而消失;另一方面是移入贵州的苗族进一步增多,逐步成为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同时开始进入云南(滇东北除外)。
据彝文史籍记载,唐代长庆、大中、咸通年间,云南南诏 *** 数次侵扰播州时,曾俘掠了数万苗族和仡佬族到云南作奴隶,说明当时黔北苗族相当多。
贵阳以西至镇宁、关岭、贞丰一带,晋代时设牂牁郡,为大姓谢氏世袭 *** 。
到了唐代,牂牁 *** 为东西二部,其部民遂被称为“东谢蛮”和“西谢蛮”,元明两代则称作“东苗”和“西苗”。
在黔南惠水、长顺直到黔桂边境,近几年发现了许多苗族岩洞葬,经鉴定,除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唐宋至明代的遗物。
这一时期,“苗”的称呼在唐人樊绰《蛮书》、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和《宋史》等书中已开始出现。
贵州已逐步形成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不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这一情况并不为人所知。
从元明到清初,由于封建王朝大力经营西南,在各民族地区逐步设流官治理,对各省具体情况的了解进一步深入,贵州苗族很多的事实遂渐披露于世。
又由于湘西、鄂西、川东苗族的大量汉化,于是贵州作为全国苗族分布中心的地位就更加突出。
人们根据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苗族各部分服饰颜色、式样的不同,分别将其称为高坡苗、平地苗、长裙苗、短裙苗、红苗、黑苗、花苗、青苗、白苗等,名称多至数十种,因而有“百苗”之说。
苗族社会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发展长期以来十分缓慢而又极不平衡。
贵州设治较晚,又远离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因此,苗族社会的发展,比湘西、鄂西、川东一带的更为迟缓。
秦汉至两晋时期,湘西桃源、沅陵一带苗族已开始出现强大的部落首领。
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沅陵、辰溪、溆浦以北、汉水流域以西直到川东巴峡的苗族,出现了许多强大的封建主,并受到封建 *** 的赏赐,加官进爵;社会经济有的与汉族完全一致,父系氏族的鼓社制和农村公社的议榔制,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组织,在外部,则受他族奴隶主和封建主的 *** 或羁縻:居于黔东北者受思南、思州田氏领主的控制,在黔北则为播州杨氏领主的属民,在黔西北受罗甸国奴隶主的 *** ,在黔南受龙、方、张、石、罗五 *** 领主的羁縻,在贵州中部,受宋氏领主的制约。
这些首领 *** 下的苗族,有的沦为奴隶,有的沦为农奴,有的成为依附民。
有的虽保持自己的 *** *** ,但形式上仍依附于外族 *** 者,被称为“羁縻蛮地”。
有的完全保持了自己的 *** *** ,被称为“生蛮”。
元明两代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前后,封建王朝一方面分封各族首领(包括征蛮有功的汉族将吏)为土司,以 *** 各族;另一方面又直接派流官以控制土司,实行土流并治。
由于***进入苗区的增多,汉文化的促进作用加强,苗族社会的封建化得以加速,阶级分化开始明显。
这时期,苗族中也出现了一些中小土司,如雄据于紫云、长顺一带的金竹安抚司及平越杨义长官司的金氏,黎平亮寨长官司龙氏,以及雄据于八寨(今丹寨)和都匀一带的夭坝安先司夭氏,承袭时间各有数百年之久。
在黔东铜仁、松桃和黔北务川、道真等县苗族中,出现了一些当时被称为“富苗”的地主。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铜仁府罗金寨苗族地主吴老夭,有钱有势,“久为诸苗雄长”称霸湘黔边境,湘西、黔东北各县不少都投靠他。
今黔东黄平、凯里、施秉、镇远等处,也出现不少“富苗”。
;其中凯里的阿溪,广有钱财,到处放 *** 。
甚至贿赂省内监军总帅,借势凌人。
贵阳附近各州县,苗族内部的阶级分化也开始明显,出现了一些较大的部落酋长。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今贵定平伐苗族大首领的娘率部民十万户归顺元朝。
到了明代,平伐地区设了流官,但苗寨仍由苗族土司治理。
社会经济有了发展,有了集市贸易,促使土地买卖关系进一步民展起来。
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至 *** 战争前,苗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封建化加强了,地主经济继续发展。
今黔东南雷公山区相继出现了地主,完全进入了封建社会。
