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宣城宣纸之乡名单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安徽宣城市区购买宣纸的地方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宣城宣纸之乡名单和安徽宣城市区购买宣纸的地方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家乡的产品宣城的宣纸作文
1、我的家乡是著名的宣纸之乡泾县。
2、星期六,老师带着同学们到宣纸城参观。中国宣纸城位于红星广场东面的谢园西路。我们走到宣纸城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的大门上栩栩如生的俩条龙在抢一个绣球,下边写着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中国宣纸城”我们走进宣纸城。里面有一条笔直的马路,马路的左边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四周有许多绿树,围绕着广场,广场中间是一个喷泉,每当过节日时,喷泉就会喷出美丽的喷泉,广场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下的水清澈见底,过了桥,有一个建筑物,每当著名的艺术家来这时,我们就在这里面欢迎他。在马路的右边,是中国宣纸集团公司,里面有文房四宝,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前有一个大花坛,花坛上长着碧绿的小草,盛开着美丽的鲜花。
3、我们在广场上欢乐地玩耍,今天玩得真开心。
二、李白在宣城哪些地方游玩过
1、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到宝应元年(762年),也就是从五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十年期间,曾七次来宣城游历,观赏 *** 美景,赋诗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传唱的诗篇。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之一次来宣城,首登敬亭山、只身独坐山上时感怀之作。“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广为传颂,敬亭山之名,也随之鹊起。
3、“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月兆楼望江城景色而缅怀前代诗人谢月兆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月兆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地描绘了北楼周围的山水景色。
4、“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这首诗是李白七游宣城,知悉善酿老春酒的老人纪叟已作古时,哭诉而作。
5、“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应泾县名士汪伦之邀,游桃花潭后,赠与汪伦的送别之作。汪伦是泾县名士,他对李白的诗作极为喜爱,每得之,辄日夜吟诵,百读不厌。当他得知李白来宣城时,便修书一封,盛情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一游。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欣然应邀。见面后,李白对汪伦说:“此番前来,一是观赏十里桃花;二是酣尝万家酒店,此意难违,美意难却。”汪伦闻言歉然答道:“桃花者,十里之处有桃花渡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乃店主之姓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笑而言之:“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伦豪士,此亦快事。”当李白辞行登舟将行时,汪伦岸边踏歌送别,李白为感谢汪伦深情厚谊,特作《赠汪伦》一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为千古绝唱。
6、“宣城自古为名邑上郡,星分牛斗,地控荆吴,为天下之心腹,实江南之奥壤,既有山川之胜,有兼海陆之丰,永嘉以后,衣冠避难,多来江左,六朝文物举于斯邑,至今余风犹存,虽闾巷之间,吟咏不辍,宣城为郡治所,据山为城,枕水为邑,山为陵阳,水为宛溪……北望敬亭崛起于山川之中,横峙若屏障,连绵三十里,尤为一郡之雄秀,此高人逸士所必仰止而快登也!”这是李白从弟李昭在邀李白来宣城游玩的信中对宣城所作的一番介绍,这段话包含了对宣城历史 *** ,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真实描述,从中可见出李昭对宣城的热爱,唐代宣州所具有的魅力可见一斑。
7、宣州,通过考古发掘的文物发现,早在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宣城地区所辖境域属于《禹贡》“九州”中的“扬州”境内,当时是所谓的“荒服之地”,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先属越国,楚灭越后属楚国。秦代,这里是36郡中的鄣郡地,县名爰陵,西汉设立丹阳郡,郡治设在宛陵(今宣州市)。从此宛陵河滨,陵阳山麓便日益昌盛起来,隋开皇九年(5 *** )改宣城郡置,治所在宛陵县(大业初改宣城县),唐武德三年(670年)复为宣州。宣州是唐代的大郡,历史上素有“南宣北合(合肥)”之称,唐中叶其辖境包括了安徽长江以南除徽州之外的所有地区,还包括今江苏的溧阳、溧水、高淳,中叶以后池州析出,又新设宣歙观察使府,治所仍在宣城。