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荀令留香这个问题,荀令十里香最厉害三个配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荀令留香的典故
1、汉末 *** 家荀彧人称荀令君,他到别人家里,坐过的席子好几天都有香味。后以留香荀令比喻 *** 子。
2、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
3、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 *** 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 *** 《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 *** 子的代名词。
4、《襄阳耆旧记》卷五·刘弘: *** 香,上厕常置香炉。主簿张[坦](垣)曰:“人名公作俗人,眞不虚也。”和季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我何如令君?君何恶我爱好也。”[坦](垣)曰:“古有好妇人,[患](惠)而捧心嚬眉,见者皆以为好;其邻丑妇法之,见者便走。公欲使下官退走耶?”
5、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 *** 家、战略家,曹 *** 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6、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 ***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 *** 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 *** 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为“敬”,后追赠太尉。
7、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 *** 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 *** 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上,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 *** 上,为曹 *** 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 *** 称为“吾之子房”。
8、《三国志·荀彧传》: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9、《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典略》:(荀)彧为人伟美。
10、《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尚书令荀彧碑文”:瑰姿奇表。
11、《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平原祢衡传》:衡称曹公不甚多;又见荀有仪容,赵有腹尺,因答曰:“文若可借面吊丧,稚长可使监厨请客。”其意以为荀但有貌,赵健啖肉也。
12、唐李百 *** 《安德山池宴集》诗:“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13、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诗:“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
14、唐李颀《寄綦毋三》诗:“顾眄一过丞相府, *** 三接令公香。”
15、宋黄庭坚《观王主簿家酴醾》诗:“露湿何郎试汤饼,日烘荀令炷炉香。”
16、宋刘克庄《风入松(福清道中作)》词:“改尽潘郎鬓发,消残荀令衣香。”
17、宋刘克庄《忆秦娥·暮春》词:“荀郎衣上香初歇。
18、宋周邦彦《侧犯·大石》词:“满身香、犹是旧荀令。”
二、留香荀令,君子如彧(一)
1、 尚书令这一职位,自秦朝开始设立,自汉朝开始权力日益增大,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事无大小,皆归尚书令。而荀彧因为长期担任尚书令一职,居中持重达数十年,后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2、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喜欢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荀彧到的地方,做过的地方香气能够残留三日而不绝,因此留下了留香荀令的典故。《旧唐书》载诗人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 *** 子的代名词。
3、 而荀彧此人,不仅是自带香气 *** 子,本身的人格 *** 守也如同玉一样高洁,堪称君子的典范,与曹 *** 的饱受争议不同,历朝历代都对他有极高的评价。因此荀令君也完全称得上是君子如彧。
4、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 *** 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因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这在当时的文人看来原本是件十分丢人的事情,但却因为荀彧年少时品德与才华就已经声名远扬,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5、 永汉元年( *** 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6、 面对祸乱朝纲的董卓,荀彧与当初的曹 *** 一样选择了弃官归乡。他回乡后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这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7、 等荀彧到达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占领,袁绍见荀彧来,自然是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虽然此时袁绍势力庞大,但荀彧清晰地看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8、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 *** 。曹 *** 见荀彧来投,非常高兴,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曹 *** 三十七岁。对于二人的关系,用钟繇的评价最为贴切: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钟繇认为,君与臣的关系,最贤明的是如同老师和 *** 一般,其次是如同朋友一般。而曹 *** 与荀彧便是如同师生的关系,虽然曹 *** 十分聪明且年长荀彧八岁,但每次遇到大事都会像 *** 一样先询问荀彧的意见,可见二人的亲密关系。
9、 在此时荀彧的眼中,曹 *** 就是有能力与志向统一全国,平息乱世的人。而在曹 *** 眼中,荀彧则是如同张良般可以为自己出谋划策的人。此时的汉朝尚有生机,曹 *** 还怀抱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的志向,二人自然是一拍即合。
10、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 *** 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毙,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 *** 多数死于战乱。对于自己乡人的死,荀彧早就有所预料并劝大家搬离,但乡人们不愿离去,他也 *** 为力。荀彧知道自身能力有限,所能做的只是保护自己的家族。但如今不同了,只要与曹 *** 一起,他们就有能力保护天下人了。