如咸同年间台拱厅巫生寨的欧养生和五岔的潘老马、丹江厅掌批寨的绍伯寡,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地主。
黔中南贵阳、龙里、贵定、惠水等地的苗族中也有地主出现,他们大量购买土司、屯军和农民的土地山林,从而成为“殷实之户”。
近代以来,苗族地主经济继续发展,有些地区如黔东南、松桃、务川等地苗族地主,有的还占有年产数千挑至万挑稻谷的田地。
不过,从总的情况看,由于历史、地理、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苗族地主经济的发展并不充分。
在许多苗族聚居区的阶级结构中,都存在着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地主富农少,中农多,贫雇农少。
除个别大地主外,一般地主占有田地年产谷仅二百担(每担一百二十斤)左右,经济力量很薄弱;地主中多数 *** 没有完全脱离生产。
在苗族杂居区,地主绝大多数都是汉族和其他民族,苗族人民几乎全是贫雇农,地主富农仅是极个别的人家。
苗族人民有反 *** 反剥削的光荣传统。
从商周到 *** ,数 *** 来斗争不息。
从唐宋起,贵州苗族有记载的斗争不少。
多是受湘西、川东苗族斗争的影响而爆发。
元明时期,随着 *** 王朝势力的深入,民族 *** 之加剧,贵州苗族人民的 *** 逐渐增多。
仅明代的斗争就有百余次,有的规模很大。
如正统十三年到景泰二年(公元1448—1451年)的全省各族人民 *** ,明朝动用了二十多万大军 *** ,历时三年。
以韦同烈为首的黔东清水流域和贵定、福泉一带的苗族农民军,据香炉山一直坚持到最后。
天顺元年至三年(公元1457—1459年),龙里、贵定、八番(惠水)、平越(福泉)等处“十三番”苗族首领干把珠领导的 *** ,也曾震动一时。
嘉靖十七年至三十年(公元1538—1551年)龙许保领导的黔东北和湘西的苗族 *** ,长达十四年之久,先后抗击明年十六万之众。
其中规模更大的有三次:之一次是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公元1735—1736年)发生的“雍乾 *** ”, *** 是包利和红银, *** 范围遍及黔东南地区,抗击了七省清军数万人的残酷 *** ;第二次是乾隆六十年到嘉庆元年(公元1795—1796年)石柳邓、吴八月等领导的“乾嘉 *** ”,范围扩及松桃、铜仁、印江和四川秀山酉阳和整个湘西苗区,抗击了七省清军18万人的进攻;第三次是张秀眉、柳天成、陶新春等分别领导的“咸同 *** ”,发生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终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2年)。
*** 范围以贵州为中心,波及湘西、川南、桂北和滇东,延续了18年,影响十分深远。
这三次 *** 间隔都是60年,因而苗族民间有“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的说法。
*** 年间,贵州苗族人民参加了 *** 合作的北伐战争。
当时被编为 *** *** 军第九第十两军的黔军,就有许多松桃、铜仁和天柱、锦屏一带的苗族、侗族官兵,他们在战争中屡挫强敌,功勋卓著。
*** 战争时期,1942年黔东清水江流域的苗侗两族发动“黔东事变”,反抗*** *** 。
次年,贞丰苗族联合布依 *** ,两次下县城。
望谟苗族、布依族在熊亮臣领导下,得到 *** 的帮助,在麻山乡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当时活跃于滇黔边区的滇桂黔边纵队(简称边纵)第三支队,活跃于云南宣威和贵州威宁的边纵第六支队和威宁游击团,都有许多苗族参加。
松桃苗族人民成立了“边胞支队”,在松桃和湘西开展 *** 游击战争。
贵州苗族人民在 *** *** *** 的斗争中,作出了很多的贡献。
三、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苗侗文化
1、A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保护苗侗文化
2、“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固然,民族文化未必全然都好,但文化的进步,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逐步演进,自然取舍。现代生活必然充满多样 *** ,甚至必须有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与文化参与才能走得更顺利。
3、然而,在城镇化、行政化与消费文明的冲击下,不少文化生态正迅速萎缩,甚至濒临灭绝。其中有多少是自然消亡,又有多少是人为 *** ?我们是否有必要行动起来?又该怎么去保护和追求现代文明的多样 *** ,使 *** 的空间更为广阔,现代生活的基础更为博厚?
