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龙笼之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龙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什么地方号称‘中国书画之乡’
1、萧县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汉文化、孝道文化的发祥地,有金寨文化遗址、花甲寺遗址等 *** 晚期遗留的文化遗址。萧县素有“文献之邦”美誉,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文物大县。
2、萧县境内有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蔡洼。萧县由于黄泛冲击原因,形成了西南平原、故黄河高地和东南浅山区三个不同自然区域的结合体,主属黄淮冲击平原。
3、萧县水系属淮河流域,属新汴河、故黄河、王引河3个水系;萧县处于北 *** 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兼有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
4、萧县书画古称宋绘,从数 *** 前的良渚文化开始就已出现,书画传统绵延至明代,清中晚期形成民间中国画·水墨写意的“龙城画派”,享誉徐淮。现代萧县被称为国画之乡,由萧龙士为 *** 的萧籍画家创建了江淮大写意画派,1993年,被 *** 首批命名“中国书画艺术之乡”。
5、截至2015年9月,设有10多个书画艺术协会,有书画家4万人,省级以上书画协会会员400多人。
6、“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形成于清代中期,发展壮大于清末民初。该时期,影响较大的书画家有王之麟、许辉祖、吴作樟、张太平、路荫南、侯子安、谢来占、王为翰、袁汝霖、刘云巢等。
7、他们冲破笼罩画坛的“四王”画风,追逐时代新潮,以强烈的个 *** 阔笔写意,以泼辣豪放的笔触写实,师法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们艺术思想趋于一致,技法意趣趋于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种新的画风和流派。因其影响较大,活动中心又在龙城,故称“龙城画派”。
8、萧龙士是江淮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该画派经过几十年来的继承发展,成绩斐然,“龙门学士”中有的在安徽画坛已崭露头角甚至成为中坚人物。
二、安岳宝森柠檬小镇介绍,小镇之乡旅游景点
安岳宝森柠檬小镇项目依托文化镇万亩柠檬标准化种植基地,引进宝森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回乡创业,按照多产业融合、多业态联动、多元文化创新的思路,规划建设世界柠檬品种博览园、柠檬文化博物馆等多个文旅项目。
安岳宝森柠檬小镇一眼望去,绿荫盎然的产业基地内,数株柠檬树坐落其间,这里不仅仅是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胜地,同时也是一处柠檬博览园。
宝森柠檬小镇位于“中国柠檬之乡”安岳县文化镇燕桥村,紧邻成安渝高速安岳出口,距安岳县城约10公里,距成都市区约130公里,距重庆市区约150公里,是安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景区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已成为成渝经济圈内首屈一指的柠檬生态主题型旅游景区
东风韵小镇位于江苏无锡市宜兴市,是一座充满文艺气息的小镇,被誉为“中国竹海雅居之乡”。小镇有众多的竹文化景点,包括虎丘山竹海、徐霞客竹林、西山松林、张扬文化广场等等。此外,小镇还有瑶琴梅洲等音乐厅,以及餐饮、住宿等设施,是一处文艺、舒适的旅游胜地。
非常好玩,丹寨万达小镇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这里是全国闻名的避暑圣地,而丹寨是云端上的避暑天堂,也是全国自驾游的更佳目的地,贵州丹寨万达小镇是万达集团对丹寨县的扶贫项目,它位于丹寨东湖旁侧。
与东湖合二为一,形成了具有“水上人家”韵味的风情小镇,小镇占地面积400亩,一期投入6亿元,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镇内有苗族风情商业街、东湖自然风景区、滨湖民族体验区等。
其中,苗族风情商业街设置有精品酒店、超市、KTV、儿童娱乐园以及尤公广场、锦鸡广场、苗年广场、鼓楼广场等四大广场。
建成后的小镇将引进了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石桥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
今天是参与美团旅行的活动,从贵阳乘坐大巴车直达丹寨万达小镇的。路程需要2.5个小时。因为是下雨,在雨中的小镇竟然更有一番韵味,看到山间缭绕的云雾,仿若置身于仙境之中。
街道随处可见“鸟笼”造型的路灯,也让小镇更有味道。游走在古镇上,突然发现了摩拜共享单车的影子,原来这里也是“摩拜全国首个绿色骑行公益小镇”,小镇内一次 *** 投放了300辆摩拜单车,并将“摩拜智能停车点“落户小镇内,方便市民和游客 *** 骑行。
