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御医之乡,黄山市更好的医院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黄山御医之乡这个问题,黄山市更好的医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还有什么名医
  2. 读《聊复集》谈清嘉庆御医汪必昌
  3.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一、古代还有什么名医

1、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 *** 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2、孙思邈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创《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恪守的医德准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著作以《千金方》命名,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对唐以前的医学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各三十卷)。据传有《枕中素书》一卷、《摄生真录》一卷、《福禄论》三卷、《会三教论》一卷、《庄子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禁经》各一卷。

3、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科,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许多妇科的特殊疾病。其《千金要方》中妇科的内容尤为丰富,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在幼科方面载述不少病症和护理 *** ,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在 *** 物学方面,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经验方,用于炮炙、分类及贮藏等。

5、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刻。他主张预防疾病为主,强调“抑情养 *** ”,以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 *** 。这些内容对现今老年医学和老年保健,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6、钱乙(约1032-1113),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7、他的 *** 钱颢,擅长针灸,但嗜酒喜游。钱乙3岁时,他的 *** 东游海上,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早亡,于是便成了 *** 。后来钱乙跟随姑父吕氏学医,勤奋刻苦,精通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闻名遐迩。

8、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誉满京城,因为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钱乙医德医风高尚,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此后,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皆认真诊治,授之于 *** ,均满意致谢而归。

9、钱乙除医书外,史书杂说无所不读,天文地理、社会人事无所不晓,别人读书拘泥守古,而他能超越框框,融于己见,且大都与理法相合。他精通本草,多识物理,因而能辩认错误,别人得到一种特殊的 *** ,或有什么疑难的事,求教于他,都能有问必答,充分显示其博学多识的才能和甘为大众服务的情 *** 。

10、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 *** 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后经 *** 阎季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删去重复,正其谬误,才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除《小儿 *** 证直诀》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等,可惜均已失传。

11、《小儿 *** 证直诀》是中国现存之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确是十分重要的。钱乙也因此书名留医史。

12、葛洪(公元284-35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今江苏省)人。祖父葛系,曾当过叁国时东吴的"大鸿胪"。 *** 葛悌,当过西晋时邵陵(今属湖南)太守。葛洪13岁时, *** 不幸去世,当时又逢"八王之乱",葛洪的家很快败落下去。葛洪从小爱好读书,刻苦求学。因家贫无钱买书籍笔墨,只好向人家借书阅读,用木炭在地上练习写字。

13、在葛洪年轻的时候,曾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到他率领的部队里担任将兵都尉,征讨当时的石冰 *** 。后来石冰兵败,顾秘邀赏,葛洪却辞官独自跑到洛阳,去搜求异书以增广自己的学问。后应故交广州刺史嵇含之约赴广州,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鲍玄通养生术和医 *** 学,他器重葛洪的才华,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

14、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 *** 这两方面。当他年老的时候,听说交趾(今 *** )出产丹砂,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今属广西)去当县令。皇帝认为葛洪资望很高,而县令的职位太小,没有同意。葛洪一再请求说,并非以当大官为荣,而是因为那里有丹砂的缘故,终於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他路过广州东面的罗浮山时,见其景色秀丽,主峰飞云顶多瀑布、泉水,便停留於此,炼丹、行医、着述,直到逝世。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炼丹处"遗迹。

15、葛洪着有《金匮 *** 方》100卷,因其卷帙浩繁,不便携带,便摘其要者写成《肘后备急方》4卷。"肘后"是指该书篇幅很小,可以挂在胳膊上随身携带,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袖珍本"。"备急"就是应急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本"急症手册"。这部书里的治病 *** 方,都是民间的草 *** ,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肘后备急方》中的急症,大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 *** 传染病,古时人们叫它为"天行",认为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是 *** 神作怪。葛洪却认为,急病不是 *** 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病。这见解在当时已算是破除迷信的了。在世界医学史上,葛洪之一次记载了天花这传染病。他在《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上下长出一个个的病疮,起初是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疮,不断溃烂,一碰就破,伴以发高烧、说胡话,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的,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小搬痕,起初发黑,一年后才逐渐消失。这病就是天花,记载十分准和详细,比西方医学界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 *** 医学家雷撤斯要早五百多年。