4、现在,民族文化的生态面临危机,少数民族的村寨正在从中国的文化版图上抹去。全球化的强势就在于,它全面取代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摧毁传统的 *** 、采集的部落文明。
5、为了发展经济,要建设大型项目。比如修水坝,修电站,在某种意义上,这些工程剥夺了当地居民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将当地文化连根拔起。这些对文化 *** 的剥夺愈演愈烈,狭隘的经济发展观往往是单纯追求 *** 生产总值GNP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提高。我们必须先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发展,发展为了谁,谁从发展中获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保护?因为多样 *** 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6、文化保护目前的困境主要是来自盲目的现代化、城市化,过度的商业化和行政化。不能把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单地当做买卖的商品。
7、有学者列举了一些国家在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例子。比如不丹,1974年 *** 边境,每年只允许1000名游客进入,每名游客至少要付1000美元进行为期一周的旅游,而且只能走固定的路线。在这种高端的旅游下,村民和游客之间没什么直接冲突。1988年不丹 *** 关闭了一些寺院,拒绝向外来者 *** ,他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日益增强了僧侣的物质思想,游客不断向年轻的僧侣送象征 *** 的礼物,钱、糖块、铅笔。这是一种极端控制的文化保护,不一定完全对,可以思考。
8、在秘鲁马丘比丘古城,没有垃圾筒、厕所,不准带任何软饮料。
9、这是世界上比较成功的文化保护做法。我国的丽江,已经受到了 *** 教科文组织的批评,2007年就已经给了红牌。
10、民族文化是向前发展的,要站在很高的视点去看“原生态”,认为它应该在封闭的状态,这肯定不对,文化一定会进步,但要保护它的多样 *** 。比如侗族大歌的原生形态就不是现在这样,“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其实只存在于猜想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艺术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必由之路,侗族大歌也不例外。文学艺术家们不能空着肚子写作、绘画、跳舞、唱歌,侗族歌手们也不能空着肚子演唱侗族大歌!如果侗族大歌不能“与时俱进”,只能死路一条!岩洞农民大歌队的主力队员大多都四五十岁以上,二三十岁的男女青年已为数不多,而且流动很大。为了求生、传承、发展,侗族大歌必须从侗族村寨走进学校,走进县城、州城、省城乃至国内外各大都市。当然,侗族大歌在城市化进程中,千万不要遗弃它固有的生存基础——侗族村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侗族大歌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11、仍以侗族大歌为例,其自身要不要发展创新?
12、一成不变的艺术没有生命力,最多只能算作一种“艺术遗产”或“文化遗产”。诗经、楚辞、汉赋等都属于这样的文化遗产。不发展不变化,也不可能有顽强的生命力。
13、传统侗族大歌只用侗语演唱。要不要将传统侗族大歌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其他兄弟民族、兄弟国家的语言来演唱?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大难题!
14、四、文化需要活化传承、培养传人
15、首先要保护的是基因,农村村寨是整个根文化的资源地和持有地。这个基础一旦丧失,中华文明的多样 *** 就会整体蜕变。
16、乡村现在的问题,是人。不管怎么保育,如果族人们没有继承者,民族是虚的。很多人,自己的母语不会,歌曲不会,民族文化不会。没有人,如何传承?