宣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随着唐代江南的持续开发,宣州的经济、军事地位日益提高,唐前期,宣城实际上成了江南的三个中心城市之一,江南西道按察使也设在宣州。(《册府元龟》卷162《帝王部8226;命使二》)。加上唐朝廷 *** 江南的政策,宣州的人口持续增长。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宣州当时人口88万,在长江东西各州人口中为之一,也远远超过安徽江北、淮北各州人口。薛邕任刺史时,“劝农殖谷,百谷年丰,通商鬻货,万货云丛,阐道都会,敦儒泮宫”。(《全唐文》卷990阙名《大唐宣州刺史薛公去思碑》)。宣州北临长江,境内江河潆带,交通便利,物产丰富,从州城到长江有水道相通,农业商贸业都很发达,“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元稹曾谈及宣州说:“宣城重地,较缗之数,岁不下百余万。管干剧职,灵盐近戎,分务简僚,不易宜称。”(《文苑英华》卷412《授卢萼监察里行宣州判官制》。)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息,而这里却一直比较 *** ,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再加上这里山川秀美,北有长江东去,境内有青弋江、水 *** 纵横,南漪湖点缀其间,宛溪、句溪环抱城区,敬亭山、 *** 山诸峰错落,这样优美的环境,经历代先人不断开发治理,渐成江南名邑。这块青山绿水不仅孕育了不少有名的诗人,同时又吸引了很多的外地人来此游览,任职,寓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与此同时,宣纸、宣笔、徽墨作为这片大地上的神奇造化,深深吸引着人们反复吟咏、歌唱宣城。由于这些原因,这里的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被世人誉为“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自古诗人地”。
8、经检索《全唐诗》,《宣州志》,《名人与宣州》,唐代与宣城有关的诗 *** 约有150余人,其中土生土长于宣城的唐代诗人有刘太冲,刘太真,罗立严,以及唐末至南唐的梅远,邵拙,高远矩,还有晚唐较有知名度的三位诗人许棠,汪遵之,李咸用。
9、寓居宣城的诗人人数众多、作品丰富、影响较大。盛唐、中唐有四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处于顶尖位置的诗人、文学家客居宣城,他们是李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753年秋,时李白五十三岁,他之一次来到宣城,与崔成甫、宇文太守游。并作《山中问答》一诗。其后又六次来宣城,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韩愈从其父辈起,就有田产在宣城,其叔韩云卿担任过广德县令。韩愈自少年起就与嫂、侄居住于宣城,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科举教育,成年后入京应举,中间也多次回过宣城。晚年他的侄孙韩湘进士及第回江南入幕,临别时,他动情地写下《示爽》一诗。白居易的从叔白季康任溧水令,几个堂兄都在宣城相邻的州县任职,他多次来宣城,并在宣城通过州试在举解到礼部参加省试,他是属于宣州的举子。除这些人外,寓居宣城的还有张南史、查文徽、灵澈、清越等。
10、任职宣城的诗人经查阅《全唐诗》、《宣州志》、《名人与宣城》,大约有裴耀卿、季广琛、路应、范传正、令狐楚、崔群、于傲、沈传诗、裴休等20余人。这些诗人中有些人文名、官位都很高,如裴耀卿、范传正、令狐楚、沈传诗、等都官至宰相。宣城使府诗人特别要提的是杜牧。杜牧除了从沈传师任职此地一次外,五六年后又来此地在崔郸幕中任职两年,前后任职四五年,这时杜牧诗名已经很高了,任职期间,他与僚友广泛交往唱和,对宣城诗风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1、游历宣城并留有诗作的诗人,经查阅《宣城县志》和《全唐诗》,大约有20多位,有邢巨、王昌龄、刘长卿、刘禹锡、陆龟蒙等人。邢巨,扬州人,游宣城时著有《游宣城琴溪同武平一作》。王昌龄游宣城是在天宝中遭贬途经宣城,并留有诗作。陆龟蒙、刘沧等则流连于宣城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安史之乱”之后,前往宣城这块太平地的诗人更多,如朱庆余、罗隐、李群玉等。
12、其他在诗作中提及宣城的诗人不胜枚举,这一串长长的名单囊括了有唐一代主要的一线诗人,这些诗人,在宣城做官或游历,他们为这里的山水所陶醉,兴致所至,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优美的华章和经久不衰的传说。从此以后,历代文人墨客踏着先贤的足迹,争相来这里凭吊怀古,千古绝唱在这里久久回响,在山水之前久久回荡,宣城就这样和文学史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注脚。
13、唐诗是华夏文化中的壮丽篇章,而诗人对宣城的吟咏则是其中的重要一页,与宣城有关的唐诗数量经检索《全唐诗》,大约有290余首,唐诗的题材十分广泛,在所有唐诗中,写某一具体地区人事,风物的诗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份量,即使有关宣城一地的诗占全部唐诗的1/200,写有宣城诗作的诗人占全部唐代诗人的1/50,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名人与宣城》),这“宣城唐诗三百首”已成为宣城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 *** 经济史料,人文活动史料,社会生活风俗史料,所具有的价值不可估量。许多作品写到的人员活动连接起来,就是一幅历史画卷的再现,这些诗写到地方物产,人文风俗,对人们了解和研究唐代宣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4、那么宣城拿什么来迎接四方游客,从而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吟赏不绝呢?又是凭借什么获得“诗城”殊荣的呢? *** 还在他们留给宣城的近三百首唐诗里。