机场:贵阳龙洞堡机场-贵阳客运东站-丹寨县
客运:贵阳客运东站-丹寨县旅游攻略
高铁:贵阳北站-凯里南站-凯里市州林汽车客运站-丹寨贵阳北站-三都站-丹寨县吃在丹寨万达小镇
建湖淮剧小镇是一个旨在传承和弘扬淮剧文化的景区。
原因是,淮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底蕴。
建湖淮剧小镇所在的建湖县,是淮剧发源地之一。
该景区成立于2013年,占地面积约70亩,包括各种演出场馆、文化展示馆、文艺广场、娱乐区等。
这里不仅有精彩的淮剧演出,还有各种淮剧文化的展览和讲解,游客可以了解淮剧艺术的历史、演出技巧、服装道具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景区还设有文化衍生品展示和销售区,游客可以购买到各种淮剧相关的纪念品和文化衍生品。
总之,建湖淮剧小镇是一个集淮剧演出、文化传承、旅游观光、文化消费于一体的综合 *** 景区。
三、舞龙灯的土家龙灯
1、土家族灯笼龙,又叫保龙、灯龙、洞洞龙、懵龙,大都盛行在刘姓土家族聚居的集镇。在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一般是农历正月初三出灯,十五结束。“灯龙”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细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细篾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起来,并在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
2、舞灯龙时非常热闹,前有二至四排灯开道,标明此灯龙是哪个村寨或街道的巨龙,排灯后还有鱼、虾和蚌壳等。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各街头巷尾。玩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参……等。
3、舞灯龙者,大都是眼明手快、身强力壮、舞技 *** 的青壮年能手,大多赤膊绑腿与巨龙翻腾融为一体。灯不熄,龙不停,鞭炮不断。一旦灯龙口中喷水,主人便拉着龙须挂朋披红,用上等佳淆款待舞龙队伍。如果舞龙者胆小,怕焰花、鞭炮,到门前煤龙抬头敬礼则退场,就得不到主人的彩绸,品尝不到上等佳淆。
4、灯龙所到之处鞭炮不断, *** 弥漫,围观者水泄不通。有的人家为了迎接灯龙进屋,门前排列大花筒炮36对,鞭炮数万响,望胆大者进院一试。灯龙进入院内,四周门外的花筒炮、鞭炮腾空 *** ,焰花四起。此时除灯龙各节有灯光外,其它灯光全熄。灯龙在鞭炮与焰火余光中飞舞,十分壮观。
5、有时候灯龙直接就舞进了人家的院落,焰火横飞,热闹非凡。尽管烟火四溅,却总也伤不着龙身和 *** 。偶有技艺不精者,舞着灯龙进院,出来时仅剩个竹圈(光着竹圈出院的情形)。十三到十五是烧龙日。烧龙,在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进行,把龙放在地上,将事先准备的花筒炮、 *** 鞭炮等火花直对龙身喷扔,烧完后,众人“啊”声连天,尽兴跳跃一阵,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意为送龙归海。
6、土家“保龙”与中华民族的龙崇拜
7、保龙在中华民族的传说中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封建社会上层是帝王 *** 的化身,民间则为祥瑞征兆。
8、作为封建帝王 *** 的化身,怒溪大湾巴人古寨自古以来就在 *** 王朝的 *** 之下,殷周时属 *** 方,春秋战国时属巴国南境,从彼时起,中原文化就通过 *** 途径源源不断传播到处于边陲的各个地区。古代社会,人类对一些天文现象、自然灾害、瘟疫疾病等无法作出科学解释,只有向各类神灵祈求保佑。作为主要图腾崇拜对象的龙,在当时无疑是人民群众祭拜的主体。
9、秦汉之后,保龙作为帝王 *** 的化身已渗透到各个角落。作为 *** 的象征,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龙又作为人民群众信奉的隐 *** 文化符号得以传播和巩固,使这一文化符号累计了更多的有益 *** 发展元素。
10、作为民间祥瑞的象征。把龙当作祥瑞象征,是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的产物。所以,人们到处刻画龙纹,绘制龙形,甚至谎称自己见到了龙。直到现代,江口县的土家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龙有关的图案,除在家具的木雕、装饰以及许多石雕作品中以外,在背带、围腰、服饰等生活用品上也能随处可见,这些无疑是将龙作为祥瑞象征的结果。
11、二月二“龙抬头”节是中 *** 间的重要传统节日,是专门祭祀龙神的日子。据有关学者考证,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节的形成是中国人把龙当成主管雨水的水神进行崇拜的产物。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春分时节,大地逐渐转暖,民俗认为蛰伏一冬的龙正是从这一天起抬头活动的,随之雨水也就多起来了。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怒溪大湾巴人古寨一带就有了“舞龙求雨”的图文记载。
