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记者走进之乡安溪的一些知识点,和安溪记者帮忙 *** 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安溪的特色小吃
湖头米粉、铁观音、山珍豆纤、蜜橘、安溪油柿等。
湖头米粉,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藩之乱",李光地把湖头米粉变成了贡品,竟成为康熙帝"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铁观音(tiě guān yīn)茶,中国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发现于1723-1735年。"铁观音"既是茶名,也是茶树品种名,铁观音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
山珍豆纤具有浓厚的地方风味。是北方的月豆,俗叫“纤豆”,今多用红豆、豌豆、豇豆、岸豆或绿豆制成。以安溪县官桥镇山珍村最著名,称“山珍豆签”,明代后期开始出产。
采用优质签豆、绿豆的磨粉作原料,用特殊的传统工艺进行 *** 。烹饪方便,风味独特。现山珍村有200多家加工专业户,年产豆签30吨。
蜜橘是山区生产的大金橘蜜制的。由于蜜制的过程繁复,工序细致,成品要具色、香、味均好,方为上等。湖头和长坑的蜜橘,功夫较精细,产品晶莹清嫩,驰名远近。
别名漆柿、青椑、乌椑、油茶柿、油绿柿、野柿、油料柿等。多栽于海拔100-300米高的山坡上。油柿鲜食,品质上等,加工柿饼质量也高,耐贮运,也适于山地栽培。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使之成为罕见的天然佳果。
二、安溪:让茶乡民间艺术绽放新的光彩
1、“安溪茶歌”“南音”“木偶戏”“安溪竹藤编”……千百年间,安溪县民间艺术犹如串珠,百花齐放,传承悠久文化,讲述时代新声。
2、一直以来,安溪县高度重视民间艺术工作,挖掘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瑰宝,积极探索保护与创造 *** 传承的有效途径,守正创新,搭建平台,发展相关产业,让民间艺术“活”下来、文化传播“火”起来,让传统民间艺术绽放出新的光彩。
3、让民间艺术“传”下去
4、在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记者被声韵婉转、曲调高亢的戏腔所吸引。循声望去,一场名为《玉珠串》的高甲戏正在上演,演员们唱念做打、碎步走跳,引得观众掌声阵阵,赞声连连。
5、走进县南音研究会,会员们身着古典服饰,手持管弦,一唱一奏间描述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雅韵清音在上空弥漫开来;步入县茶文化艺术中心,叮咚作响的古乐声中,茶艺师款款有序出场,行云流水般展示沏泡乌龙茶的全过程……
6、“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各层面,其种类多样、形式丰富,叙说着多彩的茶乡故事。”安溪县文化馆馆长王铭芬介绍,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溪茶歌传唱近 *** ,而安溪竹藤编更是历史久远。
7、据了解,目前安溪县现存传统民间艺术涵盖类别广,可分为传统美术类、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等,有些特定的民间艺术活跃在春节、元宵、迎神赛会等民间传统节日及相关喜庆需求,比如剑斗镇的迎亲队、凤城镇的“大鼓吹”等。
8、“然而,许多民间艺术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承,传承方式非常脆弱,随着民间艺人的不断老去、逝世,有些技艺、绝活逐渐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王铭芬介绍,为了守护这些民间瑰宝,安溪县 *** 一系列政策措施,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挖掘、保护本土民间艺术资源。