15、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月,双桥落彩虹。
16、人烟塞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7、这首诗是李白三游宣城,登谢脁楼,望江城景色缅怀前代诗人谢脁时所作,全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谢脁的深深怀念之情,也生动描绘了优美的宣城风光。谢脁是南齐著名诗人,南齐明帝建武年间任宣城太守,他“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为官清廉,劝民教士的惠绩较多。而且他在宣城留下的大量诗歌也是给宣城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宣城美景的赞颂和对宣城父老乡亲的诚挚热爱,正是这些诗歌吸引历代文人纷至沓来,歌咏美景,凭吊先贤,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对谢脁钦佩之至,他一路追随谢脁足迹,曾先后七次下宣城,留下了众多佳句名篇,其中最著名的要算这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 *** 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 *** 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诗歌首两句直抒郁结,以十一字的句式一气呵成,抒发了长期以来因 *** 遭遇而产生的忧愤、郁闷,让人看到一个心烦意乱、烦躁不安的李白。然而面对宣城的寥廓天空,面对谢脁楼的 *** 长风,诗人又变得逸兴湍飞精神爽朗,之前的郁闷一扫而光,仿佛一切的烦忧又飞到九霄云外去了,顿时产生了一种思飞的逸兴和揽月之志,然而作者毕竟身在尘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这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于是作者想要抽刀 *** ,通过逃避现实来求得内心的安静,“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强烈的抱负和倔强的 *** 格注定了他一生愁苦,宣城的美景只能引发诗人对先贤的无限怀念,想求得真正的洒脱,还要寄希望于“明朝”。作为宣城的人文景观之一,谢脁楼不仅因谢脁而得名,更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文人墨客投诗献赠。谢脁楼建在宣城市区更高处,登楼远脁,整个宣城风光尽收眼底,并且下临宛溪,远脁敬亭,因此有“诗楼郡城北,窗牖敬亭云。”(《宣城北楼昔从顺阳公会于此》鲍溶),“香连日彩浮绡幕,溪逐歌声绕画楼,可惜登临佳丽地,羽仪须去凤池游”(《和宣州沈大夫登北楼抒怀》),“陪泛芳池醉北楼,水花繁 *** 膺州”(《陪宣城大夫崔公泛后池兼北楼宴二首》许浑)等等许多对谢脁楼的褒赞。
18、宣城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在唐诗中还有很多表现。对宣城景点作全面描写的是李白,李白诗中写敬亭山的有13次,宛溪11次,琴溪6次,谢脁楼5次,在李白之后描写宣城景点最多的诗人是杜牧,他写的最多的是开元寺,共7次,其次是宛溪、谢公楼、水西寺,敬亭山,被唐代诗人吟咏最多的是敬亭山,共31次,敬亭山简直成了宣城的代名词。
19、敬亭山,横亘于宣州市北郊风景秀丽的水 *** 畔,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改名敬亭山,是一处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游览胜地,由于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遂被人们誉为“千古诗歌之山”,敬亭山为何如此出名?这要从南齐大诗人谢脁说起,谢脁出任宣城太守时,常吟诗赞颂敬亭,还特地在山上筑楼览胜,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以清新的笔触写出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等许多佳句名篇,勾勒出一幅幅淡远而有情致的水墨画,开创了山水诗的新风,这座享誉 *** 的“江南诗山”也一举成名,大诗人刘禹锡也说:“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声齐五岳”。
20、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其诗歌深受谢脁影响,他对宣城敬亭山可谓情浓义重,大约在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之一次来宣城便落脚敬亭山下,敬亭山的美景加上对谢脁的仰慕,使得他从此与敬亭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宣城作诗42首,有14首写到敬亭山,其中最著名的是《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宣州志》中还有后四句:“合沓牵树峰,奔来镇平楚,中间更高顶,仿佛接天语。”)。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秋游宣城时,距他 *** 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长期的漂泊失志,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绪,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歌前两句以动衬静,把敬亭山的孤寂写神了,仿佛在一阵鸟鸣之后,山显得格外清净,在一片白云漂走之后,山显得特别的清幽。