16、葛洪还记载了一叫做"沙虱毒"的传染病。他观察到广东罗浮山一带的深山草地里有这比小 *** 还小的沙虱虫,它螫人吸血时便把沙虱毒带入人,引起发热。起初身上还会出现皮疹。现在知道,沙虱就是恙虫的幼。葛洪关于 *** 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千五百多年。《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关于一名叫" *** 注"传染病的记载。这互相传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觉得怕冷发烧精神恍惚浑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命,而且"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这是中国对结核病的最早记载。葛洪还记载了一种犬( *** )咬人引起的病症,即现在所称的狂犬病。他提出打死 *** ,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 *** ,初步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此外,葛洪在他的炼丹术着作《抱朴子》中还记载了用雄黄治毒蛇咬伤,用密陀僧(氧化铅)防腐,用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用艾叶消毒驱虫等 *** ,以及"吐故纳新者,因以长"的功疗法。

17、说葛洪临死之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广州刺史邓岳,信中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访师,马上就要出发了。邓岳接到信后,急忙从广州来罗浮山给他送别。谁知那天葛洪坐到中午就已逝世,死时如睡着一般。邓岳未能见到生面。传说葛洪的 *** 身柔软,面色如生;入棺时轻如空衣,道 *** 们说他是" *** 解得仙"了。

18、王冰,自号启玄子,约唐景云至贞元(710-804)年间人,籍贯不详,中唐著名医家。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19、王冰自幼崇尚道家,这与唐代奉道有关。王冰笃好养生,希望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并且他清淡寡欲的思想亦符合道家的“无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因此崇尚道家,笃好方术是王冰一生的主要追求,他自号启玄子也与此有关。

20、王冰有一个老师叫玄珠,精研《素问》,极穷微奥,王冰受启蒙于他。王冰的先师张公,是他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主要传授人。王冰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 *** 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 *** 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编辑成《次注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甚多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

21、王冰还著有其它书,可惜都已失传,不得复见,流传在世的只有《次注素问》,他的学术思想也就主要体现在《素问》注文之中。他不仅对《素问》各篇进行了调整、归类、校勘,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对全 *** 了全面的注释和发挥,使其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皇甫谧出生于公元215年,东汉时 *** 朝那(今甘肃灵台)一个贫苦的农舍中。初取名静,后改谧,字士安。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他认为,不求名利才会无损于生命;不追求富贵,才能获得深厚的道行。因此,尽管郡守曾请他出仕,举荐他为孝廉,相国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经典册籍,为将知识传播他人而着书立说,为后世立言。他40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 *** 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 *** 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23、当时医学经典著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叁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著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10卷,。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约完成于公元259年。南北朝时改为12卷本。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以《针灸甲乙经》命名。《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着作。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 *** 文献。

24、王叔和,名熙。西晋高平(今山西高平)人。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其生卒年代无确切考证。他出身于达官贵族家庭。由于家庭优越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使得王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

25、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 *** 涯的鼎盛时期,加上王叔和与仲景 *** 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 *** 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叔和被推选为曹 *** 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

26、王叔和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27、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不只限于脉学,对古文献的整理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如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更大的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学家都对该书进行过研究。但由于战乱,该书问世不久,在兵火中散失。王叔和十分推崇仲景的学术思想,深知该书的价值,并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当然后世对此评价褒贬不一。王叔和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称颂的。

28、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为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约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86年,享年83岁,死后葬于余姚黄山九枝松。

29、滑寿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元初他祖父到江南一带作官,因而迁到仪真(今江苏仪征县)、余姚(今属浙江省),元朝时曾为乡举,后来对做官从政失去兴趣,转而攻读医籍。正好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旅居仪真,滑寿多次去拜访他,请教歧黄之术,王氏向他讲解了《难经》、《素问》,见他机敏好学,于是鼓励他学医,并赠送书籍给他阅读,滑寿乃拜王氏为师,对《内经》、《难经》作了深刻研究,深得要旨。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素问》、《难经》中论述虽然详尽、深奥,但原书结构层次上有欠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之处,于是询问王氏能否将原书内容加以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王居中表示支持,滑寿就根据读书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