9、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安溪茶歌、木偶戏、南音等项目,进行真实、 *** 和全面的记录,并建立完整档案;非遗 *** *** 项目传习所的建设,创立竹(藤)编工艺创新工作室、高甲戏协会、南音专业班等34个传统技艺协会组织,为人才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10、“针对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我们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非遗项目传承人、保护单位,给予一定的扶持。”王铭芬讲到,安溪县成功申报涵盖南音、木偶戏、安溪竹藤编等多个领域的50项非遗项目。2021年,陈清河竹藤编技艺工作室获批国家级专项资金补助经费17万元,用于竹藤编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新艺种开发、竹编汉字软件研发。
11、从完善民间艺术相关资料,到发掘培育非遗项目,再到吸引更多人去了解民间传统文化,近年来,安溪县有关传统民俗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活动精彩纷呈。
12、组织开展“福在安溪香满城”端午系列文化活动,南音、木偶戏、布袋戏等民俗表演一一亮相,为市民呈现了一场民间艺术盛宴;拍摄非遗摄影作品,生动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传习活动、 *** 过程等,并到社区乡镇进行巡展;成立农民讲师团,走村串巷到田间地头普及非遗知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保护民间艺术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3、让民间艺术“活”起来
14、“民间艺术绚丽多彩,但如果没有‘保鲜’,就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回忆里。只有让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积极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中,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王铭芬如是说。
15、随着县民间艺术团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爱好者齐聚一堂,县青少年宫不断推出闽南语、木偶戏等兴趣班,县老年大学、县艺术学校等纷纷开设南音兴趣班、专业班,民间艺术进社区展演、展示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常态。
16、在龙门中心小学的木偶戏兴趣班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 *** 们认真 *** 纵木偶弯腰低头或翻转跳跃,表演活灵活现;安溪茶歌入驻虎邱镇双格小学,嘹亮动人的歌声伴随即兴创作的歌词,深深吸引 *** 的眼球。
17、“竹编、高甲戏、木偶戏等民间艺术走进全县143所中小学校园,以校本课程、演艺班、兴趣小组等形式,共培训中小 *** 8000余人次,让 *** 们近距离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王铭芬谈到,依托校园浸润,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创新 *** 得到了增强,培养的 *** 曾多次参赛并获奖。
18、此外,每逢 *** 或五一期间,凤山风景旅游区、大坪迎仙埔生态观光茶园等风景旅游区会整合推出全新的茶歌茶舞、茶艺表演、自助品茗等活动,并邀请高添丁等 *** *** 传承人上台献唱;设计“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10条非遗旅游线路,涉及美术、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年均接待游客186余万人,直接带动景区增收2800余万元。