正是这样的孤寂与清幽让作者仿佛找到了知音,因此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在一片寥廓而寂静的环境中,诗人与山相互守望着,“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就好象在作者眼中,山也是有情义的,他可以让作者忘却人世的无情,沉醉在清新飘逸的美景中。“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赠宣城灵源寺仲浚公》),与前诗不同的的是这首诗改变了以前一切都远离敬亭、遗弃诗人的象征手法,而以白云点缀、溪水衬托,从而显得敬亭更为秀气,更有灵 *** ,难怪作者说“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云,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别韦少府》)诗人对敬亭的喜爱,竟达到了想筑室于此的地步。同样结庐人境,李白似乎没有淘渊明来得洒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淘渊明是“心远”,而李白则须“闭门”,可见李白心中仍有东西放不下,他在《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一诗中说“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见世风日下,想壮志未酬,李白怎能不失望伤心?在诗人的笔下敬亭山简直成了一座仙山,而他也想追随仙人足迹,仙游而去:“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溪流琴高水,石耸 *** 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一作鹍】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皆【一作空】波澜。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敬亭的清幽与灵气在释道之风盛行的唐代,的确适合文人们参禅悟道。陆 *** 蒙在《寄友人》一诗中说“敬亭寒夜溪声里,同听先生讲太虚,上得云梯不回首,钓竿犹在五湖边”,敬亭更是成了凡尘俗世与天上仙宫的交会处了,诗人都想在此超脱,羽化升仙。不只李白喜爱敬亭山,唐代题咏敬亭的诗作还有很多,如“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赠谢石先辈归宣州》刘禹锡),“南浮龙川月,东下敬亭岑(《送处士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李群玉),“ *** 团扇上,为画敬亭云”(《送人往宣城》潘佐)。
21、太白爱敬亭山,而杜牧好开元寺,在他写宣城的40多首诗中,有关开元寺的就有7篇。开元寺塔始建于西晋永宁年间(公元302年),塔名随寺名而更名。初名永宁塔,唐称开元塔,宋为景德寺塔,亦称多宝塔,从始建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塔位于开元寺右侧,现寺庙已毁于战火,但这座 *** 古塔风光依旧,它南与谢脁楼、鳄鱼湖,北与广教寺双塔、敬亭山,交相辉映。历代文坛巨匠李白、杜牧、白居易、文天祥、梅尧臣、汤显祖以及佛门高僧黄蘖、鉴真等曾经先后登临,并留有大量诗文。
22、杜牧写开元寺尤以这首《题开元寺水阁阁下腕溪夹溪居人》为 *** ,“六朝文物草空连,天淡云闲古今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当时杜牧在宣州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这是杜牧第二次来宣州,八1年前沈传诗任宣歙观察使时,杜牧曾在沈的幕下任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子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陪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幅巨大的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搀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今”和“古”相沟通,诗中把宣城风物描写得很美,并再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鲜明的形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淌,给人以爽利的感觉,让人对宣城留恋往返,(有同样特色的还有他的另一首诗《宣州送陪坦判官往舒州时牡欲赴官归京》“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娇,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诗中写的是宣城的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而正是在这样的美景中,好友离别,正是以乐景写哀情,景色越美,伤情越浓。)同样面对开元寺,作者产生古今遐思的还有另一首诗,《题宣州开元寺》,“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云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墙,阅景无旦夕,凭栏有古今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23、此外,杜牧还有特写到开元寺的,《寄题开元寺》:“松寺曾同一鹤栖,夜深楼台月高低,何人为依东楼柱,正是千山雪涨溪。”《题开元寺南楼》:“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春山酒满倾,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宣州开元寺赠唯真上人》:“曾与经山为小师, *** 僧行众人知,夜深楼台当禅处,斋后钟声到讲时,经雨绿苔侵古画,过秋红叶落新诗,劝君莫厌江城客,虽在风尘别有期,”《题宣城开元寺》张乔:“谁家烟径长莓苔,金碧虚栏竹上开,流水远分山色断,清猿时带角声来,六朝明月唯诗在,三楚空山有雁回,达理始应尽惆怅,僧闲应得话天台。”
