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糖史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糖史以及中国制糖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糖史的著作内容
1、《糖史》用大量事实证明:糖和制糖术一千多年来,一直在中国与印度、 *** 、南洋、 *** 和 *** 国家之间交流和传播,同时也在欧、非、美三大洲交流。《糖史》还勾勒出了这些交流的路线,考证出了交流的年代,集散的口岸,以及由于交流,制糖术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糖的种类、品质也随之大大提高,逐渐形成我们今天常见的白沙糖、 *** 的整个历史过程。《糖史》还使我们了解到过去很少有人知道的有关甘蔗和食糖的种种知识,如:甘蔗的种类、名称、种植技术及其传播;糖的名称及其演变,糖的典故传说,它的食用和 *** 用价值,糖的产地分布和贩运、制造工艺等等。
2、《糖史》还证明了印度最早制造出了砂糖(sarkara),传到中国,也传到埃及和西方。因此糖字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 zucker,俄文caxap,都源自梵文sarkara。后来中国提高了制糖术,将紫砂糖净化为白糖,“色味愈西域远甚”。这样,白糖又输入印度。因此印度印地语中称白糖为cīnī(意思为“中国的”)。中国在制造白沙糖方面居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到了明末,中国人发明了“黄泥水淋法”,用这种 *** 制出来的糖,颜色接近纯白,是当时世界上品质更好的糖。明末清初,中国向外国输出的白糖,就是用这种 *** 制成的。其次,中国在甘蔗种植和沙糖制造技术传播方面,也起过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夏威夷群岛、日本、琉球、中南美洲、南洋群岛等等地方,中国苦力在甘蔗种植园中,努力 *** 作,流尽了汗水,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最后,在沙糖的运输贸易中,中国 *** 起过重要作用。中国制造的白沙糖曾被运到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当地人民食用和 *** 用增添了品种,提高了当地人民的享受水平。这也可以说是蜚声全球的中国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糖的由来
1、糖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三 *** 前,中国古书上出现“饴”字是在汉代,“饴”是古人口中的一种糖。饴、饧在古代,主要指的是麦芽糖的制成品。相对而言,“饧”指稍硬一点的“饴”。植物 *** 发芽时一般会产生出糖化酵素,从而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不太容易结晶,但很容易制成胶装物质。
2、它是古人最早 *** 出的甜味剂。这种糖现在在国内各地都还比较常见。很多地方还保存着在“小年”,也就是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祭灶的习俗,冀望灶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用麦芽糖是为了让灶 *** 的嘴巴甜一点。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写了一部70万字的《糖史》,对于糖的来龙去脉以及在我国发展传播的源流都给予了很深入的探讨。
三、糖史写作缘由
1、四十多年后的1981年,一张来自敦煌的卷子P3303引起了北大历史系教师们的注意,其中的制糖术线索让季羡林眼前一亮。敦煌卷子中科技资料稀少,这张残卷尤其珍贵。尽管字数不多、字迹不清且有错漏,季羡林却看到了挑战,他将之视为攻克的核桃。起初困难重重,但在“煞割令”这个关键词汇上,他突然有了顿悟,发现其与梵文sarkara对应。这一突破让他欣喜若狂,他开始解读卷子,揭示了内容,如印度的甘蔗种类、造糖技术等。通过卷子线索,他考证得出中国早知甘蔗制糖,但技术不如印度。唐太宗曾派人学习印度制糖,回国后中国造的糖品质超越印度,这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证。
2、这张卷子背后隐藏的糖的传播,引发了季羡林对于文化交流的兴趣。他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主题,它揭示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路径,同时也预示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普遍模式。季羡林的糖史研究,正是从这样的视角出发,寻找文化交流的脉络和人类文明的交融轨迹。他的研究始于对糖史的深入探究,进而拓宽了对历史和文化交融的理解。
3、辉煌的学术成就--《糖史》《糖史》的写作始于1981年,最终完成于1998年,是我国著名人士季羡林先生至今为止用力最勤、篇幅更大的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编:之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共计七十三万余字。
四、糖史“糖”文化现象