19、“民间艺术进景区,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不仅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也是活态传承的创新之举。”王铭芬说,还将通过常态化开展驻演,实现优势互补,让民间艺术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20、“我们还长期举办原生态茶歌邀请赛、南音表演唱等活动,以此为契机,让爱好者互相切磋,推动民间艺术发展。”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要体现民间文化的原汁原味,更要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创新。
21、高甲戏围绕宣讲时代精神,创编《李光地》《莫耶·延安颂》,成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安溪“闽南四句”第三代传承人李辞晗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作,将“闽南四句”融入婚礼主持当中;安溪竹藤编非遗传承人陈红萍大胆创新,以平面编织的手法将汉字融入竹编艺术,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蓬勃活力。
22、“借助互联网平台,我开通了竹编教学直播,希望通过 *** 直播和短 *** 教学拓展我们安溪竹藤编的影响力,让更多 *** 验创作的快乐,让安溪竹藤编技艺活态传承下去。”陈红萍说。
23、让民间艺术“火”起来
24、 2019年,高甲剧《玉珠串》在浙江、江西、广西三省份九地市相继演出,将喜剧化的表演形式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巧妙结合,在场观众也将每个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记入了脑海。
25、“借助送戏下乡、送戏进万村等渠道,我们每年开展公益 *** 演出210余场,形成‘飘香安溪·周周有戏’‘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品牌。”县高甲戏剧团团长谢志斌说,利用好安溪高甲戏这张名片,让茶乡民间文化走出安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6、据了解,安溪高甲戏曾在 *** 春节联欢晚会、戏曲晚会等大型文艺晚会演出18场次,并前往新加坡、 *** 、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 75场次,创编的高甲戏剧目两次获全省戏剧会演剧目一等奖。
27、“激发民间艺术的内生动力,让其在更广阔的舞台和市场上‘火’起来。”王铭芬介绍,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相关的民间艺术,通过创新型发展模式,可以推动区域振兴、产业振兴和品牌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
28、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传承竹藤编技艺的基础上,以全国劳动模范陈清河为 *** 的手工艺人,不断探索创新,把坚硬的钢铁和细软的藤条巧妙结合,在全国首创“藤铁工艺”艺种,如今,安溪竹藤编已由民间草根工艺发展为造福群众的民生支柱产业,产业由小到大,产品由中国走向世界。
29、“安溪藤铁工艺品占全球市场的35%, *** 国市场的50%以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藤铁艺术专业 *** 会执行主任、县家居工艺商会会长黄连福介绍,安溪县120万人口中有15万人直接从事藤铁工艺业,40多万人受益于涉藤铁工艺行业,年收入近70%来自手工编织工艺 *** 。
30、“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增收产业的同时,也使民间艺术在生产中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出勃勃生机。”王铭芬说,下一步,县文化馆将更重视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积极推动民间艺术进景区、进 *** 、进课堂,为传承相对困难的民间艺术创造条件,把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陈颖谢志锋)