30、《难经本义》共分二卷,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于是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诠注《难经》,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释义能融会诸论,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31、《读素问钞》共分三卷,书中选录了《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 *** 、阴阳、标本、运气和荟萃十二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为本书作了续注。在汪氏《续素问钞自序》中指出:“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喜其删于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歧黄之学不能也。”

32、滑寿还根据研习古书的心得和诊治病人的经验,撰写了《诊家枢要》。此书仅一卷,为脉学著作,开头论述脉象大旨及辨脉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接着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最后讲述妇人及小儿脉法。

33、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并参会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杲三家之说,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其师,愈疴起痼,所治无不奇中,且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诊治,活人无数。因此在江浙一带负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遗憾,人都称他为“神医”、“老仙”。

34、滑寿不仅精通内科疾病的诊治,而且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术,曾经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证,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经发挥》,共三卷,考订腧穴六百五十七个,详加训释,有所发挥;并重视脉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提升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 *** ,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此书为滑寿一生中之 *** 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阊进士盛斯显等均为本书作序。

35、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有《麻疹全书》四卷,书中论证108条,设方三百六十余首,论 *** 处方, *** 味功效则逐条详注,在护理 *** 上也作了论述,并且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 *** 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成为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36、滑寿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还有《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医家引彀》、《滑寿脉诀》、《痔瘘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37、淳于意,西汉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05年,卒年不详。因做过主掌租税及俸禄的太仓长,故尊称他为“太仓公”,简称“仓公”。

38、他谦虚好学,活学善用。淳于意家境贫寒,少时就喜读医书,可为人治病,却没有疗效。于是拜淄川的名医公孙光为师,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不久,公孙光发现他已没什么可教淳于意的了,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国医。为了能让他继续深造,又推荐他去拜自己的胞兄公孙阳庆为师。70余岁的公孙阳庆也非常欣赏淳于意的质朴上进,便将自己所藏的所有秘籍、古方一讲解他。出师后的第二年,淳于意开始 *** 行医,叁年后,成为著名的医生。淳于意苦读经典医书,可以随意背诵,但诊病时,则视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齐王身边一名叫遂的保健医生,得病后服用自炼的五石散,病情加重了,于是请来淳于意。意仔细审察他的脉象,说:“你得的是内热, *** 石是 *** 中刚猛之品,服后会导致 *** 不通而加重病情,千万不要再服。”遂不以为然,并举例反驳说:“扁鹊曾言,‘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淳于意菀尔一笑:“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这样说过,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的质、嗜好病情用 *** ,才能 *** 到病除。”并预言,照此下去,不久就会发痈。果然,百余天后,遂乳上发痈,不治而死。这充分现了淳于意读书要活读,临证要变通的作风。

39、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是为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但诊籍的初创却非易事。齐王诏问淳于意:“你给人治病,疗效很好。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 *** 之后。病情如何?”淳于意遵旨一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 *** 、诊断、治疗和预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病案中曾记载: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也在座。他望见王后的弟弟宋健,急忙告诉他说:“你已病了四五天了,腰部疼痛不能俯仰, *** 亦难。应趁其末传人五脏,抓紧治疗。这叫做‘肾’。”宋健说:“实这样。”他服用淳于意给他调制的“柔汤”,18天后病就痊愈了。此病类似现代的急 *** 腰组织损伤。另有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轮到一个叫竖的,竖说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队长说:“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 *** 而亡。”及至春天,果真竖摔倒在厕所里, *** 而死。这大概相当于现代血液病。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医技的高超全面,又给我们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40、淳于意针对病人的病情,不仅仅采用 *** 物治疗,还广泛运用各物理疗法及针灸术。淄川王病了,淳于意前去诊豚。原来是因为洗头发未干,即入睡受风而引起的头痛、身热、肢痛、烦闷,相当于今天的风寒感冒。淳于意立即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额头,帮助降温,并 *** 足阳明经的厉兑、陷谷、丰隆叁穴,以散肌表之热。病立刻就好了。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或用酒精擦浴,是现代高热病人常用的降温 *** ,但在二 *** 前的汉朝,不啻是一发明创造。

