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艺之乡,龙艺艺术培训学校

牵着乌龟去散步 之乡 4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龙艺之乡,以及龙艺艺术培训学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龙艺的乡镇文化
  2. 回味看龙艺的那一刻作文600字
  3. 小学作文:邀请朋友看龙艺400字
  4. 舞龙的风格

一、龙艺的乡镇文化

1、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被福建省文化厅命名为“中 *** 间文化艺术之乡”。小溪镇成为福建省唯一被命名为“中国龙艺之乡”的乡镇。

2、龙艺的节数不一,有24节、36节、48节多种,一九八六年中秋节,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结扎一尾龙艺,长达七十二节,是闽南历史上最长的一尾龙艺。各节艺板之间有木制旋纽连接,活动自如,蜿蜒成龙,可以在狭窄的村街上活动。龙艺出游称“迎艺”。迎艺时,往往有一至数阵锣鼓阵结伴.

二、回味看龙艺的那一刻作文600字

平和龙艺活动具有悠久历史,遍及全县的14个镇,其中小溪、坂仔、南胜等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较为突出.平和龙艺表现形式由“龙头”“龙段”“龙尾”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略同于“龙舞”(俗称“弄龙”),前面也有一位武士持彩珠戏龙作舞.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艺板称“节”,每节长约3米,宽约0.3米,木制.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草、虫、鱼和彩灯.形式与内容因时代而异.此项工艺称“装艺”.每块艺板上站一位少女或少男,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各节艺板之间有木制旋纽连接,活动自如,蜿蜒成龙,可以在狭窄的村街上 *** .龙艺的节数不一,有24节、36节、48节等多种.

闽南始有龙艺,当不迟于明末清初.清康熙版《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有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大溪乡江寨、庄上、店前3村同日结扎3尾(尾,闽南语,同“条”)龙艺出游.解放前的龙艺活动,多由各村村民组织,并推出一名会首筹办.每户或每两三户负责结一节艺,富裕人家结二节、三节不等.上世纪50年代后,龙艺活动多由集体举办.艺棚的装饰和艺旦的打扮趋于华丽.电力照明的运用取代原始的火把、灯笼,且伴有广播歌曲,场面更为壮观.迎艺时,往往有一至数阵锣鼓阵结伴.近年来,龙艺活动成为平和县庆祝重要传统节日活动的传统保留节目,也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载体和平台,深受群众欢迎.随着时代的变迁,龙艺组织者在装艺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科技含量,注重在规模和档次上下功夫.1986年中秋节,九峰镇黄田村结扎一尾龙艺,长达72节,成为当时闽南历史上最长的一尾龙艺.2007年元宵节,由小溪镇设计 *** 的龙艺更是史无前例,118节的“小溪镇百节龙艺”以强大的阵容、新颖的造型展现在观众面前,其400多米的长度创历史纪录.平和县由此也荣获 *** 命名的“中 *** 间文化艺术(龙艺)之乡”称号.

1.龙艺 *** 和表演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龙艺在闽南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几百年来经久不衰.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元素严重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被逐渐淡化,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主体组织机制难以形成,从而影响了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随着老一辈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去,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文化意识的不同使得他们不愿意花费过多时间参与到这种民俗活动中来.龙艺在 *** 工艺上和表演上的保护与传承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 *** 在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挖掘保护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对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和组织引导,通过培育传人,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龙艺这种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间组织.

2.龙艺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之一,在保护传承中注入新的内涵.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历史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进行忠实原始的继承,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其原有的独特地方风韵;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人们的时代意识和审美方向也紧跟着时代步伐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这时,民俗活动作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代节拍相呼应,只有这样,民俗文化才能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例如,2007年平和县“百节龙艺闹元宵”活动不仅规模空前、声势浩大,而且具有广博的象征意蕴.龙艺活动分为“古代篇”和“现代篇”两大类,“古代篇”由神话、历史、戏曲等3个主题构成,“现代篇”主要包含国防、科技、 *** 、平和特产4个主题.为了彰显“巨龙腾飞”这个文化内涵,龙艺设计者在“龙艺”设计 *** 过程中,注重追求一种融民俗 *** 、艺术 *** 、科学 *** 、思想 *** 于一体的观感效果.譬如,“古代篇”里包含“ *** 过海”“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木兰从军”和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文化等主题,其中“ *** 过海”为了收到“船摇波漾”的动感效果,设计者特意采用活动转轴与电源驱动配置手段,让人观之倍感真实与可亲.而“现代篇”里则特设了“长征一号”与“长征四号”火箭模型,同样为了追求逼真,“火箭”升空点火处采用照明与风扇原理,造出一种火箭腾空而起的气势.在此次龙艺踩街活动中,组织者将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同现代文明成果有机结合,不仅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创造了适宜生存的“土壤”,也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小学作文:邀请朋友看龙艺400字