12、到清朝,已建专门祭祀龙神场所。史料(道光)载:“龙神祠:在梓潼阁左,正祠三棂。道光 *** (1838年),慕建祠,后为观音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郡人刘昕、刘晟捐建,外为厅,今祠即改其厅而创建者。”《铜仁府志》在记载龙神庙时有这样一段叙述,雍正五年奉上谕:“龙神散步霖雨,福国佑民,功用显著。朕在京虔设各省龙神像位,为各省祈祷。今思龙神专司各省雨泽……朕特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著各省督抚迎请,供奉本地,虔诚展祀。”可见对龙的崇拜与雨的祈求在当时各地均为盛行。
13、据传,清同治年间,今怒溪大湾巴人古寨刘洪贵因 *** 黄号军 *** 有功,官居四品,民间说他是舞龙“送宝”所生,遂在其墓碑上刻了两龙。在古寨内遗址,一墓碑女主人刻龙、男主人刻凤更是给土家族的龙崇拜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到了 *** 时期,舞龙已从过去的村村寨寨集中到县城。
14、土家“保龙”,展现的文化特质除了对龙自身的崇拜之外,还有土家族各种文化因素及民族 *** 格的影响。
15、土家“保龙”与巴人及其后裔的民族 *** 格。土家“保龙”展示给外界的突出特点是男人的阳刚之美及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土家族祖先源于古巴人,《山海经》《后汉书》等史籍中都有有关的记载。巴人最初主要分布于鄂西、川东之地。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展,主力逐渐西移。居住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16、巴人有悠久的历史,因长期生活在武陵山区,好战勇猛。据《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巴人不仅作战“勇锐”,而且能歌善舞,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与“保龙”的文化特质是一样的。因此龙,用稻草扎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七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 *** 一根竹木杆为把。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17、驱瘟。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 *** 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18、迁火焰。农历的五月端午节前后或七月间稻谷即将成熟期在村寨举行。舞龙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间放一盆水和一筛子五谷杂粮,候舞龙队伍来。舞龙队伍中除了舞九节草把龙外,有一条将一丈长的竹子从中破成船形,在中间装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着。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随后 *** 观众若干。舞龙队在土老司领头下,从村头之一家开始由上而下顺次进各家堂屋后,龙头向堂屋神龛做三点头行礼,接着绕堂屋一圈,再舞各种花样。此时,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状与第三章打水枪一样)吸盆中水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为灭火),土老司抓筛中五谷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为堂屋大门外时,舞龙队出门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后,把草把龙和火焰抬到溪沟边烧掉,浇水回海。舞龙迁火焰的意思是:请龙把火焰神迁出村寨,以免火灾保平安。传说很久以前的元宵节,众人观龙灯会,有三个土家族青年越看越起劲,手舞足蹈,跃跃欲试,情急生智,举起他们坐着的长板凳,模仿龙灯舞耍起来,十分快活。以后逐步形成传统体育,平时以娱乐健身,节日期间表演比赛,深受土家人的喜欢。
19、板凳龙有两种式样:一种是用普遍长条高凳,由三人抬举,两人在前一人居后的简易式板凳龙;另一种用细篾扎成,有龙头、龙尾、龙角、龙眼、龙嘴,再糊上各种颜色的鳞片,把扎成的龙放在板凳上,四只木脚以示龙爪,非常形象美观。
20、板凳龙有独凳龙和多凳龙两种。独凳龙由三人舞,一人出右手一人出左手各抓前头两只脚,第三人双手抓住后头的两只脚。舞时要求头尾相顾,配合协调。当头高时尾要随低,头向左,尾则随向右摆;头往上引,耍尾者松手换位。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舞龙头的二人要求身高基本一致。多凳龙,由九条长凳组成,之一节为龙头,第九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宝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板凳龙的动作有:二龙抢宝、黄龙穿花、金龙戏水、金蝉脱壳,黄龙盘身等。现今,板凳龙表演已搬上文艺舞台。土家族的泼水龙,亦是一种盛大的民间体育活动,早在土司时期就普遍兴起。泼水龙,是用柳树条扎成,由龙头、龙身、龙尾和滚宝组成。龙的全身一般为12洞,即每月一洞,闰年为13洞。龙头有眼、鼻、嘴、舌、角、须,形象逼真,龙尾翘上,能左右摇摆。举龙头的人一般土家山寨有名望的长者,龙身、龙尾随人着举。滚宝,也是用柳条编成如圆球状,在龙口前上、下、左、右飞舞,形成龙抢宝。