41、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李时珍少年时期开始 *** 地阅读一些医籍,曾随父诊病抄方。但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要他走科举道路,还特领他去拜访进士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因此有机会阅读到许多文献和一些珍贵的书籍。

42、李时珍在14岁考中秀才。17岁、20岁和23岁时,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均未考中。从此之后,他放弃考科举而决心随 *** 学医。他刻苦钻研医理,用心汲取前人医疗经验,并且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 *** ,加上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他行医不仅疗效好,而且医德高尚。短短几年之中便享有声誉。其间,他因诊断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儿的“虫癖”怪病,医名更增,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并掌管“良医所”事务。后又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但是,他对此并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多便托病辞归。

43、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深感这将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于是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从34岁起,他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除认真总结吸收前人经验成就外,还向 *** 农、野老、樵夫、猎人、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并常亲到深山旷野考察和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对某些 *** 物亲自栽培、试服,以取得正确的认识。经过27年漫长艰辛的努力,参考了800余种文献书籍,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的修改,至万历六年(1578年)他60岁时,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 *** 学巨著。

44、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定(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

45、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 *** ,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46、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

47、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 *** 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48、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 *** 法象》等。

49、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 *** 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 *** 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5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更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 *** 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 *** ,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51、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今河北省任邱县)人。少时拜师民间老医生长桑君。精通长桑君诊病的 *** 和治病的技术,最终成为一代名医,是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 *** 。他诊断准,往往能 *** 到病除,妙手回春,简直和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一样,人们就干脆把他叫做扁鹊。渐渐地,秦越人这个本名反而被人们忘却了。

52、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常因地域不同,随俗而变。在邯郸时,听说当地妇女病多,即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见该地敬重老人,便以治疗“耳目”等老年人疾患为主;到了咸阳,知秦人以小儿为重,则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他在诊视疾病的实践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闻、问、切。“望”就是看外形及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和呼吸的声音,“问”就是询问病情,“切”就是摸脉搏。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扁鹊的医疗 *** 多种多样,如 *** 、贴、手术、服 *** 等。后来扁鹊受到当时秦国大医令李醯的嫉妒而派人将他杀害了。但是,人们永远念他,敬仰他。直到现在,他到过的地方,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还保存有诸如“扁鹊故里”、“扁鹊村”、“扁鹊遗迹”、“扁鹊庙”、“鹊王山”等;若哪位医生医术高明,则被称赞为“扁鹊再世”。

53、扁鹊生前一共传授了九个 *** ,他的高明医术就靠这些 *** 传下来。到了汉代,还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和《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十叁卷等。现存汉代的医书《难经》就是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的。至今仍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国传统医学,其许多基础理论都扁鹊有密切的关系。

二、读《聊复集》谈清嘉庆御医汪必昌

1、笔者所见,清嘉庆御医汪必昌著作《聊复集》有“未刊稿本”与“已刊本”两种形式。“未刊稿本”属于孤本秘籍,容适时另撰文介绍。今日所读为“已刊本”。

2、已刊本《聊复集》共五卷,分别为《医阶辨脉》、《医阶辨证》、《医阶辨 *** 》、《眼科心法》和《玉钥集》。此书最早刊本为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北京琉璃厂韫宝斋刻印本。版式为半页大字十行,行二十四字,小字双行(即半页小字二十行),版心单鱼尾,版心上方刻印有“聊复集”三个字。