家乡的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家乡最精彩、最热闹的佳节。正月十五扎龙艺闹元宵是家乡的传统习俗,是家乡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盛大活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酒足饭饱之后,纷纷走出家门, *** 在大街两旁,谈笑着,张望着,等待“龙艺”的到来。八点左右,龙艺队伍浩浩荡荡从侯山宫出发了,只见侯山宫的玄坛元帅神像作先锋,龙艺队、彩旗队、车鼓队、八音队依次排列,十几辆彩车装扮一新紧跟在其后。古今结合,妙趣横生,让人回味无穷。每条龙艺由“龙头”、“龙段”、“龙尾”部分组成。龙段由几十块“艺板”连接而成,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车模样,并点缀着许多花草和彩灯。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块艺板上还站一位小朋友,他们打扮戏曲人物的模样,撑着一把小伞,笑 *** 地看着人群。龙艺所到之处,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场面十分壮观。“嗖,嗖”,无数 *** 、礼炮腾空而起,绽放出一道道绚丽的景观,像天女散花,像流星雨……红的、黄的、绿的、紫的……五彩缤纷,装扮着美丽的夜空,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鼓乐声、鞭炮声、欢笑声汇成了一支美妙的交响乐,整座县城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夜深了,龙艺散了,人群也散去了,但欢乐、祥和的气氛还久久弥漫在县城上空…朋友我诚挚的邀请你来我们家乡观看

四、舞龙的风格

南龙,故名思议,在江南一带发展出来的舞龙形式。

南龙的龙身比较重,龙头是整条龙最重的部分。南龙的风格在有气势。因为

它的重量关系,所以动作上说,没有像北龙般注重花巧,而在注重体力上。

引南龙的拿一颗龙珠一个人,再加上龙身,通常就要有十个人左右,龙身大约长九米。由于南龙不追求灵活,所以,龙身可以在二十米、百米,甚至有千米长龙。龙头大细,亦因应龙身长短而改变。

在 *** 上,南龙比较传统,龙头用竹纸扎。传统的龙身花纹是用布缝上去,而比赛龙的龙身花纹,为求轻巧,也是在布上画出来的。部份都在采用画上去的 *** ,甚至在电脑配合缝出来。

南龙的动作,通常有盘圈、S弯、龙头越过龙身等等。

龙艺之乡,龙艺艺术培训学校-第1张图片-

湖北省孝感市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杨店龙灯,孝感称之为“杨店高龙”,已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店龙灯的 *** 过程,在继承祖辈积累的传统工艺上,对扎制工艺进行了改进。由于选料考究、 *** 精细,故龙灯的色彩艳丽、姿态灵动、栩栩如生。

杨店龙灯的龙头与龙尾呈典型的“S”型,由杨店当地的纸扎铺手工扎制而成。龙头的顶部有一只蟾蛛。一对角、一对“翅子”。“翅子”象征龙的鳃,分为一大一小,大“翅子”上 *** 有5根长翅苗, 4根短翅苗,小“翅子”上 *** 有5根短翅苗,每根翅苗都有五彩花朵。龙头的前胸叫水甲,后背叫旱甲。龙头上的眼睛、舌头都可灵活摆动,而且龙眼也贴有小型玻璃块,可反射太阳光芒,这样使得整条龙灯更加富有精神、活力,更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杨店龙灯扎龙头的学问就在在龙嘴、“翅子”和“旱甲”及龙眼。