24、除此之外,江城如画还体现在其它的山水风光中,如宛溪“吾怜宛溪馆,百尺照心明,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深!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却哭严湍上,于今独擅名”(《题宛溪馆》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李白《清溪行》);“清溪胜桐庐,水木有佳色,山貌日高古,石容天倾侧,彩鸟昔未名,白猿初相识,不见同怀人,对之空叹息”(《宣城清溪》)。再如水西寺:“大殿连云接爽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宣宗李忱《题泾县水西寺》)。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清湍鸣回溪,绿水绕飞阁”(李白《游水西简郑明府》)。
25、“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26、“水西寺”即天宫水西寺,是宣城泾县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胜者曰‘华严院’,横跨两山廊芜皆阁道,泉流其下”(《江南通志》)。李白曾到此游览,并题有《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杜甫此诗开门见山,提到李白在此题诗一事,李白诗中云:“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描写了这一山寺佳境,杜牧将此佳境凝练为“古木回岩楼阁风”,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点,横跨两山的建筑用阁道相连,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绿竹,凌空的楼阁之中,山风习习,多美妙的风光!李白一生曾坎坷蹭蹬,长期浪迹 *** ,寄情山水,杜牧在此不仅与李白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曰:“幽客时憩泊”,杜牧面对胜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都是想把 *** 上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中。三、四句合起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蒙蒙的细雨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罪若醒的诗人,漫步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此诗二、四句写景既雄俊清爽,又纤丽典雅,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画的山景中了吗?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绦荡自己心中之块垒呢?也许两者都有吧。
27、儒衣两秀才,春棹谷溪船,湖月供诗兴,片风贵酒钱。
28、上帆涵浦岸,欹枕傲晴天,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
29、这是诗人安慰前去拜谒他的两个秀才时所写的诗,权德舆曾在宣城做官多年,对宣城的情况自然很清楚,于其说“不用愁羁旅,宣城太守贤”是安慰二书生的话,不如说这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30、或许这要归功于谢脁,南朝谢脁在宣州做太守时 *** 清明,民风淳朴,谢脁也深受百姓爱戴,以至人们以“谢宣城”称之,而后来的文人墨客皆好以“谢守城”、“谢脁城”、“谢公城”代指宣城。如:“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杜牧《题宣州开元寺》),“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重引池塘思,还登谢脁楼”(许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敬亭山下百倾竹,中有诗人小谢城”“谢公趁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自宣城赴官上京》杜牧)诗人谢脁成为为官的榜样,而宣城则成了人们向往的圣地:“宣城文雅地,谢守声闻融”(《送任载齐古二秀才自洞庭游宣城并序》孟郊),“我来宣城郡,饮水仰清洁”(《赠别翟十三长官》顾况)。“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似谢宣城”(《题新居寄宣州翟相公》白居易)。
31、人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在昔日谢守的地方做官,就该做出点政绩,作出点样子来,于是宣城出现了不少“贤太守”,宇文要算是有名的一位了:
32、《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
33、白若白鹭鲜,清如清唳蝉。受气有本 *** ,不为外物迁。饮水箕山上,食雪首阳颠。
34、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岧峣广成子,倜傥鲁仲连。卓绝二公外,丹心无间然。
35、昔攀六龙飞,今作百炼铅。怀恩欲报主,投佩向北燕。弯弓绿弦开,满月不惮坚。
36、闲骑骏马猎,一射两虎穿。回旋若流光,转背落双鸢。胡虏三叹息,兼知五兵权。
37、枪枪突云将,却掩我之妍。多逢剿绝儿,先着祖生鞭。据鞍空矍铄,壮志竟谁宣?