3、已刊本《聊复集》,首有清嘉庆王朝内阁学士汪滋畹《序》(下文简称《汪序》),其开篇即曰:“新安汪氏多能医者,如歙富汇(堨)之东藩、问舟,世传其业,不为险诣而妙解独通,盖不愧于古之所谓道术者。今其裔尚守绪说,为吾乡所咨访,可谓贤矣。燕亭(彭令按:汪必昌字燕亭)本其族,以术选入太医,未数年乃能自辑其书,刊行五卷。”《序》中汪滋畹还赞誉道:“燕亭故儒家子,少更辛苦,久困京邑,近能以术自显,即有所纂述,以思寿于久远,其趣向深,可推许。”

4、次有汪必昌自《序》(下文简称《自序》),兹全文录如下:

5、予家世业儒,先大父宁斋公、先君子恒园公、叔父颖园公、服兄陶邨公,专研究于诗古文词,各有著述,而邻里同时名下士无有不推毂者。昌生不辰,严老慈病,亟求生计,谋菽水,弗克继先世书香,用是抱愧。缘予族习歧黄广而且著,幼窃慕之,以除母恙。昔范文正公云:“儒者,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然医固可以学,而良理必深参而透。古谚有云:临事三思,思之不得, *** 神通之。细揣历代医书,故之歧伯创七方以治病,汉之仲景穷之病其变幻而尽其精微,所谓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凡病有名有证,有机有情。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证定方者中工也,能于证中审察病机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于病而命名,惟求证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宜主某方,拈来无不合法。自晋代伪诀而后,一切莫不用歌诀,医学之正传晦蚀,留传于世者,大半粗工曲学,家自立帜,人自为书,或袭其肤,或剽其似,书愈多而论愈繁,而真传愈昧甚矣!医道之失真久矣!予家于黄山,见不多,闻不广,于是游吴越,历齐鲁,至燕赵,方知天地之大,黄河之深。入京都,仰天颜,瞻帝阙,取入医院,供奉内庭,滥竽九年,深荷掌院之教,临事而惧,幸免陨越。岁已巳,恭值皇上五旬万寿庆典,予先人亦得预覃恩,志愿少伸,无遗憾焉。平昔观吾院中同侪,其间足称三折肱者甚伙。往复研究,获益良多。兹请假旋南,谋先人窀穸,不得更与同院诸公黾勉供职,以报天恩于万一,因尽取平生所学,采而辑之,质之高贤,以助我院同人共保合太和于无疆尔。

6、嘉庆庚午夏月御前太医新安燕亭氏汪必昌题于都中观光堂

7、由《汪序》与作者《自序》,我们知道了,汪必昌系新安歙富汇(堨)人,他祖父、 *** 与叔父等前辈“专研究于诗古文词,各有著述”,传承到了汪燕亭(汪必昌字燕亭), *** 上了年纪,母亲生病,为谋生,汪燕亭由于家庭条件不得不中断先世书香,转而学医,出手即“除母恙”即医治好 *** 的病,展露出中医天赋与真本领。古代有真本事的人,多想长见识,于是《自序》中有“游吴越,历齐鲁,至燕赵”,“入京都,仰天颜,瞻帝阙,取入医院,供奉内庭”;结合《汪序》中的“燕亭故儒家子,少更辛苦,久困京邑,近能以术自显”云云,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汪燕亭到京城后,刚开始时颇困顿,久久不得志,以致“久困京邑”;但是真金子总会发光,有真本领永远不慌,汪燕亭坚持在京城等待机会,或许通过治愈一位可以上达天庭的达官显贵的痼疾,“以术自显”,展露了一手毫不逊于京城名医的回春妙计,从此一鸣惊人,接着应该是屡次治愈王公贵族之疾病,毫无偏差,于是经过层层选拔,“取入医院,供奉内庭”,得以“仰天颜,瞻帝阙”,被选入太医院,到皇宫内去上班,能拜见到嘉庆皇帝,为皇帝保健康九年。只可惜,二、三百年前的清嘉庆王朝,无人记下这位国医圣手的曲折经历、动人故事与传奇人生,这一空白留给我们无限遐思与推测。