三、安溪哪里小吃多
安溪的特色小吃:大面炸豆干安溪官桥赤岭“大路街”的“大面”,再怎么样挑剔的人,也不能说它不是名副其实、真真确确、货真价实的“大面”哟!参观这种“大面”的 *** 过程,你不会像师傅那样大汗淋漓,但你肯定会瞠目结舌、忍俊不禁。“大面”全凭手工 *** 作,一切器材取自家居现成:放倒一扇大门板,搁上一大团发酵过的面团;那根两米多长、 *** 般粗细的硬木门栓,一头塞进墙上壁洞,一头斜坐着赶面师傅。老师傅一腿曲起,一腿脚尖着地,蹬蹬踢踢着做扇形往复压辗运动,嘴中还哼哼唧唧,十分滑稽好笑!压辗几遍,面团伸展开来,有大锅盖般大小;撒上一层干面粉,将它翻转身,再辗再压。如是反复多遍,甭管它薄厚方圆,又最后撒上干粉,层层叠将起来,拿把两尺来长的铡刀,从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为止,不计宽窄。最细者也有半指粗,你敢说它不算“大”面?这种大面耐煮耐嚼耐饿。烫熟后捞出作螺状摊晾于竹筛,食客从筛旁油锅里捞上一块炸豆干,夹进螺形大面条间,团成春卷状。“牙好,胃口就好!”只要是“牙好”者,确越嚼越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难怪其貌不扬的它,至今流传不衰。麻糍手里 *** 安溪龙门教堂对面,龙门镇山头村下尾溪,有棵好几百年的大芒果树,匝地浓阴盈亩。自古以来,树阴下都搭着间草寮,远远的,就能听到从草寮传来的开水壶的吱吱声;远远的,就会闻到麻糍的甜香味。这儿的麻糍太出名了,出名得海外侨亲回家,大多会在这停车,或雇车特地到这品尝一口。这儿的麻糍真“麻”,外面裹着厚厚的一层炒芝麻末或炒花生末;这儿的麻糍真甜,可随主便醮上蜂蜜、白糖、红糖或饴糖;这儿的麻糍还真嫩,选料十分讲究:本地糯米有“小术”、“大术”两个品种,夏术秋术两次收成。舂麻糍用的必须是“大术”,夏季的“大术”还不行,必须是秋收的才好。将秋收糯米“大术”淘净浸透沥干,置石臼中边舂边翻、边翻边舂;越是“磨洋工”,它便越腻越嫩。舂好的糍粑蒸熟搁冷后,整团置入新从深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中,它不馊不溶不发硬。客人叫好时,主客双方净手,大小任意,随吃随 *** 。所谓“麻糍手里 *** ”,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现代人头脑“活络”多了,有的糍粑不用臼舂,改为机器磨辗。其外观别无二致,但口感云壤有别。难怪来此大树阴下歇凉尝糍的海外游子,络绎不绝。澳茄茜草諽赤日炎炎似火烧,口干舌燥心糟糟;喝碗澳茄茜草,心凉齿香火气消!安溪属丘陵山区县,枯树崖壁上,偶爬有澳茄的藤蔓。它其实与无花果同科,节节生根,气根就直接扎进树皮或岸壁,汲取水分营养。一年一生的澳茄,大小如鸡蛋,脐部平蒂部尖,酷似儿童抽旋着玩的辘辘。成熟的澳茄外皮由青转黄变褐,肚里满是白色花柱状蕊头,取之水浸搓捏成胶状黏液,煮开过滤 *** ,即成透明温润的澳茄了。茜草的 *** 要简单得多。小溪深涧旁,长着的茜草洗净晾干,至盛夏褥暑,取之置大锅大鼎文火熬呵炼呵,至茜草叶消梗糊、汤汁浓褐,过滤后加入浓米浆 *** ,水灵灵、鲜嫩嫩、弹 *** 十足、肤腻眸亮的茜草,便如邻家小妹,惹人眼馋口馋地“初长成”了。“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是男人的事、大人的事;而孩子客、女宾客“入门”,要是您从冰箱里,“泡制”出一小碗茜草或澳茄招待,他们会更由衷欢迎。茜草和澳茄,均在大热天同时上市,吃法也完全一样:切一小块置于瓷碗中,加入冰凉开水,调入白糖或蜂蜜,用小匙轻轻搅拌,它即呈碎角状在凉水中翻腾旋转,恰似乌龙翻江、百蛟倒海,煞是耐看;而入口的爽滑细嫩,更使人印象深刻,历久不忘。现市面上发售的“仙草蜜”,即此物也!安溪三宝”令闽南旅外侨亲爱不释“口在闽南侨乡安溪,除了享誉海内外的铁观音茶叶外,还有三样“宝贝”令人爱不释“口”,特别是久居异域的闽南旅外侨亲,如有返乡,通常都要带一些回居住地,让亲朋好友品尝家乡的美味。行销四方的湖头米粉曾经有“小 *** ”之称的湖头镇,出了个康熙年间的宰相李光地,而为世人所知,其爽滑可口的“湖头米粉”,更是闽南乡亲的“更爱”。记者走进“米粉之乡”湖头镇福寿村,只见家家户户的房顶上正在用竹匾晒着米粉。该村 *** 支部 *** 李加怀告诉记者,福寿村有四百多户在加工米粉,年生产米粉达五千吨左右。今年五十五岁的李天成,十二岁开始跟随 *** 加工米粉。如今他与老伴俩还有儿媳妇一起加工米粉,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一家每年的收入可达三点五万元。