38、蹉跎复来归,忧恨坐相煎。无风难破浪,失计长江边。危苦惜颓光,金波忽三圆。
39、时游敬亭上,闲听松风眠。或弄宛溪月,虚舟信洄沿。颜公二【一作三】十万,尽付酒家钱。
40、兴发每取之,聊向醉中仙【一作眠】。过此无一事,静谈秋水篇。君从九卿来,水国有丰年。
41、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下马不作威,冰壶照清川。霜眉邑中叟,皆美太守贤。
42、时时慰风俗,往往出东田。竹马数小儿,拜迎白鹿前。含笑问使君,日晚可回旋?
43、遂归池上酌,掩抑清风弦。曾标横浮云,下抚谢朓肩。楼高碧海出,树古青萝悬。
44、光禄紫霞杯,伊昔忝相传。良图扫沙漠,别梦绕旌旃。富贵日成疏,愿言杳无缘。
45、登龙有直道,倚玉阻芳筵。敢献绕朝策,思同郭泰船。何言一水浅,似隔九重天!
46、崔生何傲岸,纵酒复谈玄。身为名公子,英才苦迍邅。鸣凤托高梧,凌风何翩翩!
47、做人做的清清白白,不为物迁,做官更是政通人和,童叟称贤。这样的太守不辱君子头衔。
48、在宣城做官的诗人中裴耀卿文名官位都很高,他曾官至宰相,在做宣城太守时,也是政绩显赫:“远近闻佳政,平生仰大贤”(《当途界寄裴宣州》张九龄);还有张太守,“ *** 飞丽藻,谢守让前名”(《奉和宣城张太守南亭秋夕怀友》钱起);赵太守:“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大贤茂远业,虚竹光南藩”(《赠宣城赵太守悦》李白)。
49、除此之外,李白在其诗中经常提到其堂弟李昭,李昭曾做宣州太守,李白赞之曰:“宗英佐雄郡”,“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正是为官清闲,太首好客,云月姣好,才引得诗人纷纷前来“畅乎遐览”(《送郡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州》李煜)。
三、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什么时候撤县并市
我受县 *** 委托,现将我县“撤县设市”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为转变我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加速推进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根据县委、 *** 领导的指示,县民政局于2月12日专程到省民政厅以及厅区划地名处,就“撤县设市”的工作进行了咨询和了解,并将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向县委 *** 会议作了专题汇报,2月23日,县委 *** 会议研究决定正式启动我县“撤县设市”工作。
一、“撤县设市”的政策、背景及形势
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 的 *** 《关于全面深入 ***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 *** 决定将已经冻结了16年的“撤县设市”审批工作,解冻为有序推进“撤县设市”。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 *** 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城镇化总体布局作了安排,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我县处于规划中的“皖江城市带”的区域之中。
从我省的情况来看,全省地级市有16个,县级市仅6个,其中包括原地级市巢湖市,结构极不合理。同时,与周边省相比,县级市数量上有明显的差距(山东省31个县级市、浙江省22个、江苏省27个、河南省22个、湖北省24个),因此,省委、省 *** 有意借这次县改市的契机,调整我省县级市的布局设置结构,支持有条件的县积极申报县改市工作。
目前,省 *** 正在制定“撤县设市”规划,对初步符合条件的县(区),根据相应指标和布局需要,已按先后顺序排出20个“撤县设市”名单,我县在其列。
从各地申报的情况看,全国已有165个县“撤县设市”申报材料已报 *** 排队待审批,其中,我省仅有一个“潜山县”。另有6个县在省 *** 排队等候审批(其中包括宣城市的“广德县”)。
2013年,我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亿元,三产业结构比为22.0:44.3:33.7,人均GDP达20312元人民币,财政收入11.3亿元。
全县35.58万人,其中,从事非农产业人口7.2万人,县 *** 所在地泾川镇从事非农产业人口5.4万人,全县从业人员24.7万人,其中,之一产业9.3万人,第二产业6.1万人,第三产业9.3万人。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07户,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2.3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6亿元。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399万美元。其中,出口10581万美元。
全县各类学校158所,在校 *** 3.8万人,建有宣城市工业学校和省级优秀民办学校英特学校,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科技创新企业1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多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0个,其中二甲医院2所,千人拥有医疗床位3.3张、卫生技术人员3.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竞相发展,基本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入选“中国绿色发展十强县”,全省首家”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省 *** 旅游经济强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