11、 初平三年(1 *** 年),曹 *** 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12、 兴平元年(194年),曹 *** *** 徐州牧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这也是曹 *** 人生中的最为重大危机之一,而成功为曹 *** 化解此次危机的正是荀彧与程昱等人。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进攻陶谦,应该马上供给他们军备粮食。”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 *** 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 *** 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13、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您是一州的屏障,如果前往一定会有危险的,不可以去。”荀彧说:“郭贡与张邈他们,平素并没有什么往来,现在来得急,计划肯定还没有定下;现在趁他计策未定来游说,就算不能帮助我们,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怀疑,那他就会恼怒而定计了。”于是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正史中并无此事。但历史远比小说更传奇,试想一下,一个才华横溢的 *** 子孤身出城,面对如狼似虎的一群糙汉子,仅凭言语与气度便将众人劝退,本身就已经是传奇了。
14、 而后荀彧又与程昱出谋划策,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为曹 *** 保留了栖身之地。成功地挺过了最危险的时期,坚持到曹 *** 回师濮阳。
三、留香荀令,君子如彧(六)
1、 公元207年,曹 *** 同年冬,曹 *** 准备 *** 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 *** 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 *** 遂得荆州。
2、 其实我个人认为造成荀彧与曹 *** 最终结局的关键发生在公元208年,这年赤壁之战爆发,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曹 *** 此战的失利,也致使曹 *** 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愿望落空。在这之后曹 *** 又开始平定凉州、进封魏王这一系列事件。在赤壁之战前曹 *** 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赤壁之战的失败却使得曹 *** 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代汉的道路,从接受九锡到进封魏王……二人的也逐渐渐行渐远。如果赤壁之战胜利了,天下统一了,此时曹 *** 就还有回头路可走,例如他在短歌行中所说的效仿周公。但正是此战的失败,使得天下就此三分,曹 *** 也只能选择一条路走到黑,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曹 *** 也没有其余的选择了。
3、 自此之后,二人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了。而矛盾的具体 *** 便是建立五等爵位制一事。而提起这一建议的,正是之前与荀彧一同帮助曹 *** 迎立献帝的董昭。
4、 建安十二年,董昭提出建议:“应该探究古代的 *** 建置分封五等爵位。”曹 *** 说:“建设五等爵位的是圣人,又不是做大臣的所能制定的,我怎么能担当得起呢?”董昭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今明公耻有惭德而未尽善,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德美过于伊、周,此至德之所极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难化,甚于殷、周,处大臣之势,使人以大事疑己,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迈威德,明法术,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宣稍建立,以自藩卫。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弇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
5、 董昭的这段话说理很清楚,大概意思就是曹 *** 作为臣子,立下的功劳是前所未有的,立下这样巨大功劳的人要么不再作为臣子了,而如周亚夫、霍光这样有巨大功劳的人最后的结果都很凄惨,更何况曹 *** 此时的功劳比他二人更大。如今统一大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两相权衡之下,还是应该先为自己考虑,所以董昭建议曹 *** 应该趁早割据土地、聚拢人才,建立自己的 *** 王国。具体做法就是,先恢复五等爵位 *** ,然后让曹 *** 由侯爵升为公爵,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官僚。董承还表示,自己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受到曹 *** 的恩惠很大,所以不敢不说。言外之意是那些明白道理而不说的都是坏人,同时他还列举了朱英与春申君的例子,曹 *** 也是聪明人,这些道理他一点就懂,之后也就接受了董昭的建议。
6、 可以说此时的董昭的话 *** 了曹 *** 手下们的共同观点,大家也都盼望着曹 *** 进封魏王,自己能够一并加官进爵、惠及家人。而此时荀彧站出来了。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7、 以荀彧的才智,自然是知道曹 *** 已经别无选择了。此时已经不是曹 *** 想当魏王,而是满朝文武盼望着曹 *** 进封魏王,更有甚者,就连刘备、孙权也都巴不得曹 *** 称王称帝,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但就在此刻,荀彧仍有自己的一份 *** 守,他毅然地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此时的曹 *** 与荀彧,原本如同师徒般的二人,也彻底分道扬镳了。至于结果,则在情理之中了。
8、 至于荀彧的死就很简单了,公元212年,曹 *** *** 孙权,让荀彧到谯郡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 *** 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参丞相军事。曹 *** 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三国志》的记载是“以忧薨”,我认为这个说法很准确。
9、 关于荀彧的死,《魏氏春秋》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 *** 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 *** 服毒自尽。这个故事就是典型的以小人度君子了,对于此时的荀彧而言,他所面临的巨大痛苦与矛盾绝不是什么空食盒。此时包括他的侄子荀攸以及颍川荀氏,都是希望曹 *** 称王的,荀彧也清楚自己只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罢了。他眼睁睁地看着理想的高峰崩塌于前,除了殉葬,根本别无选择。
关于荀令留香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