李天成告诉记者,在福寿村,凡是加工米粉的,每户年收入都在三至四万元以上。在湖头车站开米粉店的张朝檐告诉记者,福寿米粉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精加工而成,久煮不烂,入口嫩滑,深受消费者欢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人向他订货,每年寄往这两个城市的米粉都在几千斤。还有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向他购买米粉,回乡探亲的华侨也都会捎一些回去馈赠亲友。闻名遐迩的官桥豆干在安溪县官桥镇莲美村,沿省道二O六线的莲美村口、路边摆放着许多卖豆干的摊点,只见车辆不时停下来,购买莲美豆干,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记者采访了正在卖豆干的村民林建南。据林介绍,他家三代人都在加工豆干,现在他每天能卖七八十斤的豆干,日收入一百多元,一年下来就有三万多元的收入。官桥豆干以豆浆沉淀度适中,手工细致,含水分少,不易变质而闻名。可用刨刀刨切如丝状,加佐料烹煮,入口细嫩。许多回乡探亲的台胞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临走时都会捎带一些豆干。在莲美村,有许多人靠加工豆干每年收入都有四五万元,个别做得好的,每年收入有几百万。官桥镇 *** 李建文告诉记者,在莲美村,加工豆干的收入占农民收入接近百分之五十,一片小小豆干撑起莲美村经济的半边天。“后 *** 柿饼”软又甜安溪县城有个古称“后??”的地方,以柿饼加工闻名。记者来到当地人谢文图家里,盛情的主人端上了满满一盆的柿饼,吃着香甜柔软的柿饼,实为至美的享受。谢文图从事柿饼加工已经十多年,是有名的柿饼加工户,年收入近两万元。谢文图说,在他们村,加工柿饼的有六七十户,每户年加工柿饼都在三四千斤,多的有五六千斤。目前柿饼供不应求,省内的主要销往泉州、厦门、福州一带,省外的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还有很多回乡的华侨,也都一定要捎带一些回去,作为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也可解乡愁之苦。据介绍,“后 *** 柿饼”形大肉厚,干而不硬,软而不烂,柿霜粉多而洁白,入口冰甜,既是配茶佳品,又是治病良方,深为人们喜爱。安溪的特色小吃:大面炸豆干安溪官桥赤岭“大路街”的“大面”,再怎么样挑剔的人,也不能说它不是名副其实、真真确确、货真价实的“大面”哟!参观这种“大面”的 *** 过程,你不会像师傅那样大汗淋漓,但你肯定会瞠目结舌、忍俊不禁。“大面”全凭手工 *** 作,一切器材取自家居现成:放倒一扇大门板,搁上一大团发酵过的面团;那根两米多长、 *** 般粗细的硬木门栓,一头塞进墙上壁洞,一头斜坐着赶面师傅。老师傅一腿曲起,一腿脚尖着地,蹬蹬踢踢着做扇形往复压辗运动,嘴中还哼哼唧唧,十分滑稽好笑!压辗几遍,面团伸展开来,有大锅盖般大小;撒上一层干面粉,将它翻转身,再辗再压。如是反复多遍,甭管它薄厚方圆,又最后撒上干粉,层层叠将起来,拿把两尺来长的铡刀,从左往右地切、切、切……切完为止,不计宽窄。最细者也有半指粗,你敢说它不算“大”面?这种大面耐煮耐嚼耐饿。烫熟后捞出作螺状摊晾于竹筛,食客从筛旁油锅里捞上一块炸豆干,夹进螺形大面条间,团成春卷状。“牙好,胃口就好!”只要是“牙好”者,确越嚼越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难怪其貌不扬的它,至今流传不衰。麻糍手里 *** 安溪龙门教堂对面,龙门镇山头村下尾溪,有棵好几百年的大芒果树,匝地浓阴盈亩。自古以来,树阴下都搭着间草寮,远远的,就能听到从草寮传来的开水壶的吱吱声;远远的,就会闻到麻糍的甜香味。这儿的麻糍太出名了,出名得海外侨亲回家,大多会在这停车,或雇车特地到这品尝一口。这儿的麻糍真“麻”,外面裹着厚厚的一层炒芝麻末或炒花生末;这儿的麻糍真甜,可随主便醮上蜂蜜、白糖、红糖或饴糖;这儿的麻糍还真嫩,选料十分讲究:本地糯米有“小术”、“大术”两个品种,夏术秋术两次收成。舂麻糍用的必须是“大术”,夏季的“大术”还不行,必须是秋收的才好。将秋收糯米“大术”淘净浸透沥干,置石臼中边舂边翻、边翻边舂;越是“磨洋工”,它便越腻越嫩。舂好的糍粑蒸熟搁冷后,整团置入新从深井里打上来的凉水中,它不馊不溶不发硬。客人叫好时,主客双方净手,大小任意,随吃随 *** 。