8、与御医汪必昌经历有点相类的“ *** 医宗”张简斋,就比汪御医幸运,今人张存悌所著《欣赏中医》(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5至6页即记载有《张简斋治愈 *** 》的故事。1941年夏天, *** 在重庆患了严重的胃病, *** 身边所有医官与重庆所有著名西医都来为宋治疗过,仍不见病情好转。蒋身边的一位侍从家眷,得了重病曾得张简斋治愈,因此向蒋举荐张简斋。张简斋三剂中 *** 将 *** 的胃调适,又数剂中 *** 彻底治愈 *** 的胃病,使 *** 的胃病直到晚年也始终没有复发。张简斋的这个传奇故事,被 *** 的侍从人员王正元记录。可以说张简斋改变了深受西学影响的 *** 对中医 *** 的看法,19 *** 年12月 *** 在致张学良的信中,还写道:“休小看草 *** 的神力,这也是我多年的经验。”

9、 *** 、王正元与张存悌,都或多或少为 *** 间国医圣手张简斋留存了一些历史信息;清代嘉庆御医(清代国医圣手)汪必昌生平与传奇的留白,成为了清朝医学的遗憾,成为了时代的遗憾,成为了历史的遗憾,我们后世者,有责任去深入挖掘,有义务去填补空缺。

10、关于《聊复集》作者汪必昌,这位清代“供奉内庭”、“仰天颜”的御前太医,当今中医学界对他的了解并不太细致,也不太全面,更不太准确。首先,关于汪必昌是哪年出生的?现传中医史料,一是认为其“约生于1765年”(参见《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书目提要》,余瀛鳌等编辑,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6页),另一说则是其生卒年不详(参见《新安名医及学术源流考》,李济仁主编,中国医 *** 科技出版社,2014年,第61页),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太准确,在汪必昌本人撰写的《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一文开头,对此已有说明,“乾隆甲戍,予生也”(参见朱万曙著《徽郡风化将颓宜禁说——所见徽班资料》,见《戏曲研究》第六十八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2005年,第225页)。

11、另外,关于汪必昌的名与字,此前也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为“汪必昌,字燕亭”(参见《新安名医及学术源流考》第61页),另一说为“汪燕亭,字必昌”(参见《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书目提要》第6页)。仔细检阅嘉庆十五年(1810年)京都琉璃厂韫宝斋刻印本《聊复集》五卷,每卷正文首页皆有署名“太医新安燕亭氏汪必昌辑纂”,“男履吉汪国祥、芝圃(汪)国瑞、俊名(汪)国英同校”(见书影八),上下比对,“履吉”、“芝圃”与“俊名”无疑是同校此书三个人的字,“国祥”、“国瑞”和“国英”为三位校此《聊复集》者其名,显然,作者汪氏其名为“必昌”,其字是“燕亭”。

12、当代医学界对于这位低调御医的贡献“不求甚解”,但其本人对于学术的态度可谓求真务实。汪必昌著书作文,正如其在刊本《聊复集》之《凡例》末条所道明的“无浮文,无余白,一字一句,惟求实学,上保太和,下济世民,非好名泛泛而作也。”关于他的已刊本《聊复集》五卷,《新安医籍丛刊》中有如下简介(参见《新安医籍丛刊·综合类(一)·书目提要》第6至7页):

13、“卷一《医阶辨脉》为脉学专著,其述脉之要义有二十三目,并附诊法体用一则。卷中所论人迎气口之义、诊脉调息、脉之上下来去至止,及论七绝脉中虾游、鱼翔之形,描述精彩,句句切用,非精于临证者不能及此。

14、卷二《医阶辨证》,总括中医症状鉴别之大要,辨析精思,言简意深,颇切实用。

15、卷三《医阶辨 *** 》,从 *** 理 *** 能、归经、疗效、分类等方面,对临床常用 *** 物加以对比分辨,文句练达,述理流畅。恐徐之才《 *** 对》而后,能将 *** 物纵横深析者,则燕亭先生之功,不可昧也。