(三)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城区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其中自来水普及率100﹪,道路铺装率100﹪,有较好的排水 *** 。县城区域面积10.6平方公里。建有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7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1平方米,城镇绿化率达到32﹪,全境林木绿化率 *** .2﹪。
根据咨询的情况,目前 *** 正在制定“撤县设市”的新标准,预计今年中旬将 *** 。按照征求意见中的“撤县设市”新标准,我县的GDP等经济指标排名不占优势。但是,新标准有放宽条件。即:一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境内有“4A”级景区两处以上的可放宽;二是历史上属 *** 老区的可放宽。
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11处,泾县是著名的“宣纸之乡”,国家宣纸发源地,宣纸 *** 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 *** 景区12个,其中4 *** 景区5个,3 *** 景区5个,2013年接待旅游501.17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16.63亿元。2010-2013连续四年荣获全市旅游经济发展奖。
目前,我县已列入 *** 批准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旅游产业将得到更大得发展空间。
同时,我县历史上是 *** 军部、 *** *** 东南局所在地,皖南事变发生地,属 *** 老区。
我们认为,“撤县设市”:一是有利于我县经济转型,加快我县经济融入长三角经济圈,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将进一步明确我县城市功能 *** ,提升规划标准,从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品味,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功能。三是有利于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带动二产、三产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并进。四是将进一步提升我县的知名度,使我县旅游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优势。五是“撤县设市”后,将会得到 *** 、省 *** 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并提高资金扶持标准,城市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六是“撤县设市”也是县委 *** 近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泾县人民的迫切愿望。
县人民 *** 组织县民政及有关部门制定方案,然后由市至省逐级向上一级人民 *** 提出请示,直至 *** 。 *** 转经 *** 审核并征求有关部委意见,并由 *** 草拟批复稿报 *** , *** 批准后,由 *** 批复于省 *** 。
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成立由县委 *** 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民政局、住建委、财政局、农委、国土资源局、 *** 、 *** 史办、 *** (县志办)、 *** 、经信委、商务局、 *** 局、泾川镇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列会,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撤县建市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撤县建市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细化各阶段具体工作任务和措施,将各阶段、各环节任务分解到相关单位、落实到具体负责人。
三是抓好申报工作。成立申报材料撰写工作小组,从基础条件、经济实力、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和老 *** 区条件等方面,阐述论证开展撤县建市工作的必要 *** 和重大意义,积极与市 *** 和上级 *** 门对接,加快上报撤县建市申报材料速度。
四是广泛宣传发动。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的契机,发挥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作用,广泛宣传撤县建市的重大意义,引导全县各级 *** 政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撤县建市工作中来,在全县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和撤县建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根据《 *** 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县委 *** 会初步研究的意见是:暂定名为“泾县市”。
之前,还提出了三个建议名称,在此也一并汇报,以供参考。
1、泾州市。因甘肃省辖区内已有“泾川县”,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统一行政区域范围内行政区域名称不能重名的原则,故我县改市名称,不能使用“泾川市”。
“州”字与“川”相近。“州”字本意是“住到河边”。(在河边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和“住在水中”(在平地和洼地上建筑有城墙抵挡洪水的城市)。这种河边居住形式叫“州”,有水边设城之意,正好与我县城区地理地貌相近。
2、泾水市。青弋江古称泾水,据《后汉书.明帝经》记载,“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这也是“泾县”地名的由来。
3、泾市。直接由县名而来,保持延续。
好了,关于宣城宣纸之乡名单和安徽宣城市区购买宣纸的地方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