1、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 *** 习梵文时,注意到了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在印欧语系的众多语言中,如英语(sugar)、德语(Zucker)、法语(sucre)和俄语(caxap),甚至更多语言中,“糖”这个词汇有着惊人的相似 *** 。这些词汇均源自梵文的"sarkara",它们通常是外来的音译词。这种现象在语言变迁中并不罕见,当一个国家缺乏某种物品,而这种物品从他国引入后,往往连名字也随之进入,如中国的咖啡、可可、啤酒和苹果派等,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2、季羡林注意到,“糖”这一词汇的借用,反映出欧洲历史上曾经缺乏糖分,而印度则拥有。实物与名称一同传播,这是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这个发现给季羡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当时他并未立即萌生撰写《糖史》的想法,但这个观察无疑为他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3、辉煌的学术成就--《糖史》《糖史》的写作始于1981年,最终完成于1998年,是我国著名人士季羡林先生至今为止用力最勤、篇幅更大的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共分三编:之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共计七十三万余字。
五、糖史的写作缘由
1、时间过去了四十多年,到了1981年,一张当年被法国学者伯希和从敦煌带走的卷号为P3303的敦煌卷子,辗转到了北大历史系几位教师手中,他们拿给季羡林看。季羡林一看,像是一张有关制糖术的残卷,惊喜之至。内行人都知道,敦煌卷子中,大部分抄写的是佛经,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少如凤毛麟角,这类卷子被学者视为瑰宝,这张残卷便是有关科技方面的,自然十分珍贵。这张敦煌残卷原写在抄录的佛经背面。因为当时纸张极为珍贵,所以就一纸两用了。这张残卷字数不过几百,似乎还没写完,字迹基本清楚,但有 *** ,也漏写了一些字,其中有不少难解之处,不能通读其意。季羡林决心啃一下这个核桃,可是最初也没啃动。他昼思夜想,逐渐认识到:整张卷子的关键就在“煞割令”一词上。此词若能解决,则通篇皆活,否则仍然是一座迷宫。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他忽然顿悟:“煞割令”不就是梵文的sarkara吗?这个谜一破,他惊喜若狂,拍案而起,立即解读其他部分,都迎刃而解,于是立刻写了《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一文。文章首先解读了这张敦煌残卷的内容,它讲的是印度的甘蔗种类;造糖法与糖的种类;造煞割令(石蜜)法;沙糖与煞割令的区别;甘蔗酿酒;甘蔗种植法等。接着,文章又从这张敦煌卷子提供的线索,通过大量的考证,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早就知道甘蔗,而且甘蔗制糖技术也早就有所发展,但不如印度制的糖好。于是,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遣使者到印度去学习制糖技术,取得经验回来后,中国造的糖“色味愈西域远甚”,意思就是在颜色和口味方面远远超过了印度。这本是常见的现象,中国古语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指的就是这种现象。
2、由“糖”的传播而出现的文化交流现象,使季羡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感到这是一个极有意义的研究题目,因为从糖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探索出中印文化交流的轨迹,而且沿此道路探索下去,还可以寻找到人类文化交流的轨迹。这就是季羡林研究“糖史”的发轫和滥觞。
六、糖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2、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 *** 的记载。
3、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
4、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 *** 至 *** ,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 *** 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七、糖史的资料收集
此后,季羡林就开始注意搜集有关“糖”传播的资料,并且陆续写了多篇有关“糖史”的文章,如《蔗糖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1981年)、《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1983年)、《欧、美、非三洲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l987年)、《cīnī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1987年)、《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的问题》(1987年)、《再谈cīnī》(l994年)等。1993年和1994年两年,如前文所述,季羡林天天跑图书馆,集中精力查阅中国古籍及国外有关资料,把其中有关“糖”的资料挑选出来,再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撰写出了这部长达七十多万字的《糖史》。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