16、卷四《眼科心法》,乃是眼科约要之编,其中述及金针拔内障之法,远出《审视瑶函》之前,述及眼睑内痰核手术之精细,难能可贵。是值得一读的眼科参考书。

17、卷五《玉钥集》及是乡之先辈郑梅涧先生及其子枢扶先生所著《重楼玉钥》之上集。郑氏之书世所传本颇多,皆清光绪而后所刻。今所校点之《聊复集·玉钥集》系嘉庆庚午(1810)所刻,是至今发现的最早刻本。该书有附图三十七幅,为“喉口三十六风”之 *** 图,图形线条明快逼真。此集的重校刊行对研究《重楼玉钥》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

18、综上所列史料,我们将清代嘉庆皇帝的御前太医汪必昌的情况,简要概括如下:汪必昌,字燕亭,清代徽州歙县人,生于乾隆甲戌(17 *** 年),卒年暂不详。汪必昌在嘉庆五年(1801年)被选入太医院,任职九年,供奉内廷,时仰天颜,终成御医圣手,专保皇帝健康,并曾在嘉庆皇帝五十寿辰时(嘉庆十四年,1809年)受到皇帝封赏,(因汪必昌医术高超)其父也获皇上赏赐。嘉庆十五年(1810年),汪必昌为谋先人墓穴,请假南归家乡,在临行前根据其平生所学写出《聊复集》一书,同年由京都琉璃厂韫宝斋刊刻流传。

19、关于御医汪必昌的学术与医术,位列当代全国首批“国医 *** ”的李济仁先生,以新安医学传承人的身份,在《新安名医及学术源流考》(第61至62页)一书中,作出了比较客观、公正的论述与评价,现摘录如后:

20、汪必昌于清嘉庆年间为御前太医,对历代名医诸书皆能认真攻读,并深探赞叹古代名医:立言广,发前贤之未备,足开后人之学术,各逞家技,不一而足,分门别类,寒热消补,而治之不为不详矣。赞叹之余,汪氏认为各书犹未尽善,遂萌发纂辑医书之念。汪氏著述简而明,浅而易,使学者察而精之。则临疑似之证,即有下手处,一定不可移。他以此为平生更大之乐趣。主要著作有《伤寒三说辨》,自刊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医阶辨证》一卷,《医阶诊脉》一卷,《医阶辨 *** 》一卷,《眼科心法》一卷,《咽喉口齿玉钥》一卷,此书抄本又名《喉齿科玉钥全函》,上五种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以《聊复集》五卷刊刻问世。汪必昌还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妇科内容汇辑成《伤寒妇科》,既有益于伤寒研究者,也利于从事妇科临床医家参考。此在新安医家中如此专题研究《伤寒论》尚属少见,惜该书目前未发现见存。

21、汪氏著述重视分门别类,以利医家择选习读,从《聊复集》五书书名可知,各书内容互不音杂,又浑然一体。辨证、辨 *** 、诊脉等各有范围,眼科、妇科、口齿咽喉等分科叙述,其间又互相联系,所辑诸书还重视疑似证的分析比较。汪必昌为御前太医,临证经验丰富,理论造诣较深,所著之书对人启发良多。如在《医阶辨证》中,对阴分潮热三证的区分,汪氏分辨为:阴虚潮热,午后潮热,夜半止,其热 *** 甚;血虚潮热,遇夜身微热、早起如常,其热胸胁甚;大肠有宿食潮热,入暮作,平旦止,其热大腹甚。汪氏从潮热的发作与歇止时间,热的程度及热甚的部位将三种不同原因所致潮热的临床特点,简明扼要地点出,此对临床辨析不同原因的潮热是有助益的,可指导正确用方选 *** 。又如关于心烦一证有内因火动、外邪内入二因所致,何以分辨?汪氏认为外邪内入者,心烦不得眠,或呕、或渴、或下利;内因所致者,心烦卧不安,或头痛气短,或心忡口燥。又如喘与上气二证的分辨,他说:喘之状,促促气急,喝喝痰声,甚者张口抬肩,摇身撷肚而不能自已是也。气上冲之状,咽不得息,喘息有声,不得卧者是也。其病机乃为喘由肺气上壅,气上冲由冲脉厥逆所致。