所谓“麻糍手里 *** ”,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现代人头脑“活络”多了,有的糍粑不用臼舂,改为机器磨辗。其外观别无二致,但口感云壤有别。难怪来此大树阴下歇凉尝糍的海外游子,络绎不绝。澳茄茜草諽赤日炎炎似火烧,口干舌燥心糟糟;喝碗澳茄茜草,心凉齿香火气消!安溪属丘陵山区县,枯树崖壁上,偶爬有澳茄的藤蔓。它其实与无花果同科,节节生根,气根就直接扎进树皮或岸壁,汲取水分营养。一年一生的澳茄,大小如鸡蛋,脐部平蒂部尖,酷似儿童抽旋着玩的辘辘。成熟的澳茄外皮由青转黄变褐,肚里满是白色花柱状蕊头,取之水浸搓捏成胶状黏液,煮开过滤 *** ,即成透明温润的澳茄了。茜草的 *** 要简单得多。小溪深涧旁,长着的茜草洗净晾干,至盛夏褥暑,取之置大锅大鼎文火熬呵炼呵,至茜草叶消梗糊、汤汁浓褐,过滤后加入浓米浆 *** ,水灵灵、鲜嫩嫩、弹 *** 十足、肤腻眸亮的茜草,便如邻家小妹,惹人眼馋口馋地“初长成”了。“安溪人,真好客,入门就泡茶”,说的是男人的事、大人的事;而孩子客、女宾客“入门”,要是您从冰箱里,“泡制”出一小碗茜草或澳茄招待,他们会更由衷欢迎。茜草和澳茄,均在大热天同时上市,吃法也完全一样:切一小块置于瓷碗中,加入冰凉开水,调入白糖或蜂蜜,用小匙轻轻搅拌,它即呈碎角状在凉水中翻腾旋转,恰似乌龙翻江、百蛟倒海,煞是耐看;而入口的爽滑细嫩,更使人印象深刻,历久不忘。现市面上发售的“仙草蜜”,即此物也!安溪三宝”令闽南旅外侨亲爱不释“口在闽南侨乡安溪,除了享誉海内外的铁观音茶叶外,还有三样“宝贝”令人爱不释“口”,特别是久居异域的闽南旅外侨亲,如有返乡,通常都要带一些回居住地,让亲朋好友品尝家乡的美味。行销四方的湖头米粉曾经有“小 *** ”之称的湖头镇,出了个康熙年间的宰相李光地,而为世人所知,其爽滑可口的“湖头米粉”,更是闽南乡亲的“更爱”。记者走进“米粉之乡”湖头镇福寿村,只见家家户户的房顶上正在用竹匾晒着米粉。该村 *** 支部 *** 李加怀告诉记者,福寿村有四百多户在加工米粉,年生产米粉达五千吨左右。今年五十五岁的李天成,十二岁开始跟随 *** 加工米粉。如今他与老伴俩还有儿媳妇一起加工米粉,每天收入都在一百元以上。一家每年的收入可达三点五万元。李天成告诉记者,在福寿村,凡是加工米粉的,每户年收入都在三至四万元以上。在湖头车站开米粉店的张朝檐告诉记者,福寿米粉以优质大米为原料,精加工而成,久煮不烂,入口嫩滑,深受消费者欢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人向他订货,每年寄往这两个城市的米粉都在几千斤。还有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向他购买米粉,回乡探亲的华侨也都会捎一些回去馈赠亲友。闻名遐迩的官桥豆干在安溪县官桥镇莲美村,沿省道二O六线的莲美村口、路边摆放着许多卖豆干的摊点,只见车辆不时停下来,购买莲美豆干,村民们忙得不可开交。记者采访了正在卖豆干的村民林建南。据林介绍,他家三代人都在加工豆干,现在他每天能卖七八十斤的豆干,日收入一百多元,一年下来就有三万多元的收入。官桥豆干以豆浆沉淀度适中,手工细致,含水分少,不易变质而闻名。可用刨刀刨切如丝状,加佐料烹煮,入口细嫩。许多回乡探亲的台胞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临走时都会捎带一些豆干。在莲美村,有许多人靠加工豆干每年收入都有四五万元,个别做得好的,每年收入有几百万。官桥镇 *** 李建文告诉记者,在莲美村,加工豆干的收入占农民收入接近百分之五十,一片小小豆干撑起莲美村经济的半边天。“后 *** 柿饼”软又甜安溪县城有个古称“后??”的地方,以柿饼加工闻名。记者来到当地人谢文图家里,盛情的主人端上了满满一盆的柿饼,吃着香甜柔软的柿饼,实为至美的享受。谢文图从事柿饼加工已经十多年,是有名的柿饼加工户,年收入近两万元。谢文图说,在他们村,加工柿饼的有六七十户,每户年加工柿饼都在三四千斤,多的有五六千斤。目前柿饼供不应求,省内的主要销往泉州、厦门、福州一带,省外的销往广东、上海、北京等。还有很多回乡的华侨,也都一定要捎带一些回去,作为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也可解乡愁之苦。据介绍,“后 *** 柿饼”形大肉厚,干而不硬,软而不烂,柿霜粉多而洁白,入口冰甜,既是配茶佳品,又是治病良方,深为人们喜爱。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