21、舞泼水龙,是在农历六七月烈日当空时议定于龙日举行。这天,土家山寨家家户户将装满水的水桶、水盆和泼水的水瓢、水枪等放在门前,待吹牛角、唢呐和敲锣打鼓的泼水龙队伍来到门口,在鞭炮声中男女老少,齐用水瓢、水枪、木盆的水不停地泼在水龙和赤身舞龙人的身上,谁家的水泼得多,就预兆谁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舞泼水龙时,全村寨男女老少可 *** 参加泼水,场面激烈欢快,热闹非常。滚龙,是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刘氏支系族人龙眉、棉花山村民及地楼村人贺新年的习俗;全长三十六米,共分十七节(又称洞),用三十四人轮番舞动。以九根拇指粗的竹篾捆扎连接成龙骨,近五百个直径二尺左右的蔑圈等距排列连接成龙身,再以整幅的白布画上斑斓的鳞甲,罩在篾圈上。龙头以粗竹扭固成框架,再蒙上事先描绘好龙头模样的布料。更为别致的是,龙头龙身装满彩灯,夜晚舞动时,晶莹剔透,五光十色,有如彩虹飞舞,尉为壮观。领镇寨英滚龙系此源传。
22、现代的“龙灯”,也叫“龙舞”。身长20米左右,直径60---70公分,内用铁丝做成圆形,安上灯泡或蜡烛,外用纱布包裹涂色而成。舞龙者由数十人组成。1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全部举龙,表演“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等动作。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歌颂祖国、礼赞幸福生活的隆重热烈的艺术活动。传说中龙之一种。大禹治水,曾乘之。其说始见于晋。晋·王嘉《拾遗记·虞舜》:“南浔之国,有洞穴阴源,其下通地脉。中有毛龙、毛鱼,时蜕骨于旷泽之中。龙、鱼同穴而处。其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故置牶龙之官。
2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艺。在许多民间艺术濒临灭绝的今天,外界知之甚少的民间艺术——毛龙,却依然“灯火旺盛”,以其特有的艺术魄力及其大众 *** 。
24、据古籍《南中志》记载,毛龙起源于“夜郎竹王”的传说:“有一女子院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后人以竹扎龙,以纪念夜郎王。原为怒溪十里画廊巴人古寨大湾领寨土著名族——许家与围家坝仡佬人欢庆春节的主要群众文化活动,因“赶蛮夺业”、“调北填南”、“调北征南”战事原因,僚 *** 部分迁移,一部分移居乌江流域石阡县。现主要活跃于石阡汤山、中坝、甘溪、国荣等乡镇。一支毛龙一般由两条主龙、两条附龙和一个龙宝组成,表演时,在持宝的引领下,毛龙上下左右翻滚,时而头上尾下舞成“螺蛳旋顶”,时而舞宝人与舞龙头的人背 *** 、头枕肩,仰面朝天舞成“犀牛望月”,时而二龙相向,随着持宝人上下翻滚,舞成“二龙抢宝”……。毛龙两旁紧紧跟随着两条狗龙(传说中夜郎竹王的猎犬),这是毛龙在编扎上区别于其它龙灯的主要特点,在表演中担任着“小丑”的角色。它俩时而在前引路,时而留观打斗,时而殿后表演“二狗抢球”等等,惹得四周观众捧腹大笑。同时,表演中施以黄烟,整条龙在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场景蔚为壮观。
25、在梵净山东南麓怒溪土家族苗族仡佬族乡,这块神奇古朴的土地上,世代居住着土家、仡佬、苗等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婚姻生育、饮食待客、丧葬礼仪、服饰居住、文娱活动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绚丽多姿的民俗,独具特色的风味饮食,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歌舞,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学以及古朴神奇的地方傩戏。
26、“拜码头”,是怒溪十里画廊大湾古寨巴人传统的一项猜哑谜、对巴歌、说四言八句的民间活动。每年正月初九开始,大湾巴寨各家门前都安置一小凳,放上红包、 *** 等物,然后在后院坝摆上几个哑谜“码头”,让舞龙领队的歌师来“拜码头”,猜哑谜说四言八句对歌,活跃春节喜庆气氛。猜对一个就拆去一座“码头”,舞龙人就前进一步。如果歌师不博古通今,不知天文地理,不仅会丢人现眼,而且玩灯舞龙的人群,会被“码头”拦在山外,一时进不了山寨。歌师答对之后,主人就拆去“码头”,将红包送给歌师。主人又用一硬纸板中凿一园孔,用油灯照于园孔,拉住舞龙队伍。精明的歌师答曰:“今日踏进码头城,只听狮子锣鼓声,秦汉霸主称雄后,三国用兵靠孔明。”主人用一蜡烛、一砚台、一柏树枝,摆哑谜“梁山伯与祝英台”,歌师随口答曰:“今日拜年上歌台,摆的码头不好猜,千古传颂《柳荫记》,梁兄化蝶祝英台。”歌师吼一句“扎西德勒”(吉利,吉祥如意),锣鼓就干脆铿锵地“当当”敲打,歌韵干脆有力,鼓乐喧天,把土家人欢度春节玩灯舞龙的喜庆气氛,推向了 *** 。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