22、凡此举例,均可证汪氏著述绝少空乏浮辞,诚如其在《医阶辨证》自序中言,对疑似之证辨认后“再用前贤诸方,虚则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不致疑误,而病者不致含冤于地下。”汪必昌著书意在为业医者铺一阶梯,以登济世救人之堂奥。

23、汪必昌的医学著作不仅得到了清嘉庆王朝内阁学士汪滋畹为其《聊复集》作序,其时名臣潘世恩也为汪必昌《伤寒三说辨》一书写序。潘世恩于乾隆五 *** (1793年)状元及第,后来官至太子太傅。

24、汪必昌的《伤寒三说辨》一书,于嘉庆丙子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完成,该年汪氏已年逾六旬(62岁),再次出发上京,途中专程拜访了正在家中为母服丧的吏部尚书吴县人潘世恩,求为该书作序,潘世恩最初因为自己是外行之人、不通医道而谢绝,后来感念于汪必昌的执著最终应允。在序文中潘如此写道“丙子春,余持服里门,有医院汪必昌自新安来此入都,出所著《伤寒三说辨》乞为之序……《周礼》曰:十全为上,十失四为下。《唐六典》曰:不服 *** 为中医。诚以得失之半参之,犹之治十而得五也。子往矣!谨其术而施于人,宜必有神奇之效,苟活人多矣,起古人而则之乎何辞?嘉庆二十一年四月,吴县潘世恩书”(《伤寒三说辨》潘世恩序,见《新安医籍考》,王乐陶主编,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10页),对汪必昌及其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5、汪必昌的已刊著作《聊复集》之《凡例》倒数第二条中记载:“予仍有《伤寒妇科》五卷,缘南旋之心切,不暇琢磨,俟归田之后,从容续刊,公诸同好。”当代国医 *** 李济仁先生感叹《伤寒妇科》:“既有益于伤寒研究者,也利于从事妇科临床医家参考。此在新安医家中如此专题研究《伤寒论》尚属少见,惜该书目前未发现见存。”笔者谨建议,民间书报刊收藏界当共同努力搜集,力争汪必昌《伤寒妇科》五卷重现,以消国医 *** 之遗憾。

26、2017年5月14日初稿,15日晨修改。

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3、◆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4、◆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黄山御医之乡,黄山市最好的医院-第1张图片-

5、◆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6、◆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7、◆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8、◆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9、◆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0、◆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1、◆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2、◆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3、◆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14、◆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15、◆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6、◆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17、◆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18、◆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19、◆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20、◆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 *** 全把式。

21、◆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22、◆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23、◆ *** 农进山见草 *** ,猎人进山见 *** 。

24、◆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25、“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26、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27、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28、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29、“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30、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 *** 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31、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32、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 *** 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 ***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 *** 。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33、曹沧洲未用上好良 *** ,单开了一味草头 *** ,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 *** *** ,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 *** 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 *** ,亲手煎 *** ,亲手送 *** 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34、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 *** 汤,当夜通了 *** ,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之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 *** 。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35、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36、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37、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 *** 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38、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39、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40、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41、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42、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43、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44、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45、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46、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成语)

47、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48、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49、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投鼠忌器

50、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因噎废食

51、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一网打尽

52、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 *** ;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53、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54、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55、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56、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 *** 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 *** 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57、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58、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59、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60、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61、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62、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 *** 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63、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 *** 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 *** 、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 *** 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65、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 *** 的俗语。

66、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67、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 *** 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68、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69、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70、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71、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72、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 *** ,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73、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 *** 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74、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75、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 *** 俗语→俚语)

76、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 *** 俗语→俚语)

77、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 *** 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 *** 。

78、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79、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80、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81、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82、懒婆 *** 裹脚--<又长又臭>。

83、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84、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85、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86、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 *** 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 *** 质分为三类。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标签: 黄山市 黄山 更好 医院 医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