17、第二个问题就是自组织传承的问题。在文化传承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第三代传承人,一是村寨自组织。乡村是要自组织,但乡村实际是一种长时期的被动员的状态。我们应当扶持帮助培训村寨的自组织站起来,有效地在自己的体系内,利用自己的规则进行文化传承。
18、云南的土风计划希望每个村能以自己的方式和特点把文化传承的模式总结出来,连成一条线,这个示范工程主要的重点就是两个:之一,把资金全部输进村寨;第二,培育和激励本村的自组织做事。将来会对本村的自组织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引导、培育,让族人们站在舞台上。土风计划做得好,一定能培育第三代传承人。
19、在发展领域可以提炼八个人类发展的基本的品质。之一是 *** ,对应人的发展;第二是文化 *** ,对应多样 *** 发展;第三是生态和环境,对应可持续发展;第四是公平,对应平等发展;第五是赋权,对应 *** 发展;第六是互换,对应参与发展;第七是包容,对应众生发展;第八是责任,对应团结发展。这八个发展品质是做文化保护、乡村保育的重要基础。
20、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承认各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各团体、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1、民族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上 *** 积累的文化财富,是群体和个体传承的天赋财产,他们对其非物质文化的遗产拥有天赋的权利,并优先享有与之相关的全部利益。任何外部机构、企业或个人都无权以任何方式强行占有其文化遗产。所以,当地人民才是自己文化的真正主人。少数民族文化村寨保育里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22、之一个原则是自我造血。第二是双生态保护,不能光提自然生态保护,忽视文化生态的保护。文化生态也有污染,也要保护。第三是外部元素有条件地谨慎参与。最后,要反对简单的扶贫模式。很多NGO都希望扶贫,但谁是贫困者?有三种贫困:资源贫困、 *** 贫困和文化贫困。现在国内很多的扶贫,资源 *** 的扶贫扶了一点,但结果是他们文化的贫困加剧。
23、首先是解决苗侗农村的问题,比如城乡平权,然后才是文化传承、保护问题。农村价值是什么?如果农村只知模仿城市,再好也比城市差一截。
24、农村生活不同于城市生活。你可以植树、种花,可以钓鱼、养一条大狗,在北京市你可以养吗?中国传统的耕织文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一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更好的情况是,希望选择城市生活的人,能够进城,在城里有尊严地活着,希望选择在农村生活的人,在农村同样活得非常好,有尊严,而不是农村追着城市。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什么?
25、之一,要有不动产 *** 的 *** 。如果这块土地今天是我的,明天就被征走搞旅游,怎么可能美好?
26、其次,有覆盖全体 *** 的社会保障 *** ,农村人才能安心生活。财政更多地投向公共服务,城乡均等享有。在北京卖一块国有土地,收益属于13亿人。贵州山区的一个老乡不能参与决策,他能不能分享这个利益?
27、第三就是要有真正的自治,把村民自治法做实。
28、最后,还有农业补贴的一系列政策。这些做好了,生活在此地的人才能安心地唱歌,有尊严地唱歌。
29、农村的问题解决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也就解决好了。
30、七、黔东南优势在于苗侗传统民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
31、(1)从苗、侗饮食习俗,开发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主食副食、菜肴、酒、小吃、糕点、糖果、水果。
32、(2)从苗、侗民间文艺、民间游艺习俗,发展文艺表演,苗族、侗族之歌舞光碟。
33、(3)从黔东南自然景观、历史文物、民俗风情,编印导游说明书(折叠式纸片)、导览手册(小册子)、 *** 、图书、光碟。
34、(4)设计、 *** 、销售旅游产品。如民族服装、饰品、纪念品、礼品、食品、酒、茶叶、 *** 、图书。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可有伪劣产品。这是黔东南及其景区的无声广告,游客带回家,便宣传了黔东南,吸引他的家人、友 *** 游黔东南。
35、(5)健全完善每个县的民俗志,民间故事集。
36、(6)立体地记录《苗族古歌》、《苗族飞歌》、《侗族古歌》、《侗族琵琶歌》,摄象,录音,文字记录。可以用国际音标记侗语语音,汉文直译、意译等。出版《苗族古歌》和张秀眉、姜应芳等英雄的连环画,动漫片。
37、大小并举,长短并举,黔东南游旅产品,发挥无声广告的作用,在旅客心中,长留美好印象。
38、重复强调一句:保护遗产, *** 主导,民众参与,传承人是关键,保护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
39、根本的基础是让苗人侗人在其土地上有尊严的生活!
贵州苗侗之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侗寨贵州、贵州苗侗之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