以往龙头、龙尾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初六将龙头、龙尾的架子送到当地的纸扎铺龙扎制,这叫“扎龙灯”。龙头是用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杨店龙灯一般为十二节(含龙头、龙尾),少数为24节,但节数多的龙灯一般不玩,每个地方的龙灯最多为两条。龙衣各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颜色的缎布机织绣而成,前身左右各绣一条龙和龙珠,后身左右各绣一只凤和太阳,太阳中有一个“日”字。

玩灯流行于黄陂孝感地区(黄孝地区)特有的叫法,玩灯在黄孝地区是指集“舞狮、舞龙、划彩船、跑竹马、踩高跷、鱼灯、蚌壳精”等于一体的一种农村庙会。这里主要讲“玩灯”(即舞龙)。

武汉市黄陂区玩灯历史悠久,民间传统活动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元宵节玩龙灯舞狮子是黄陂一大民俗。全区270个行政村976个自然湾,共有龙灯525条、狮子970个、彩船45只。每年过年,黄陂出动200多名 *** ,深入各村湾执勤,为龙灯“护驾”。

黄陂素有年小月半大,所以玩灯是黄陂地区过年期间元宵前后规模最庞大、最隆重、最热闹的民间 *** 娱乐活动。是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深绿或金 *** 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纽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狮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惟妙惟肖。

时间:黄孝地区玩灯时间主要是每年农历正与十三、十四、十五、十 *** 天。

地点:老黄手绘了一幅武汉地区元宵“逐龙”地图。1.黄陂蔡家榨街道,看点:有元宵节舞龙、舞狮、踩高跷、虾子精等民俗表演。交通:可以自驾,也可在金家墩长途汽车站门口坐直接开往黄陂蔡榨的班车,另黄浦路口也有开往蔡榨的车。2.黄陂长堰,看点:正月十四晚上有火龙巡游,龙灯每到一个村口,村里就摆香案,举行迎龙祭祀活动。交通:黄浦路161医院门口有去长堰的班车,也可在黄陂转车。可自驾。3.孝南杨店镇,看点:素有“舞龙之乡”的美称,交通:去杨店可从孝感转车,也可从黄陂转车。黄浦路161医院门口有直接去杨店的中巴车。可自驾。4.黄陂方安集,看点:黄陂更大的龙灯庙就在此,这里只玩狮子与采莲船,不玩龙灯。交通:可在黄陂转车,也可先坐黄浦路至泡桐的班车,在达义的路口下,再在路口等路过车或者坐麻木去方安集。5.黄陂大余湾,看点:正月十五的上午,周围村子的龙灯全部在庙前比拼。交通:可自驾。6.黄陂罗汉寺街道看点:几十条龙灯到伏马山(海拔184米)朝山敬庙,阵势之大,人数之多,场面之壮观,极其罕见。交通:去泡桐的班车经过罗汉寺。可自驾。7.黄陂长轩岭绿林村,看点:“高擎龙灯上龙王尖”,龙王尖海拔385米,是当地更高的山脉。交通:可自驾。或者先到泡桐,再包面的或麻木去绿林村。8.新洲道观河,看点:道观河街上有舞龙灯、灯会、腰鼓表演、牌子锣鼓表演等。交通:武汉港门口有开往新洲的公交车,在新洲车站转前往道观河的中巴。可自驾。

9.黄陂木兰山,看点:木兰山广场有元宵节民俗活动。当地张家冲村的高龙灯与千古名山木兰山一样驰名、交通:汉口火车站西广场有2 *** 路公交车前往前川街道(黄陂)。可自驾。

10.黄陂王家河街道看点:墨龙灯,又名火龙灯,流行于黄陂区王家河凉亭村河刘湾。所串九节全部由S形龙状灯节组成,象征龙生九子。交通:可自驾。或到黄陂转车。北龙在江北一带发展出的风格。

以龙身来说,北龙龙头比较细小和轻巧,用料可以在传统的纸扎,或者比较新颖的用轻身的胶质,以便作出多花款的动作,譬如:左右翻腾等等。有别于南龙,北龙的动作范围细多,故而所要求的体力亦相对降低。

北龙的动作,通常都适宜在漆黑环境中进行。所以, *** 北龙的物料都是萤光。

北龙在世界上比较流行。在中国、 *** 、 *** 、新加坡等地方,都经常举办舞龙的龙艺赛事和表演。

关于龙艺之乡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培训学校 艺术 龙艺 艺之乡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